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耀
記者要學會“講故事”
■文/趙耀
一篇新聞報道能否吸引讀者、引起讀者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記者會不會“講故事”。對同樣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為什么有些記者寫得枯燥無味,有些記者卻寫得引人入勝?主要是因為有些記者會講故事,擅于利用戲劇性的情景抓住受眾的注意力。
美國記者威廉·布隆戴爾說過:“我們理應是故事的講述者和事實的提供者。當我們不能完成這個職責時,就不會有人讀我們寫的文章?!敝袊嗣翊髮W新聞學院教授高鋼更是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焦點式消息的結(jié)構(gòu)是“聚集于獨特的要素(故事∕細節(jié)∕場景)過渡到主題,再展開主題新聞各個要素的詳細描述,最后推出精彩的結(jié)尾”。也就是說,一篇好的新聞報道總是能通過故事化的表達,有效祛除重大主題報道、工作類消息采寫中的僵化“痼疾”,從而有效地提升媒體宣傳的傳播力。在新聞報道中,有些新聞事件本身時效性低,必須采用軟性新聞報道方式,通過講述故事,去體現(xiàn)新聞的價值。
例如,《內(nèi)蒙古日報》在2014年7月1日第五版刊登的《烏達區(qū)流動攤販有了固定的“家”》一文,就是一篇很好的工作類報道。在這篇報道中,記者在導語的選擇上先從“人”入手:“曹軍是烏海市烏達區(qū)經(jīng)營小吃的攤販。從今年4月起,他看見城管執(zhí)法人員不用再躲了。因為他們這些流動攤販有了一個固定的‘家’。曹軍的這個‘家’,設(shè)在烏海市烏達區(qū)市民廣場西側(cè)的路段上。晚上不到7點,這里的小吃攤點就開始招呼客人了。”
這段簡短生動的導語是用“躲”“招呼”及“家”等鮮明的詞語來體現(xiàn)動感的。因為記者首先把新聞素材的尋找瞄向了流動攤販治理工作所指向的流動攤販主這個群體,于是才有了曹軍這個個體,也由此實現(xiàn)了這篇報道既見物又見人的宣傳效果。
相反,如果我們?nèi)匝赜猛ǔ5膶дZ寫法,從建設(shè)清潔城區(qū)的要求寫開,只需將這項工作的要求、做法和取得的成果交待清楚即可,但會使這篇報道陷入僵化的宣傳模式,失去宣傳魅力。所以,記者在實際采訪中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細節(jié)捕捉,找準新聞的切入點。
再比如,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一次講課中舉過悉尼奧運會上的一則有關(guān)中國興奮劑檢測的報道。我們的傳統(tǒng)報道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今天下午幾點,中國奧委會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在召開的什么會上強調(diào),寧可犧牲成績,也要一次干凈的奧運會,等等。很標準的新聞報道,誰、什么事、說什么全都有了。澳大利亞新聞媒體也反映了這件事,新聞的開頭是:“中國運動員某某某正在收拾行李,但他不是去參加奧運會,而是要回到他的河北老家?!苯酉聛硎牵骸澳衬衬匙蛱斓玫搅送ㄖ谶M行的血檢當中沒有合格,他不能再參加奧運會了,我相信他的對手都會松口氣,因為他是金牌的有力競爭者?!痹偻率恰昂退嗤\的,還有很多中國運動員”,然后講“中國奧委會主席的表態(tài)”,等等,新聞結(jié)尾的時候,是某某某走出體育總局大院的畫面,解說詞的結(jié)尾是“某某某只需要9個小時的車程就可以回到他的河北老家,但是沒有人知道,他要用多長的時間再回到這個賽場”。
這樣的報道方式就是講故事的方式,這里強調(diào)的一是人物,二是故事,三是戲劇化,四是懸念,與傳統(tǒng)新聞報道有很大的不同。假如你是讀者和受眾,會喜歡和接受哪一種表達方式呢?結(jié)論是顯而易見的。自問一下,我們現(xiàn)在是不是還在用第一種報道方式去采寫新聞,如果是,就需要改變了。
我們身邊不是缺少新聞,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我們身邊不是缺少故事,而是缺少改變。要想改變,每一位記者就要做到每當有采訪時,首先要想到能不能用講故事的方法去采寫,而不只是簡單地去抱怨這不適合那不適合。把不適合的寫成了適合的,才是高手。
講好新聞故事,要有細節(jié)、有畫面,甚至是內(nèi)心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新聞來源,這常常要求記者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核對事實、場景、對話等,以保證新聞故事的完全真實。近年來,央視記者歷時8個月蹲點采訪報道四川成都巷道拆遷改造的《曹家巷拆遷記》、歷時3年跟蹤采訪反映浙江嘉善破解拆遷難題的《頭號難題》以及浙江衛(wèi)視2013年度大型新聞采訪行動《尋找可游泳的河》等報道,都是圍繞中心工作策劃的新聞報道,這些報道上接“天氣”、下接“地氣”,通過一個個鮮活、生動的“這個人”“這群人”把正面新聞用“講故事”的方式報道出來,親切自然,吸人眼球,“宣傳”的味道反倒不著痕跡。
在熟悉中尋找陌生,在共性里覓取個性。在新聞“大背景”下努力尋找“這一個”,做好以小見大的報道,只有動人的故事,才能讓人愛讀、愛看,才能讓受眾自愿接受媒體的影響。由此可見,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首先要學會講故事。
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描寫人物外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描寫與主題有關(guān)的外貌特征,避免用固有成見說明人物品性,要客觀中立地進行描寫。特別是對一些著名人物,更需要新鮮的細節(jié)。運用細節(jié)是描寫人物最好的方式,通過人物的言語、行動來展示人物的性格或心境。這可以避免純粹的外貌描寫帶來的靜止感,讓新聞報道更加故事化。
使用軼事。在新聞的導語或文中使用軼事,利用過去發(fā)生的某件軼事來講述現(xiàn)在的事件。使用軼事,要注意選擇那些能產(chǎn)生懸念的故事。
細心觀察。作為觀察者,只要處處用眼、用耳、用鼻、用心采訪觀察,記者就能獲得真實的細節(jié)和精彩的直接引語。通過客觀的描述,讀者自然會在記者提供的事實和細節(jié)中對人物的性格和特點做出自己的判斷。在行文上要自然流暢,運用文學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手法,讓鮮活的人物、情節(jié)從字里行間往外“蹦”,處處是真情實感、情不自禁的合理沖突和自然表現(xiàn)。所以作為記者,不管面對什么樣的選題,都要去學會找人和找細節(jié),然后再琢磨用什么樣的節(jié)奏去講好這個故事。
用第三人稱敘事,也可用第一人稱講故事。因為讀者需要了解的是被采訪人的觀點,而不是記者要說的話,新聞寫作的客觀性要求記者用第三人稱寫作,以防把記者個人的意見寫進稿件中。但有的時候,在某種特定的情景中,如果第一人稱寫作能夠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記者的感覺或記者的觀察,有助于讀者理解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記者也可以用第一人稱寫作。事實上,如果你是一個文筆嫻熟、觀察力細膩的記者,用第一人稱寫通訊,不僅能增加報道的可信度,還可以使作品讀起來有個性,凸顯作品的深度。
清新鮮活,令人耳目一新的敘事風格。生動的現(xiàn)場描寫讀起來總是鮮活的、清新的,有聲有色,令人耳目一新。這也是敘事新聞作品中最有挑戰(zhàn)性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