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娜
中共遼陽市委黨校,遼寧 遼陽 111000
歷史經驗證明,沒有法治精神,任何現(xiàn)代社會都不會長期繁榮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沒有法治精神的社會,其凝聚力就會大大被削弱,社會的和諧程度更會受到損害。
法治精神、法治意識和法制方式的關系就如道、術、器,如果說法制意識是法、法治方式是術、器,那么法治精神是其中的道,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中國傳統(tǒng)哲學道家講道法術器,四者層次不同,他們聽起來很懸,但道理很容易懂,比如兩個人開車去廣州,一個開奧迪,一個開奧拓,誰先到?這關鍵不在器上,有比器更重要的,就是術,假設開奧迪的是個新手,奧拓的司機有幾十年駕齡,不往溝里開,那他可能就先到。但反過來,是不是肯定奧迪先到呢?這就要看“法”,方法對不對了,老司機開奧迪不走高速,而奧拓新手走高速,也許他就先到了。最后如果器、術、法都占優(yōu)勢,即老司機開奧迪走高速,就一定先到廣州嗎?那也不一定,最后就看關鍵的“道”了。正如南轅北轍這個成語所講,如果老司機開著奧迪上高速,結果高速上錯了,直接北上了,很難先到廣州。這就是“道”,道是大方向是根本。
法治精神其實就是一套價值體系,體現(xiàn)了其“道”的本質,實現(xiàn)依法治國,必須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例如,習總書記十分重視樹立憲法權威,強調憲法的地位,這便是一種價值取向,這一法治精神的深入人心,是憲法發(fā)揮權威作用的根本前提和基礎。正如費孝通教授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談到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秩序建設時說道的,“法律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xiāng),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fā)生了?!币虼耍婪ㄖ螄仨氈匾暦ㄖ尉竦呐嘤?。
當前培育法治精神是我國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長期面臨的、最為艱難的挑戰(zhàn)。之所以說是挑戰(zhàn)而非機遇,關鍵在于我國當前的精神世界狀況,有人概括為道德滑坡,世風日下,其實質是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就像前面講開車的例子,現(xiàn)在很少有人能關注精神層面的東西,多是關注物質、技術,條件方面,更不會去關心“道”,即大方向。更多關注能開多少錢、什么牌子的車,而對于是否遵守交通規(guī)則,是否能夠通過文明駕駛體現(xiàn)出高素質等等并不關心。以至于有的人開著奔馳往溝里走,開著奔馳酒后駕駛飆車、肇事,結果開的車越高級,可能造的后果更嚴重。因此,關注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才是關鍵,才是把握了大方向,充實和提升精神世界是培育法治精神的必經之路。
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叫做精神生活,馬克思將生活分為三大部分,即物質生活、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本身又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包括相對于肉體生活的“心理生活”、相對于經濟生活的“文化生活”、相對于日常生活的“心靈生活”。重大自然災害之后,受災人群的心理生活受到極大沖擊,要對其進行心理救助,使災民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心理生活更加健康;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心靈生活是超越日?,嵥樯?,對無法直接體驗和終極問題的關心,比如夢想、信念等。心理生活著眼于精神生活的主體及其具備的能力;文化生活著眼于精神生活的對象和媒介;而心靈生活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內容和典型形式,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具有超越性、恒常性和穩(wěn)定性。
因此,法治精神作為人的心靈生活,是樹立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嚴格按照法制方式辦事的出發(fā)點和根源。在物欲橫流的物質世界,只有樹立了法治精神,才能實現(xiàn)法制意識的長久穩(wěn)定性,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法治方式中,以不變應萬變。所以說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國之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在樹立法治精神。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非常精辟的揭示了法治與道德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決定》中,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作為實現(xiàn)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所要堅持的五項原則之一,其意義非常重大而深遠。
關于道德與法治的關系,可以比喻為做人的境界和底線,即一個人活在世間,最差不能違法,最好要做有道德的人。道德與法制是人之為人,人區(qū)別于動物的上下邊緣。道德和法治是不可分離的,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
同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依法治國和道德的滋養(yǎng)共同為社會和諧提供支撐。一方面,很多時候,人的自律意識并沒有那么強,尤其是在群體行為的庇護下,人容易放縱自己的行為,甚至導致違法犯罪的產生。當人一旦自律失控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就要依靠法律的強制力、威懾力約束和制裁人的行為。另一方面,只有法治的規(guī)范作用和他律是不夠的,也要重視強化自律、重視德治的教化作用。培育法治精神離不開道德的滋養(yǎng)。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新華網(wǎng),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