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琳+金田野
摘 要:藝術設計本應是道器不離,而在如今卻因種種原因而重器失道。文章提出要思考除了復制西方,啃食舊統(tǒng),如何才能在藝術設計之路上更近一步?尤其在國際化、商業(yè)化的今天,更需要在藝術設計中尋回自己獨特之道,重視自己的文化建構,提升國民素養(yǎng)。讓藝術設計服務于生活,服務于民眾,獲得民眾的認同。
關鍵詞:藝術設計 當下 道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Art and Design use to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 forms and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the todays society values the forms more. We have to think about that how can get one step closer in the way to Art and Design, Instead of copy the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modern society is developed more international and cosmopolitan. We need recover our unique way in the art and design, attaching a great importance to our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national quality. To make sure the Art and Design service the life, the people and get the peoples attention.
Keywords :Art and Desig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Connotation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在中國,設計是為市場所引導,而非學問。所謂堅持理想,只是少數(shù)有地位名望的設計師的特權。當我們對目下現(xiàn)狀無可奈何的時候,卻仍應相信:我們的未來應該是逐步走向文明,逐步向一條合適的道路接近的。基于這一點,才將自己的一點想法提出來就教于諸賢達。
西洋之謂設計與實用之物并無直接之聯(lián)系,唯中國古代并無此說,類似設計之工藝卻從未脫離實用,由此或可將當下尚實用之風視為我國之一貫作風。然而,如今之藝術設計或曰工藝者較之古代,卻少去一樣根本,既是“載道”的精神?,F(xiàn)在這樣講可能都覺著土,但源自西洋的“設計”卻也是有“道”的,甚至于是更純粹的、形而上的“道”??次餮笤O計一詞的淵源原是不論實用的,我們的古代工藝卻強調的是“載道”,是道器不離的[1]。一部《考工記》透著貴族的社會理想,多言實用。黃成和揚名的《髹飾錄》把漆器工藝寫得幾近治經(jīng),提出“巧法造化,質則人身,文象陰陽”的工藝美學法則[2]。不管是對是錯,總有一個道理在其中。西人設計以道為貴,我們的古人,重實用,卻也是要講“道法”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誰,士大夫也好,匠人也好,總認為有一個作為理想的“道”再進行工藝設計,便是對的,工藝與設計不能體現(xiàn)“道”便是俗氣的。
在社會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學者還是文盲都有一種文化核心的認同。這樣,工藝、設計在社會中就有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審美標準。能載道的設計便是好的、好的便值錢、值錢則雅俗共賞。這是文化引導審美、審美引導市場、市場引導潮流,一條鏈下來便是和而不同的常態(tài)。但如今,藝術設計之道在西洋,我國的藝術設計人便只好“立足于市場”再“放眼于國際”了。
何不就在腳下尋一方凈土,生出百花爭艷的好風光來?我國古代有很多好的理想啊,多是為著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著想呢。可畢竟藝術設計只是社會文化之一面,文化上既無道統(tǒng)的承襲何談設計呢。設計之一面非同一般,在我看來,說它是國人的臉面也是不過分的。如今藝術設計的境況則若西施抹了口紅、染黃發(fā)、割了雙眼皮、穿著牛仔褲和吊帶背心兒,一心的想和“國際接軌”呢。走南闖北的人見得國中類似“白宮”的官樣屋子怕是不少,雜志傳媒亦長著紐約的嘴臉。
北京的建筑諸如“褲衩”或是“巨蛋”之類的皆系洋人設計,以其曲解我國文化之本而使北京風貌“日新月異”。這般光景我是贊同的,反正幾十年來我們一直都是“日新月異”。不妨繼續(xù)肆意拆毀,做些新“褲衩”,做些新“蛋”。不妨讓外國客人再多些“如歸”的親切感。若一味求新,則與我國之舊傳統(tǒng)何異?專就建筑論,從古至今,得以保留的有多少?多是新朝將舊朝宮闕付之一炬,一如咸陽城外三月爁焱不滅。如今故宮尚存,不若堅持“傳統(tǒng)”燒掉作罷?;蜓匀绾纬缌w西洋,怎么好的不學?或曰如何敬慕傳統(tǒng),怎么好的不學?
試想當今與以上所述有同感的設計師亦不乏其人,何以現(xiàn)狀依舊?察其本,則在國人素質,特別是官僚之素養(yǎng)。尋其根,則在教育。我國學校之設如今可謂廣泛,然而所教之術皆系舶來之學。節(jié)目詳細,卻無主次綱常,從小學至大學,動輒十幾門卻無一貫之道,使學者不知所歸,教者不知所為。學得如此多的知識卻不知如何運用,豈不荒唐?即是學成,小則如“赤子持槍”不亦危乎?大則如上世紀西人徒施劫奪之教、恃科技之強引發(fā)兩次大戰(zhàn),以為天下僇矣。如此教訓則我國人不知引以為戒乎?
依我的本意,原是不愿再遵從“原道”的思想去討論藝術設計。儒家的道統(tǒng)強調道德倫理,體現(xiàn)儒家道統(tǒng)的文化成物基本上表述、體現(xiàn)的都是道德倫理之相關。另一面,道家的道統(tǒng)強調人與自然之親和 ?!疤煊袝r,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3],“天人合一”包含著主體情感與外界事物同形同構的關系理念,我們從北京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一相比較就看的分明了。然而這兩種思路,無論哪一種要成為今日藝術設計的主要思路都是缺乏生存條件的。既然這兩種都不能作為“藝術設計”之主導思想,于是我們便無所適從了。endprint
幾千年,我們一直都是這個思路,百年來學西人的學問,卻沒有重視西人做學問中這樣一個事實——一件事物本有它自己的道理要去研究,有必要暫時把它從道德或觀念中抽離出來。我認為,這是藝術設計找到自己新方向的唯一出路。從思想方面來看,思路本身即是一種“道”,也必須將它傳統(tǒng)的“道”中剝離出來??蓢@的是今天我們依舊是“道不可須臾離”,好像沒了“道統(tǒng)”便不行似地,然而事實卻正是這樣。舊道統(tǒng)垮掉了,新道統(tǒng)卻沒有建立起來,這樣就造成一種“偽多元”的局面。因為,多元和一元是一對共生的觀念。
既然,藝術設計需要我們從事這么深入的文化建構,則對設計工作者的文化素養(yǎng)提出更高的要求了。以現(xiàn)今之局面唯有通過教育來改善,而私學不振,因此只好抱希望于官辦大學了。我以為如今勉強可用的依然是儒道釋三家之說可開新局。我講一下緣由。
其一,如今國人思路,仍未脫離先秦至晚清原道的統(tǒng)緒,因此,原道之法尚可用。只從大小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大打“思路”牌便知,譬如某曰:我小區(qū)體現(xiàn)歐陸風情,某又曰:我小區(qū)體現(xiàn)“江南園林精神”等等。即是說,非得說些來頭方才為群眾接受。其二,國家局面、體制未曾脫離金觀濤所謂“超穩(wěn)定型結構”,因此近年“國學”又起熱潮??梢姡蠼y(tǒng)未失,正是拿來做第三次文化啟蒙之準備的良機。其三,既然官僚一統(tǒng),則任何社會問題便只好依賴行政力量來謀求改善。這種境況下,我們則不得不依賴教育來提高國民對“現(xiàn)代性”正確的認識,以期其成為一種普遍之觀念來推動社會之變革。但如若一開始就強調現(xiàn)代觀念之普及,則必定與時局相齏,即便官家不反對,在普通國民意識中亦難求浹洽。因此,中國現(xiàn)代思想之啟蒙只能由國故中發(fā)生再推而廣之。
基于上述特點,現(xiàn)今要謀求在文化或藝術上別開生面的境域則以古代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為指導方才行得通。不然,徒受局面境域之困。這就意味著,無論我們的文化立場是反傳統(tǒng)還是繼承傳統(tǒng),卻都要深入的研究它。從歷史來看,想繼承傳統(tǒng)的,在結果上往往卻是別開生面,反傳統(tǒng)的,卻依舊脫不了了傳統(tǒng)深層的影響。這是我們猶當戒惕的。依著國人的一貫,只有“相生”可開新局,“相反”則仍是“共生”于一,舊瓶新酒而已。從“洋務運動”到“文革”莫不如是。因此,如今再把舊學抬出來,一番悲喜,滋味難言。
這樣的愿景原是現(xiàn)下許多治藝術或設計思想史的學者們分外關注的問題,但如新文化運動中的第一代學者那些學貫中西的大家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有,皆是分治一隅。學問界、藝術界一般的境況,設計領域所謂的“道統(tǒng)”則更是“羊頭狗肉”而已。這現(xiàn)象卻也是教育之故。如治西學的不問國故學,即便問了也不如前人那樣下大心力。治國故學的卻陷在當中各式各樣的陷阱中不能自拔。人才的分布也是問題,品學兼優(yōu)者多治西學,時局不尚,混文憑的卻都入了國故領域。如此,治西學的聰明才俊變成無根之木,研國故的白屋鈍士必定的食古不化,則學問如何長進?學問不長則藝術何以興?如今學者之固陋,卻都是受教育的時候即已埋下的病根,而猶不引以為戒乎?藝術考生逐年遞增,所謂設計人員數(shù)量仍在壯大,讀上好學校的,知技術而不知學問,學校一般的,連成就個好技術人員都難。這就意味著,受到“好”教育的人難以成為真正的設計師,受到一般教育的不是設計師,于是權貴求設計必主西人,一般民眾則無從享受真正的設計服務了。
盡管,當下社會,多數(shù)領域都不能自主,然而最可怕的是溺于其中而不自知的麻木。真正的現(xiàn)代設計要形成良性的生態(tài),還需要民眾對現(xiàn)代觀念形成普遍的認同,在此之前,諸君之努力皆系這自由之路上大大小小的基石了。
注釋
[1] (宋)周敦頤撰,徐洪興導讀. 周子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2] 田子秉.中國工藝美術簡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32.
[3] 戴五三.考工記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20.
參考文獻
1 栗憲庭.重要的不是藝術[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0.
2 劉淼 主編,黃素芳,陳欣 副主編.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2011.
3 王林.當代中國的美術狀態(tài)[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
4 黃永健.藝術文化論——藝術在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的位置[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5 閻評.藝術設計的文化性分析.美術大觀[J],2008(10).
6 楊先藝,王佩環(huán).論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器以載道”的思想.“東亞之光——中日韓工藝美術特質研究”國際論壇暨2008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