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宇青 閆 靜
(保定日報社,河北 保定 071051)
報社群工部門是接待群眾來訪的常設機構,每天都要與來訪群眾打交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反映問題的群眾結構復雜,反映的問題也各式各樣,而且多數(shù)比較棘手,令負責接待的同志頭疼。從容應對紛繁瑣碎的接待工作、成功化解每一個矛盾,是每一位負責接待的同志所盼望的。但社會是復雜的,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找到一味通用的解決難題的靈丹妙藥。在這里我們談談多年群眾接待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以期把接待工作做得更好。
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我們黨報的生命線。黨報群工部門因為與群眾接觸最為直接,在接待工作中更要把黨的群眾路線放在第一位,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群眾的困難看成自己的困難。來訪的群眾往往是帶著煩惱來,心里憋著火氣,所以,我們在見到來訪群眾的第一面時,要滿腔熱情地接待他們,一句溫馨話,一杯熱茶,一個笑臉,就會使群眾滿肚子的怨氣消去許多。
來訪群眾中的一些人文化程度可能不高,敘述事情可能沒有條理,甚至會詞不達意。這時,接待人一定要耐心傾聽,從中分析出條理,找出問題的來龍去脈,抓住矛盾的癥結,盡量從來訪人的敘述中得出一個大致的解決問題的方向,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我們接待的人中曾經出現(xiàn)過部分精神病患者,但是,我們保持對他們尊重的態(tài)度,認真傾聽他們的講述,對他們起到了精神安撫作用。
2011年10月初,一位原保定棉紡廠的女職工來訪。她敘述時間不長,我們就聽出這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她因為與同事和領導發(fā)生糾紛而被停止工作,后來老伴與其離婚,女兒也不和她來往。她喋喋不休地說了兩個小時,我們耐心地聽了兩個小時。離開時她說:“這么多年,沒有人像你們這樣耐心地聽我說話,我很滿足?!?/p>
2013年初,博野縣小店鎮(zhèn)一位小伙子進門后就給大家跪下。他說:“父親不讓我回家,媳婦也跟我離婚了。你們救救我吧。”我們趕緊將他扶起,詢問后才知道,他與父親發(fā)生糾紛,跑到保定郊區(qū)結婚安下家來,不久妻子與他離婚,他又再婚。這次到報社來求助,是因為最近與現(xiàn)任妻子吵架了,找了很多部門沒人理他,思想疙瘩解不開,精神有些失常。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我們耐心幫他分析,最后小伙子終于想通了,并表示:老家我也不回了,安心在保定過日子。
所以說,耐心傾聽是化解矛盾的前提,而且有許多并不成為問題的“問題”,可能會在耐心傾聽中得到解決。
來訪人反映的問題之所以難解決,往往是因為問題復雜,其他受理部門和機關接待同志處理時粗枝大葉,或感到問題復雜就推來推去。所以,來訪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只說對自己有利的方面,隱瞞對自己不利的方面。他們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得到接待人的同情,盡快為他們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在傾聽時一定要全神貫注,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
2011年年底,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來到保定日報社群工部,稱為自己有智障的兒媳討公道:其兒媳原在保定西郊紙板廠工作,1993年調到南市區(qū)稀土廠上班,而稀土廠在1998年破產時并未給其兒媳交養(yǎng)老保險。她還說,自己到保險所查過。我們知道,保險所是不允許個人查閱養(yǎng)老金繳納情況的,從其敘述中基本可以斷定她隱瞞了部分事實真相。經詢問相關部門,真相是其兒媳只是在稀土廠幫忙,連臨時工都不是。經我們耐心解釋,老太太放棄了再為兒媳“討公道”的行為。
古人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庇幸粋€事例最能說明此道理。
2013年10月初,一個自稱家住蠡縣的婦女打來電話:“我72歲的父親在養(yǎng)老院上吊自殺了,養(yǎng)老院卻擅自做主把老人埋了。這事你們管不管?”我們當時立即答復:“管!”放下電話后我們分析,事情可能并不像她說的這樣簡單:首先,養(yǎng)老院是鄉(xiāng)政府開辦的,處理老人的遺體一定會經過鄉(xiāng)政府同意,而鄉(xiāng)政府不會作出這樣糊涂的決定。其次,既然反映問題的是老人的女兒,說明老人不是孤寡,如果不是孤寡為何要住進養(yǎng)老院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撥通了鄉(xiāng)政府和縣公安局的電話。經了解,去世的老人有兩個女兒,但這兩個女兒出嫁后一直未對父親盡贍養(yǎng)義務,致使老人生活無著落。鄉(xiāng)政府為盡人道,將老人接進養(yǎng)老院,但老人因女兒不盡贍養(yǎng)義務,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前幾次自殺都因護理人員發(fā)現(xiàn)未果。對此我們采取了謹慎的態(tài)度,讓上訪人縣公安局和鄉(xiāng)政府合理合法處理,避免了貿然拉開架勢采訪引發(fā)的尷尬。
此事也再次提醒我們,面對來訪者,我們一定不要先入為主,而是聽完其敘述后展開調查,只有認真仔細地調查才能弄清事實的真相,進一步找出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最佳方法。
如果把來訪人所反映的問題看成是一組矛盾的話,其中必定有一個主要矛盾,只要解決了這個矛盾,其他矛盾會很容易化解。但想抓住這個主要矛盾不是容易的,需要接待人員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實踐經驗、扎實的理論功底和靈活的應變能力。在來訪人的敘述中,因為各種原因,主要矛盾可能被人為地掩蓋,也可能因接待人員未加注意而疏漏。此時不要急于表態(tài),不妨緩一下,一邊穩(wěn)定對方的情緒,一邊冷靜地思考,多聽聽其他人員的敘述。等到把材料搜集充足了,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找到主要矛盾,就下手重點解決它,解決方法大致如下:
一是解釋。這適用于來訪人所訴對方無過錯或過錯輕微,僅僅需要表示一下態(tài)度就可以解決的情況。
二是找被訴人。如果被訴人過錯不重,但不糾正則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可以找有過錯的當事人或其主管部門,責令其糾正過錯。
三是協(xié)調有關部門解決問題。這適用于僅憑報社解決有難度或在報紙上公開批評效果不好的問題。比如勞務糾紛,報社往往很難說服哪一方,這可以協(xié)調勞務糾紛轄區(qū)的勞動部門解決。
四是見報批評。這種情況多適用于有普遍性的問題,解決這類問題有利于化解一批社會矛盾。
報社接訪工作是我們黨通過媒體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個重要溝通方式,做好接訪工作是黨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這項工作沒有固定模式,需要的是滿腔熱情、敏銳觀察和靈活應變,而力避粗枝大葉和推諉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