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嵐
內(nèi)容摘要:《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經(jīng)典之作,該書塑造了德。雷納夫人這個十分動人的女性形象,她對愛情從陌生、懵懂、掙扎到勇敢追求,這段歷程反映了其女性主體意識的逐漸蘇醒。帶給人無限的感動和深刻的思考。文章將從愛情這個角度對《紅與黑》中的這個突出的女性角色的女性主體意識作出全面分析。
關(guān)鍵詞:《紅與黑》 德·雷納夫人 女性主體意識 愛情與需求
女性主體意識是女性作為主體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自身價值的自覺意識,它具有兩個很主要的特點,一是女性處在主體和看的位置上,她是自己生活道路的主動者;二是肯定女性主體意識和欲望的存在。這意味著對父權(quán)社會規(guī)范的顛覆,對性別社會化中女性被動的、壓抑的、服從的角色的抨擊,折射出女性對理想的期盼,追求人格尊嚴的主體意識。德·雷納夫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便是一種典型的女性主體意識的體現(xiàn)。
對于受到男權(quán)社會壓抑的女性而言,她們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獨立幾乎是不可能的,社會沒有給她們這方面任何的發(fā)展空間,她們從小接受的訓導也讓她們失去這方面的意識和思考。在這種情況下,無法預料和極難把控的愛情往往最容易成為她們反抗的導火線,成為她們個性轉(zhuǎn)變的直接原因。德·雷納夫人的經(jīng)歷便是如此。再加上愛情是揭示人的個性的一種極為奧秘的東西,通過對愛情的分析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人的追求與迷惘、人的掙扎與蛻變,以及人對社會的抗爭與屈服。所以從愛情這個角度剖析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德·雷納夫人的抗爭歷程,體現(xiàn)她的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而且從作品內(nèi)容來看,司湯達對德·雷納夫人的人性魅力敘寫也主要是通過她與于連的愛情來實現(xiàn)的。
一.女性主體意識的體現(xiàn)
德·雷納夫人的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以下取幾個最突出的體現(xiàn)。
當?shù)隆だ准{夫人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愛上了于連,對于連有著一種對丈夫從未有過的不明不白的瘋狂,她為自己老是想著于連不停地找借口,“我對這個少年就算有感情關(guān)又于我丈夫何干!我和于連所談有關(guān)思想上的事,和德·雷納先生談起也許還會令他厭煩哩。他想的是他的買賣。我并沒有拿他的東西給于連”。尤其是最后那個認為自己愛上于連而德·雷納先生什么也沒少的想法,十分鮮明地體現(xiàn)了德·雷納夫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她開始不斷思索,意識到自己和丈夫之間原本就沒有愛情和附屬關(guān)系,現(xiàn)在她把從未出現(xiàn)過的東西獻給了于連,和與丈夫而言并無損失,但對自己而言卻舉足輕重。她學會為自己而活,而且意識到自己不是丈夫的私有財產(chǎn)和附屬品。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有自己的愛情追求。
德·雷納夫人為了捍衛(wèi)與于連的愛情而做出了種種大膽甚至驚世駭俗的抗爭。在匿名信事件中,她教導于連如何掩飾事實,設計使德·雷納先生相信匿名信出自華勒諾之手。還有在儀仗隊事件中,她為了讓于連脫下莊重的黑袍而想盡辦法讓于連成功進入儀仗隊,不顧他人的非議。在聽到于連背叛自己的消息后,她出于報復抑或是一種嫉妒心理抄寫了那封毀掉于連前程的信,這其實也是她在為自己的癡心,自己的愛情抗爭,不容許于連玩弄和玷污自己的愛情。在于連因為自己的告發(fā)信而被投入監(jiān)獄時,她不顧丈夫的阻撓,不顧別人的非議親自來到了貝藏松,并且到監(jiān)獄去看望于連。她堅持讓于連在上訴書上簽字,并由自己交給總檢察官。她的這些舉動讓她成為貝藏松甚至整個弗朗什孔泰地區(qū)街談巷議的人物,她自己明白,自己已經(jīng)跨越了廉恥的門檻,成為名譽掃地的女人。但她顧不了這么多了,她要為自己的愛人、自己的愛情爭取一線生機。在得知于連被判死刑后,原本膽怯的她竟然還打算去覲見國王,并且決定傲然宣稱,于連是自己的情人。最后,在于連死去后的第三天,德·雷納夫人也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死是她和這個不平等的世界作出的最后一次抗爭。
二.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原因
德·雷納夫人的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最直接原因是她和于連的愛情。從女性的角度來說,愛情的確是一種激發(fā)人奮進的力量。然而我認為這種覺醒和德·雷納夫人長期受壓抑的婚姻狀態(tài)也是分不開的。從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社會需求理論來看待這個問題,德·雷納夫人的生活中僅僅有生存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而她的無愛婚姻壓抑了她的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并不代表這些需要沒有必要得到滿足,因為這些需要是人們社會行動的根本原因。而于連的愛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些需求。
德·雷納夫人生活在一個父權(quán)專制社會中,照顧家庭和生兒育女被認為是女性的天職。她們被禁錮在狹小而又封閉的環(huán)境里,賢妻良母、柔弱順從成為女性美的象征。而從女性自身而言,她們也沒有認清自己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的位置和價值,在同丈夫的婚姻關(guān)系中,很容易淪為男性的附屬品,成為他們裝點面子的裝飾物。
首先,德·雷納夫人與市長丈夫的婚姻關(guān)系是一種從屬關(guān)系,缺乏歸屬與愛的需要,沒有愛情的內(nèi)容和心靈的契合。從德·雷納夫人的角度來說,她過著一種看似十分穩(wěn)定的生活。心地單純、性格溫順的她在尚不知世事的時候就嫁給了粗魯平庸的丈夫,和這個對除金錢、地位和十字勛章的其他事都不感興趣,并且抱著十分粗暴和冷漠態(tài)度的所謂紳士過著沒有愛情的生活。長期處于出于壓抑狀態(tài)的德·雷納夫人對此采取了不自覺的容忍態(tài)度,她早已習慣了這樣木頭人般的丈夫,并且認為,“夫妻之間溫馨的感情本不過如此”。于是,她把全部的感情虔誠地奉獻給了天主,奉獻給了自己的三個孩子。而從其丈夫的角度來看,則活脫是一種對女性的蔑視,他經(jīng)常用來數(shù)落德·雷納夫人的一句話就是“女人就是這么回事,這些復雜的機器,總有些地方要出毛病”,不管那時德·雷納夫人當時的心像被刀剜一樣。
其次,在這種不平等的男女地位中,德·雷納夫人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quán),沒有得到尊重。丈夫習慣性地單方面作出決定,而且容不下她隨意發(fā)表意見。例如:德·雷納先生在同妻子散步時,發(fā)表自己對阿佩爾先生和本堂神甫的不滿時,妻子因多說了幾句疑問,這讓他想發(fā)作。在德·雷納先生打算聘用于連為家庭教師時,他表面上是在于德·雷納夫人商量,實際上他一直是一個人在盤算著,絲毫沒有聽取德·雷納夫人作為一個極其關(guān)心孩子的母親的意見,還沒等夫人作進一步地詢問,德·雷納先生就說:“好吧,事情就這么定吧?!?
這種長期壓抑的婚姻狀態(tài)讓德·雷納夫人飽受摧殘而無法求得改變,即使逆來順受是她的一貫選擇,她貌似也沒有在意自己的不幸,但其實,站在需求理論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更站在一個女人的立場想,她在內(nèi)心肯定是渴望被理解、被愛護的。所以,當年輕英俊的于連把對愛情沒有任何體驗的德·雷納夫人從沉睡的愛情中喚醒時,她無法拒絕這種無形之中滿足了自己所長期缺失了的情感尊重、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的熱烈情感,她了解到愛情比毫無感情可言的婚姻結(jié)合具有更深刻的內(nèi)容。她的心從孩子、從一大堆家務中解放出來,完全沉醉在了愛情的夢幻般的甜蜜和憂傷之中。
三.女性主體意識的局限
德·雷納夫人的女性主體意識只是處于初級的自然階段,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她雖然在對和于連的自由愛情的追求上表現(xiàn)出了女性不愿甘當附屬,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情感追求的主體意識。她脫離了作為自己主人的丈夫,但當她完全陷入和于連的愛情中時,她卻又不自覺地把于連當做了自己的主人。她所做的一切又都變成了以于連為中心,失去了自我的獨立價值意識。
當于連不得不離開維里業(yè)的時候,德·雷納夫人陷入了無邊的痛苦之中,只祈求能快些死去,因為于連的離開意味著愛情的結(jié)束,而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而當于連再次回到她的身邊,她的生命又再一次復活。德·雷納夫人和于連的愛情中,她表現(xiàn)出了完全的犧牲和順從。當于連開槍傷害了她,她沒有絲毫的怨恨,她甚至還處在傷害了于連的懊悔之中,認為死在于連的手里,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她在得知于連被投入監(jiān)獄并要判死刑了,她拋棄一切,以毀滅般的姿態(tài)到獄中去看望于連,并打算和于連一同赴死;最后,德·雷納夫人雖然聽從了于連的話沒有自尋短見,但她在于連死后的第三天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因為是于連讓她復活的,現(xiàn)在于連死了,她的生命也就再次失去了意義。
參考文獻:
[1](法)司湯達編著《紅與黑》,張冠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2]吳燕.《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女性身份的重建——中西文化雙重影響下的楊絳解讀》,海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3]楊永忠、周慶.《論女性主體意識》,載《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10年04期.
[4]劉鍘.《女性意識與女性文學批評》,載《婦女研究論叢》,2004年06期.
[5]楊莉.《論<紅與黑>中德·瑞那夫人的女性主體意識》,載《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