劉曉莉
西吉縣委黨校,寧夏 西吉 756299
?
關于法治文化建設的思考
劉曉莉
西吉縣委黨校,寧夏西吉756299
摘要:中國現(xiàn)階段國情面臨法治文化現(xiàn)狀與人民對法治文化急劇需求之間的矛盾,需要我們正確把握法治文化的內涵,深刻認識構建法治文化所面臨的問題,探索其構建途徑,通過法治文化的建設,不斷地推進我國法治文化的進程。
關鍵詞:法治文化建設;思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維護者、堅定捍衛(wèi)者”。這些論述深刻闡述了守法意識、法治精神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重要性,強調了法治文化的內涵所在。由于我國長期以來是人治社會,人治觀念影響很深,特權思想、等級觀念深深扎根在人的意識上。在社會生活當中,群體事件增多,侵害公民權益事件時有發(fā)生,執(zhí)法人員知法犯法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這些都說明了法治文化在人民心中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把法律作為全民信仰,把法律銘刻在每位公民的內心深處。人們只有自覺地去遵守法律,讓法治成為民眾的習慣,成為全民的信仰,內化為一種自覺的意識,真正實現(xiàn)良法善治,這樣才能形成法治文化。
一、我國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我國當前,在法治文化建設中存在多方面問題,突出表現(xiàn)為: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曾經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若是人們不認同法律,甚至喪失對法律的信心,那么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便不是通過法律來解決,也不可能會信仰和尊重法律。在我國人民的生活中,法律不過是概念現(xiàn)象,人們對法律認知不夠,也沒有信仰法律。究其原因,不是法律不健全,而是缺乏遵守法律的整體氛圍。由于我國經歷了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人治社會,受其影響人治的因素就多了,無形中“法治”的思維就淡了,氛圍當然也就淡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普通的公民,遇到矛盾糾紛時人們想的更多的是找人情,托關系,想到的都是些人情世故的辦法,甚至有些時候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人們信仰的也不是法律而是權力、我國很多人的思想還是權本位思想和官本位思想,并沒有根據(jù)法律來進行一定的調整,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也沒有真正形成。
法律因為是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所以其神圣無比。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tǒng)治來得更好?!狈墒且幌盗械囊?guī)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從實踐來看,對于法治建設人們的意見主要在于有法不依以及執(zhí)法必嚴,這也將法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體現(xiàn)了出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于事?!蔽覀儸F(xiàn)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制定的法律不夠多,相關的內容不夠全面,而是人們并沒有形成法制觀念,并且實踐中法律的貫徹執(zhí)行也沒有到位。在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是文件比法律管用、權利比法律大,很多公民在維護自己權益時,寧愿進行信訪也不進行訴訟,認為政府的直接干預比法院的判決更有效。很多人都存在法不責眾的意識,這也導致了很多違法行為并沒有得到懲處。目前而言,我國法律還沒有切實樹立其權威。
就西吉縣而言,西吉縣進行法制文化宣傳時僅僅注重法律法規(guī)條文的宣傳,其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嚴重欠缺。采取的形式也使法制文藝匯演、法制宣傳、講座以及法律咨詢等辦法,這不利于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纯次覀兊闹車?,滿街的都是商業(yè)廣告,法治廣告和欄目很少見。現(xiàn)在,我們很少消費法制類文化產品,即便是這些法制宣傳,也不是把宣傳法治精神作為主題。它們更多關注的是劇情的娛樂性,這對于廣大的公民來說,受教育的頻率和強度顯然偏低了。在網(wǎng)絡化的今天,我們的法治宣傳要充分發(fā)揮電視、網(wǎng)絡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作用,通過網(wǎng)絡加強法治文化的宣傳。此外,還應該組織干部群眾參與到法院開庭審理、審判以及執(zhí)行等活動中去,通過一些影響力較大、較為典型的案件講法,能夠讓群眾接受更加愿意接受發(fā)至宣傳教育。
二、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古人云,民以吏為師,體民而嚴吏。領導干部的舉動會給整個社會造成影響?!胺伤季S的一端連著信仰和價值,另一端連著說理方法和解決糾紛的藝術”。若是領導干部以及政府守法,那么老百姓也會守法。所以,領導應該發(fā)揮自己的榜樣作用。就十八大以來我們新一屆領導集體帶頭反“四風”來看,只要中央能夠下定決心,中央領導地方,領導發(fā)揮自己的榜樣作用,很多問題都能夠解決。各級領導干部應該轉變以往的人治思想,提高法制觀念,在遇到問題時通過法治的思維和方式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切實做好依法行政和依法決策,避免出現(xiàn)獨斷專行、以權代法的情況。這樣上行下效,很容易引導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
想要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其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當“中國式過馬路”、“信訪不信法”大行其道時,我們必須反思是什么力量讓規(guī)則、理性失效?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石頭上,也不是刻在青銅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心里。所以,應該在全社會樹立以憲法意識為核心的良好法律意識,進行通過法治途徑解決糾紛的觀念,讓人們在認同法治觀念的情況下,自覺接受法律的約束,并進行法律秩序的維護,確保公民都能夠根據(jù)法律做事,避免出現(xiàn)法律對我有利便根據(jù)法律辦事,法律對我不利便無理取鬧的情況出現(xiàn),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法治風尚。
文化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從小進行教育、訓練和灌輸。法治信仰和人們的三觀有關,只有家庭、教育機構以及整個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其中學校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意識養(yǎng)成不可能通過一個案件的旁聽或者是上一節(jié)相關的課程就能夠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便必須開始有意識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在意識樹立時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形式應該較為活潑生動,選擇小孩子能夠接受并且喜愛的方式。對于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生而言,給其提社會主義、熱愛人民、熱愛黨等一些概念比較宏觀,小孩子很難理解,也無法完全的明白。但若是教師說讓孩子熱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教師同學、不傷害其它人,將這些最基本的規(guī)則傳授給學生,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把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就是在小學、中學、大學的課本里,法律要成為必修課,要成為一項重要的國民教育內容。學校需要將法制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這樣能夠讓學生從小便接受法制有關的教育,不斷的提高自己程序意識、規(guī)則意識、誠信意識以及責任意識,提高自己的法治文化修養(yǎng)。
社會信用制度能夠很好的規(guī)范人的一些行為和相關的習慣,并且其威懾力非常強大。有些國家已經統(tǒng)一了信用體系,公民唯一證明記錄便是社會保障號,考試作弊會成為一個污點,盜竊也會成為這個人的污點,人一旦有了這些污點,就會影響未來的職業(yè)選擇,影響人生前途。所以在這些國家,大學考試根本不會作弊。因為它的制度已經形成有效的約束了,誰都不敢去觸碰這個東西。但是在我國,替考的、作弊的很多,就是因為考試作弊沒有約束制度,考試法也沒有。目前,我國算是控制住了酒駕,因為大家都不愿意入獄,更擔心自己會被刑事拘留或者判刑,從而留下污點。但是我國的信用體系現(xiàn)在還不夠健全,執(zhí)法者以及相對人的約束都比較欠缺,社會信用嚴重缺失,而社會信用的缺失也直接體現(xiàn)了我國制度的確實。就這方面而言,法治文化的形成,需要健全和落實各種制度。所以我們要逐步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信用體系,將社會信用制度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對人們的習慣和行為進行規(guī)范。
[參考文獻]
[1]馬懷德.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D].中國政法大學,2014-10-28.
作者簡介:劉曉莉(1975-),女,漢族,寧夏西吉人,西吉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