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
探討醫(y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教學方法改革及實踐方法與效果
李濱
目的 探討醫(y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方法及效果。方法 選取我校2015級A班醫(yī)學生50名,另外從B班也抽取50例。A班進行教學實踐改革,B班由另一教師開展常規(guī)教學。觀察對比兩班的教學效果。結果 A班50名學生中,期末考試有23名成績優(yōu)秀,優(yōu)秀率為46%,2名不及格,不及格率為4 %。而B班的50名學生中,有16名成績優(yōu)秀,優(yōu)秀率為32%,5名不及格,不及格率為1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在醫(y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教學實踐中,科學進行教學實踐改革可以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醫(y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方法;效果
醫(yī)學微生物學與及免疫學為醫(yī)學生必修和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而高等醫(yī)學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便是實驗教學。要實現實驗教學的質量提升,關鍵是積極改進實驗教學內容與方法,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以實例樣本進行分析對比,探討醫(y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方法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2014級A班醫(yī)學生50名,另外從B班也抽取50名。A班進行教學實踐改革,B班由另一教師開展常規(guī)教學。A班學生中男15名,女35名,年齡18~20歲,平均年齡(20.6±2.2)歲。B班學生中男13名,女37名,年齡18~21歲,平均年齡(20.3±2.5)歲。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及前年學習成績等指標對比,P>0.05,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講好緒論 要切實提高醫(y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教學質量[1],關鍵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緒論部分對全書進行了概括,教師講好這部分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整體認識,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因此,在開學的第一堂課教師就要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引進一個好學、有趣的境界。如在微生物部分內容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引用日常生活的例子,像最簡單的發(fā)酵、釀酒的等微生物商品,從而引入抗生素制劑等藥物。其次,進行人類對微生物的認知過程演變進行回顧,如古代就有了冶金、牛痘等歷史。
1.2.2 教學改革與實踐 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教學質量難以得到質的提升。而免疫學教學內容比較抽象[3],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融進啟發(fā)式的教學法,針對性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問題討論和思考,學生思維活躍,構成科學的教學內容。如,教師在講完微生物部分內容后,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哪些微生物將會導致化膿性感染?
1.2.3 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微生物和免疫學與臨床息息相關,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實現教學內容跟臨床實際的緊密相連。例如,教師講解金黃色葡萄球菌時,先讓學生討論患者自身是否存在化膿性感染史。在破傷風桿菌部分內容講解時,對臨床實例進行專門介紹,并對其致病因素和預防手段進行總結。總之,應該有效促進臨床的理論跟感知現象相結合,透過現象看本質,實現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升。
1.2.4 重視實驗課 實驗課的開設旨在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微生物免疫學本身具有實踐性和應用型,應該對實驗課與理論課持同等重視的態(tài)度。實驗課的科學展開,可以使學生對細菌培養(yǎng)、細菌分布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從而形成無菌理念,保證無菌操作。如通過抗毒素和毒素與凝集反應及中和實驗的相關試驗[4-5],教師就能變抽象的理論知識為具體,實現學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變。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使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比,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班期末考試有23名成績優(yōu)秀,優(yōu)秀率為46%,2名不及格,不及格率為4%。B班有16名成績優(yōu)秀,優(yōu)秀率為32%,5名不及格,不及格率為10 %。對比兩組數據,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醫(yī)學微生物和免疫學教學尚存著諸多弊端,如任務重、課時少。要真正實現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首先需要教師明確學校教學具體的目標,再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知識接受能力,要做到教學重難點突出,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技能培訓,適當將先進的教學理論融進課堂教學中去,優(yōu)化和豐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周紅,敖薪,龔愛萍.《護理學基礎》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8):685-687.
[2]郭波,許桂蓮,鄒強,等.啟發(fā)式教學在研究生醫(y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一點思考[J].中華醫(yī)學研究雜志,2004,4(3):283-284.
[3]陳慰峰.免疫學在生命科學和醫(yī)學發(fā)展中的作用-記173次香山科學會議[J].上海免疫學雜志,2002,22(2):73-78.
[4]許琰,陳斌,李莉.多媒體在醫(yī)學免疫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04,18(3):155-157.
[5]顧福萍.提高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準備工作質量的探討[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9(5):174-175.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Practical Method of Teaching Method Reform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LI Bin Harbin City Worker Medical School,Harbin 15002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s.Methods Selected 50 students from grade 2015 A classes in the author's school,and 50 cas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B class.Class A carries ou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actice,and B class was carried out by another teacher.Comparison of two classes of teaching effect.Results 50 students in class A,23 of the final exam results,excellent rate was 46%,2 failed,the failure rate was 4%.While the B class of 50 students,16 of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excellent rate of 32%,5 failed,the failure rate of 10%.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of data,P<0.05,had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Conclusion In the practic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teaching,the reform of science teaching practice can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Medical microbiology,Immunology,Teaching method reform,Practice method,Effect
G642
B
1674-9308(2015)29-0001-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5.29.001
150020哈爾濱市職工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