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范姓
范姓起源有二:1. 范姓出自祁姓。據(jù)《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后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為杜伯。杜伯無罪見殺,其子奔晉為士師,其玄孫士會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縣),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2. 其他民族改姓。晉時,南蠻有林邑(古國名,亦稱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為越南人改漢姓范;金時女真人孛魯術氏,漢姓有三,其一為范;另滿、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西周成王時,其祖遷于杜。公元前4世紀中葉,范氏遷入魏。西漢以前范氏部分人遷至南方。漢代至南北朝時期,范氏分布更為廣泛。據(jù)范氏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戰(zhàn)亂,河內(nèi)人范坤舉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蘇南京,再徙福建寧化黃竹徑,是為范氏入閩始祖。至宋代,范氏稱盛于福建,人才濟濟。此后,范氏除在閩南一帶發(fā)展繁衍外,又分出廣東海陽、嘉應、梅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湖南寶慶、長沙等支派。從明末開始,閩、粵范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有的進而遷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南陽郡:戰(zhàn)國秦昭王35年置郡。漢時相當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高平郡:歷史上設此郡共三處:其一為西漢置高平縣,北魏正光五年置郡。其二為東漢章帝置高平縣,晉太史元年改山陽郡置高平郡。其三為北周改高都郡置高平郡。
范會:春秋時人。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因食邑于隨,稱隨會;后又食邑于范,稱范會,史稱范武子。他是活躍于春秋前期晉國政治舞臺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位顯赫人物,也是劉姓、范姓、士姓、隨姓等中國姓氏共同的大顯祖。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勾踐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chǎn),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
范增:今安徽省桐城人,年方七十方為項羽謀士。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
范丹:一作范冉,字史云。東漢人,通五經(jīng)、尤深于《易》和《尚書》。
范寧:東晉經(jīng)學家。推崇儒學,撰有《春秋谷梁傳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傳》注解,被后人收入流傳最廣的《十三經(jīng)注疏》中。
范曄:南朝宋史學家,曾任尚書吏部郎(范寧孫)。曾刪取各家《后漢書》制作,著《后漢書》,成紀傳80卷。為范寧孫。
范縝:(約450-515年)南朝齊梁時哲學家、無神論者,先后仕齊、梁,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職。綜合并發(fā)展了魏晉以來的無神論和神滅論思想,與佛教進行了尖銳的斗爭。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字希文,蘇州人。幼家貧好學,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取進士。入仕后,不論在朝或任職地方,均勤政廉潔,政績顯著。其名作《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傳世名句。后人搜集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范文若:初名景文,字更生,號香令,別署吳儂荀鴨。明末戲曲家。松江人,生而穎異,能文善書。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著有《花筵賺》、《夢花酣》、《鴛鴦棒》等篇。明末張琦《衡曲塵譚》謂:“近之曲崛者,有范香令,結(jié)構玄暢,可追元人步武。惜乎不永,一時絕嘆?!?/p>
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