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珂楠
摘 要: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問題應是教育的基礎理論問題,對于學生發(fā)展問題的認識差異,將會導致教師在處理教育實踐問題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得到不同的教育結果。
關鍵詞:初中生;高中生;差異性;學習動機;教學方法
兩年前,我因為是中途接別人的班,結果就陰差陽錯地跨年級分別接了一個初中班和一個高中班。兩年的朝夕相處,我發(fā)現(xiàn)初高中學生無論是在生活上、學習上,還是在個性心理、為人處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有感于此,我想分享自己這次跨年級教學體驗,以供以后作為教學參考。
一、身心發(fā)展水平上的差異
初中生平均年齡約12~15周歲,處于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期,與外界社會聯(lián)系較少,對成人的依賴性較大,心理素質發(fā)展不成熟。而高中生平均年齡約16~18周歲,雖然他們在年齡上與初中生相差無幾,但因為他們比初中生多了三年的生活閱歷,這就使他們的知識結構和社會生活經(jīng)驗都比初中生豐富,身心的發(fā)展也趨于成熟。
二、學習動機與學習自覺性方面的差異
就以我現(xiàn)在所教的初三和高三的學生來作比較,細心觀察后發(fā)現(xiàn),他們雖都是畢業(yè)班學生,但初中生明顯沒有學習動機,更沒有升學壓力,踏實又求上進的學生很少。尤其是家境好的學生更是錯誤地認為,不管他們的成績好與壞,父母總有辦法找關系送他們上高中。所以他們在學習上相對被動,總認為是在為父母和老師而學。因此就缺乏學習自覺性,課上總需要老師敦促著才肯學習。另外,上課說話和做小動作已是他們的通病。我剛開始教他們時,因為不知情,想當然地認為高中的討論和自主學學習教學法也一樣適用于他們,結果事與愿違。鑒于此,我采用討論教學法顯然不適合現(xiàn)階段的學生,因此而改用問答式教學法。
另一方面,高三學生,他們幾乎每天都埋在高高堆起的書中,不僅牝雞司晨、熬夜加班地學習,特別是對那些來自貧寒家境的學生而言,在一考定終生的今天,他們更是拼搏用功,希望通過考上理想大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三、為人處世方面的差異
無論是初中生還是高中生,他們在基礎求學階段,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父母、同學和老師。日久相處,其間也不可避免地會有矛盾。
以初中生而言,首先在同學關系上,因為他們心智比較單純,所以初中友誼也比較純真。他們沒有特別的擇友觀念,喜歡廣交朋友。而他們間若有矛盾也是皆因小事而起,常常這些矛盾來得快,去得也快,都不是深層問題。
而高中生在心智上和待人接物上都遠比初中生理性成熟。一方面高中生在交友上,不像初中生那樣一群一群的,他們更看重質而不求量的多少。也就是說高中生已有自己的明確擇友觀,他們喜歡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或是有吸引力的異性朋友,這種在特殊高壓學習中建立的沒有世俗功利心的高中友誼,一旦建立,將成為他們人生中最深厚、最持久的友誼。當然高中生活中也不例外地存在很多分歧和矛盾,其中尤其表現(xiàn)在學習競爭方面的矛盾和室友性格習慣等不同方面的矛盾。這兩種矛盾皆因學習壓力而起,若得不到及時妥善地解決,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狀態(tài),此時老師更應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多與他們溝通。
那現(xiàn)在從另一方面,我們再來看看高中生會怎樣處理他們與父母和老師的關系。前面講到高中生學習動機較強,這從側面也反映出高中生已開始有準成人的責任心。很多高中生想通過努力學習來回報父母、感謝老師,所以他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會盡量讓父母和老師安心、省心。在學校,他們喜歡知識淵博、對他們寬嚴有度、能讓他們真正學到有用東西的老師。所以他們會很理性地和老師保持一種似友非友的獨特關系,也即是能交心的老師與之交心,不能與之交心的老師也一樣當老師尊重,只是敬而遠之。
總之,從上述三方面的比較來看,我個人認為:一方面,我們應冷靜反思初高中教學中的一些誤區(qū)。比如我們首先要正確認識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問題。學生的發(fā)展絕不是簡單的“變化”兩個字就能概括的。要知道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變化既可以表現(xiàn)為進步,也可表現(xiàn)為退步。因此,我們要多角度地看待學生的發(fā)展,當一個孩子變好或變壞時,其中一定有促使其變化的原因。老師要及時關注問題背后的成因,多鼓勵學生的進步,及時扭轉學生的退步。再者我們還要意識到學生的發(fā)展不單純是一個生理成熟的過程。人在生理成熟過程中,人的行為和思想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每個學生都有可塑性,我們不能因為他們在某個階段或某個方面暫時沒表現(xiàn)出來,就過早地斷言他們沒有可塑性。另一方面,我們應根據(jù)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鑒于初中生多動,缺乏有意注意,我們就應多采用直觀形象教學和誘導式教學來增加他們的興趣,進而提高注意力。對于相對自覺的高中生,老師不僅應專注于授業(yè)解惑,還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人文修養(yǎng)和正確的價值觀。末了,一句話,我們應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階段性、順序性、不平衡性、個別差異性等特征,有效地采取針對性、循序漸進性、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不同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邵安敏.素質教育與因材施教[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31).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