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穿刺取石術中腎盂內(nèi)壓變化的臨床研究
曾國華,鐘文,李遜,等
泌尿外科學
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穿刺取石術中腎盂內(nèi)壓變化的臨床研究
曾國華,鐘文,李遜,等
目的:探討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穿刺取石(MPCNL)術中腎盂內(nèi)壓變化對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方法:采用逆行置入腎盂5 F輸尿管導管連接測壓系統(tǒng),平均灌注流量300 ml/min,平均灌注壓191 mm Hg(1 mm Hg=0.133 kPa),監(jiān)測76例不同口徑通道下MPCNL術中腎盂內(nèi)壓變化,每秒鐘采集一次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實時導入計算機并作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14、16、18 F單通道以及16 F雙通道下MPCNL術中平均腎盂內(nèi)壓分別為24.85、16.23、11.68及5.83 mm Hg,腎盂壓力 > 30 mm Hg平均累積時間分別為283、96、44、10 S,14 F單通道MPCNL術中平均腎盂內(nèi)壓均高于16、18 F單通道(P < 0.05)及16 F雙通道(P < 0.001).結論:不同口徑通道下MPCNL術中腎盂內(nèi)壓均較低,小于引起腎實質返流的壓力極限(30 mm Hg).引起灌注液流出受阻因素均可引起腎盂內(nèi)壓明顯增高.手術時間過長,腎盂內(nèi)高壓狀態(tài)累積致使返流達到一定限度可能會引起菌血癥.
尿路結石;腎造口術,經(jīng)皮;腎盂內(nèi)壓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7,28(2): 101-103入選年份:2012
后腹腔鏡解剖性腎上腺切除術
張旭,傅斌,郎斌,等
摘要:目的:介紹后腹腔鏡解剖性腎上腺切除術的手術方法及臨床效果.方法:2000年2月至2005年10月,對800例患者采取后腹腔鏡解剖性腎上腺切除術.常規(guī)制備后腹腔操作空間.切開GEROTA筋膜后,按順序分別進入3個相對無血管解剖層面進行分離.第一分離層面位于腎臟內(nèi)上方脂肪囊與前層GEROTA筋膜之間,此層面可以在手術初期快速找到腎上腺;第二分離層面位于腎外上方脂肪囊與后層GEROTA筋膜之間;第三分離層面位于腎上腺下方與腎上極之間.最后處理腎上腺中央靜脈.依術前診斷和術中情況選擇行腎上腺全切或次全切術.結果:除1例嗜鉻細胞瘤(腫瘤直徑7.8 cm)患者因腎上腺腫瘤與肝臟及下腔靜脈粘連緊密行中轉開放手術外,全部手術均成功完成.平均手術時間(45±19)min,平均術中出血量(25±11)ml.恢復飲食和下床活動時間分別為1.2 d和1.0 d.12例(1.5%)出現(xiàn)術后皮下氣腫、皮下血腫或切口感染.除6例特發(fā)性腎上腺增生患者術后1年高血壓復發(fā)外,其余患者臨床癥狀均消失或明顯好轉.結論:后腹腔鏡解剖性腎上腺切除術解剖層次清楚,術野清晰,療效確切,為腎上腺外科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加安全的選擇.
關鍵詞:腎上腺切除術;腹腔鏡;后腹腔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7,28(1): 5-8入選年份:2012
斜臥位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55例報告
黃健,許可慰,郭正輝,等
摘要:目的:探討斜臥位施行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PCNL)的方法及療效.方法:腎多發(fā)性結石或鹿角型結石患者55例.男36例,女19例.行患側輸尿管逆行插管,用自制體位架固定患者,患側抬高45°,腰部向患側突出,墊板的腰部位置留40 cm×20 cm缺口用于增加穿刺空間.C臂X線機定位下,于腋后線肋緣下進針,針尖向上傾斜與水平夾角5°~20°方向指向中組腎盞或結石穿刺,沿導絲擴張形成18~22 F的工作通道.置入短輸尿管鏡,采用鈥激光或氣壓彈道碎石器在灌注泵配合下邊沖洗邊碎石.結果:55例均一期完成手術,無穿刺失敗或中轉開放手術.手術時間(129.4±34.8)min.出血量(191.2±42.2)ml,2例術中輸血200 ml.結石清除率74.5%(41/55).無術中大出血,無腸道、肝脾臟損傷及胸膜損傷等并發(fā)癥,術后并發(fā)癥為早期尿漏1例、腎周血腫1例、繼發(fā)出血1例.結論:斜臥位施行PCNL手術利于術中麻醉監(jiān)護,提高了手術安全性,有助于術中碎石排出,手術效果良好.
關鍵詞:腎結石;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體位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7,28(1): 15-18入選年份:2012
一期多通道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穿刺取石術治療鹿角狀結石
曾國華,鐘文,李遜,等
摘要:目的:探討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穿刺取石術(minimally invasive-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一期多通道治療腎鹿角狀結石的可行性與臨床療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6年4月,采用MPCNL治療鹿角狀結石患者56例.其中全鹿角狀結石21例,部分鹿角狀結石35例.結石大小3.5 cm×2.1 cm~8.5 cm×4.2 cm,平均5.1 cm×2.8 cm.結果:一期手術平均手術時間112 min,一期結石取凈36例(64.3%).18例接受二期MPCNL,12例結石清除,二期MPCNL后結石總清除率85.7%(48/56).8例患者殘留結石大小2~12 mm,其中3例術后1個月接受體外沖擊波碎石術.術后53例隨訪1~6個月,原殘留結石8例中結石清除4例.結論:一期多通道MPC-NL治療鹿角狀結石,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恢復快、結石清除率高,可以選擇性地作為鹿角狀結石患者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腎結石;腎造口術,經(jīng)皮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7,28(4): 250-252入選年份:2012
經(jīng)皮腎鏡與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取石術治療腎結石的效果比較
王少剛,席啟林,葉章群,等
摘要:目的:比較經(jīng)皮腎鏡(PCNL)與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取石術(MPCNL)治療腎結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0月至2006年4月,分別采用PCNL氣壓彈道超聲碎石術和MPCNL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治療腎結石患者58例和77例.PCNL組患者年齡23~65歲,平均42歲.結石直徑1.5~6.0 cm,平均3.5 cm.MPCNL組患者年齡20~72歲,平均39歲.結石直徑1.2~5.6 cm,平均3.2 cm.對2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并發(fā)癥和一期結石清除率等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2組患者分別成功建立22 F和16 F腎穿刺通道并一期行碎石術.2組鹿角形結石分別為24例和22例,手術時間分別為(92±16)min和(115±15)min,P < 0.05;結石清除率分別為50%(12/24)和59%(13/22),P > 0.05.2組單純腎盂結石各21例,手術時間分別為(65±11)min和(80±14)min,P <0.05;結石清除率分別為91%(19/21)和62%(13/21),P < 0.05.2組腎盞多發(fā)結石分別為13例和34例,手術時間分別為(95±17)min和(110±12)min,P < 0.05;結石清除率分別為67%(8/12)和88%(30/34),P < 0.05.2組術中或術后出血明顯需要輸血治療者分別為5例和4例,術后發(fā)熱分別為5例和9例,P值均 > 0.05.結論:PCNL治療腎結石手術時間短,適合處理較大的腎盂結石;MPCNL適用于治療較小的腎盂結石及腎盞結石;二者聯(lián)合應用治療可提高鹿角形結石的結石清除率.
關鍵詞:腎結石;腎造口術,經(jīng)皮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7,28(6): 393-396入選年份:2012
經(jīng)尿道輸尿管鏡技術在泌尿外科的應用(附1100例報告)
方克偉,李澤惠,徐鴻毅,等
摘要:目的:探討輸尿管鏡技術在泌尿外科疾病診治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應用經(jīng)尿道輸尿管鏡技術診斷和治療泌尿系疾病患者1100例.其中行輸尿管鏡治療者1010例,包括輸尿管結石945例1000側,其中上段結石68例側、中段360例370側、下段517例562側;輸尿管狹窄20例側;醫(yī)原性雙J管滯留28例;小兒后尿道狹窄2例、后尿道瓣膜癥2例、下尿路結石3例、小兒逆行輸尿管插管8例側、內(nèi)支架管置入2例側.用于泌尿系疾病診斷90例側.結果:輸尿管下段結石取石成功率為97.3%(547/562);中段為93.0%(344/370);上段為73.5%(50/68).輸尿管狹窄及小兒后尿道狹窄擴張、小兒后尿道瓣膜癥等疾病療效滿意.用于診斷的90例患者中,發(fā)現(xiàn)腫瘤8例、陰性結石40例、息肉12例、腺性輸尿管炎4例、輸尿管狹窄12例、無陽性發(fā)現(xiàn)13例.手術失敗12例.發(fā)生嚴重手術并發(fā)癥30例,發(fā)生率2.7%(30/1100),其中輸尿管高位橫斷拖出2例、穿孔10例、假道12例、黏膜撕脫3例、嚴重出血3例.結論:只要熟練掌握,輸尿管鏡技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對輸尿管下段結石可作為首選治療措施,對其他疾病尤其是小兒患者有獨特優(yōu)勢.
關鍵詞:輸尿管鏡;泌尿系疾?。辉\斷;治療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7,28(3): 192-195入選年份:2012
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出血量影響因素的分析
徐桂彬
摘要:目的:尋找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MPCNL)術中出血的影響因素.
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06年8月,應用MPCNL治療腎結石患者178例(219次手術).以可能影響術中出血量的患者因素(年齡、體重指數(shù)、高血壓、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腎臟既往手術史、腎實質厚度、腎積水程度及結石表面積)和手術相關因素(腎盞入路、總穿刺次數(shù)、穿刺針流出液體是否血性液、擴張通道大小、通道數(shù)目、手術時間、術中操作因素引起的并發(fā)癥、分期手術)為自變量,應用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各因素與失血量之間的關系,找出影響術中出血量的主要因素.結果:178例(219次手術)患者手術均成功.采用單通道取石177例次,多通道取石42例次,雙側手術13例.手術平均出血量(201.7±145.2 )ml,單通道手術平均出血量(191.8±139.6 )ml,多通道(244.9±162.2)ml.平均手術時間(79.8±45.88)min.11例患者出現(xiàn)嚴重手術并發(fā)癥,包括腎盂穿孔4例和腎盞盞頸撕裂7例,3例患者需要輸血治療.多因素回歸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中操作并發(fā)癥(P=0.000)、腎實質厚度(P=0.000)、分期手術(P=0.000)、通道數(shù)目(P=0.001)、手術時間(P=0.019)、腎積水程度(P=0.033)及結石表面積(P=0.044)對失血量有明顯影響.而患者相關因素中,年齡、體重指數(shù)、高血壓、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以及腎臟既往手術史對于失血量的無明顯影響.操作因素中,腎盞入路、穿刺針總計穿刺的次數(shù)、穿刺針流出液體是否澄清以及擴張通道的大小對于失血量的影響也不明顯.
結論:術中出現(xiàn)操作并發(fā)癥、腎實質肥厚、多通道取石、手術時間過長及結石體積較大都能顯著增加失血量,分期手術可減少失血量.避免術中操作并發(fā)癥發(fā)生、減少手術時間、對大體積結石或出現(xiàn)操作并發(fā)癥的患者選擇分期手術十分重要.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7,28(7): 456-459入選年份:2012
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采取標準通道還是微通道?
潘鐵軍
摘要:目的:探討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標準通道與微通道在臨床應用中的優(yōu)缺點.
方法:通過分析比較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標準通道與微通道在臨床應用中,通道的大小、器械的使用、清石率、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等指標的差異性,進行兩種通道優(yōu)缺點的評價.
結果:標準通道的優(yōu)點:標準通道建立20~24 F通道,使用新型標準經(jīng)皮腎鏡,秉承了傳統(tǒng)腎鏡的大工作通道,吸取了微創(chuàng)的優(yōu)點.手術中采用腎鏡,其操作孔直徑達10.8 F,能應用多種器械,如鈥激光、氣壓彈道、第三代超聲碎石清石系統(tǒng)等,在微創(chuàng)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多種能量形式的腔內(nèi)碎石.尤其是超聲碎石清石系統(tǒng),較單獨氣壓彈道或鈥激光碎石效率更高,可通過超聲負壓吸引方式清除結石,結石清除率高.而且,負壓清石系統(tǒng)在處理感染結石及結石合并感染的過程中顯示了獨特的優(yōu)勢.標準通道術中也可以用三爪鉗方式鉗取較大的結石,或通過水壓沖洗方式清除結石.具有手術時間短、清石效率高、低壓灌注及感染率低等優(yōu)點.
微通道PCNL手術的優(yōu)點:微通道擴張通道為16~18 F,對腎實質的創(chuàng)傷輕、出血少,并發(fā)癥相對減少,手術安全性高.由于使用的器械輸尿管鏡和微型腎鏡纖細,擺動和轉動范圍較大,可以到達腎盂和大部分腎盞,甚至可以通過狹小的腎盞頸進入腎盞.手術適應證范圍大于標準PCNL.
微通道PCNL的缺點:輸尿管鏡操作通道?。? F),碎石器具應用受到限制,只能使用鈥激光、氣壓彈道,而不能使用三代超聲碎石探桿、三爪鉗等碎石器械.微通道取石清石方式主要通過高壓沖洗,可導致細菌被吸收引起感染和敗血癥,同時由于周圍組織滲透導致水電解質失衡;鉗夾取石只能鉗取較小結石,難以一次完成碎石取石;對腎鹿角形結石、多發(fā)結石、巨大結石手術時間長;對于腎積水明顯的結石,由于結石易移位,不易清除碎石,一次清石率相對較低.
結論:PCNL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似乎低于標準 PCNL,但微通道的目的只是減少了腎實質的損傷,并沒有提很好的優(yōu)勢,可作為標準通道的補充.手術方式的選擇還要根據(jù)結石的大小、位置以及器械配備等.對于較大的完全或不完全鹿角形結石、復雜性巨大結石,采取標準通道的PCNL為更合理的選擇.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8,29(10): 657入選年份:2012
Ⅱ型von Hippel-Lindau病遺傳學特點及外科處理
趙欣
摘要:目的:提高von Hippel-Lindau(VHL)病的診療水平.
方法:ⅡB型VHL病家系1例.一男性患者就診,40歲,左上肢麻木半年,發(fā)現(xiàn)腹腔多發(fā)占位3月.頭部MRI示腦部多發(fā)占位.腹部增強CT掃描+三維重建:左腎下極高強化病灶,3.5×2.1 cm,惡性病變可能性大;胰尾部高強化病變,不外胰腺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可能;腹膜后類圓形高強化結節(jié)影,2.7×1.8 cm;左腎上腺腫瘤,1.2×1.0 cm.眼底檢查提示視網(wǎng)膜多發(fā)成血管細胞瘤.奧曲肽顯像提示雙側大腦頂葉、枕葉異常所見;胰尾局部生長抑素受體高表達病變.MIBG提示中腹主動脈左側可見一異常放射性濃聚區(qū),考慮副神經(jīng)節(jié)瘤可能性大.PET-CT提示腹部多發(fā)高攝取病灶.系譜分析提示明確的家族史.基因檢查提示VHL基因種系突變.經(jīng)充分評估后,進行手術治療.并根據(jù)意愿對家族成員進行基因篩查.
結果:系譜分析提示4代30位成員中,發(fā)病者9例(30%).6位成員接受基因篩查,結果顯示5例(5/6)成員有基因突變,其中4例(4/5)突變位點為3處,3例(3/4)已經(jīng)發(fā)病,1例(1/4)未發(fā)病成員經(jīng)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腦部多發(fā)占位;另1例(1/5)突變位點僅1處,檢查未見明顯病變.4例有3個突變位點的成員,突變位點在3號染色體短臂25區(qū)1號外顯子,均為雜合突變,分別為295位、337位核苷酸T→C、337位核苷酸T→A,導致第98位、第112位、第112位編碼氨基酸分別由酪氨酸突變?yōu)榻M氨酸,由酪氨酸轉變?yōu)榻M氨酸,由酪氨酸突變?yōu)樘於0匪?僅有1個位點突變的成員,突變位點為VHL基因1號外顯子的295位核苷酸T→C,導致第98位編碼氨基酸由酪氨酸突變?yōu)榻M氨酸.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系譜分析和基因分析結果,診斷該家系為VHL家系,本患者為Ⅱ型VHL病.一期于外院手術切除腦部腫瘤,術后病理回報為多發(fā)成血管細胞瘤.按嗜鉻細胞瘤充分術前準備后,二期腹膜后腹腔鏡一次性切除腹主動脈旁腫瘤,左腎上腺腫瘤,左腎腫瘤.腹膜后腫瘤分別為左腎透明細胞癌,副神經(jīng)節(jié)瘤,左側嗜鉻細胞瘤.截止到2012年6月,術后3個月、6個月復查未見明顯異常.
結論:VHL病為遺傳性疾病,常呈家族性、多器官發(fā)病,發(fā)病情況復雜.基因診斷能夠發(fā)現(xiàn)早期無癥狀患者,為準確診斷 VHL家系提供重要證據(jù).對有基因突變而未發(fā)病的家族成員,需要嚴密監(jiān)測.外科治療應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進行,聯(lián)合使用多種檢查手段,以防遺漏病灶.可以一期切除多處病變,減少患者創(chuàng)傷.Ⅱ型VHL病多合并嗜鉻細胞瘤/副神經(jīng)節(jié)瘤,對此類患者患者,術前應充分準備,保持圍手術期血壓、心率平穩(wěn).手術時首先處理嗜鉻細胞瘤/副神經(jīng)節(jié)瘤,血壓平穩(wěn)后再處理其它病變.此類患者腫瘤容易復發(fā),因此術后需要終生復查.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2,33(8): 603-607入選年份:2012
中國前列腺癌死亡現(xiàn)狀及流行趨勢分析
韓蘇軍
摘要:目的:探討我國前列腺癌死亡現(xiàn)狀及流行趨勢.
方法:收集整理全國腫瘤登記中心1998—2008年登記的前列腺癌數(shù)據(jù).登記地區(qū)覆蓋人口由1998年的4081萬逐年增加到2008年的6614萬,占2008年末全國人口數(shù)的4.98%.數(shù)據(jù)覆蓋人群包括全部年齡組死亡人群.數(shù)據(jù)內(nèi)容包括前列腺癌死亡率、0~74歲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累積率、死亡構成及年齡別死亡率.分城鄉(xiāng)統(tǒng)計,分析城市男性及農(nóng)村男性的前列腺癌死亡現(xiàn)狀和流行趨勢.結果:1998年中國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為1.81/10萬.1998年至2008年中國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呈逐年增長趨勢,10年間死亡率增加124.9%達到2008年的4.07/10萬,年均增長率為8.44%.0~74歲中國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累積率由1998年的0.12%增高50%達2008年的0.18%.前列腺癌占中國男性惡性腫瘤死亡構成由1998年的0.95%增高至2008年的1.78%.年齡別死亡率結果顯示前列腺癌死亡在55歲以下中國男性很罕見.中國男性在55歲以后,前列腺癌死亡率隨年齡增加而迅速增高.至70歲以上中國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躍居中國男性泌尿系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至85歲以上中國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達到136.45/10萬的最高峰.1998—2008年間,小于65歲的中國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相似,65歲以后前列腺癌死亡率隨年齡的增加有進一步加速的趨勢.即隨時間推移,在中國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病例的年齡構成中,高年齡組比重明顯上升.分城鄉(xiāng)統(tǒng)計,中國城市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由1998年的2.20/10萬增至2008年的4.69/10萬,中國農(nóng)村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由1998年的0.79/10萬增至2008年的1.75/10萬.中國城市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約為農(nóng)村男性的 2~3倍.0~74歲中國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累積率在城市(0.19%)高于農(nóng)村(0.13%).前列腺癌死亡占全部男性癌癥死亡構成中,城市(2.11%)也高于農(nóng)村(0.70%).)城市男性前列腺癌年齡別死亡率在55歲以后突破1/10萬,并隨年齡增加而迅速增高,于85歲以上組達到151.12/10萬的高峰.農(nóng)村男性前列腺癌年齡別死亡率上升趨勢低于城市,60歲以后死亡率突破1/10萬,并隨年齡增加而快速增高,在85歲以上組達到62.24/10萬的高峰.
結論:近年來,中國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呈現(xiàn)持續(xù)快速增長趨勢.中國男性前列腺癌的累積死亡率及其在全部男性癌癥死亡所占比重均呈現(xiàn)逐年增長.至2008年前列腺癌死亡率居中國男性泌尿系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及中國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0位.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生活方式西方化等因素造成中國男性前列腺癌發(fā)病率增高,可能是導致前列腺癌死亡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我國各地區(qū)前列腺癌死亡率的分布也存在不平衡現(xiàn)象,通常城市死亡率高于農(nóng)村,這可能反映了我國城鄉(xiāng)在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及醫(yī)療保健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前列腺癌正成為嚴重影響我國男性健康的泌尿系惡性腫瘤,應予以重視.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2,33(11): 836-839入選年份:2012
腹腔鏡下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治療腎細胞癌
郭宏騫,李笑弓,燕翔,等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下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治療腎細胞癌的可行性.方法:對12例腎癌患者選擇性實施腹腔鏡下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治療13次.腫瘤位于左腎4例,右腎7例,雙腎1例.腫瘤最大徑2.1~8.5 cm,其中T1N0M0 11例,T2N0M0 2例.術后采用CT、超聲造影定期隨訪.結果:平均手術時間(92±24)min,平均出血量(50±2)ml,術中均末輸血.未見腹腔鏡手術相關并發(fā)癥.術后6周13個腎癌病灶,完全消融12個、消融不全1個,完全消融率92.3%(12/13).血紅蛋白、紅細胞沉降率、血肌酐、患側腎小球濾過率較術前無明顯變化(P > 0.05).術后3個月10例患者復查CT,病灶完全壞死9例、部分壞死1例.隨訪時間1~16個月,中位數(shù)7.8個月,12例均生存.無局部及遠處復發(fā)病例.結論:腹腔鏡下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是一種安全有效治療腎癌的新方法,比超聲引導下射頻治療定位更加精確,可以應用于不適合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腎穿刺射頻消融的病例.
關鍵詞:冷循環(huán)電極;射頻;腹腔鏡;腎腫瘤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8,29(9): 592-594入選年份:2013
中國部分市縣前列腺癌發(fā)病趨勢比較研究
李鳴,張思維,馬建輝,等
摘要:目的:探討中國大陸前列腺癌發(fā)病的流行病學特征.方法:收集整理中國大陸30個腫瘤登記處1988—2002年15年間前列腺癌發(fā)病登記的數(shù)據(jù)資料,選取數(shù)據(jù)較為齊全的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哈爾濱、河北磁縣、江蘇肩東、浙江嘉善、廣西扶綏、福建長樂、河南林州11個登記處的資料,按5年1個時段分為1988—1992、1993—1997、1998—2002年3個時間段,比較分析前列腺癌發(fā)病率、病死率,采用美國癌癥研究所開發(fā)的統(tǒng)計軟件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3.3.1分析其流行趨勢.通過對發(fā)病率的對數(shù)轉換線性回歸分析計算年度變化百分比.結果:30個登記處1988—1992、1993—1997、1998—2002年前列腺癌的發(fā)病率分別為1.96/10萬、3.09/10萬、4.36/10萬,發(fā)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但與美國、加拿大、歐洲部分國家和地區(qū)比仍處于較低水平.結論:我國前列腺癌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將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需引起重視.
關鍵詞:前列腺癌;發(fā)病率;趨勢;腫瘤登記;中國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9,30(6): 368-370入選年份:2013
后腹腔鏡下解剖性腎切除術405例經(jīng)驗總結
周利群,宋剛,姚鯤,等
摘要:目的:探討后腹腔鏡下解剖性腎切除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規(guī)范后腹腔鏡下腎切除術術式.方法:回顧性分析后腹腔鏡下解剖性腎切除術405例患者資料.男232例,女173例.平均年齡(57.2±14.2)歲.腎癌行后腹腔鏡下根治性腎切除術228例,腎盂癌及輸尿管癌分別行后腹腔鏡下腎輸尿管全長切除術96例及49例,腎臟良性疾病致腎功能喪失行后腹腔鏡下腎切除術32例.根治性切除在Gerota筋膜外進行,切除界限背側為Gerota筋膜與側椎筋膜問、腹側為Gerota筋膜與腎前融合筋膜間的潛在間隙;良性腎切除則直接切開Gerota筋膜,于Gerota筋膜與腎周脂肪囊問的疏松纖維組織間進行游離.在腎臟外周數(shù)個相對無血管平面間進行分離、切割,完整切除腎臟、腎周脂肪囊.結果:后腹腔鏡下根治性腎切除術和單純腎切除術平均手術時間(132±48)min,腎盂癌和輸尿管癌平均手術時間(245±62)min.失血量中位值 100(10~2500)ml,術后引流量中位值 150(0~1152)ml.輸血 15例(3.70%),輸血量中位值400(400~1650)ml.中轉開放4例(0.99%),黏連嚴重2例,腎蒂暴露困難及出血各1例.平均拔管時間(3.9±1.8)d,術后平均進食時間(2.7±1.2)d,術后平均住院日(8.6±3.8)d.結論:后腹腔鏡下解剖性腎切除術利用后腹腔鏡下的放大優(yōu)勢,在腎臟周圍的數(shù)個相對無血管平面進行游離,解剖層次清楚,符合外科原則,手術時間短,出血量較少,術后引流量較少,是后腹腔鏡下腎切除的首選術式和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腎切除術;解剖學;腹腔鏡;腹膜后間隙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0,31(5): 296-299入選年份:2013
經(jīng)陰道NOTES輔助腹腔鏡下腎切除術
鄒曉峰,張國璽,肖日海,等
摘要:目的:探討經(jīng)陰道NOTES輔助腹腔鏡下腎切除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應用經(jīng)陰道NOTES輔助腹腔鏡技術行腎切除術5例.均為女性,中位年齡41(36~63)歲.其中輸尿管結石并腎重度積水無功能腎4例,結核腎1例;左側2例,右側3例.全麻,截石位,患側墊高約60.,于左右臍緣置入5 mm和10 mm套管;自陰道后穹窿置入10 mm套管,并由此置入腹腔鏡,充分游離患腎后完整切除,裝入標本袋自陰道后穹窿切口取出.結果:5例手術均成功完成.術中術后未發(fā)生并發(fā)癥.中位手術時間190(150~260)min,術中中位失血量185(150~210)ml.5例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第2天排氣并進飲食.腹腔及盆腔引流管引流液少,術后第3天B超檢查腹腔及盆腔無積液,先后拔除引流管.術后第7天臍部切口拆線痊愈出院,經(jīng)窺陰器檢查陰道后穹窿切口愈合良好.結論:經(jīng)陰道NOTES輔助腹腔鏡下腎切除術安全可行,較普通腹腔鏡和單孔腹腔鏡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美容效果更佳.
關鍵詞:經(jīng)自然腔道內(nèi)鏡手術;經(jīng)陰道途徑;腎切除術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0,31(12): 810-813入選年份:2013
經(jīng)臍單孔多通道腹腔鏡手術治療良性腎臟疾病的初步體會
孫穎浩
摘要:目的:腹腔鏡手術逐漸成為泌尿外科的主流,本文探討經(jīng)臍單孔多通道腹腔鏡手術治療腎臟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我院應用Triport單孔多通道平臺完成1例無功能腎切除(男性,26歲,BMI指數(shù)為27)、1例腎盂旁囊腫(男性,38歲,BMI指數(shù)為25)和11例單純性腎囊腫去頂減壓術(男4例,女7例,平均42歲,左側9例,右側2例,BMI指數(shù)平均25.8).
結果:所有手術在單孔多通道下一次完成,未增加另外工作通道.手術順利,無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其中無功能腎切除術耗時85 min,出血50 ml;腎盂旁囊腫去頂術耗時110 min,出血30 ml;單純性腎囊腫去頂術平均耗時35 min(25~55 min).術后平均住院日2.8d(2~5 d),術后無明顯手術瘢痕,美容效果良好.
結論:手術均順利完成,未額外增加Trocar輔助操作,與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相比,出血沒有明顯增加,手術切口小且美觀.然而,單孔多通道腹腔鏡手術操作難度相對較大,技術要求較高,需要特殊的手術器械.首先,病人的選擇很重要,瘦小的病人較易進行手術.如果病人過胖的話,不易直接切開到達腹腔,而且由于操作通道只能放在臍部,病人如果較肥胖或身材較高,則導致器械距離腎臟過遠,操作困難.其次,盡管術中使用可彎曲的操作器械,仍然經(jīng)常出現(xiàn)器械之間或器械與鏡體之間的相互碰撞干擾,活動受限.體外操作手件與窺鏡攝像頭之間也經(jīng)常干擾,影響手術.再者,術中的牽拉暴露難度大于傳統(tǒng)腹腔鏡,尤其是右側手術,容易被肝臟阻擋視線.而且,積水腎臟的體積較大,分離腎動靜脈比較困難,此時直線切割器直接離斷腎蒂可大大提高手術效率,但手術費用將明顯增加.Triport單孔平臺在使用中更換器械和擦洗窺鏡十分不便.受材料限制,器械每次進出都需要涂抹石蠟油潤滑,內(nèi)鏡也是如此.進鏡時殘留在密封圈表面的石蠟油經(jīng)常黏附在物鏡表面,影響視野,需要反復擦洗,浪費時間,而且無放氣通道,使電凝產(chǎn)生的煙霧不易散去,影響視野.目前,可彎器械種類尚單一,無超聲刀、可彎鈦夾和可彎腸鉗等常用器械,選擇面窄.對于標本較大的病例,微創(chuàng)和美容優(yōu)勢不明顯,故更適合于小標本病例或重建手術.由于經(jīng)臍單孔多通道腹腔鏡手術治療腎臟良性疾病創(chuàng)傷小、美容效果好,效果滿意,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多設計精巧的手術器械的誕生以及手術醫(yī)生對操作的不斷熟練,單孔腹腔鏡的手術適應癥必將不斷擴展.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9,30(11): 728-730入選年份:2013
尿道下裂術后尿道狹窄的處理
張小明,何恢緒,胡衛(wèi)列,等
摘要:目的:提高尿道下裂術后尿道狹窄的手術治療水平.方法:尿道下裂術后尿道狹窄患者37例,年齡2~36歲,中位年齡5歲.其中尿道末段狹窄6例、吻合口狹窄30例,尿道末段及吻合口同時狹窄1例.單純狹窄13例中行尿道末段切開4例、行加蓋術6例、行經(jīng)尿道鈥激光狹窄切開術3例.復雜尿道狹窄24例,狹窄長度>0.5 cm,其中伴復雜尿道瘺8例、尿道憩室6例、陰莖彎曲4例、多次手術后尿道狹窄6例,行狹窄段切開加蓋術或狹窄段切除、帶蒂皮瓣尿道成形術,同時矯正陰莖彎曲、憩室切除、瘺口修補.結果:單純狹窄組一次手術治愈12例,1例狹窄內(nèi)切開術后尿道狹窄者二次手術治愈.復雜狹窄組中8例伴復雜尿道瘺一次矯治術治愈7例,二次手術治愈1例;6例伴尿道憩室者均一次手術治愈;4例伴陰莖彎曲者一次手術成功3例;二次手術治愈1例;6例多次矯治術后尿道狹窄者均一次手術治愈.37例隨訪12~24個月,立位排尿通暢.結論:尿道下裂術后單純尿道末段狹窄采用狹窄切開術或加蓋術,單純吻合口狹窄采用加蓋術或經(jīng)尿道鈥激光狹窄切開術,復雜性尿道狹窄采用狹窄切開加蓋術或狹窄段切除陰莖或陰囊中隔皮管尿道成形肉膜蒂加蓋術,效果良好.
關鍵詞:尿道下裂;尿道狹窄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8,29(6): 385-388入選年份:2013
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16例報告
高江平,徐阿祥,董雋,等
摘要:目的:總結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術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使用DA VINCI S手術機器人系統(tǒng)完成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16例.患者年齡62~76歲,平均69歲.實驗室檢查T-PSA 0.2~79.2 ng/ml,前列腺體積9.8~232.9 ml,前列腺穿刺活檢病理證實為前列腺腺癌15例,GLEASON評分平均7(4~9)分,術前臨床分期T2AN0M0 3例、T2HN0M04例、T2CN0M08例;前列腺上皮內(nèi)瘤Ⅲ級1例.術后隨訪血清T-PSA變化及患者控尿效果.結果:16例手術均成功,無機械故障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術式改變.術前機器人準備時間64(60~90)min,手術時間236(190~390)min.患者術中出血量231(50~500)ml,術后2~3 D下床活動,10~14 D拔除留置尿管,術后平均住院時間13(6~19)d.2例術后病理切緣陽性,病理分期均為PT3BN0M0.術后1個月復查T-PSA均<0.2 ng/ml.隨訪6~12個月,平均9個月,T-PSA均無升高.術后3、6個月控尿有效率分別為94%(15/16)和100%(16/16),其中75%(12/16)和88 0A(14/16)完全脫離尿墊.結論: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創(chuàng)傷小,安全可靠,是泌尿外科微創(chuàng)手術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機器人;腹腔鏡;前列腺切除術;前列腺腫瘤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9,30(7): 472-475入選年份:2013
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中腎盂內(nèi)壓變化對術后發(fā)熱的影響
鐘文,曾國華,楊后猛,等
摘要:目的:探討微創(chuàng)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MPCNL)術中腎盂內(nèi)壓變化對術后發(fā)熱的影響.方法:采用壓力傳感器實時測量80例MPCNL手術患者腎盂內(nèi)壓,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統(tǒng)計腎盂內(nèi)壓等因素變化與術后發(fā)熱的關系.結果:80例患者術中平均腎盂內(nèi)壓14.72 mm Hg(1 mm Hg=0.133 kPa),腎盂內(nèi)壓≥30 mm Hg平均累積時間為116.06 s,術后出現(xiàn)體溫≥38.5℃者15例.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術后發(fā)熱與性別(P=0.195)、年齡(P=0.641)、尿路感染(P=0.663)、術后血常規(guī)白細胞≥10×109/L(P=0.751)、術中腎盂內(nèi)壓曾≥40 mm Hg(P=0.662)不相關,而與感染性結石(P=0.000),通道大小(P=0.029)、術中平均腎盂內(nèi)壓(P=0.036)、術中平均腎盂內(nèi)壓≥20 mm Hg(P=0.013)、腎盂內(nèi)壓≥30 mm Hg時間(P=0.010)相關,術中腎盂內(nèi)壓≥30 mm Hg狀態(tài)持續(xù)50 s以上者術后發(fā)熱率發(fā)生顯著增高(P=0.024).結論:MPCNL術中腎盂內(nèi)壓總的趨勢小于一般認為引起腎實質反流的極限(30 mm Hg).術后發(fā)熱與MPCNL導致的腎盂內(nèi)壓短暫性增高不相關,但腎盂內(nèi)壓≥30 mm Hg狀態(tài)持續(xù)>50 S、總平均腎盂內(nèi)壓升高將引起術后發(fā)熱發(fā)生率增高.
關鍵詞:腎造口術,經(jīng)皮;腎盂內(nèi)壓;發(fā)熱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8,29(10): 668-671入選年份:2013
氯胺酮相關性泌尿系統(tǒng)損害
吳芃,朱秀群,姚銘廣,等
摘要:目的:探討濫用氯胺酮(K粉)所引發(fā)的泌尿系損害及其診治方法.方法:因吸食K粉導致泌尿系統(tǒng)損害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齡22歲.吸食K粉1~4年.均有嚴重的尿頻、尿急、尿痛和(或)血尿癥狀.尿培養(yǎng)陰性.B超提示雙側上尿路積水16例,14例行IVU及10例行CT檢查均提示上尿路積水擴張、膀胱攣縮,1例腎乳頭壞死,合并不同程度肝腎功能損害.治療時要求患者戒斷毒品并實驗性用藥.結果:6例活檢病理提示膀胱黏膜炎性改變,在停止或減少濫用K粉后,12例癥狀逆轉,戊聚硫鈉及透明質酸鈉治療6例癥狀緩解.結論:K粉相關性泌尿系統(tǒng)損害可能是一種以下尿路刺激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全尿路炎性損害,其發(fā)生機制及治療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氯胺酮;藥物濫用;泌尿系損害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8,29(7): 489-492入選年份:2013
經(jīng)尿道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術治療大體積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初步經(jīng)驗
楊勇,洪寶發(fā),魏志濤,等
摘要:目的:分析應用2 μm激光行前列腺汽化切除術治療大體積( > 80 G)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臨床特點.方法:大體積BPH患者45例.年齡57~88歲,平均69歲.其中伴尿潴留者9例.前列腺超聲測得前列腺體積80~128 ml,平均(96±13)ml.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行經(jīng)尿道2 P.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術.8例術中行恥骨上膀胱穿刺造瘺.術中首先貼近包膜汽化切割中葉;其次在12點處汽化切開腺體深達包膜,由膀胱頸部至精阜垂直水平,并沿包膜向卜剝離兩側葉;將精阜一側的前列腺尖部組織沿包膜用操作鞘剜起后,再從12點處將剝離的組織向下正向切割,直至與中葉切割半面匯合.同法切割另一側葉.遵循由內(nèi)向外、由上到下的原則.觀察術中出血情況、手術時間、術后尿管留置時間、排尿情況、最大尿流率及住院時間.結果:除1例因心率、血壓波動大,僅完成中葉及右側葉腺體手術外,其余均順利完成前列腺汽化切除術.手術時間75~150 min,平均(104±12)min.無輸血病例.術后留置導尿管3~5 d,1例術后3周出現(xiàn)前尿道狹窄,間斷擴張22次后排尿通暢并穩(wěn)定,余44例均排尿通暢,無尿失禁.術后隨訪3~12個月,平均最大尿流率由術前(3.3±0.5)ml/s增至(16.5±1.5)ml/s,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從28.6±5.5和4.5±0.4分別降至8.3±2.3和2.7±0.2,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術后無繼發(fā)出血.結論:經(jīng)尿道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術治療大體積BPH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結合剜除技術能提高汽化切割效率.
關鍵詞:汽化切除術;良性前列腺增生;2 μm激光
來源出版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9,30(3): 198-201入選年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