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晞
(臺州晚報,浙江臺州318000)
淺談服務性新聞中的資料引用
□蔣晞
(臺州晚報,浙江臺州318000)
在新聞理念“百花齊放”的現在,服務性新聞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重視和讀者的歡迎。突發(fā)性新聞滿足的是人們對信息的了解,服務性新聞滿足的是讀者對知識、常識的掌握,實用性更高。
為了增加新聞的服務性,目前,許多媒體在報道突發(fā)事件時,不僅僅只報道事件的進展,還結合事件本身的關聯(lián),采取鏈接、穿插等方式,將相關常識融入到事件的報道中,起到普及知識,指導生活的作用。比如有關地震的新聞報道,媒體不僅會報道地震的情況,而且會用很大的篇幅去報道地震中受災人員如何自救,志愿者何時進入災區(qū)救助,以及受災人員的心理干預等等,旨在強化服務性,給讀者更多提醒、啟示和指點。
服務性新聞也稱服務性報道,或者實用性報道。它是一種為社會公共事務或人們工作、生活中急需解決的非商務活動無償提供信息的新聞,其特點是針對性強,切實可用,無償服務。從廣義講,傳播新聞信息本身就是為讀者提供基本的服務;從狹義講,它是指一種特殊的新聞品種,即專門的服務性新聞。1917年普利策新聞獎剛創(chuàng)立時候,只有兩項獎勵,即為“公共服務成績優(yōu)異獎”和“新聞獎”,后來增至14項,“優(yōu)質公共服務獎”仍居首位,可見對服務性報道的重視。
新聞的服務性是從社會功能角度作出的新聞報道特性分析,服務性的相對概念是新聞性。新聞的服務性主要由服務性新聞實現。增強新聞的服務性是媒體了解受眾需求,增強感染力、親和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采寫服務性新聞時應注意時效性、針對性、實用性和預見性四個特征。而在服務性新聞中對資料的引用則需注重引用的適用性、通俗性、合理性和解釋性。
服務性新聞采寫里有“實用性”,“資料引用”里則有“適用性”。資料的引用不僅要實用,而且要適用。
新聞寫作中經常需要引用資料,網上的各種資料多如牛毛,一些資料的相似度很高,如果記者不注意去分辨這些資料的細微處差別,很容易被這些“似是而非”的資料所“欺騙”。在引用的時候,有些資料看起來與文章相似,但仔細辨別,其實與文章不符。所以記者在引用資料的時候,不僅在看資料在“大方向”是否有錯,更要看所引用的資料與自己當時所寫的新聞是否有沖突,是否相宜,是否有用。
資料的引用,除了適用還要通俗。很多資料專業(yè)性太強,比如心理學、醫(yī)學知識、法律知識等,記者在采訪專業(yè)人士的時候,他們會以專業(yè)名詞和敘述方式進行訪談,有些記者回來以后就對這些專業(yè)名詞和敘述方式進行生搬硬套,不管普通讀者是不是看得懂,有些內容甚至記者自己都還沒弄懂。
報紙是辦給普通老百姓看的,他們的文化層次有高有低,有的是碩士,有的可能只是初中畢業(yè),報紙作為大眾傳播的媒介,讓人看得懂是最起碼的要求。所以記者在引用資料的時候要注意通俗性,對于那些比較艱深的專業(yè)術語,記者不僅要搞清楚,還要在理解后能翻譯成老百姓看得懂的語句。
資料引用還需要合理。很多記者重視對新聞事件本身的采寫,在寫到服務性段落需要資料引用的時候,大都是直接從百度上復制下來,不管這些資料在當地是不是合適,放在文章中是否合理。如2014年8月14日《臺州晚報》第6版《高舉羽毛球拍、釣魚竿易遭雷擊》一文,里面有一句話:“打雷時,扛著鋤頭、鐵鍬,或手拿高爾夫球桿、羽毛球拍、釣魚竿都是很危險的。”高爾夫球在中國尚屬高端的體育休閑項目,打的人不多。稿件里的這些資料可能是記者從網上搜索的,但不一定適合臺州這座消費水平并不十分高端的城市,所以記者在引用資料的時候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復制+粘貼”,應該看看自己下載的這些資料是不是適合自己的這篇文章,是否適合當地的風俗民情。
在遇到大部分人不了解、不熟悉、不明白的專業(yè)性詞句時,記者最好要加一個名詞解釋。筆者曾編輯過一篇關于“蠶豆病”的稿件,文章里講到“家里如果有蠶豆病史的人,特別是3歲以下的男童一定要禁食新鮮蠶豆。本病多見于兒童,男性患者約占90%以上?!钡俏恼轮?,記者卻對“蠶豆病”毫無解釋,也沒有向讀者說明“為什么3歲以下男童禁食”。記者在文章中因為對引用資料缺少解釋,讀者在閱讀文章時必然會摸不著頭腦,為什么男童不能吃蠶豆?為什么是3歲以下?那女童能不能吃呢?因為缺少了對資料的解釋,讀者在文章不但沒有得到相關的知識,反而增加了許多不明白和誤區(qū)。
這種讀者比較關心,在生活中又會遇上的知識性資料,記者在引用時,不僅要引用得全面,而且要解釋得到位,不能讓讀者看了文章更暈頭轉向,要讓讀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