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風
盧貴保:一位“老北市”的訴說
——
文北風
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老者;一個歷時23年,出版了3部、總計60萬字小說的“平民作家”,他就是今年已經(jīng)78歲的盧貴保。
許多老沈陽人一定還對老北市有著很深的印象和感情,那里曾是人們看戲、吃飯、喝茶、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當年的老北市是塊金字招牌,代表著沈陽乃至東北的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它和北京天橋、天津勸業(yè)場、上海城隍廟和南京夫子廟并稱中國四大著名傳統(tǒng)鬧市之一。然而,能以著書立說的形式將其歷史比較完整保留下來的僅沈陽北市場一家,而功不可沒者就是今年78歲高齡的盧貴保先生。
初次見到這位“老北市”,盧先生首先送給筆者他寫的三本書,洋洋灑灑60萬字:《朦朧煙花巷》、《發(fā)舒里胡同》和《皇寺路大街》,內容都是描寫解放前的沈陽北市場?!澳媸且晃焕媳笔邪 保P者打趣地說。盧先生很健談,馬上打開了話匣子:
“我從小生在北市場、長在北市場,我3歲念私塾,名字還是老先生給我起的??梢赃@么說,北市場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我的根就在北市場……”老人自信地對筆者講起老北市場的往事——
當年才幾歲時,日本鬼子發(fā)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由于戰(zhàn)亂,父母帶著他居住在沈陽北市場一家妓院的樓上(那里有盧先生父親的股份)。
“我當時還小,并不知道妓院是怎么回事,念了幾天私塾,教書先生抽大煙不教了。父母擔心我沒有文化將來謀生困難,就將我送進學堂,但鬼子飛機經(jīng)常來轟炸,父母就不讓我上學了,于是和幾個家長商量雇了一個老師在家教我們幾個孩子。由于生活窘迫,期間學學停停,兩年后,學業(yè)沒什么長進。”
每天在這里出來進去,時間長了,用盧先生的話說,他和一些花枝招展的女人混熟了,她們經(jīng)常給他好吃的,有幾個女人見他長得乖巧還當了他的干娘。筆者驚訝盧先生的經(jīng)歷,同時也對他那部20多萬字的《朦朧煙花巷》釋然了: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有可能寫出那樣逼真、生動的場景,以及栩栩如生的人和事。
“等我懂事了才離開那里,但三教九流云集的北市場卻在我的腦海里扎了根,因為那是我的家鄉(xiāng),有我童年的記憶。”
在老人對北市場滔滔不絕的回憶中,筆者聽出老北市并非只是一個充斥著骯臟、下賤的社會最底層的“垃圾站”,其實,老北市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也是相當深厚的。盧先生說:“毫不夸張講,老北市是東北唯一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的搖籃。”老人掰著手指說:“當年老北市就0.47平方公里那么大塊地方,但卻有120多家大飯店、娛樂場所150多家、3個大劇場、4家電影院、9個百貨商店、7家金店等等。至于茶館、說書的地方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在全國有影響的標志性建筑有關帝廟、寶安電影院和四海升平茶社,當時國內有名氣的藝人來沈陽必到北市場獻藝。曾經(jīng)從老北市走出來而紅遍全國的評劇名家韓少云、花淑蘭、筱俊亭等一大批知名藝術家,都不曾忘記北市場?!?/p>
“當年有一句很響亮、很時髦的口號:到沈陽不來北市場等于白來”。綜上所述,北市場曾經(jīng)在沈陽和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且有影響力。為了展示和回味老北市當年的百態(tài)人生和風土人情,在出版了《朦朧煙花巷》后,盧先生再接再厲又出版了《發(fā)舒里胡同》一書,這也是盧先生出版“北市場系列”圖書的第二部。在這部書中,盧先生以切身經(jīng)歷,描述了日本統(tǒng)治東北14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人生,真實表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底層老百姓的苦難生活。其情景交融、有血有肉的描寫,還有那真實感人的特定環(huán)境讓讀者能產(chǎn)生親臨其境的感受。書出版后,不少老北市人到處打聽盧先生,稱他寫得太逼真了,簡直就是老北市的再現(xiàn),非要見見他不可,但盧先生出版所署的竟然是筆名——虞生。“我不希望別人知道我太多,我就是一介布衣,我寫北市場就為了給社會留下一點將來有用的東西。一個城市不能沒有值得回味和紀念的歷史……”
令筆者大吃一驚的是,從1986年開始動筆寫第一部《朦朧煙花巷》,到《發(fā)舒里胡同》和前年出版的《皇寺路大街》,三部小說洋洋灑灑共計60萬字,寫作時間歷時23年,均出自一位只有小學文化、70多高齡的老人,真難以讓人相信,但三部大作卻真真切切擺在了筆者面前。
當問到老人寫書的感受時,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我充其量就是一個平民作家,我寫書的感受有四點:必須是親身經(jīng)歷;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有一點點天賦;要耐得住寂寞。總之,我認為沒有親身感受寫不出能讓讀者動心、動情的小說?!崩先烁嬖V筆者,他目前已經(jīng)出版的這三部小說早就有盜版的了,對此,老人只是苦笑:“沒有什么,有人盜版至少說明我寫的書有可讀性、有人喜歡讀。”
當談到老人為什么執(zhí)著寫書、而且寫的都是老北市時,他表情很凝重:“我前面已經(jīng)談過,老北市對沈陽人來講太重要了,可以這么說,它承載了沈陽人上百年來割舍不斷的情結。但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尤其公私合營后,老北市場的人氣就逐漸消隱了。甚至有人將其判定為黃賭毒的地方。因此,老北市早已名存實亡??扇思夷暇┑姆蜃訌R,簡直就是一張南京的名片,一直搞得紅紅火火,人氣旺盛,名揚全國,給當?shù)氐慕?jīng)濟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好處。而我們的北市場——”老人喝了幾口水繼續(xù)說道:“前幾年講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我們有這么好的、歷史悠久的老北市,那是歷史文化的沉淀,是我們沈陽人的寶貝,為什么不讓其發(fā)揚光大,為我們的地方經(jīng)濟服務呢?”
老人繼續(xù)說著:“現(xiàn)在的老北市與以前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了,老建筑扒的沒剩下什么了?,F(xiàn)在的人們,對于過去的北市場已經(jīng)沒有多少記憶了,一個城市的符號和標志性建筑,正在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雖然現(xiàn)在舊貌換新顏了,可我還是懷念那個老北市……”
老人平靜了一下又緩緩說道:近幾年,好在沈陽各級政府的領導,對于傳承、開發(fā)、發(fā)展地方旅游資源和經(jīng)濟有了很高的認識,正在讓北市場恢復一些傳統(tǒng)功能。老北市地處沈陽市核心區(qū)域,是一個集地方特色小吃、購物、文化廟會、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文化、商貿地標商圈,是沈陽歷史文化最凝重的區(qū)域之一。有識之士曾呼吁,北市場作為與北京的天橋、天津的勸業(yè)場、上海的城隍廟和南京的夫子廟齊名的傳統(tǒng)市場,要恢復和振興其“東北第一市場”的輝煌,為弘揚城市文化,傳承城市傳統(tǒng),為當?shù)匕傩蘸偷胤浇?jīng)濟打造一個更大的舞臺而努力。
聽盧先生一席話,讓筆者讀出了一位“位卑未敢忘沈陽”老人的心路歷程。盧先生只有小學文化,可他在23年里能寫出60萬字的小說,其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聽說盧先生在寫書期間,僅字典就翻壞了7部。如果沒有一種責任,如果沒有對歷史和社會的遠大抱負,筆者相信盧先生不會“自討苦吃”至今無怨無悔。
其實,盧先生后來的經(jīng)歷還是非常艱辛的。他從小就會拉小提琴,文化大革命前,他一直教小孩拉琴,勉強度日。文化大革命中,盧先生由于說了幾句江青的“壞話”,結果經(jīng)歷了幾年牢獄之災。出來后,為生活所迫前后做過幾十種工作,就是蹬“倒騎驢”、賣烤地瓜之類的活兒他都干過,“只要能填飽肚子,只要不違法我什么都愿意做?!本哂兄S刺意味的是,盧先生教過的學生中有當官的,有做生意的,有出國留學紅遍海外的,大多生活無憂,可這位勤勞樸實的“園丁”,其生活境況一直遠不如他的學生,就是他目前所居住的住房,誰見了眼睛都是酸酸的。但正如他遞給筆者的名片上寫的:“只想潛心創(chuàng)作,擯棄雜務纏身?!币粋€垂垂老矣的人,只想為社會做點事情而拋棄了個人的私心雜念,那該是一種怎樣的思想境界啊。
讓盧先生欣慰的是,他的學生、遼寧老年文化服務管理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許言先生,將盧先生請回來,每周給他旗下的老年大學的學生講講老北市的過去。“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我們這些老年人不能忘記還不夠,還要讓年輕人牢記。歷史好比城市的‘窗口’,透過它,我們會看到濃縮的過去和美好的未來 ……”
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