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彪 呂俊杰 鐘勝 吳清泉
胸腔鏡根治術對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效果觀察
谷彪 呂俊杰 鐘勝 吳清泉
目的 分析胸腔鏡根治術對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效果。方.9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按照術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5例。觀察組采取胸腔鏡根治術,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胸術進行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效果。結果 觀察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術后24 h引流量、VAS評分、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取胸腔鏡根治術治療, 患者術后恢復快, 效果顯著。
胸腔鏡根治術;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效果
非小細胞肺癌早期無特異性癥狀, 易被患者忽略, 很多患者在就診時已屬中晚期。而對于分期較晚的患者, 根治術是挽救患者生命、適當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主要措施[1]。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使胸腔鏡在肺癌的治療應用日漸成熟, 因此本文以45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例, 分析胸腔鏡根治術的治療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 經(jīng)臨床、CT、MRI及術后病理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90例患者;無圍術期死亡患者;排除合并心、腦、腎等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及凝血障礙、全身感染患者。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齡30~70歲, 平均年齡(48.6±7.2)歲。按照術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經(jīng)傳統(tǒng)開胸術治療, 患者取雙腔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 健側肺通氣。于腋下第3~4肋間做8~12 cm切口, 逐層分離皮下組織, 將背闊肌切斷, 沿著肋骨上緣用電刀切開肋間肌進胸, 撐開器撐開肋骨約5 cm, 充分暴露術野, 直視下結扎相應肺動脈、肺靜脈各支并縫扎后切斷, 采用結扎縫合法或支氣管閉合器封閉支氣管斷端, 切除帶腫瘤的肺葉。常規(guī)清理縱膈和肺門淋巴結, 置入胸腔引流管, 關閉胸腔。
觀察組患者采用胸腔鏡根治術, 患者取雙腔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 健側肺通氣。于腋中線第7、8肋間做約1.5 cm切口為觀察孔, 探查腫瘤位置、大小、周圍組織關系及縱膈淋巴結腫大情況, 聽診三角區(qū)1.5~2.0 cm小切口作為操作孔, 第4或5肋間腋前線做主操作孔。無需撐開肋間隙,分離肺葉靜脈、動脈各支, 以腔鏡血管縫合閉合器切斷血管并閉合。鈍性分離并清掃縱隔、隆突下等各區(qū)域淋巴結。超聲刀離斷細小血管分支, 整塊切除區(qū)域淋巴結。胸腔以生理鹽水灌洗, 查看有無漏氣。于患側胸腔置入胸腔閉塞引流管,縫合切口, 結束手術。兩組患者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 注意引流情況及疼痛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各項術中及術后臨床指標、疼痛情況,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
1.4 療效判定標準[2]采取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 總分10分, 分數(shù)越高, 疼痛程度越嚴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具體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138.6.41.3)min, 術中出血量(100.5±12.7) ml, 淋巴結清掃(14.1±1.4)枚;對照組手術時間(139.6±34.7)min, 術中出血量(234.8.34.6) ml, 淋巴結清掃(14.8±1.7)枚。兩組術中出血量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及淋巴結清掃數(shù)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切口長度(1.21±0.46)cm, 術后24 h引流量(140.6±56.7) ml, 術后臥床時間(1.2±0.4)d;對照組切口長度(3.58±0.31)cm, 術后24 h引流量(284.9±61.3) ml, 術后臥床時間(3.1±1.0)d;兩組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及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術后1 d VAS評分(2.8±0.7)分, 住院時間(7.3±1.4)d;對照組術后1 d VAS評分(6.5±1.2)分, 住院時間(14.3±3.7)d。兩組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 (1/45), 即1例乳糜胸;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3%(6/45), 即3例乳糜胸.3例切口感染。兩組對比,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常見類型, 約占肺癌的80%[3]。手術是治療肺癌的常用手段, 也是肺癌可獲得根治的唯一手段,而選擇合適安全的術式一直是臨床重點研究問題。傳統(tǒng)開胸術是既往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常用術式, 術中淋巴結清掃率高, 術后生存率高, 但術中創(chuàng)傷大, 術后并發(fā)癥多以及恢復慢等缺點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因此胸腔鏡根治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日漸廣泛。
胸腔鏡根治術是基于微創(chuàng)技術發(fā)展而來, 術中切口小、創(chuàng)傷輕, 術后疼痛輕, 可促進患者較快恢復;術中視野清晰, 利于術中操作, 可避免損害其他重要組織, 術后并發(fā)癥少。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24 h引流量、術后臥床時間、VAS評分、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3%(P<0.05)。由此看出, 胸腔鏡根治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應用價值較開胸術高, 與開胸根治術相比, 胸腔鏡根治術可明顯減輕患者術中損傷及術后疼痛程度, 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并降低了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術后痛苦, 促進患者更好恢復。
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日漸成熟, 但對于非小細胞肺癌縱膈淋巴結清掃問題, 臨床一直存在一定爭議性,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和對照組淋巴結清掃個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娦厍荤R根治術對淋巴結清掃與開胸術相一致,均可有效清除淋巴結。采用胸腔鏡根治術時, 其手術操作比開胸術復雜, 在實施手術時, 需選擇經(jīng)驗豐富、腔鏡操作技巧較高的手術醫(yī)師, 同時術前需選擇合理病例, 對存在胸腔鏡禁忌證患者, 應選擇開胸術。
綜上所述, 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取胸腔鏡根治術治療,可促進患者術后較快恢復, 并發(fā)癥少, 效果顯著。
[1] 李巖.胸腔鏡根治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112例手術效果分析.山東醫(yī)藥.2015.55(14):67-68.
[2] 趙文鵬, 朱開梅.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及術后生存分析.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6135-6136.
[3] 韋海濤, 李麗, 王作培, 等.非小細胞肺癌胸腔鏡根治術與傳統(tǒng)開胸術近期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中國基層醫(yī)藥.2015.22(8):1228-123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047
2015-08-27]
223300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yī)院
吳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