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藥學

        2015-01-30 16:13:05
        中國學術期刊文摘 2015年23期

        田娟,王維皓,高慧敏,等

        中藥學

        HPLC測定復方苦參注射液中苦參堿、槐定堿和氧化苦參堿的含量

        田娟,王維皓,高慧敏,等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復方苦參注射液中苦參堿、槐定堿和氧化苦參堿的含量。方法:Alltima Amino色譜柱(4.6 mn × 250 mm,5 μm);流動相乙腈-3%磷酸溶液-無水乙醇(80∶10∶10);流速1.0 mL·min-1;檢測波長220 nm;柱溫30℃。結果:該方法回收率苦參堿為99.5%(RSD 1.58%),槐定堿為99.2%(RSD 1.44%),氧化苦參堿為100.2%(RSD 1.85%)。結論:該方法簡便、快速、準確、靈敏度高,可用于該品的質量控制。

        高效液相色譜法;復方苦參注射液;苦參堿;槐定堿;氧化苦參堿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7, 32(3): 222-224入選年份:2012

        環(huán)境脅迫下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積累及道地藥材的形成

        黃璐琦,郭蘭萍

        摘要:文章總結了環(huán)境對植物,特別是植物次生代謝產(chǎn)物積累影響的研究成果,并在介紹環(huán)境脅迫影響次生代謝產(chǎn)物積累的4種假說的基礎上,分析了環(huán)境對道地藥材形成的影響,指出逆境可能更利于中藥道地性的形成,提出了道地藥材形成的逆境效應理論,并初步探討了環(huán)境脅迫影響藥材道地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道地藥材;環(huán)境脅迫;次生代謝產(chǎn)物;整體抗逆性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7, 32(4): 277-280入選年份:2012

        藏藥鐮形棘豆中黃酮類化學成分研究

        呂芳,徐筱杰

        摘要:目的:對藏藥鐮形棘豆Oxytropisfalcata的黃酮類化學成分進行研究。方法:通過正相硅膠柱色譜,Sephadex LH-20柱色譜,ODS反相色譜分離、純化,用NMR,MS鑒定結構。結果:從鐮形棘豆的氯仿萃取部分分離鑒定了8個黃酮類化合物,分別為2'',4''-二羥基-4-甲氧基查爾酮(1),2'',4''-二羥基查爾酮(2),5,7-二羥基-4''-甲氧基黃酮醇(3),7-羥基-4''-甲氧基二氫黃酮(4),3'',7-二羥基-2'',4''-二甲氧基異黃烷(5),2''-羥基-4''-甲氧基查爾酮(6),2''-甲氧基-4''-羥基查爾酮(7),2'',4''-二羥基二氫查爾酮(8)。結論:這些化合物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

        關鍵詞:豆科;鐮形棘豆;黃酮類成分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7, 32(4): 318-320入選年份:2012

        黃芩黃酮類成分抗腫瘤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

        湯立建,趙良才,李慶林,等

        摘要:黃芩黃酮類成分具有廣泛的抗腫瘤活性,藥理研究證實通過調(diào)節(jié)花生四烯酸系統(tǒng)的代謝,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途徑發(fā)揮抗腫瘤作用。通過對黃芩黃酮類成分抗腫瘤作用及其機制的文獻總結,為中藥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黃芩;黃芩素;黃芩苷;漢黃芩素;抗腫瘤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7, 32(1): 21-23,26入選年份:2012

        基于體內(nèi)過程的中藥有效成分和有效效應物質的發(fā)現(xiàn)策略

        楊秀偉

        摘要:中藥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使用的藥物,其來源以植物藥為主,其次是動物藥、礦物藥,還有小部分是化學藥和生物制品。由于中藥生物來源的多樣性、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多樣性、化學物質結構的多樣性、炮制方法的多樣性、代謝途徑的多樣性以及生物活性的多樣性和臨床應用的多樣性,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tǒng),蘊涵著許多科學問題。解析這個復雜系統(tǒng)的基礎科學問題是其有效成分和有效效應物質的闡明。伴隨中藥代謝的研究進展和新興學科代謝組學的出現(xiàn),形成了"基于體內(nèi)過程的中藥有效成分和有效效應物質的發(fā)現(xiàn)策略",其將為中藥復雜體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中藥體內(nèi)過程;有效成分;有效效應物質;發(fā)現(xiàn)策略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7, 32(5): 365-370入選年份:2012

        紅花等10種中藥的植物雌激素活性研究

        趙丕文,王大偉,牛建昭,等

        摘要:目的:評價紅花、川牛膝、丹參、女貞子、枸杞、甘草、肉蓯蓉、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等10味中藥的植物雌激素活性。方法:選用昆明種雌性乳鼠,隨機分為A,B二組:A組又分為12組(溶劑對照組、己烯雌酚組和10個中藥組);B組也分為12組(溶劑對照組、己烯雌酚組和10個中藥拮抗組),其中中藥拮抗組每天同時灌胃中藥和己烯雌酚;各組給藥4 d后分離血清。利用雌激素受體(ER)陽性MCF-7細胞,以MTT法檢測中藥含藥血清對細胞增殖的影響。結果:A組中,紅花、川牛膝、丹參、枸杞、肉蓯蓉、淫羊藿、補骨脂和菟絲子等中藥含藥血清可顯著促進MCF-7細胞增殖;而女貞子組可見細胞增殖受到明顯抑制。B組中,紅花、川牛膝、丹參、甘草、淫羊藿、補骨脂和菟絲子組可見己烯雌酚促細胞增殖的作用受到了顯著抑制;而肉蓯蓉可協(xié)同并顯著增強己烯雌酚促細胞增殖的作用。結論:紅花、川牛膝、丹參、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等6種中藥在單獨用藥時具有擬雌激素作用,在與雌激素同時用藥時具有抗雌激素作用,其雙向調(diào)節(jié)效應依賴于體內(nèi)雌激素水平的高低。

        關鍵詞:MTT法;中藥;植物雌激素;MCF-7細胞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7, 32(5): 436-439入選年份:2012

        連作地黃根際土壤中酚酸類物質的動態(tài)變化

        杜家方,尹文佳,李娟,等

        摘要:目的:通過對正茬和重茬地黃進行大田生物測試,并檢測土壤中的一元酚酸類物質,為緩解地黃化感自毒作用和消減連作障礙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采用HPLC檢測不同生育時期的正茬和重茬地黃根際土壤中與化感現(xiàn)象密切相關的5種酚酸(阿魏酸、對羥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豆酸和丁香酸)。結果:正茬地黃生長健壯。收獲時,正茬地黃的塊根干重和體積分別為重茬地黃的6.02,7.71倍。結論:苗期和伸長期是連作地黃自毒作用發(fā)生的關鍵時期,此時期,重茬地黃土壤中阿魏酸、香豆酸、丁香酸和對羥基苯甲酸的含量和重茬地黃葉片、塊根的生長有較強的反比關系,其中阿魏酸對重茬地黃的抑制作用占主要方面。

        關鍵詞:連作障礙;根際土壤;化感;酚酸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9, 34(8): 948-952入選年份:2012

        大黃5種飲片中游離蒽醌類成分比較研究

        張村,李麗,肖永慶,等

        摘要:目的:對大黃5種不同飲片中游離葸醌類成分進行比較研究。方法:HPLC同時測定蘆薈大黃素、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大黃素甲醚等5個主要成分含量;流動相甲醇-0.1%磷酸(85∶15),檢測波長254 nm,流速1.0 mL·min-1柱溫35℃。結果:5個成分在測定范圍內(nèi)線性關系較好(R> 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別為96.44%,98.11%,99.30%,98.00%,97.86%。結論:大黃炮制過程中5種游離蒽醌類成分含量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熟片、炭片含量較生品明顯增加,而醋片、酒片含量下降,大黃不同飲片的游離蒽醌類成分含量變化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性。

        關鍵詞:大黃飲片;蒽醌;HPLC;含量測定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9, 34(15): 1914-1916入選年份:2012

        草珊瑚的化學成分研究

        段營輝,戴毅,高昊,等

        摘要:目的:研究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的化學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樹脂Diaion HP-20柱色譜、反相ODS柱色譜、Sephadex LH-20柱色譜、反相HPLC等手段從草珊瑚的水提取物中分離得到10個化合物,利用波譜學方法鑒定其化學結構。結果:分離得到的10個化合物,分別鑒定為嗪皮素(1)、異嗪皮啶(2)、槲皮素-3-氧-葡萄糖醛酸苷(3)、山柰酚-3-O-葡萄糖醛酸苷(4)、綠原酸(5)、咖啡酸(6)、迷迭香酸(7)、迷迭香酸-4-氧-葡萄糖苷(8)、異香草酸(9)、β-hydroxypropiovanillone(10)。結論:化合物3、5、9、10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

        關鍵詞:草珊瑚;槲皮素-3-氧-葡萄糖醛酸苷;山柰酚-3-O-葡萄糖醛酸苷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0, 41(1): 29-32入選年份:2012

        血小板活化介導的腫瘤轉移及丹參治療的前景展望

        錢文慧,陸茵,陳磊,等

        摘要:腫瘤轉移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近年來血小板與腫瘤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成為了具前途的抗腫瘤轉移靶點。血小板活化后如何介導腫瘤轉移,有哪些具體的作用環(huán)節(jié),如何從這些環(huán)節(jié)中尋找出中醫(yī)藥抗腫瘤轉移的新靶點是研究人員近年來密切關注的課題。而活血化瘀是中醫(yī)治療腫瘤的重要法則,活血化瘀中藥在中醫(yī)治療腫瘤的臨床實踐中使用頻率很高,因此查閱了國內(nèi)外大量的文獻,總結了血小板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環(huán)節(jié),并且以活血化瘀中藥丹參為例,分析了其以血小板為靶點抗腫瘤轉移的前景,以期為廣大醫(yī)藥工作者尋找抗腫瘤轉移的新靶點提供思路和依據(jù)。

        關鍵詞:血小板;腫瘤轉移;丹參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0, 41(2): 311-314入選年份:2012

        滿山紅化學成分的研究

        付曉麗,張立偉,林文翰,等

        摘要:目的:對滿山紅Rhododendron dauricum葉中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膠柱色譜、聚酰胺柱色譜以及SephadexLH-20等多種現(xiàn)代色譜分離技術對滿山紅葉的氯仿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進行分離純化,波譜分析技術和理化常數(shù)對照鑒定結構。結果:鑒定12個化合物,分別為1-薄荷醇(1)、β-谷甾醇(2)、正二十三酸二十三酯(3)、正二十二醇(4)、正十七醇(4'')、3β,24-二羥基-齊墩果烷-12-烯(5)、正十八碳酸(6)、熊果酸(7)、齊墩果酸(8)、金絲桃苷(9)、槲皮素-3-O-β-D呋喃木糖苷(10)、槲皮素(11)。結論:化合物2~6、4''以及10均是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

        關鍵詞:滿山紅;3β;24-二羥基-齊墩果烷-12-烯;槲皮素-3-O-β-D-呋喃木糖苷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0, 41(5): 704-707入選年份:2012

        黃連木食用部位化學成分研究

        柳建軍,劉錫葵

        摘要:目的:研究黃連木食用部位的化學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膠以及RP-18和SEPHADEX LH-20柱色譜分離純化,通過理化性質和光譜分析鑒定結構。結果:從黃連木食用部位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離得到16個化合物,經(jīng)理化性質和光譜分析鑒定為β-谷甾醇(I)、對羥基苯乙酸(II)、沒食子酸乙酯(III)、赤楊二醇(IV)、穗花杉雙黃酮(V)、對羥基苯甲酸(VI)、原兒茶素(Ⅶ)、沒食子酸(Ⅷ)、槲皮素-3-O-β-D-木糖苷(IX)、蘆?。╔)、胡蘿卜苷(XI)、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XII)、槲皮素(XⅢ)、山柰酚-3,7-O-α-L-二鼠李糖苷(XIV)、柚皮素(XV)和4-羥基肉桂酸(XVI)。結論:除化合物I、Ⅲ、Ⅷ、XⅡ和XIII外,其他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

        關鍵詞:黃連木;黃酮類化合物;酚性成分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09, 40(2): 186-189入選年份:2012

        長毛香科科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牟明月,張前軍,康文藝,等

        摘要:目的:研究長毛香科科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各種色譜法分離,運用多種波譜技術和X-衍射鑒定結構;利用體外DPPH微量抗氧化模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和紙片擴散法進行抑菌活性篩選。結果:從長毛香科科醋酸乙酯部位分離鑒定了8個化合物:三(十八酸)甘油酯(1),2,5-二氧環(huán)戊酮(2),羊齒烯醇(3),△(5,22)-豆甾烯醇(4),24-去亞甲膽甾-5,22(E)-二烯-3β-醇(5),α-菠菜甾醇(6),3,4-二羥基苯丙烯酸乙二醇單酯(7),3,4-二羥基苯丙烯酸(8)。結論:化合物1~8為首次從該屬中分離得到。生物活性測試結果表明化合物3[IC50=(37.63 ± 3.45)mg·L-1],6[IC50=(178.92 ± 4.99)mg·L-1]和8[IC50=(44.32 ± 7.02)mg·L-1]體外抑制α-糖苷酶抑制活性遠高于對照ACARBOSE[IC50=(1081.27 ± 12.3)mg·L-1];化合物7[IC50=(4.81 ± 0.96)mg·L-1]和8[IC50=(4.16 ± 0.11)mg·L-1]抗氧化活性高于對照BHT[IC50=(35.64 ± 0.36)mg·L-1]和BHA[IC50=(8.74 ± 0.39)mg·L-1];化合物5~8均對小麥赤霉病有明顯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和8對番茄灰霉病菌有明顯抑制效果。

        關鍵詞:長毛香科科;甾醇;3,4-二羥基苯丙烯酸;生物活性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9, 34(17): 2189-2193入選年份:2012

        6個線型呋喃香豆素類化合物在人源腸Caco-2細胞模型的吸收轉運研究

        李蘇寧,楊秀偉

        摘要:目的:研究花椒毒酚(1)、花椒毒素(2)、歐前胡素(3)、異歐前胡素(4)、8-甲氧基異歐前胡素(蛇床靈,5)和異茴芹素(6)6個線型呋喃香豆素類化合物在人源腸Caco-2細胞單層模型的吸收特性。方法:應用人源結腸腺癌細胞系Caco-2細胞單層模型測試6個香豆素類化合物從絨毛面(AP端)到基底面(BL端)、BL端到AP端2個方向的轉運過程。應用偶聯(lián)紫外檢測器的高效液相色譜法對上述6個香豆素進行定量分析,計算轉運參數(shù)和表觀滲透系數(shù)(Papp),并與陽性對照藥普萘洛爾和阿替洛爾進行比較。根據(jù)1~6、補骨脂素(7)、佛手酚(8)、佛手酚葡萄糖苷(9)、佛手內(nèi)酯(10)、紫花前胡苷(11)、紫花前胡苷元(12)、前胡苷V(13)、傘形花內(nèi)酯(14)、甲氧基歐芹素(15)、當歸醇。A(16)、當歸醇-B(17)在Caco-2細胞單層模型的吸收特性,總結這些香豆素類化合物結構、親脂性與吸收的規(guī)律。結果:6個香豆素類化合物雙向轉運的Papp值皆在10-5 cm/s數(shù)量級,與在Caco-2細胞單層模型上呈良好吸收的普萘洛爾的Papp值在同一數(shù)量級,且皆通過被動吸收機制通過Caco-2細胞單層。結論:6個香豆素皆屬于吸收良好的化合物。香豆素1~17的1 g Papp AP→BL與1g D(pH 7.35)呈顯著S型相關,主要通過被動擴散機制吸收轉運。

        關鍵詞:香豆素;Caco-2細胞;腸吸收;花椒毒酚;花椒毒素;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1, 42(1): 96-102入選年份:2012

        杜仲多糖抗肝纖維化作用的實驗研究

        周程艷,艾凌艷,王美,等

        摘要:目的:研究杜仲多糖對CCl4致肝纖維化大鼠的保護作用,并探討其作用機制。方法:采用大鼠首次背部sc純CCl45 mL/kg,以后sc 40%CCl4花生油3 mL/kg,共8周,制備大鼠肝纖維化模型。杜仲多糖ig給藥8周,測定大鼠肝臟及脾臟指數(shù),檢測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的活性及總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計算ALB與球蛋白(GLOB)的比值(A/G);檢測血清中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Ⅳ型膠原(Ⅳ-C)水平;檢測肝臟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羥脯氨酸(Hyp)、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的水平:并檢測肝臟中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的表達。結果:杜仲多糖能明顯對抗CCl4所致的肝纖維化大鼠肝臟、脾臟指數(shù)的升高(P<0.01);顯著抑制血清中ALT、AST活性的升高(P <0.01),降低血清中HA、LN、PCⅢ、Ⅳ-C、GLOB的量(P <0.01),升高血清中的TP、ALB的量和A/G的值(P <0.01);降低肝組織中MDA的水平和Hyp的量(P <0.01),亦能升高肝組織中SOD的活性和GSH-Px的水平(P <0.01),明顯降低肝組織中TGF-β1的表達。杜仲多糖高劑量組抗肝纖維化的效果最好,并呈現(xiàn)明顯的劑量依賴性。結論:杜仲多糖具有顯著的抗肝纖維化作用。

        關鍵詞:杜仲多糖;CCl4;肝纖維化;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層粘連蛋白(LN)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1, 42(2): 324-329入選年份:2012

        黃芩質量評價譜-效相關模式的研究

        趙渤年,于宗淵,丁曉彥,等

        摘要:目的:建立-種客觀有效的評價黃芩內(nèi)在質量的新模式。方法:廣泛收集代表性黃芩樣品,制備各樣品的供試液,分別測定其HPLC色譜指紋圖譜及抑菌效果,并用數(shù)學方法將指紋圖譜數(shù)據(jù)與抑菌率關聯(lián)。結果:由建立的數(shù)學模型計算得到的20批黃芩驗證樣品的抑菌率值與實驗測得值的偏差率全部在10%以內(nèi),其中15批樣品的偏差率在5%以內(nèi)。結論:運用所建立的數(shù)學模型基本能夠實現(xiàn)通過指紋圖譜數(shù)據(jù)對黃芩藥材抑菌效果的評價。

        關鍵詞:黃芩;質量評價;譜-效相關模式;抑菌;指紋圖譜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1, 42(2): 380-383入選年份:2012

        蒿鱉養(yǎng)陰軟堅方抗CCI4復合因素所致大鼠肝纖維化的作用

        楊鳳蕊,婁建石,方步武

        摘要:目的:觀察蒿鰲養(yǎng)陰軟堅方抗CCl4復合因素致大鼠肝纖維化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隨機分為對照組,模型組,蒿鰲養(yǎng)陰軟堅方低、中、高劑量組,復方鰲甲軟肝片及秋水仙堿陽性對照組。CCI4復合因素法建立肝纖維化模型,比色法測定血清丙二醛(MDA)、總蛋白(TP)、白蛋白(ALB)的量及肝組織羥脯氨酸(Hyp)水平,明膠酶譜法檢測肝組織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及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的活性,免疫組化法檢測肝組織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的表達。結果:與模型組相比,隨著劑量的增加,蒿鰲養(yǎng)陰軟堅方組大鼠血清MDA水平逐漸下降,血清TP、ALB的量逐漸增加,肝組織Hyp的量和MMP-2活性逐漸下降,MAP-9活性變化不明顯,肝組織α-SMA的表達下降。結論:蒿鰲養(yǎng)陰軟堅方能夠對抗CCI4復合因素誘發(fā)的大鼠肝纖維化。

        關鍵詞:蒿鱉養(yǎng)陰軟堅方(HYRD);CCl4;肝纖維化;羥脯氨酸(Hyp);基質金屬蛋白酶(MMP)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1, 42(3): 530-534入選年份:2012

        丹參2-C-甲基-D-赤蘚糖醇2,4-環(huán)焦磷酸合成酶(SmMCS)基因全長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學分析

        高偉

        摘要:目的:丹參酮為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Bunge)中脂溶性成分,是一類松香烷型二萜類化合物。在高等植物中萜類生物合成目前發(fā)現(xiàn)有甲羥戊酸(MVA)途徑和丙酮酸/磷酸甘油醛(MEP)途徑,且途徑間存在交流。2C-甲基-D-赤蘚糖醇2,4-環(huán)焦磷酸合成酶(2C-methyl-D-erythritol 2,4-cyclodiphosphate synthase,MCS)是MEP途徑中的關鍵酶,催化4-(5-焦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蘚糖醇-2-磷酸(CDP-MEP)轉化為2-C-甲基赤蘚糖醇-2,4-環(huán)焦磷酸(ME-CPP)。本研究從丹參毛狀根中克隆得到了2C-甲基-D-赤蘚糖醇2,4-環(huán)焦磷酸合成酶(SmMCS)的全長基因,并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和誘導表達分析,為進一步研究丹參酮類成分生物合成或萜類次生代謝調(diào)控提供基因資源。

        方法:根據(jù)丹參轉錄組數(shù)據(jù)提供的基因片段設計特異引物,采用cDNA末端快速擴增(RACE)方法克隆SmMCS全長cDNA,將所測定的序列結果在NCBI通過Blast搜索蛋白質和核苷酸數(shù)據(jù)庫,并由DNAMAN軟件翻譯成氨基酸序列,使用ORF Finder查找開放閱讀框(ORF)。生物信息學分析主要采用Interpro進行結構域比對,ExPASy在線服務器的Compute pI/Mw工具預測相對分子質量與理論等電點,TargetP1.1 server進行信號肽分析,Psort及Wolfpsort分析亞細胞定位,TRMHMM server v 2.0進行二級結構預測,SWISS-MODEL進行跨膜域分析,Predictprotein進行二級結構分析和結構域的三維同源建模。使用DNAMAN軟件對序列進行多重比對,用ClustalW分析軟件與其他植物的MCS氨基酸序列進行比較,根據(jù)同源比對結果選擇17種植物的MCS氨基酸序列用MEGA 5.1軟件構建進化樹。加入Ag+誘導子誘導丹參毛狀根,以β-Actin為內(nèi)參基因,采用實時定量PCR的方法檢測誘導0 h、12 h、24 h和36 h的SmMCS基因轉錄水平,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2-ΔΔCT法進行結果分析。

        結果:克隆的SmMCS全長cDNA由988個核苷酸組成,具有完整編碼框,編碼234個氨基酸,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約24.6 kDa,等電點pI 8.53。其推測的蛋白質序列和結構域與其他植物的MCS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它包括一個有2-C-methyl-D-erythritol2,4-cyclodiphosphate synthase domain,這些序列在所有的家族成員中都是保守的。亞細胞定位結果表明其定位于葉綠體,信號肽分析表明為非分泌蛋白,無信號肽,跨膜域分析為非膜蛋白。Predictprotein預測二級結構結果表明,在N-末端蛋白中α-螺旋結構占37.18%,β-折疊占13.68%,無規(guī)則卷曲占49.15%。實時熒光定量PCR結果表明Ag+能明顯提高丹參毛狀根中SmMCS基因的表達水平。經(jīng)Ag+處理后的SmMCS基因的誘導表達水平在12 h內(nèi)迅速增加達到最大值,Ag+處理組的表達量是同期對照組的3.97倍,然后在隨后的24 h與36 h,表達量回落到起初的表達水平。

        結論:本研究從丹參毛狀根中克隆得到了SmMCS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學的方法對其核酸及其推測的蛋白序列組成進行分析,獲得含有完整ORF的基因全長,其推測的蛋白質序列與結構域與其他植物的MCS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時,SmMCS基因誘導表達結果表明,經(jīng)誘導子Ag+誘導后,SmMCS的mRNA表達量迅速上調(diào)。且有研究表明,丹參毛狀根經(jīng)Ag+誘導,其丹參酮類次生代謝物積累也隨之增加,表明SmMCS基因可能參與丹參酮生物合成,這為進一步研究該基因功能以及多方面探討丹參酮類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萜類次生代謝提供靶基因。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2, 37(22): 3365-3370入選年份:2012

        基于體內(nèi)ADME過程和網(wǎng)絡藥理學的中藥現(xiàn)代研究思路

        許海玉,黃璐琦,盧鵬,等

        摘要:網(wǎng)絡藥理學應用到中藥研究中,有利于闡釋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提高中藥新藥的研發(fā)水平,但是,鑒于中藥有效物質的復雜性特點,進行體內(nèi)過程分析,明確進入體內(nèi)的成分,是將網(wǎng)絡藥理學應用于中藥研究的前提。為此,提出體內(nèi)ADME過程與網(wǎng)絡藥理學相結合的中藥現(xiàn)代研究思路。

        關鍵詞:網(wǎng)絡藥理學;體內(nèi)ADME過程;方劑代謝指紋;藥代標示物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2, 37(2): 142-145入選年份:2012

        天鉤降壓膠囊對腎血管性高血壓大鼠血壓的影響

        楊慶,李玉潔,劉曉霓,等

        摘要:目的:觀察天鉤降壓膠囊對腎血管性高血壓大鼠的血壓的影響并初步探討其作用機制。方法:將72只Wistar大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卡托普利組(0.03 g·kg-1)、天鉤降壓膠囊低、中、高劑量組(5.4,10.8,21.6 g· kg-1)。采用無創(chuàng)血壓儀測量鼠尾動脈血壓;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大鼠血中PRA,AngⅡ,ALD,6-酮-前列腺F1α,ET和TXB2的含量;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測定大鼠血中NO的含量。結果:模型組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壓明顯升高,大鼠血中PRA,AngⅡ,ALD明顯降低,ET水平明顯增高;天鉤降壓膠囊能明顯降低模型大鼠的血壓,提高大鼠血中腎素活性,降低大鼠血中ET含量,升高NO含量。結論:天鉤降壓膠囊具有降低腎性高血壓模型大鼠血壓的作用,其降低血壓的機制可能與其調(diào)控模型大鼠RAAS系統(tǒng)的分泌以及改善血管內(nèi)皮的功能有關。

        關鍵詞:腎血管性高血壓;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血管內(nèi)皮功能;天鉤降壓膠囊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1, 36(23): 3344-3348入選年份:2012

        人參多向耐藥性轉運蛋白基因保守區(qū)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張儒,黃景嘉,謝小雷,等

        摘要:目的:對人參多向耐藥性(PDR)轉運蛋白基因進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利用其他植物PDR基因的保守區(qū)域設計簡并引物,以人參根總RNA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擴增人參PDR基因片段并連接至pGEM-T Easy載體上,陽性克隆經(jīng)PCR檢測后測序。結果:得到一段長693 bp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該片段編碼231個氨基酸,與植物PDR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別在76%和80%以上。分析表明該序列屬于PDR轉運蛋白的核苷酸結合域,具有PDR轉運蛋白的C端Walker A、ABC標簽模體和C端walker B 3個保守功能域。結論:首次從人參中克隆出PDR轉運蛋白基因,為研究人參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轉運和積累機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人參;多向耐藥性PDR轉運蛋白;次生代謝產(chǎn)物;基因克??;序列分析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2, 43(8): 1590-1594入選年份:2012

        丹參提取物抗成纖維細胞增殖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

        張楠楠

        摘要:目的:增生性瘢痕的病理本質是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HSF)為主的細胞過度增殖和以膠原為主的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導致的纖維化,但因其機制復雜,臨床上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中藥因其具有多成分與多靶點作用的特點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實驗選用已被證明具有多種抗纖維化作用的中藥丹參為對象,研究其不同提取部位抗HSF增殖的作用及其有效成分,旨在探討丹參抗HSF增殖作用的藥效物質基礎和分子作用機制。

        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依次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飽和正丁醇和水提取制備丹參各提取部位樣品;以抗HSF增殖的活性為導向,MTS比色法篩選丹參的活性部位,篩選出的活性部位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其對細胞周期的影響;UPLC-Q/TOF法分析丹參活性成分;利用PharmMapper數(shù)據(jù)庫進行反向分子對接分析,將預測的靶點利用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數(shù)據(jù)庫進行通路注釋和分析,得出相關通路,預測試藥抗細胞增殖的機制;以組分隱丹參酮為例,MTS實驗和細胞HE染色驗證其抗增殖活性,RT-PCR法檢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雙特異性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2K1)、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增殖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

        結果:1)對丹參各溶劑提取物進行初步篩選,綜合增殖抑制率與乳酸脫氫酶(LDH)活力結果,丹參石油醚提取部位有較強的抗HSF增殖的活性,結果見圖1;2)流式細胞術結果顯示丹參石油醚提取部位能顯著增加G0/G1期細胞的比例(P< 0.01),顯著降低S期和G2/M細胞數(shù)的比例(P< 0.01),明顯降低細胞的增殖指數(shù)(PI),結果見圖2;3)對丹參石油醚提取物進行UPLC-Q/TOF成分分析,鑒定出其中5種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二氫丹參酮I、丹參新醌B、隱丹參酮、次甲丹參醌和丹參酮IIA,均屬丹參酮類物質,結果見圖3和表1;4)反向對接預測結果顯示,丹參酮類化合物抗HSF增殖機制主要與調(diào)節(jié)MAP2K1、Caspase-3、MAPK14等主要靶點有關,并作用于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APK、黏著斑等相關信號通路,結果見圖4;5)以隱丹參酮為例的驗證實驗中,MTS實驗和細胞HE染色均顯示其有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的作用,且呈劑量依賴性,結果見圖5-A、B;RT-PCR結果顯示其能夠上調(diào)caspase-3基因的表達,下調(diào)MAP2K1、MAPK1基因的表達,與預測結果相吻合,結果見圖5-C。

        結論:本實驗驗證了丹參提取物的抗HSF增殖作用,并鑒定出了其中主要的5種活性成分,均屬丹參酮類;運用反向對接技術預測了這5種活性成分潛在的結合蛋白靶點,進一步利用KEGG通路對靶點進行分析,表明丹參抗HSF增殖作用的機制可能與丹參酮類成分調(diào)節(jié)MAPK、VEGF等信號通路有關。但纖維化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不僅與成纖維細胞增殖有關,還存在膠原過度沉積、細胞凋亡、炎癥等多方面原因,且本實驗結果未在整體動物驗證其是否對已形成的增生性瘢痕有治療作用,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2, 43(12):入選年份:2012

        懷山藥化學成分研究

        白冰,李明靜,王勇,等

        摘要:目的:研究懷山藥Dioscorea opposite的化學成分。方法:采用硅膠柱色譜分離純化,薄層色譜及波譜進行化合物結構鑒定。結果:從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并鑒定了12個化合物,分別為棕櫚酸(1),β-谷甾醇(2),油酸(3),β-谷甾醇醋酸酯(4),5-羥甲基-糠醛(5),壬二酸(6),β-胡蘿卜苷(7),環(huán)(苯丙氨酸-酪氨酸)(8),環(huán)(酪氨酸-酪氨酸)(9),檸檬酸單甲酯(10),檸檬酸雙甲酯(11),檸檬酸三甲酯(12)。結論:化合物3~12為首次從山藥中分離得到,其中化合物8,9為首次從薯蕷科植物中分離得到的環(huán)二肽類型化合物,化合物9為新天然產(chǎn)物。

        關鍵詞:山藥;化學成分;環(huán)二肽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8, 33(11): 1272-1274入選年份:2013

        18β-甘草酸和18α-甘草酸對大鼠原代肝細胞CYP3A酶表達的影響

        王宇光

        摘要:目的:甘草的臨床應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國是世界上認識和研究甘草最早的國家,東漢成書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即有記載,并將其列為上品,中醫(yī)將甘草尊稱為“國老”,在藥物配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古方劑中應用極為普遍,在這些方劑中,甘草大多以佐、使藥身份出現(xiàn),起著緩和藥性,調(diào)和百藥的作用,表明甘草在中藥配伍中的調(diào)和諸藥,緩和藥性的規(guī)律帶有普遍性,因此有必要對甘草與藥物代謝酶,特別是CYP3A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研究,從而有助于對“甘草解百毒和調(diào)和諸藥”的機理進行深入理解并豐富其藥性的相關理論。本文研究甘草中的2種成分18β-甘草酸和18α-甘草酸對原代培養(yǎng)大鼠肝細胞中細胞色素P4503A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達的影響,并探討其劑量-效應關系,為進一步探討甘草及其成分解毒和調(diào)和諸藥的分子機制研究奠定基礎。方法:原位兩步膠原酶灌流法分離大鼠肝細胞并采用“膠原蛋白凝膠三明治”培養(yǎng)原代肝細胞,無血清條件下培養(yǎng)細胞,并用不同劑量的18β-甘草酸和18α-甘草酸處理細胞,RT-PCR法測定CYP3A mRNA表達水平,Western-blot法測定CYP3A蛋白表達。結果:本實驗對甘草中18位構型不同的2種差向異構體即:18β-甘草酸和18α-甘草酸對CYP3A表達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18β-甘草酸在細胞水平上可誘導CYP3A mRNA(25~100 μmol·L-1)及蛋白表達(50~400 μmol·L-1)CYP3A1表達,同時濃度依賴性的誘導了CYP3A2表達;而18α-甘草酸濃度依賴性抑制CYP3A mRNA(25~100 μmol·L-1)及蛋白表達(25~100 μmol·L-1)表達,表明18β-甘草酸是甘草對CYP3A的誘導效應中的成分之一;同時也表明18β-甘草酸對CYP3A表達的上調(diào)作用是通過肝細胞自身固有的細胞內(nèi)機制實現(xiàn)的,對基因和蛋白誘導效應的一致性表明這種誘導效應發(fā)生在轉錄水平。雖然18α-甘草酸與18β-甘草酸分子式相同僅存在18位H的構相差異18β-甘草酸的 D/E-環(huán)為順式構型,18α-甘草酸的 D/E-環(huán)為反式構型,但二者對CYP3A表達的影響卻截然相反,18α-甘草酸呈濃度依賴性抑制CYP3A1表達,顯示出二者對CYP3A表達差異與其結構間差異存在關聯(lián),這種構效關系差異值得深入研究。由于18β-甘草酸和甘草提取物均對藥物代謝酶CYP3A表達產(chǎn)生誘導作用,同時18β-甘草酸在甘草中的含量較大,故提示18β-甘草酸為甘草誘導藥物代謝酶CYP3A 表達的成分之一。雖然18α-甘草酸對CYP3A 表達呈劑量依賴性抑制,但由于其在甘草中含量很低,因此甘草自身并未表現(xiàn)出對CYP3A的抑制作用。結論:18β-甘草酸和18α-甘草酸在轉錄水平上分別上調(diào)和下調(diào)大鼠肝細胞CYP3A的表達。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9, 34(3): 307-311入選年份:2013

        梔子提取物中梔子苷油水分配系數(shù)及大鼠腸吸收動力學研究

        張倩怡,杜守穎,陸洋,等

        摘要:目的:以梔子苷為指標成分測定梔子提取物油水分配系數(shù),研究梔子提取物腸吸收動力學。方法:采用經(jīng)典搖瓶法測定梔子提取物中梔子苷的油水分配系數(shù);采用大鼠在體腸吸收模型研究梔子提取物中梔子苷的腸吸收情況,考察其在小腸各段的吸收情況及藥物濃度對吸收的影響。結果:梔子提取物中梔子苷的油水分配系數(shù)P =0.1077,LogP =-0.9678;質量濃度為0.2,0.8,2 g·L-1的梔子提取物(分別含梔子苷0.078,0.311,0.780 g·L-1)吸收速率常數(shù)分別為(0.125 ± 0.012)h,(0.058 ± 0.004)h,(0.034 ± 0.008)h。藥物濃度不同時吸收速率常數(shù)有顯著性差異(P <0.01);梔子苷在十二指腸、空腸、回腸中的吸收速率常數(shù)分別為(0.019 ± 0.003),(0.015 ± 0.002),(0.012 ± 0.002)h,不同腸段吸收速率常數(shù)有顯著性差異(P <0.02)。結論:梔子苷在正辛醇一水兩相體系中的LogP為負值,根據(jù)經(jīng)典理論推測為吸收較差物質;梔子苷在大鼠小腸的吸收速率隨濃度的增加而減小,提示藥物的吸收機制除了被動擴散外,可能有主動轉運和易化擴散因素;梔子苷在大鼠整段小腸內(nèi)均有吸收,在十二指腸中吸收速率較大。

        關鍵詞:梔子提取物;大鼠在體腸吸收;油水分配系數(shù)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9, 34(14): 1840-1844入選年份:2013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藥理活性研究進展

        高雪巖,王文全,魏勝利,等

        摘要:甘草是一味常用大宗藥材,來源于烏拉爾甘草、光果甘草和脹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莖,其主要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和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jié)?、抗炎、解痙、抗氧化、抗病毒、抗癌、抗抑郁、保肝、祛痰和增強記憶力等多種藥理活性。三萜皂苷是甘草中含量較高的成分,其藥理活性研究的較為深入和明確。近年來,甘草黃酮類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后,也成為藥理研究的熱點之一。作者綜述了甘草提取物、三萜皂苷和黃酮類成分近5年的藥理活性研究進展,試驗研究表明甘草對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均具有調(diào)節(jié)和保護活性。

        關鍵詞:甘草;三萜皂苷;黃酮;藥理活性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9, 34(21): 2695-2700入選年份:2013

        中藥材種子種苗的發(fā)展策略

        李隆云,彭銳,李紅莉,等

        摘要:作者分析了農(nóng)作物種子種苗的現(xiàn)狀、產(chǎn)業(yè)體系、標準體系及新品種選育,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中藥材種子種苗的管理現(xiàn)狀,從中藥材種子種苗市場情況、產(chǎn)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標準及標準管理現(xiàn)狀等方面分析了我國中藥材種子種苗產(chǎn)業(y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中藥材種子種苗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策略,通過加強中藥材種子種苗新品種選育、建立區(qū)域試驗基地、加快良種推廣、新品種保護、規(guī)范市場和質量管理體系等措施,推進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化工程,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

        關鍵詞:中藥材;種子;種苗;對策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0, 35(2): 247-252入選年份:2013

        藥性熱力學觀及實踐

        肖小河

        摘要:目的:寒熱藥性是中藥的首要藥性,寒熱辨證是中醫(yī)首要辨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中醫(yī)首要治則,然而以寒熱為核心的中藥藥性理論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本文從熱力學思想切入,提出并闡述中藥藥性熱力學觀的基本涵義、研究模式與主要研究方法,探討中藥藥性理論研究的新視角和新方法。

        方法:梳理和總結中藥藥性研究進展和關鍵科學問題,關聯(lián)分析中醫(yī)藥學與熱力學的基本思想及研究方法,提出并闡釋“中醫(yī)藥藥性熱力學觀”的內(nèi)涵,探索建立一套基于生物熱動力學表征的中藥寒熱藥性評價方法體系,以期為重新審視和研究中醫(yī)藥特別是中藥藥性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結果:在總結中藥藥性研究進展和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上,根據(jù)中醫(yī)藥學與熱力學的關聯(lián)分析,結合藥性理論的基本涵義,首次提出并論釋了“中醫(yī)藥藥性熱力學觀”(thermodynamic outlook of Chinese medicine):1)“整體觀念、以平為期”是中醫(yī)藥學和熱力學共同的思想和目標;2)中藥藥性(寒、熱、溫、涼)既是中藥性質和作用屬性的高度概括,又是機體能量代謝與熱活性的重要反映;3)從某種意義上說,藥性功能就是中藥與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或反應,有的可能是藥理作用,有的可能是毒理作用;有的可能是化學反應,有的可能是物理反應,有的是物理化學反應。當任何反應發(fā)生時,都伴隨有能量的轉移和熱變化。通常情況下,溫熱藥作用于機體一般表現(xiàn)為功能的亢奮,機體代謝加劇,消耗較多的能量,從而產(chǎn)生較多的熱量;反之,寒涼藥作用于機體一般表現(xiàn)為功能的抑制,代謝減緩,表現(xiàn)為消耗能量較少或抑制產(chǎn)熱。無論哪種形式的能量轉移和熱變化,均可使機體呈現(xiàn)寒、熱、溫、涼的差異,均符合開放系統(tǒng)的熱力學規(guī)律。在藥性熱力學觀的指導下,提出“寒熱為綱,整合還原,模而不型,背景求同,技術適用”的中藥寒熱藥性研究策略,構建了3套可用于藥性評價與驗證的技術方法(冷熱板差示法,微量量熱法,藥性循證醫(yī)學分析)。應用冷熱板差示法、微量量熱法考察大黃、黃連、附子、吳茱萸、左金丸及反左金丸等10種方藥結果表明,所建立的寒熱藥性評價方法可以較為客觀的評價中藥藥性的寒熱差異,具有直觀且客觀、定性且定量等特點。通過藥性循證醫(yī)學分析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為例,證實了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證候以熱證(濕熱內(nèi)蘊)為主,臨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方藥以寒性為主,臨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是以“寒藥”療“熱證”,提示中醫(yī)治則“熱者寒之”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

        結論:藥性熱力學觀符合中醫(yī)藥學整體觀、系統(tǒng)觀、動態(tài)觀和平衡觀的基本思想,其研究策略與研究模式能夠為中藥寒熱藥性研究的總體設計提供基本原則和方向,能夠用以揭示中藥寒熱藥性差異的客觀性以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科學性,為審視和研究中藥藥性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為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0, 35(16): 2207-2213入選年份:2013

        一測多評法測定秦皮藥材與飲片中香豆素類成分的含量

        馮偉紅,王智民,張啟偉,等

        摘要:目的:建立適合于中藥特點的利用一個對照品同步測定中藥中多種香豆素類成分的分析方法,并進行方法學考察。方法:以中藥秦皮為研究對象,以藥材中典型成分秦皮甲索(aesculin)為參照物,建立該成分與秦皮乙素(asculetin)、秦皮苷(fraxin)和秦皮素(fraxetin)的相對校正因子。采用外標法測定秦皮甲素,用校正因子計算秦皮中其他3種香豆素類成分的含量;并將一測多評法的計算值與外標法實測值用相對誤差進行評價,以驗證一測多評法的準確性和適用性。結果:秦皮香豆素一測多評法的計算結果與外標法的實測值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所得的校正因子可信。結論:一測多評的質量評價模式在中藥秦皮的多指標質量評價中得到驗證,可為后續(xù)《中國藥典》的品種修訂提供參考。

        關鍵詞:一測多評;HPLC;秦皮;香豆素;校正因子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1, 36(13): 1782-1789入選年份:2013

        當歸-川芎藥對及其組成藥味對3種血虛模型補血作用的比較研究

        李偉霞,唐于平,郭建明,等

        摘要:目的:通過建立不同血虛動物模型,評價當歸-川芎(歸芎)藥對及其組成藥味的補血作用變化,探討其配伍組對的作用特點。方法:應用乙酰苯肼溶血法、環(huán)磷酰胺化學損傷法、乙酰苯肼與環(huán)磷酰胺復合法3種方法分別復制不同的血虛小鼠模型。檢測模型動物外周血常規(guī)、胸腺指數(shù)和脾臟指數(shù)、紅細胞膜ATP酶活力變化。結果:3種血虛模型的以上所有指標與正常組相比均有顯著變化。歸芎藥對及其組成藥味給藥后對乙酰苯肼和環(huán)磷酰胺復合血虛小鼠的大多數(shù)指標有顯著影響,對乙酰苯肼溶血性血虛小鼠、環(huán)磷酰胺化學損傷性血虛小鼠的個別指標有顯著影響,因此,乙酰苯肼和環(huán)磷酰胺復合血虛模型更適于歸芎藥對補血作用及相關機制的研究;與當歸、川芎單味藥相比,歸芎藥對配伍后在外周血指標、免疫器官及能量代謝酶的調(diào)節(jié)方面都體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補血作用增強趨勢。結論:本研究結果為揭示當歸-川芎藥對相須相使組成規(guī)律提供科學依據(jù),并有效地反應了中藥生物效應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的作用特點,為中藥及方劑復雜物質群的生物效應研究提供借鑒,為以單味藥-藥對-方劑為主線的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模式提供示范性參考。

        關鍵詞:當歸;川芎;藥對;血虛;補血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1, 36(13): 1808-1814入選年份:2013

        “一測多評”法測定三黃片中的大黃蒽醌類成分

        王鈺瑩,馮偉紅,楊菲,等

        摘要:目的:建立"一測多評"法測定三黃片中大黃蒽醌類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進行方法學考察。方法:以三黃片為研究對象,建立大黃酸(rhein)、大黃酚(chrysophanol)和大黃素甲醚(physcion)與內(nèi)參物大黃素(emodin)間的相對校正因子。分別采用外標法和“一測多評”法測定三黃片中4種蒽醌類成分的含量,并將“一測多評”法的計算值與外標法實測值用相對誤差進行評價,以驗證“一測多評”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重復性。結果:三黃片中蒽醌類成分間的相對校正因子分別為一測多評”法的計算結果與外標法的實測值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所得的相對校正因子可信。結論:“一測多評”法可作為一個新的質量評價模式用于三黃片中蒽醌類成分的質量評價。

        關鍵詞:一測多評;HPLC;三黃片;蒽醌;相對校正因子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2, 37(2): 212-217入選年份:2013

        狹葉米口袋化學成分研究

        王國棟,王國凱,林彬彬,等

        摘要:目的:研究狹葉米口袋地上部分的化學成分。方法:95%乙醇滲漉提取,采用反復硅膠柱,MCI,Sephadex LH-20,RP C18柱色譜分離等方法從狹葉米口袋地上部分分離其化學成分,通過理化常數(shù)和光譜數(shù)據(jù)進行結構鑒定。結果:分離并鑒定了22個化合物,其中黃酮類8個,分別為芹菜素(1),金圣草黃素(2),3',7-二羥基-4'-甲氧基黃酮(3),香葉木素(4),4',7-二羥基黃酮(5),木犀草素(6),3',4',7-三羥基黃酮(7),槲皮素(8);酚酸類7個,分別為間羥基苯甲酸(9),反式阿魏酸(10),異香草酸(11),對羥基反式肉桂酸(12),水楊酸(13),反式對香豆酸(14),原兒茶酸(15),(S)-2-羥基苯丙酸(16);香豆素類2個,七時內(nèi)酯(17),7-甲氧基香豆索(18);其他類,萊豆酸(19),布盧門醇A(20),(6S,9R)-roseoside(21),山奈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22)。結論:除化合物l,5,8,l5外,其余化合物均為首次從米口袋屬植物中分離得到。

        關鍵詞:米口袋屬;狹葉米口袋;化學成分;結構鑒定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2, 37(10): 1412-1416入選年份:2013

        姜黃素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研究進展

        狄建彬,顧振綸,趙笑東,等

        摘要:姜黃素(curcumin)是從姜科姜黃屬植物姜黃、郁金、莪術的干燥根莖中提取的一種天然有效成分,藥理作用廣泛,毒性低,耐受性好,由于其經(jīng)濟價值,已成為開發(fā)熱點。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眾多疾病的形成與自由基的形成、炎癥反應的參與有關,姜黃素的多種藥理活性與其抗氧化、抗炎作用有關。姜黃素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作用已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就近年來姜黃素在抗氧化、抗炎兩方面的有關研究予以綜述。

        關鍵詞:姜黃素;抗氧化;抗炎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0, 41(5): 854-857入選年份:2013

        鬧羊花中黃酮類成分研究

        劉有強,孔令義

        摘要:目的:研究鬧羊花Rhododendron molle中的黃酮類成分。方法:利用各種柱色譜分離得到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質、波譜技術鑒定其結構。結果:從鬧羊花中分離得到9個黃酮類化合物,分別鑒定為槲皮素(quercetin,I)、槲皮苷(quercitrin,II)、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α-L-arabinoside,III)、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side,IV)、quercetin 3-rhamnoside 2"-gallate(V)、山柰酚(kaempferol,Ⅵ)、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kaempferol-7-O-α-L-rhamnoside,Ⅶ)、山核桃素(caryatin,Ⅷ)和異鼠李素(isorhamnetin,IX)。結論:此9個化合物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其中化合物V、Ⅶ和Ⅸ為首次從鬧羊花屬中分離得到。

        關鍵詞:鬧羊花;黃酮成分;提取分離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09, 40(2): 199-201入選年份:2013

        滇丁香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康文藝

        摘要:目的:目前已上市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類藥物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多為合成產(chǎn)品,雖然療效好但人體的毒副作用大,如有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頭痛、眩暈等。以中草藥為原料的中成藥,服用安全。采用體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篩選模型進行活性追蹤,對滇丁香提取、分離純化和結構鑒定,尋找其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成分。方法:利用體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模型進行追蹤,采用各種色譜法分離,運用多種譜學技術鑒定結構,并對活性較強的幾個單體化合物進行酶抑制動力學研究。首先,用磷酸緩沖液(PBS)配制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溶液,稀釋成7種不同濃度,分別取不同濃度的PNP溶液加入Na2CO3溶液,混勻測定吸光度(A)值,做出標準曲線。然后,再取磷酸緩沖液,加入α-葡萄糖苷酶、DMSO、PNPG和Na2CO3溶液,于405 nm波長下測A值。采用百分抑制率(I%)和半數(shù)抑制濃度(IC50值)相結合的方法評價,對滇丁香不同部位和化合物進行體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篩選,以37℃、pH 6.8條件下,每分鐘水解底物所產(chǎn)生1 μmol對硝基苯酚的酶量,規(guī)定為一個酶活力單位(U),使1個酶活力單位失活為1個抑制劑活力單位,抑制百分率 =(抑制劑活力/酶活力)× 100 %。結果:滇丁香的醋酸乙酯部位具有較高的活性,從中分離出5個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合物,分別鑒定為:莨菪內(nèi)酯(1),5-甲氧基-8-羥基香豆素(2),1α,3β,24-三羥基熊果酸(3),熊果酸(4)和齊墩果酸(5)。5個化合物對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與濃度呈正量效關系,其中化合物4(IC50= 3.3 mg·L-1)和5(IC50= 2.88 mg·L-1)的活性最好,在低濃度時迅速達到100%,但抑制率隨濃度增加緩慢,在200 mg·L-1時達到最大抑制活力,顯示出很強的抑制活性。明顯高于陽性對照阿卡波糖(IC50= 1081.27 mg·L-1)。化合物3活性次之,對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為競爭性抑制?;衔?,2,4,5屬非競爭性抑制,反應速度Vmax隨著受試化合物濃度的增大而變小,米氏常數(shù)Km保持不變。結論:滇丁香具有體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醋酸乙酯部位所含的活性化合物主要為五環(huán)三萜和香豆素類,化合物1、2、4和5對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屬于非競爭性抑制類型,說明它既可以和酶,也可以和酶-底物復合物結合,從而降低酶活性,達到降低血糖作用。化合物3則屬于競爭性抑制劑,與阿卡波糖屬于同一抑制α-葡萄糖苷酶類型。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9, 34(4): 406-409入選年份:2013

        種子引發(fā)對夏枯草種子活力影響的初步研究

        張賢秀,郭巧生,王艷茹

        摘要:目的:探討提高夏枯草種子活力的有效途徑。方法:20℃、黑暗條件下,采用一定濃度的液體引發(fā)劑對3個居群夏枯草種子進行引發(fā)處理。結果:20%~30%聚乙二醇(PEG),200~400 mg·L-1赤霉素(GA3)引發(fā)促進夏枯草種子萌發(fā),種子活力提高;0.6%~3.0% NaCl引發(fā),夏枯草種子發(fā)芽率降低,發(fā)芽時間不同程度提前。0.6%~2.4% KNO3-KH3PO4引發(fā),促進紫金山、磐安夏枯草種子萌發(fā),亳州夏枯草種子發(fā)芽率降低。結論:適量濃度PEG,GA,提高夏枯草種子活力,KNO3-KH2PO4,NaCl降低低活力夏枯草種子的發(fā)芽率。

        關鍵詞:夏枯草種子;發(fā)芽;活力;種子引發(fā)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8, 33(5): 493-495入選年份:2013

        山楂葉抗大鼠PMN呼吸爆發(fā)譜效關系研究

        劉榮華,余伯陽,陳蘭英,等

        摘要:目的:研究山楂葉HPLC指紋圖譜與其抗大鼠中性粒細胞(PMN)呼吸爆發(fā)活性之間的相互關系。方法:分別對不同種山楂葉HPLC指紋圖譜的各指紋峰進行抗大鼠PMN呼吸爆發(fā)藥效實驗,建立各指紋峰峰面積與藥效之間關系(峰效關系)的數(shù)學模型,再通過數(shù)學、化學計量學、計算機編程與模擬等手段將山楂葉的HPLC指紋圖譜翻譯成生物活性指紋圖譜(包括藥效指紋圖譜和效價指紋圖譜)。結果:建立了山楂葉抗大鼠PMN呼吸爆發(fā)譜效關系,利用該關系對14個山楂葉樣品進行活性預測,其預測值與實際值呈顯著正相關,r= 0.968(P <0.01)。結論:建立了一種融化學分析與生物活性評價為一體的綜合質量評價體系,為中藥指紋圖譜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關鍵詞:譜效關系;指紋圖譜;生物活性指紋圖譜;山楂葉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8, 33(15): 1884-1889入選年份:2013

        人工栽培鐵皮石斛多糖含量變異規(guī)律

        諸燕,斯金平,郭寶林,等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人工栽培鐵皮石斛藥材多糖質量分數(shù),以及種質、采收年限等因素與多糖質量分數(shù)的關系,為優(yōu)質鐵皮石斛藥材培育提供依據(jù)。方法:采集浙江鐵皮石斛人工設施栽培骨干基地(產(chǎn)量占全國90%以上)11個種質一至三年生(生理年齡)的33個樣品,并分別記載其形態(tài)特征;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測定鐵皮石斛多糖質量分數(shù)。結果:全國鐵皮石斛骨干企業(yè)生產(chǎn)的二年生鐵皮石斛其多糖平均質量分數(shù)達34.47%(25.63%~41.65%);不同種質、生理年齡的鐵皮石斛多糖質量分數(shù)存在顯著差異,5號種質多糖質量分數(shù)最低,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多糖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19.77%,25.63%,11.83%,10號種質最高,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多糖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33.31%,41.35%,28.39%。結論:全國人工栽培骨干基地生產(chǎn)的鐵皮石斛,其多糖質量分數(shù)普遍高于野生藥材,種質與生長年限顯著影響多糖質量分數(shù);鐵皮石斛品種選育與采收年限的控制可提高多糖質量分數(shù),浙江產(chǎn)區(qū)鐵皮石斛最佳采收時間為兩年生冬季至三年生開花前。

        關鍵詞:鐵皮石斛;種質;形態(tài)特征;生理年齡;總多糖;苯酚-硫酸法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0, 35(4): 427-430入選年份:2013

        淫羊藿苷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李娌,王學美

        摘要:淫羊藿苷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在體內(nèi)分布較為廣泛,可通過血腦屏障。單體狀態(tài)時符合開放型二室模型。復方狀態(tài)時,復方中的其他成分對ICA有促進吸收和分布。體內(nèi)主要代謝產(chǎn)物為其苷元。以往有大量關于淫羊藿苷對免疫系統(tǒng)、腫瘤組織以及生殖、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作用的研究,證實了其強大的藥理活性。近年來對于淫羊藿苷的藥理研究集中在其對骨組織、心血管系統(tǒng)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作用等機制方面。

        關鍵詞:淫羊藿苷;免疫系統(tǒng);腫瘤;神經(jīng)系統(tǒng)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8, 33(23): 2727-2732入選年份:2013

        芍藥苷研究進展

        孫麗榮,曹雄,侯鳳青,等

        摘要:芍藥苷為常用中藥芍藥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種單萜類糖苷化合物。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芍藥苷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芍藥苷具有多種生物學效應,并且毒副作用較??;但在檢測方法、藥效功用等方面的研究結果有很大差異。為了進一步開發(fā)其藥用價值,揭示其藥物配伍規(guī)律的物質基礎,查閱了PUBMED、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有關芍藥苷的研究,并結合作者的實驗,從芍藥苷的檢測方法、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理學及毒理學等方面予以綜合述評。

        關鍵詞:芍藥苷;高效液相色譜;酶聯(lián)免疫吸附;離子通道;受體;神經(jīng)保護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08, 33(18): 2028-2032入選年份:2013

        論建立基于網(wǎng)絡生物學的現(xiàn)代中藥創(chuàng)制方法學

        王毅,高秀梅,張伯禮,等

        摘要:簡要介紹網(wǎng)絡生物學及網(wǎng)絡藥理學的概念與研究方法,進而提出建立基于網(wǎng)絡生物學的現(xiàn)代中藥創(chuàng)制方法學,并構思了網(wǎng)絡中藥藥理學,最后對其在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研究中的應用前景作了展望。

        關鍵詞:網(wǎng)絡生物學;網(wǎng)絡藥理學;多靶點藥物設計;網(wǎng)絡中藥藥理學

        來源出版物:中國中藥雜志, 2011, 36(2): 228-231入選年份:2013

        中藥質量認識與質量評價

        張鐵軍

        摘要:基于中藥質量認識的整體視角,從中藥質量的本草學屬性、生物學內(nèi)涵和化學實質3個方面進行論述,通過相關實驗研究,提出從藥材的品種及產(chǎn)地的確定→樣品的野外及田間取樣→藥材的部位取樣→有效部位的確定→有效部位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有效成分代謝研究→質量評價及質量控制指標的確定→樣品處理方法→分析測試方法→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質量評價方法等質量分析的全過程,構建中藥質量研究技術方法和系統(tǒng)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中藥質量;本草學;質量評價;認識;評價體系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1, 42(1): 1-9入選年份:2013

        中藥指紋圖譜的研究進展

        邵建強

        摘要:指紋圖譜技術是中藥質量控制的重要技術和手段。近年來,國內(nèi)許多學者對指紋圖譜用于中藥的質量控制方面進行了深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中藥指紋圖譜近幾年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并對其今后的發(fā)展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中藥;指紋圖譜;中藥現(xiàn)代化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09, 40(6): 994-998入選年份:2013

        中藥大質量觀及實踐

        肖小河,金城,鄢丹,等

        摘要:中藥質量標準問題是制約中藥現(xiàn)代化國際化發(fā)展的關鍵瓶頸之一。長期以來,“找成分,測含量”一直是中藥內(nèi)在質量標準研究的基本方式,而“量而不準,難關藥效,難控難評”一直是中藥質量標準研究的主要困局。為了尋求中藥質量標準研究的新突破。提出并論述了面向臨床的中藥標準研究模式和方法,即中藥標準“大質量觀”的研究思想和模式,以期進一步豐富中藥標準研究的內(nèi)涵,創(chuàng)新中藥標準研究的思路,為實現(xiàn)"量而又準,關聯(lián)藥效,可控可評"的愿景提供新的視角、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中藥標準;大質量觀;質-量一體觀;綜合評價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0, 41(4): 505-508入選年份:2013

        北葶藶子化學成分研究

        趙海譽,范妙璇,石晉麗,等

        摘要:目的:研究北葶藶子LEPIDIUM APETALUM的化學成分。方法:采用硅膠,聚酰胺、反相硅膠C_(18)和SEPHADEX LH-20柱色譜對北葶藶子75%乙醇提取物進行了分離純化。用質譜、一維及二維核磁等波譜學方法確定了化合物結構。結果:從北葶藶子中分離得到11個化合物,分別鑒定為槲皮素-3-O-β-D-[2-O-(6-O-芥子?;?β-D-吡喃葡萄糖基]一吡喃葡萄糖苷(1)、異鼠李素-3-O-β-D-[2-O-(6-O-芥子?;?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異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異鼠李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8)、β谷甾醇(9)、胡蘿卜苷(10)、蔗糖(11)。結論:所有化合物均為首次從該種植物中分離得到。其中化合物1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2為首次從十字花科植物中分離得到。

        關鍵詞:北葶藶子;黃酮醇;槲皮素-3-O-β-D-[2-O-(6-O-芥子?;?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10, 41(1): 14-18入選年份:2013

        羽芒菊化學成分研究

        徐潤生,袁珂,殷明文,等

        摘要:目的:研究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的化學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MCI-GEL CHP-20、Sepha-dex LH-20及硅膠等柱色譜法對羽芒菊中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純化,根據(jù)理化性質和波譜技術(1H-NMR、13C-NMR、DEPT、1H-1H COSY、HSQC、HMBC、ESI-MS、IR)鑒定化合物的結構。結果:從中分離鑒定了5個化合物:8,3''-二羥基-3,7,4''-三甲氧基-6-O-β-D-葡萄糖黃酮苷-6"-乙酸酯(Ⅰ)、豆甾醇(Ⅱ)、β-谷甾醇(Ⅲ)、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Ⅳ)、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Ⅴ)。結論:化合物Ⅰ為新化合物,命名為羽芒菊苷A(TRID-PROEUMOSIDE A)?;衔铫颉鯙槭状螐脑撝参镏蟹蛛x得到。

        關鍵詞:羽芒菊;化學成分;羽芒菊苷A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09, 40(7): 1015-1018入選年份:2013

        丹參藥理活性成分的整合效應

        陳磊

        摘要: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中的化學成分常以同系物(即具有共同母核結構而功能團有某些差異的系列化合物)形式存在。中藥由活性物質群構成,并通過多成分、多靶點經(jīng)整合而發(fā)揮其終末效應。但中藥中眾多活性成分之間的協(xié)同、拮抗,其作用靶標的研究還遠遠不能闡明中藥多成分的作用方式,本文以丹參為例。丹參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藥之一,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具有去瘀止痛、養(yǎng)血安神的功效。丹參中的化學成分十分豐富,但主要可以分為脂溶性的二萜醌類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類化合物。本文整理了近年來與丹參藥理機制研究相關的文獻報道,歸納出丹參的藥理活性成分,揭示單味中藥丹參中多成分、多靶點的的整合效應,具體表現(xiàn)為:1)多組分、多靶點協(xié)同作用,如丹參通過分子協(xié)同作用改善缺血再灌注誘導的微循環(huán)障礙;2)不同化學成分序貫作用于不同靶點,終末效應為其放大作用,如丹參酮類衍生物的抗炎作用;3)不同化學成分作用于不同靶點,終末效應為其優(yōu)勢作用,如丹參在骨生成障礙的治療方面的作用;4)特定化學成分群作用于特定靶點群,終末效應為其選擇作用,如丹酚酸類特定化學成分群作用于與氧化損傷相關的特定靶點群而發(fā)揮其抗肝纖維化的作用。丹參在臨床上長期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但近年來,其在腫瘤治療方面的作用成為研究的一大熱點。本文試圖找出丹參中發(fā)揮抗腫瘤藥理作用的結構母核,提出以結構母核為基礎研究丹參藥理活性成分的整合效應的研究思路。從結構出發(fā),丹參酮類C-15和A環(huán)的飽和度可能是這些二萜類成分細胞毒作用的關鍵結構組成,而丹參酮類A環(huán)上被羥基或烯烴結構取代使其具有更高的生物學活性。此外,二氫呋喃環(huán)的C-15位置是否存在雙鍵對抗血管生成的藥理活性可能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些都可以作為藥物開發(fā)的先導,在新藥開發(fā)研究中尋找丹參中發(fā)揮藥理作用的結構母核,以此為基礎進行結構修飾具有很大的開發(fā)潛力。綜觀文獻,以同系物為研究單位探討丹參的整合效應方面的研究幾乎為零,可能由于許多同系物中的單體化學成分含量稀微,提取分離獲得存在一定的難度,大部分關于丹參的藥理研究都集中丹酚酸A、丹酚酸B、丹參酮ⅡA、隱丹參酮、二氫丹參酮I等化學成分,且研究工作存在大量的重復,對于丹參的多組分、多靶點作用的相關機制研究也不夠深入。因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各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本文對丹參可能存在的整合作用做出的歸類總結還略顯單薄,但相信隨著廣大研究者的深入研究,丹參藥理活性的整合效應將會被逐漸闡明。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09, 40(3): 476-479入選年份:2013

        人參化學成分和藥理研究進展

        黎陽,張鐵軍,劉素香,等

        摘要:人參是馳名中外的名貴藥材,其研究和應用已受到國內(nèi)外的普遍重視,隨著對人參研究的深入和發(fā)展,人參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已逐漸被發(fā)現(xiàn),對人參主要活性成分人參皂苷和多糖以及人參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做了簡要概述。為其研究開發(fā)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人參;人參皂苷;多糖

        來源出版物:中草藥, 2009, 40(1): 164-附2入選年份:2013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精品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在线免费观看黄色国产强暴av|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av国产av中文| 色窝窝免费播放视频在线| 一区欧美在线动漫| 精品婷婷国产综合久久| 成年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老色鬼| 吃下面吃胸在线看无码| 日本一级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久久久久麻豆v国产精华液好用吗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 精品国产这么小也不放过|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亚美研究所| 青青草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 亚洲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 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久久性色av| 性色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 91久久精品一二三区色|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亚洲欧美久久婷婷爱综合一区天堂| 在线国产丝袜自拍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麻豆91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老鸭窝色综合久久|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无码中文字幕日韩无码| 91九色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人网站av天堂| 亚洲AV综合久久九九|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av| 男女猛烈拍拍拍无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