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價格改革當創(chuàng)新思維
汪燕
新年伊始,國家發(fā)改委宣布放開24項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下放1項定價權限,這是去年11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加快推進價格改革以來放開和下放的首批價格,也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新一輪價格改革拉開了序幕。
眾所周知,市場供求決定價格、價格反映市場供求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價格信號既有利于生產者對市場變化做出靈敏準確判斷,有效率地組織生產,也能增加消費者可選商品種類,享受更好的服務。而當價格被管制而非市場調節(jié)的時候,其信息傳導的功能就會受到限制甚至扭曲,無論是最高限價還是最低限制,總會不可避免地造成社會福利的無謂損失,導致社會資源配置低效甚至失效。
沒有價格改革,就沒有市場化改革。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國30多年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就是不斷擴大市場決定價格的過程。年輕一代絕對想象不到,當年我國大到鋼鐵、水泥、糧食等重要物資,小到柴米油鹽等日常生活用品全部由政府定價。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的定價權從政府回到市場,市場活力得到了充分釋放,老百姓得到了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更高的生產效率。
和其他改革一樣,我國的價格改革也是沿著先易后難的路徑演進,當普通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完成后,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了,改革牽涉的面越來越廣,面臨的挑戰(zhàn)越來越大,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高。一方面老百姓對“越改越高的電價、漲多跌少的油價、普遍虛高的藥價、成本糊涂的票價”不斷吐槽;另一方面,許多資源性產品的政府定價未能恰當地反映要素稀缺程度、市場供求狀況和環(huán)境成本,導致資源價格扭曲,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浪費,也助長了粗放發(fā)展的慣性。如果不加快突破,不僅不利于深化市場化改革和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還容易滋生權力尋租,損害廣大群眾的利益。
價格改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價格改革是推進市場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價格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huán)節(jié)價格。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yè)、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huán)節(jié),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jiān)督”。
按照這一要求,未來將有更多的領域取消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走上市場化定價的道路。同時也要看到,這些價格改革的“硬骨頭”很大部分屬于壟斷行業(yè),要取得切實有效的突破,絕非易事。李克強總理也認為,價格改革難度很大,但它有利于長遠,是建立市場化機制必須要闖的一道“坎”,價格改革不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問題就等于沒抓住,這是一場啃硬骨頭的改革,是一場攻堅戰(zhàn)。
在新形勢下,要以新思維應對新常態(tài),把價格改革作為撬動其他領域改革的杠桿,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以市場化思維加快價格放開。價格是市場經濟的精髓,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能放則放,讓市場之手發(fā)揮更大作用,讓價格成為市場經濟中實現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風向標、指揮棒;確需政府定價的領域,要按照“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定價范圍”的原則,全面合理設置政府定價負面清單,清單之外不再管制,有效管住政府有形之手。同時,要進一步降低行業(yè)壁壘,開放市場,引入更多的競爭者,減少自然壟斷,為市場化定價創(chuàng)造充分競爭的環(huán)境。
二是以法治思維加強價格監(jiān)管。價格改革要堅持放管結合,一方面要破除價格壟斷,促進市場充分競爭,另一方面還需要建設公開透明的市場規(guī)則,在法治的框架內規(guī)范市場化定價,以法治方式強化事中事后監(jiān)管職能,確保價格改革循規(guī)矩而進、依法治而行。
三是以底線思維維護價格穩(wěn)定。價格改革關系著千家萬戶,盡管市場決定價格未必就是漲價,但公眾仍普遍對一些“逢改必漲”的壟斷行業(yè)不滿,說到底是對價格背后的不公開、不透明以及各種利益關系不滿。因此,價格改革不能忽視保民生、促公平的一面,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價格體系,并以公開透明取信于民,另一方面要在盡量完善改革方案的同時,推出相關配套措施,避免或減少一些人尤其是弱勢群體在改革過程中利益受損,在價格改革和公眾利益之間取得最大公約數。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