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以跨文化意識進行對外漢語的漢字教學
陳麗君
歷史悠久的中國漢字是集“形、義、音”于一體的獨特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難讀、難寫、難記、難學的文字,而這也正是漢字的獨特魅力所在。本文擬以跨文化意識的角度探討在教授外國學習者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把握其特點和造字規(guī)律,并與外國人的認知特點有機結合,來調動外國人的思維潛能,從而進一步增強漢字教學的科學性、趣味性和針對性。
跨文化意識;對外漢語;漢字教學
作為聯合國六種工作文字之一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外國人眼中,漢字是東方文化的象征,橫豎撇捺的筆畫中蘊藏著中華文明深遠的文化。但是,漢字同時又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難讀、難寫、難記、難學的文字,因為世界上95%以上的國家和地區(qū)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只需要很少(20—40個)字母就可組成成千上萬的詞匯,而漢字必須逐字認識與記憶,而且筆畫繁雜,雖然令人神往,但是讓學習者感覺永無盡頭,這讓學習漢字似乎成了“苦海無邊”的事情。漢字難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漢字是方塊字。漢字不像印歐語言文字是線形文字,印歐語言的文字是由字母連字母依次寫出來的,而漢語卻是由“點”、“橫”、“豎”、“撇”、“折”等各種筆畫組成的,筆畫不但多,而且分散,不像拼音文字的字母那樣可以從左向右連著寫。漢字的書寫還有先后的要求,筆順先寫哪一筆,后寫哪一筆有一個基本的順序規(guī)定,所以漢字學習者不僅要記字形,還要記筆順,筆畫的順序不正確,書寫也不能算正確。
其次,在語音方面,漢語音節(jié)界限很明顯,每個音節(jié)都有一個聲調,聲調不同字就不同,意思也就不同。而印歐語言有較多的清塞音之分,元音系統(tǒng)較嚴密,聲調區(qū)別詞義的情況極為罕見。可以說漢語聲調的學習對于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來說是最頭疼的事情,因聲調而被人誤解的笑話時有發(fā)生。
第三,漢字字形相似的多,多一點,少一點,如“拔”和“撥”,多一橫,少一橫,如“戊”和“戌”,便是不同的字,很容易混淆,形成錯字、別字;還有在組詞時,很容易把甲字寫成乙字,如把“鍛煉”寫成“鍛練”,把“殘酷”寫成“慘酷”,等等;還有讀音上的錯誤,如“娛樂”讀成wule,“誕辰”讀成yanchen,“婀娜”讀成a’nuo等等。漢字本身復雜、難認、難寫、難記,同時還需要仔細辨別漢字之間的差別,認真觀察他們之間的不同,這更增加了學習漢語的難度。
第四,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蘊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是漢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漢字筆畫的組合不是隨意的,漢字的字形和字義是緊密相連的,是承載和傳播文化的工具,每一個漢字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包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的底蘊。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字詞含義的轉變和延伸意義常常讓學習者覺得匪夷所思。
正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漢字的這種獨特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和集“形、義、音”于一體的視覺符號的構造方式,才使得漢字具有了獨特的迷人魅力。針對目前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漢字難學”的觀念,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李泉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漢字的魅力”應視為漢字的一個優(yōu)點,其特別的作用不可低估,至少會對“漢字難學”起到一種“打折”作用。[1]對外漢語教學領域是個特殊的跨文化交流場所,跨文化的碰撞無時不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常常強調漢語學習者應具備“跨文化意識”,漢語學習者對于其所學目的語文化要有較好的知識掌握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能像目的語本族人的思維一樣思考問題并做出反應以及進行各種交往活動。[2]
國家權威部門對對外漢字的教學數量有明確的要求,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制定的《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共收漢字2905個,其中,甲級字800個,乙級字804個,丙級字590個,丁級字670個,丙級和丁級字附錄41個。這是目前對外漢字教學的基本標準;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編《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共收錄漢字2605個,其中初等階段1414個,中等階段700個,高等階段491個。[3]因此,教學中可以以核心字中心進行擴展,由淺入深,由易及難。
例如,滾雪球聯想法:
1.“人”:人(兩腿分開)—大(雙臂伸開)—太(“大”字底下加一點就更大了,為“太”)—天(“大”字頭上的一橫表示“天”,“天”是最大的)—夫(大丈夫比天還高)—“入”(鏡中“人”。想象“人”進入一面鏡子)—從(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表示跟從)—眾(三“人”為“眾”)。以上演示過程可適當運用肢體語言。
2.“日”:日(象形,“日”中有太陽黑子)—旦(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表示早晨)—但(“旦”字做聲旁)—舊(東西用了一日就算“舊”了)—白(上方一撇表示太陽的白光,白色)—百(會意。從一,從白。“白”假借為“百”)—早(太陽照在教堂的“十”字架上,時間還“早”)。
例如,系列法:
1.“木”字系列:木、本、末、休、體、杯、林、森。
2.“口”字+動物的系列:吠、咩、鳴。
3.“疊羅漢”系列:犇、羴、鱻。
例如,部首法:
1.一般地說,用“目”做形旁的形聲字,原義一般同“眼睛”有關。如,盲、眼、睡、睛、眉、盯、睚、眨、眠、眶、睜、眥、瞅、瞄、瞥、瞬、瞼。
2.用“月”做形旁的形聲字,原義一般同“肉體”有關。如,背、膾、膏、肓、肺、肚、肝、腎、脾、腕、腰、膀。
據統(tǒng)計,現代漢語中“月”字旁的漢字,97%以上意思與“肉”意有關。只有極少的幾個字與月亮相關,如“朔、朗、朝、期”等幾個字。
3.“宀”,寶蓋頭,表示“房子”之意。如,家、宇、宿、宅。
4.“疒”,病字頭,表示與“病”有關。如,病、療、疼、痛、疲、瘋、疹、疽、疾、癰、皰、疴、瘡、疝。
5.“衤”,衣字旁,表示與“衣服”有關。如,補、被、襖、襯、襪、褲、衩、衲、袖、袍、裙、褂、裸、袱、袴、襠、衪、衱、衧、衦。
6.“礻”,示字旁表示祭祀,“土”表示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神靈的地方都叫“社”。故示字旁的字一般與“祭祀”、“神靈”有關。如,社、禮、祥、祖、視、禍、祈、福、祀。
7.“貝”,貝字旁,表示與“錢”有關。如,錢、財、購、敗、賠、賺、貼、賊、賭、贈、贓、貶、賄、賂、賒、貢、貯賦賤、贍、賽、賞、賚、貲、資、賃、賈、貽、費、賀、貸、購、責、賬、販、貫、贏。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一個人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掌握知識的重要前提。在教授對外漢語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補充一些漢字的文化寓意的介紹,或者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設計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對文化現象進行討論,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既可以擴充漢字,也可以了解一些中國的民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更好。在中華文化課程的安排上,由于講解的是目的語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可以考慮有側重地安排對漢字的講解,任何語言文字都是文化的載體,由“文字”而談“文化”,學生在應用中會更準確把握文字的含義,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
例如,說明法:
“相”是察看的意思,用“目”觀“木”表示。
“休”是休息的意思,用“人”在“木”旁表示。
“安”為“女子在屋內非常安全”之意。
“炙”會意。從肉從火。肉在火上烤。本義:①烤肉:膾~人口(美味人人愛吃,喻好的詩文、事物大家都稱贊)。②烤:~手可熱(熱得燙手,喻權貴氣焰很盛)。
“葬”,會意。小篆字形。從“死”,在“茻”(mǎng)中,指人死后埋藏在叢草中。
“家”,上面是“宀”,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里養(yǎng)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家庭的標志。有一句話:家是房子底下養(yǎng)著豬!
例如,文化詮釋法:
1.“天”。中國人崇拜“天”,認為“天”最大。這里的“天”相當于英文中的“God”。中國人在生活中常說“天哪”、“我的天哪”。
2.“膾”??鬃釉f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保ā墩撜Z·鄉(xiāng)黨》)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講究美食,孔子則是最早的美食家。
3.“信”。信,會意。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也就是說,中國人強調,一個人要說話算話,要講誠信,不騙人。
4.“盟”。由“盟”,可聯系成語“歃血為盟”,從而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古代訂立盟約時的習俗。歃血為盟: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fā)誓訂盟。
5.“戌、戍、戊、戎”。講這四個字字形的區(qū)別時,可介紹“戊戌變法”的歷史事件和“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6.“臭”。臭,會意。從犬,從自。狗鼻特別靈敏,故從二字會意。
例如,熱字法:
中國當下流行的、媒體出現比較高的字,被稱為漢語熱字。如,“門”、“被”、“雷”??傊M可能讓學生學習到漢字的最新用法,學生也會覺得漢語很有意思。
語言是思維方式的構成要素,思維以一定的方式表現于某種語言形式之中。語言使用的差異體現了思維選擇的差異。中國傳統(tǒng)思維注重內在的身心修養(yǎng),形成中國人求穩(wěn)的心理和好靜的內向性性格;而西方人的思維對象傾向于外界,重視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為己所用,富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較易接受新事物,整個思維方式是外向性、開放型的。中國人善于歸納,西方人善于演繹,不缺乏浪漫,也極富想象力,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從學習漢字中尋找到自我樂趣。
例如,關聯法:
有些漢字,是有關聯的一組,可集中起來分組演示。
1.人、從、比、北、背。
“人”,象形。
“從”,會意。二人一前一后,為從。
“比”,會意。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像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用以表示“靠近,一個挨一個”之意,如比比皆是、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鄰、鱗次櫛比。“比”與“從”字同形,兩個字只是方向相反。
“北”,聯想兩人背靠背?!氨场迸c“北”音似。
“背”,可依照形旁告知法按形聲字去解釋,也可依照聯想法去做解釋。
2.木、本、末、休、采。
“木”,象形。
“本”,指事。小篆字形,從“木”。下面的一橫是加上的符號,指明樹根之所在。本義: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莖干。
“末”,指事。金文字形?!澳尽鄙霞右稽c,指明樹木末梢所在處。本義:樹梢。
“休”,會意。從人,從木。人依傍大樹休息。本義:休息。
“采”,會意。從爪從木。甲骨文,上像手,下像樹木及其果實。表示以手在樹上采摘果實和葉子。本義:用手指或指尖輕輕摘取下來。
例如,拆分法:
從漢字的特點上看,漢字字形是一個組合系統(tǒng),為了便于外國人理解和記憶這樣的漢字,我們有必要把這樣的漢字拆分一下。
1.贏、嬴、羸。
2.照。
例如,聯想法:
“背”:兩個人背靠背,坐在月亮之上,真是好浪漫??!
“淚”:眼睛出水,流淚了。
“哭”:兩只大大的眼睛哭腫了,下面還有一滴淚水呢,好傷心喲!
“罵”:兩個人,兩張嘴,在對罵,太可怕了!
“宿”:房屋下有一百人,表示宿舍。
例如,諧音法:
中國人在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為了便于記憶,經常用漢語來標注英文。如“How are You”,常被記成漢語的“猴哈腰”三個字。同理,外國人學習漢字,為了便于記憶漢字的讀音,也可適當采用諧音記憶的方法。如,“離”—Leave,“哭”—Kry。
例如,荒誕法:
1.“要”:——中國人要什么?——西方的女人。據說以上這個笑話是利瑪竇編撰的。
2.“考”:上邊是老師(“老”字頭),下邊是個“5”,要考5分。
語言學家McLaughlin認為,“對二語習得過程的充分了解有助于語言教學?!盵4]
二語習得的研究者認為,學習者具有一種“內在習得大綱”( Internal Syllabus),即學習者的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發(fā)展是有階段性的。這種階段性除了主觀努力程度外,還要受到大腦對語言習得分階段性的制約。這意味著學習者是在經歷稱為“中介語”的“自然”發(fā)展階段中獲得語言習得。這一過程說明,學習者自身有一種學習進度表,它是內在的、自然的、不可回避的。學習者的主觀努力只能加速這一過程,而不能跨越這一過程。[5]
通常,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學生與日韓的學生相比,覺得漢字更難學,但是對漢字卻感興趣。初級階段的學生主要通過漢字形象為視覺刺激或視聽覺并用的方式來記憶漢字,在讀音、筆順和結構等方面困難較大,中高級主要在形似字之間的細微差別、字的用法等方面較難把握。漢字的掌握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學習漢語不同的階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初等階段:
例如,畫圖法:
漢字中許多字形與意義對象在形體上具有同一性。
如,“日”,古文字像太陽形,“月”,古文字像月牙形。其本義就是太陽、月亮。
再看以下例子:
木、山、馬、魚、門、手、羊、草、鳥、蟲、川、耳、龜、口、人、田、水、火。
例如,指示法:
如,“上”、“下”就是分別在參照物的上、下部加上一點(或一短橫)來表示意義。
再看以下例子:刃、本、末、甘、一、二、三。
高等階段:
例如,編造句子法:
這種方法注重生字字義的情景創(chuàng)設,提倡在詞中、句子中、課文情景中進行生字教學,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章,使生字字義在生動形象的語言環(huán)境中凸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適當編造些句子來輔助漢字教學。如,“頤、姬、熙”這三個字外國人在學習的時候很難區(qū)分辨認,我們可編成一句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話:
“頤和園里演《蔡文姬》,觀眾熙熙攘攘。”
這種方法較適合漢語水平較高的外國人。因為“蔡文姬”其人以及“熙熙攘攘”這個成語,即便普通的中國人也不一定熟悉。
再如,如果在某次集中識字中遇到了這樣幾個字“宴、客、估”,也可通過編造句子來識記:
“今天宴會上客人很多,我估計有100多人。”其他方法還有:
1.編順口溜法:
“武、式、代”等字的斜鉤易被加撇,“延、建、廷”等字的“建”字旁易被加點。為此,我們可編這樣的順口溜:
“延建廷,不加點;武式代,不加撇。”
“戌、戍、戊、戎”這幾個漢字字形難區(qū)分,可編這樣的順口溜:
“橫戌點戍戊中空,一橫一撇則為戎?!?/p>
2.編識字口訣法:
“一條黑狗”,就是默寫的“默”字。
“三人看日出”,就是春天的“春”字。
3.編兒歌法:
“青、晴、睛、請、情、清”這幾個字,對外國人來說,雖然不難寫,但意思不是很好區(qū)別。如果編成下面的兒歌,可迎刃而解:
河水清清天氣晴,
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護禾苗吃害蟲,
做了不少好事情。
4.編故事法:
“左”、“右”這兩個字,對于初學漢語的外國人,容易被搞反。為此,可以編一個小故事:一天,上班時間,老板突然來到一間辦公室,發(fā)現左邊的人在認真工作,而右邊的人在大口吃東西。
總之,教無定法,學習同一個漢字,可以采用不同的趣味教學方法。以上方法,教學過程中還應因人而異,教師在實際課堂上應靈活掌握使用,切忌生搬硬套,針對外國學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程度,選擇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
[1]裴諾.李泉教授做客獨墅湖語言文化論壇探討“漢字難學”問題[EB/OL].http://news.ruc.edu.cn/archives/81807,2014-05-20.
[2]尚秀葉.注重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9).
[3]程偉.以漢字教學為例論對外漢語教材[J].才智,2009,(12).
[4] McLaughl, B..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7.
[5]周平,張吉生.二語習得研究與外語教學的互動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2).
責任編輯:賈 春
On Cross-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ENLijun
Combined with figures, pronunciation and signification, the Chinese character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symbol systems recordingthe language of Han nationality. This is the charmof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essaysuggests teachers employ more tactics of cros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o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foreigners’capacity for thought, to reinforce the teaching of characters to become more scientific, interestingand targeted.
teaching Chinese toforeigners; cros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eachingofcharacters
10.13277/j.cnki.jcwu. 2015.02.020
2014-10-10
H1
A
1007-3698(2015)02-0118-05
陳麗君,女,中華女子學院對外漢語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流問題、漢語教學。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