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延杭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老年帶狀皰疹68例
夏延杭
目的 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方法 對68例老年帶狀皰疹患者采用中西藥內服、外敷、穴位注射進行治療, 觀察其療效。結果 治愈率為 82.35 %, 好轉率為 16.18 %, 無效率為1.47%, 總有效率為98.53%。結論 本組采用中西藥內服、外敷、穴位注射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對老年帶狀皰疹療效顯著, 病程短, 后遺神經痛少,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帶狀皰疹;老年;中西醫(yī)結合;療效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 中醫(yī)稱之為“蛇串瘡”、“ 纏腰火龍”或“蜘蛛瘡”。一般多發(fā)于春秋季節(jié), 以中老年人居多, 后遺神經痛常在皮損已完全消退后持續(xù)數月至數年之久[1]。中醫(yī)與西醫(yī)單用治療療效常不佳, 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取長補短, 提高療效。2000~2013年作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老年帶狀皰疹68例,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60~90歲老年帶狀皰疹患者中,男42例, 女26例, 平均年齡74.5歲。病程最短3 d, 最長14 d,平均病程10 d?;疾〔课唬侯^頸部13例, 胸背部17例, 腹腰部26例, 四肢9例, 其他3例。
1.2 治療方法
1.2.1 中藥湯劑 本病初期多為濕熱困阻, 中期多為濕毒火盛, 后期多為火熱傷陰、氣滯血瘀或脾虛濕阻, 余毒不清。臨床分為濕熱困阻、濕毒火盛、氣滯血瘀三型進行治療[2]。
1.2.1.1 濕熱困阻 方藥利濕解毒湯:金銀花15 g, 板藍根20 g, 土茯苓20 g, 茵陳蒿20 g, 生地15 g, 蛇舌草25 g, 紫草12 g,赤芍12 g, 郁金12 g, 甘草3 g。1劑/d , 分早晚2次水煎服。
1.2.1.2 濕毒火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2 g, 山梔子15 g, 生地20 g, 澤瀉15 g, 茵陳蒿25 g, 紫草15 g, 板藍根20 g, 大青葉15 g, 赤芍15 g, 郁金15 g, 甘草4 g。加減:病在頭面部去龍膽草、山梔子加升麻10 g、魚腥草25 g;大便秘結不通加大黃10 g(后下)。1劑/d , 分早晚2次水煎服。
1.2.1.3 氣滯血瘀 方藥疏肝化瘀止痛湯:柴胡12 g, 郁金15 g, 白芍20 g, 香附12 g, 元胡12 g, 桃仁15 g, 紅花5 g, 麥冬15 g, 牡丹皮10 g, 沙參20 g, 生地15 g, 甘草5 g。加減:年老體弱屬脾虛的患者, 去麥冬、沙參、生地, 加淮山15 g, 白術12 g, 黨參15 g;夜晚痛甚影響睡眠者, 加酸棗仁15 g、茯苓15 g、合歡皮20 g。1劑/d , 分早晚2次水煎服。
1.2.2 穴位注射 胸背部以上患位取雙側曲池2個穴位,腹腰以下患位取雙側足三里2個穴位, 每個穴位注射維生素B1注射液50 mg、維生素B12注射液0.25 mg、魚腥草注射液2 ml, 隔日1次。
1.2.3 患處外敷雄陀散 藥用雄黃、枯礬、密陀僧, 各15 g,制乳香、沒藥, 各10 g, 青黛30 g。共研細末, 過100目篩;加生石灰水上清液、香油各40 ml, 調和。外涂患處, 以結痂、保持濕潤為度。以上治療14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3]。治愈:皮疹消退, 臨床體征消失, 無疼痛后遺癥;好轉:皮疹消退30%以上, 疼痛明顯減輕;無效:皮疹消退不足30%, 仍有疼痛??傆行?(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經1個療程治療后, 本組68例患者中, 治愈56例, 占82.35 %;好轉 11 例, 占用 16.18 %;無效 1 例;占 1.47 %;總有效率98.53%。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無免疫力者初次感染該病毒后, 臨床表現為水痘(約70%患者)或隱性感染(約30%患者), 以后病毒長期潛伏于脊髓神經后根或三叉神經節(jié)中, 在勞累、患病、外傷及某些藥物的誘因下, 機體免疫力下降, 潛伏的病毒會再次活動, 生長繁殖, 沿著神經纖維到達皮膚, 引發(fā)病變區(qū)域的水皰和疼痛。人體皮膚任何部位都可能患病, 老年人由于體質虛弱、免疫力下降故易患病, 據統計:50歲以上中老年患帶狀皰疹人數占總患者數的70%以上,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fā)生率在15%左右, 老年人的發(fā)生率在50%以上, 老年人由于神經組織修復過程減慢, 疼痛亦較持久[4]。中醫(yī)認為帶狀皰疹主要是由于情志內傷、飲食失調、肝膽不和、氣滯濕郁化熱化火, 濕熱火毒郁阻經絡外皮膚所致。由于老年人體弱,濕熱蘊蒸, 壅阻肌膚, 經絡失疏, 致使氣滯血瘀, 故常遺留疼痛不休[5]。
本病中醫(yī)治療總的原則是:利濕解毒, 通絡止痛。西醫(yī)治療原則主要是抗病毒、止痛、營養(yǎng)神經。本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初期方藥利濕解毒湯:金銀花、板藍根, 清熱解毒;土茯苓、茵陳蒿、蛇舌草, 利濕清熱解毒 ;生地、紫草,涼血清熱;赤芍、郁金, 清熱涼血, 化瘀止痛。中期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山梔子、柴胡, 清肝瀉火解毒;生地、紫草, 涼血清熱;澤瀉、茵蒿, 利濕清熱解毒;板藍根、大青葉、赤芍、郁金, 清熱解毒, 化瘀止痛;升麻、魚腥草, 清陽明肺胃之熱。后期方藥疏肝化瘀止痛湯:柴胡、郁金、白芍、香附、元胡, 疏肝行氣止痛;桃仁、紅花、牡丹皮,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沙參、麥冬、生地, 養(yǎng)陰柔肝止痛;淮山、白術、黨參, 健脾益氣;酸棗仁、茯苓、合歡皮, 定神止痛。維生素B1具有滋養(yǎng)神經作用, 維生素B12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魚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作用, 三藥聯合穴位注射,功效倍增。外敷雄陀散, 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 雄黃、枯礬、密陀僧、乳香、沒藥、青黛, 諸藥共達解毒止痛、清熱燥濕之功效。本組采用中西藥內服、外敷、穴位注射結合治療老年帶狀皰疹, 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治愈率為82.35%, 總有效率為98.53%,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許衛(wèi)平, 龔炯.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相關因素臨床分析.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3, 36(4):245-246.
[2] 劉清文, 常洪山.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中醫(yī)外治雜志, 2004, 13(5):53.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2:546-549.
[4] 鄭捷, 全堯卿, 李衛(wèi)平, 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抗體與帶狀皰疹患者疼痛的關系.中華皮膚科雜志, 1995, 28(1):22-24.
[5] 陳德宇.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05: 162-16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2.114
2014-09-18]
100072 總裝備部北京第十三干休所門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