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琳霞 趙麗娟 高增敏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神經外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心理干預對腦出血后憂郁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桑琳霞 趙麗娟1高增敏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神經外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目的 探討心理干預對腦出血后憂郁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將2012~2013年入住該院治療的80例腦出血后憂郁患者,按住院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療法;觀察組在常規(guī)療法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兩組患者在入院前和治療1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以及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后SDS、SAS、SCL-90評分。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負性情緒、焦慮癥狀改善明顯(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抑郁和焦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除精神病性外其他8項均有明顯改善(P<0.05),而對照組干預前后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出血憂郁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可以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改善負性情緒,因此值得臨床上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推廣應用。
心理干預;腦出血;負性情緒;生活質量
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不僅與遺傳、年齡、肥胖、遺傳因素、鍛煉等因素有關,還與本人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及心理行為因素有關,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因素已超過傳統(tǒng)的生物因素,緊張、焦慮、驚恐等心理因素均對心血管有負面影響,且不利于疾病康復,特別是對腦出血后憂郁患者〔1~3〕。本文旨在探討心理干預對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將2012~2013年入住我院治療的80例腦出血后憂郁患者,按住院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華預防醫(yī)學會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4〕;排除有全身性器質性疾病、有精神疾病史、無獨立行為能力及近期服用抗抑郁或抗焦慮藥物者。其中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0.72±4.78)歲;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61.56±5.0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安排心理專業(yè)人員進行心理干預:(1)認知干預: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耐心聽取他們的傾訴,逐漸與他們建立信任關系,然后由內科醫(yī)生為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如發(fā)病原因、治療措施、預防措施等,協(xié)助患者控制不良情緒,建立起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等;(2)行為干預:引導患者改變生活行為方式,如堅持鍛煉、控制體重、戒煙限酒、低糖低鹽低脂飲食等,根據負性情緒程度不同有針對性進行個別心理輔導,引導患者如何釋放壓力和不良情緒,從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3)社會支持:充分調動身邊的關系網,讓家庭成員、親朋好友及醫(yī)護人員給予更多的支持,同時鼓勵患者參加社會組織活動,擴大交際圈等;(4)藥物干預:有明顯焦慮或抑郁者給予藥物治療。
1.3 指標觀察 (1)負性情緒評價:采用抑郁自評量表〔5〕(SDS),含有20個條目,有4個等級標準,等級越高其評分越高,說明患者抑郁程度較高,其主要適應有抑郁癥狀的成年人;焦慮自評量表〔6〕(SAS),與SDS相似,反映病人的焦慮程度。(2)生活質量評價:采用癥狀自評量表〔7〕(SCL-90)來評價,共 9個條目,得分越高其癥狀越明顯,心理健康的水平越低。在入院后和干預1個月后對比兩組SDS、SAS、SCL-90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行t檢驗。
2.1 兩組治療前后抑郁和焦慮狀況的比較 兩組干預前負性情緒、焦慮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負性情緒、焦慮癥狀干預后改善明顯(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抑郁和焦慮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抑郁和焦慮狀況比較(±s,n=40)
表1 兩組干預前后抑郁和焦慮狀況比較(±s,n=40)
與干預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組別 時間SAS SDS對照組 干預前58.75±7.85 62.15±9.76 1個月后 55.33±8.561) 59.78±11.561)觀察組 干預前 59.12±8.12 61.72±10.59 1個月后 47.86±9.151)2) 53.28±10.141)2)
2.2 心理干預后生活治療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除精神病性外其他8項均有明顯改善(P<0.05),而對照組在干預前后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心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n=40)
表2 心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n=40)
組別 時間 軀體化 強迫癥狀 人際關系 抑郁 焦慮 敵對 恐怖 偏執(zhí) 精神病性對照組 干預前 1.86±0.71 1.84±0.56 1.94±0.32 2.23±0.62 2.17±0.65 1.95±0.52 2.12±0.64 1.82±0.43 1.52±0.37 1 個月后 1.85±0.56 1.81±0.58 1.82±0.43 2.19±0.52 2.18±0.59 1.92±0.48 2.07±0.52 1.78±0.41 1.45±0.35觀察組 干預前 1.85±0.81 1.83±0.61 1.93±0.35 2.21±0.61 2.19±0.62 1.98±0.63 2.08±0.58 1.82±0.39 1.51±0.36 1 個月后 1.66±0.571)1.65±0.561)1.74±0.511)1.66±0.491)1.69±0.621)1.74±0.521)1.82±0.481)1.65±0.381)1.46±0.32
雖然現在醫(yī)療水平有很大提高,腦出血患者的生存率也明顯提高,但是腦出血嚴重影響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同時給患者帶來各種心理問題。因此,腦出血后憂郁患者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升高,多伴有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此負性情緒對患者的病情、療效和預后有很大影響〔8〕。有研究〔9〕表明,負性情緒能促進或加重腦出血后憂郁狀態(tài),而家人關心不夠、生活質量下降、經濟負擔過重、喪偶、生活質量降低等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10,11〕結果一致,提示對腦出血憂郁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可以改善其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其機制可能與心理-神經-免疫有關,心理神經免疫研究學認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與免疫之間有神經連結,免疫功能的改變可以引起神經內分泌功能的改變,而且免疫系統(tǒng)產生的細胞因子能穿過血腦屏障改變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都可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心理因素可能對機體神經內分泌活動產生影響,繼而改變機體免疫功能,從而影響疾病的發(fā)展〔7,12〕。綜上,對腦出血憂郁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可以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改善負性情緒,臨床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推廣。
1 黃 麗,邵芙蓉,王曉妹,等.心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280-2.
2 王 建,王 俊,李運明,等.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早期心理干預的臨床觀察〔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30(5):454-6.
3 袁 燕,李德翠,王宇霞.心理干預及康復訓練在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期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2):1-3.
4 崔 穎,吳慶文,馬素慧.活動分析法聯合康復訓練和心理干預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3):231-3.
5 金 英,孫艷軍,高燕軍,等.家屬參與早期心理干預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156-7.
6 趙冠春,賈東奇,舒肖梅.56例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復〔J〕.江蘇醫(yī)藥,2012;38(20):2486.
7 陳光學,吳麗君,林 勇.家屬協(xié)助心理干預和康復治療對高血壓腦出血肢體偏癱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yī)學,2011;32(23):3113-5.
8 林子玲,郭永誼,賴家盈.心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1):1085.
9 楊述鳴,張曉平.早期心理干預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4):307-8.
10 王權華,唐梅文,梁 饒,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心理干預(附40例報告)〔J〕.廣西醫(yī)學,2012;34(9):1217-9.
11 章 稼,陳 紅.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療效的臨床觀察〔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0;37(23):4490-1.
12 邢月梅,曹楓林.心理干預對預防卒中后抑郁發(fā)生的療效觀察〔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48(5):161-2.
R722.15+1
A
1005-9202(2015)09-240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5.09.042
1 外科門診
桑琳霞(1971-),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神經外科方面的研究。
〔2014-03-17修回〕
(編輯 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