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云(肇慶學院文學院,廣東肇慶 526061)
以身載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主體觀
徐天云
(肇慶學院文學院,廣東肇慶 526061)
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良好傳統(tǒng)文化意識、修養(yǎng)和自覺性的人,是使修養(yǎng)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全身去。要形成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效應,可通過從知識到實踐的轉變、從體驗到體認的轉化兩種途徑。在體驗和體認兩種方式中,體認才是實現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根本方式,而體認的根本就是用身體去感受、驗證和體現。把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最終落實到受教育者的身體上去,是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根本看法。
傳統(tǒng)文化教育;行為體認;主體觀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容
文化,從根本上講還是人在各個方面的體現。我們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解成中國人在歷史上形成的有一定慣性的為人行事的方式,或者說是整個中華民族為人處事的傾向和風格。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很多方面,例如:人們怎樣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和看待社會;怎樣處理同他人、其他民族和社會的關系;怎樣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怎樣表達自己、理解別人等。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方向就是看到和模仿其中好的、成功的方式,借鑒不好的、失敗的方式,并把優(yōu)秀的東西傳承下來,發(fā)揚開去。因此,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容,有助于確定該選擇怎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而在不確定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情況下,談論方式將成為無本之木。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效應
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具有傳統(tǒng)文化意識、素養(yǎng)、精神和自覺性的人。受教育者應該具備一定的人文精神、文化素養(yǎng)及擔負家國責任的情懷,并在生活、學習中培養(yǎng)起主動實踐這些文化信念的意識?!赌印っ懮怼分赋?,一個具有良好修養(yǎng)的人要使修養(yǎng)“暢之四肢,接之肌膚。”[1]5指把修養(yǎng)通達到四肢去,通達到全身的各處去,讓修養(yǎng)融入到全身去。人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能體現出修養(yǎng),讓修養(yǎng)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行為規(guī)范。《墨子·脩身》還說到:“善無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盵1]6指善心不在思想深處扎根就不會留住,就會消失;好的行為不能周遍全身,成為全身心的一種習慣,使修養(yǎng)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行為規(guī)范則不能得到確立。這些說法都很好地說明了良好的修養(yǎng)應該形成的效應。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受教育者具備穩(wěn)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養(yǎng),擁有主動承擔家國責任、實踐文化信念的強烈意識,達到預期的效應。
(一)從知識到實踐的轉變
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要形成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效應,在充分傳授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同時必須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活動。
從目前的情況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仍屬于一種新鮮事物,還沒有成熟的經驗。因此,逐漸在中小學鋪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到底該怎樣開展,一直是困擾有關人士的問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內容是什么,該怎樣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一直沒有定論。在許多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培訓甚至是在中小學開展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其主要內容還是對《老子》《論語》《孟子》和《禮記》一類經典的閱讀。在這些培訓和教育中該不該進行這些古代經典的教育,進行多大分量,以什么方式進行等問題似乎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據了解,目前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主要從經文串講及其思想的解析等方面開展,基本上還屬于知識傳授、思想教育的范疇。
大家在說到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訓時,會順口把它說成是“國學培訓”[2]。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大家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一般認識?!冬F代漢語詞典》“國學”條把“國學”解釋為:“稱我國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盵3]也就是說,“國學”主要還是從事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術研究,主要是學者的事,而且離針對中小學生進行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還有一定的距離。
是不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只能進行知識的傳授和思想的解讀?答案是否定的。放眼望去,國內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已經有了各種嘗試,很多人都試圖突破這種框架和局限性。這種突破在社會上開展的傳統(tǒng)文化實踐活動,以及學校舉辦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活動中都有所體現,值得我們適當地進行觀摩和借鑒。例如:(1)社會上組織穿著漢服的活動,各地陸續(xù)舉辦各式各樣的漢服社。目前,比較活躍的漢服社有西安漢服社、杭州漢服社、子衿漢服社等。穿著漢服這種活動雖然有獵奇的成分,但也是宣傳、繼承、實踐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內容。(2)各地陸續(xù)舉辦演習古禮的活動。有些地方每年都舉行祭祀炎黃二帝的典禮,及文廟(孔廟、學宮)舉行的祭孔典禮,這都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演習。(3)有些地方舉行了古式成人典禮,如杭州的一家父母花10萬元為女兒辦古式成人禮,成為一時的新聞。(4)鑒寶節(jié)目大行其道,如中央電視臺的《一錘定音》,河南衛(wèi)視的《華豫之門》,北京電視臺的《天下收藏》等,都包含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體驗。
除了進行傳統(tǒng)知識的傳授、討論以外,國學培訓也加入了文化體驗的內容。例如,“北京大學少兒國學翰林班”在經典講授的同時,開設了對聯、書法、國畫鑒賞、象棋、圍棋、古琴、古代現代禮儀對比示范、國術、武術、茶藝賞析等趣味課程,并組織對孔廟、國子監(jiān)、歷代帝王廟、圓明園、首都博物館、八達嶺長城、故宮、恭王府、齊白石故居、徐悲鴻故居、北京大學古琴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地點的游學活動。
由此可見,大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但要傳授傳統(tǒng)文化知識,還要從事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然而,在現今開展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施教者看起來雖很重視實踐活動,但大部分活動還處在一過性的、嘗試性的狀態(tài),且主要是一種知識的熏陶并附帶進行一些體驗活動,仍談不上是行為上的長期養(yǎng)成教育。
其實,我國古代先賢特別重視文化實踐活動。班固認為,儒家在諸子百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其實踐意識,注重親身驗證?!翱鬃釉唬骸缬兴u,其有所試?!朴葜。笾苤?,仲尼之業(yè),已試之效者也?!盵4]即我們不能局限于思想的認同。對認可的東西,我們最好是體驗、印證一下。因為經過檢驗才能證明其是好還是壞,有效還是無效。我國歷朝歷代都出現很多儒門注重實踐活動的事例,如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不但進行言語的說教,也曾演禮于大樹之下;宋明理學提倡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把身心的全面調整看作是進學之道。
中國史學繁盛,紀傳體史書又成為史書格局的主體,在史書中占有突出地位。這跟中國人注重行事體認,注重對歷史的感性認識有關。中國人習慣于用敘事的方法傳達自己對行事準則——道的理解,他們更愿意在一種感性的氛圍中體驗、重現歷史,用講故事的方式對歷史作感性了解,來傳達理想標準,使讀者更容易設身處地,感受到歷史氛圍的浸潤。所以,在進行傳統(tǒng)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許多有識之士都提倡進行傳統(tǒng)文化實踐教育,倡導“體驗式”傳統(tǒng)文化教育。正如李暉延所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應該把文化實踐活動和學生自主探究活動作為教學目標,把學生是否得到文化體驗作為檢驗教育活動是否有成效的標準[5]。
從知識傳授、思想教育到文化實踐活動,外在的表層的知識可以逐漸轉化成內在的深層的行為方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受教育者的文化行為模式,而穩(wěn)定的文化行為模式是通過長期的文化實踐活動才能塑造起來的。用語言表述的文化知識可能是一過性的,而穩(wěn)定的文化行為模式會促成自覺的文化行動。
(二)從體驗到體認的轉化
我們知道,傳統(tǒng)文化實踐活動不在一個層次上,且在體驗方面也有著程度不同的要求。有的只能觀摩、感受,有的可以嘗試、驗證,有的則需要長期養(yǎng)成,成為一種行為習慣和風格。所以傳統(tǒng)文化實踐活動也需要循序漸進,逐步開展。在我們看來,傳統(tǒng)文化實踐活動可以采用體驗和體認這兩種方式。
1.體驗
體驗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觀摩和嘗試,一般用于對某種境界或事物的感受。
體驗是感受性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附載在各種文玩、建筑、音樂、繪畫、戲劇等載體上,對這部分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教育,我們可以通過開展一些觀摩性、欣賞性的活動來進行,例如欣賞八佾舞、祭天大典等。
傳統(tǒng)文化最主要的內容還是由古代典籍傳承下來的。當然,閱讀古代文獻只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起點,是我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線索,其中的內容需要我們去體驗、揣摩。通過典籍閱讀,我們可以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有關內容、先賢的思想和行事風格、方式,以及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內涵;通過讀傳統(tǒng)故事可讀出賢哲的舉止行為,有了對先賢行事的觀察和思想情操的體驗。例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一段“孔子拘于匡”的故事[6]:
(孔子)將適陳,過匡,顏刻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笨锶寺勚?,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鬃訝铑愱柣?,拘焉五日。顏淵后,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鳖仠Y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從者為寧武子臣于衛(wèi),然后得去。
《史記·孔子世家》在講述“孔子拘于匡”時,穿插進了顏淵落后趕來的故事。細心人可以發(fā)現,在孔子一行人面臨危難時,顏淵冒著極大的危險赴義、赴難,展現了顏淵極大的勇氣和高風亮節(jié)。這些美好的情操,我們都可以通過閱讀典籍感受到。
體驗又是嘗試性的。所說所想是知識,所作所為是行為。對在古人事跡中體現出來的舉止行為,不但要在思想上認識,還要在行為上嘗試、驗證,我們可以舉辦一些體驗性的活動來進行體驗。這些對實物、實事的親身體驗活動雖然是一過性,但可以使體驗者感受到真切、現實的存在,并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隨時回想起曾經親身感受過的歷程。例如,在課程中引入鑒賞活動,像茶藝、香道、棋道、書法、國畫、傳統(tǒng)戲曲的欣賞、文玩玉器的觀摩等;參觀端硯的展覽和了解其制作過程等,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實物的嘗試性接觸,逐漸引導學生進入傳統(tǒng)文化的境界。
2.體認
對某些傳統(tǒng)的行事風格我們會有強烈的認同,認為有價值、有意義,覺得優(yōu)雅、高尚、美好。而對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則沒有興趣,且很容易淡忘。這種在強烈的認同感下,通過反復的實踐,使自己也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傳統(tǒng)行事風格的過程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體認。換言之,體認實際上就是把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轉化為行為習慣和風格的過程。
體認是浸潤性的。體認會使個體行為養(yǎng)成全身心的一種行為習慣。我們要把傳統(tǒng)文化生活化,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思想意識、行為規(guī)范中。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意識融化到身心中去,滲透到生活的點滴中去。例如,《論語》《禮記》等經典中都包含一部分孔門弟子的言行雜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禮”的生活實踐。學習者可以模仿“吾日三省吾身”的作法,長期堅持,養(yǎng)成自我省察的習慣。
體認又是共鳴性的。體認產生在對傳統(tǒng)文化強烈認同的基礎上,受教育者愿意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愿意讓傳統(tǒng)文化從自己身上體現出來,愿意踐行傳統(tǒng)文化的理想和信念。對傳統(tǒng)文化持一種悅服的態(tài)度,才可能心甘情愿的接受。如果打心里就反感和排斥,無論怎么灌輸都不會有什么效果。近些年來,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這同社會風氣沒能根本轉變,及對接受傳統(tǒng)文化還持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有關。
體認是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強烈的信念,反復練習,反復經歷,反復操作,并模仿之,演習之,最終成為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行為模式。在體驗階段,傳統(tǒng)文化還是外在的東西。到了體認階段,傳統(tǒng)文化就轉化成為全身心的一種慣性了。體驗主要用于感受和驗證傳統(tǒng)文化的存在,所以會在思想中形成比較深的印記,確認傳統(tǒng)文化中有這么一回事;體認一般要經過長期的浸潤,會形成穩(wěn)定的行為習慣,理所當然地按照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去思考和做事,用自己的行為方式把傳統(tǒng)文化表現出來。體驗和體認都屬于實踐活動的一部分,在方式上有量的不同,體驗屬于嘗試性的,體認則需要反復經歷;在結果上有質的不同,體驗限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體認已經成為一種行為習慣。
(一)傳統(tǒng)文化接受的主體
在體驗和體認兩種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方式中,體認才是實現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根本方式?,F有的理論并不是沒有談到如何體認的問題,“行為養(yǎng)成”就是一種通常的提法[7],但談“行為”的問題是用現象掩蓋了本質?!白鋈私逃笔橇硗庖环N提法[8],而談“人”的問題又過于泛泛?,F代教育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性[9],似乎也同對文化的體認相關。要養(yǎng)成、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是學生自己要做起來。關鍵是用什么來做呢?我們的回答是:用學生自己的身體,所以不管是“行為養(yǎng)成”“做人教育”,還是“體現主體性”,最終都要落實為學生用身體去做。
行為只是身體的表現,即墨子在《脩身》中談到的“以身載行”[1]6。除了身體的表現外,就沒有所謂行為了。身體是行為的主體,或者說行為是由身體發(fā)出的,脫離主體談行為就會陷入虛無。在文化體認的過程中,學生要把各種感覺器官都調動起來,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嗅,用耳朵去聽,用大腦去想,用行為去驗證,用舉止去體現。中小學生更傾向于用身體去認識世界,所以這種教育方式也更符合教育規(guī)律。這是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基本認識,也是看待其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問題的出發(fā)點。
其實,不僅“體認”需要“以身載行”,“體驗”也需要“以身載行”;感受也好,驗證也好,同樣要用身體做起來。
在浸潤傳統(tǒng)文化時,我們要用身體去感受、驗證和體現,需要經歷一個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接受到自己這里是一個內化的過程,表現出來是個外化的過程,經歷了從內化到外化的轉化過程,體認就完成了。正因為體驗還著重于接受,所以還基本處于實踐活動的初級階段。體認不但重視接受,而且重視表現,所以處于實踐活動的高級階段。宋明理學在自己的學說體系中給予了“行”特殊的地位,強調“行”的樞紐作用。例如:
詞章之說勝,始有無用之文、虛寂之說。行,始有無文之學。魯論示人,篤信好學。始乎悅樂不慍,終乎知禮、知命、知言。必真知之,必誠行之,乃成君子。(郭棐《嶺海名勝記》)[10]
公(鄭際泰)嘗謂古今無所謂理學,止有君臣、父子、昆弟、夫婦、朋友而已;無所謂講道學,止有躬行實踐而已。(羅天尺《五山志林·卷二·識今》)[11]
無論是朱熹的“先知后行”,還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都把“知”同“行”在概念上對立起來,他們認為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不僅要認識(“知”),還要實踐(“行”),認為把“知”和“行”兩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才能真正達到“身修”。我們認為,把“知”同“行”對立起來進行討論不是不對,只是還沒討論到問題的根本點。要知道,討論“知”同“行”關系的前提是要明了“行”的出發(fā)點是“身”,行為的本體是身體,行為是身體的表現;不能只記得表現,而忘了本體。否則離出發(fā)點漸行漸遠,造成往而不返的結果。因此,在討論“知”同“行”對立的同時,也應注重討論“身”與“行”的對應。
(二)體認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
中國古人非常注重行事教育,并且在教育實踐中形成一套規(guī)范。在各種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中,如果說《幼學瓊林》是純粹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入門教科書,那么《增廣賢文》就是純粹的傳統(tǒng)行事準則讀本,《古文觀止》則是綜合性傳統(tǒng)文化知識和行事事跡的范文。這些古代的通俗讀物實際上就是古人體認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成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指導性教科書。
傳統(tǒng)文化體認是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事習慣,形成良好的行為表現。為此,首先要使受教育者樹立信念,認可接受傳統(tǒng)文化是形成高尚品格的途徑,讓人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有愉悅、受益的感受;其次,要在一件一件具體的事件中踐行之,經過不斷的重復,形成身體行為的自動化。
要使學生身體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形成自動化的行事習慣,就必須把傳統(tǒng)文化的活動化和生活化結合起來。在傳統(tǒng)文化氛圍缺乏的情況下,創(chuàng)設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來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真正的傳統(tǒng)文化體認需要把傳統(tǒng)文化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讓學生形成一種生活方式和生命態(tài)度。方瓊提出,大學生承繼傳統(tǒng)文化的著力點在于傳統(tǒng)文化實踐日常生活化?!拔覀冃枰梃b文化濡化思想,將傳統(tǒng)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與現代觀念進行濡化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設濡化載體與空間,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呈現形式?!盵12]
正因為如此,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主要應該屬于一種大教育,相當于中國傳統(tǒng)的“教化”,而不僅僅限于學校教育,特別是不限于課堂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有這樣的意識:把傳統(tǒng)文化教育延伸到家庭、社會去,學校教育只起引導、發(fā)動作用,要把課堂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不同層級的教育結合起來。
拿《禮記》作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容來說,除了應該進行禮的知識傳授而外,還應該進行禮儀的實踐。禮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需要通過禮儀實踐由知識了解過渡到行為體認,在日常生活的禮儀活動中使學生的思想觀念成為行為習慣,由儒學思想進入儒家行為,進入禮儀自動化的高級階段。
1.選擇實踐性的傳授內容
在《禮記》選文時,人們多側重于其思想性,其實《禮記》的主體還是描寫儒者的生活及其行事方式??紤]到現代人學習《禮記》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傳統(tǒng)文化,學習禮儀制度,所以在選文時,可多選一些實踐性的便于觀察儒者行事的篇章,由此了解儒家的生活實踐和行事風格。
2.進行適當的模擬演練
可以用圖片、視頻、動畫、道具等再現、模擬古禮場景,探討古禮背后的用意、來源。例如,根據典籍記載準備適當的禮儀道具,設計有關環(huán)節(jié),重現、還原某些古禮場景,讓學生產生親臨現場的感受。在相對真實的語境條件下,體認較容易得到實現。
3.從某些基本禮儀做起
提出一些簡單、實用、可接受度高的基本禮儀并加以提倡,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例如:日本人吃飯前要說“いただきます?!币馑际恰案兄x神靈賜飯?!敝袊瞬恍派耢`,所以也有人翻譯成“我要吃了”或“我要享用了”。用餐后要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意思是感謝提供者預備這頓極美味的飯食。由此,我們可以模仿日本人的這種做法,向中小學生提出遵守全家人同時進餐的禮儀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文化的體驗和體認同等重要,只是以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側重于體驗,而不重視甚至缺失行事體認,所以我們這里才著重強調。
[1] 墨翟.諸子集成·墨子閑詁[M].上海:上海書店,1986:5-6.
[2]高松壽.基礎教育階段的國學教育[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12-14.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482.
[4]王先謙.漢書補注[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865.
[5]李暉延.“體驗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德育,2012(3):95.
[6]司馬遷.史記[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99:1620.
[7]蔡克勇.把“做事教育”和“做人教育”結合起來——兼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2 (10):11-14.
[8]卞保元,楊岳山.試論中學生行為養(yǎng)成教育[J].教學與管理,2003(5):37-38.
[9]李曉蕾.對主體性教育有關爭論的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10):8-11.
[10]郭棐,王元林.嶺海名勝記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2:56.
[11] 羅天尺.清代廣東筆記五種·五山志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65.
[12]方瓊.大學生承繼傳統(tǒng)文化:現狀、需求與日常生活化[J].中國青年研究,2011(7):95-97.
(責任編輯:楊懷玫)
Performing Behavior with Body: Subject View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XU Tian-yu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ract:The purpos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people with good traditional culture awareness,culture and self-consciousness,and to integrate culture into the educatees’body.To form the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we can use two transformation ways:from knowledge to practice,and from experience to recognization.In the experience and recognization,the latter is the basic wa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nd recognization is fundamentally to feel,validate and recognize with body.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literacy will eventually be achieved on the educatees’body,which is our fundamental view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ds: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recognization on behavior;subject view
G416
A
1009-8445(2015)06-0077-05
2015-09-10
徐天云(196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肇慶學院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