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金陽 劉 楠/文
庭的組成人員,設立調查官、心理輔導人員、跟蹤回訪記錄人員等,提高人員的專業(yè)知識水平;最后,對少年法庭組成人員尤其是法官的考核評價制度應當獨立于普通法官,探索出更加合理的評價途徑,以激發(fā)其工作積極性。
(三)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中合適成年人到場的規(guī)定
網絡媒體促進職務犯罪預防與懲治的發(fā)展
●時金陽*河南省新野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473500]劉楠**河南省新野縣人民檢察院干警[473500]/文
摘要:內容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各種網絡新興媒體也不斷涌現(xiàn)。網絡媒體借助網絡平臺的獨特優(yōu)勢,使它的到來為職務犯罪的預防和懲治工作帶來了一些新變化。本文試圖就網絡媒體的興起對職務犯罪預防和懲治工作的影響做一簡要的分析,并就反面效果提出解決措施,旨在促進網絡媒體條件下職務犯罪預防和懲治工作的健康發(fā)展。
[2]參見李亞學:《少年教養(yǎng)制度比價研究》,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頁。
[1]參見劉建利:《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載《青未成年人犯罪問題》,2013年第2期。
注釋: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70條對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有了一定的規(guī)定,但不夠完善,且十分概括,不利于實踐操作,還需要做出詳細的規(guī)定。比如:完善司法機關通知合適成年人到場的程序規(guī)定,明確合適成年人的主體范圍,明確合適成年人的職責和權利,增加未成年犯罪人的非刑罰處理措施等。
關鍵詞:網絡媒體職務犯罪影響解決措施
新時期,網絡媒體的興起與發(fā)展,給職務犯罪的預防和懲治工作帶來了一些新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檢察機關的辦案效率。然而,任何事物的發(fā)展總會帶來兩面的效果,網絡媒體在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眾多負面的因素也接踵而至,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改革和完善,來促進網絡媒體下職務犯罪預防和懲治工作的健康發(fā)展。
一是犯罪主體的自我保護能力不斷增強。職務犯罪是一種特定身份犯罪,是公共權力異化為私人權力的結果。正是因為這種主體的特定性帶來了犯罪分子的“自我保護”功能。一方面,犯罪前他們打著“公平”、“合法”執(zhí)行職務的身份進行,理所當然的不易受到阻礙;犯罪過程中他們實施的是以權謀利、將公權暗化為私權,可以騙取領導和同行的支持。另一方面,犯罪后他們往往利用職權地位所形成的影響,公開或秘密地對抗司法機關的偵破活動,利用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網進行開脫罪責,無形中增加了司法機關的追訴難度。
二是犯罪主體開始向低齡化方向發(fā)展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不易顯露。前一時期,“59歲現(xiàn)象”較為普遍,反映出老年國家公務人員在即將退休的最后幾年心理不平衡所產生的犯罪心理。近幾年,20歲—30歲的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現(xiàn)象已開始大量產生,從根本上反映出社會消極因素對年輕的國家公務人員思想的長期侵蝕作用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年僅28歲的喬紅程,在中石化工作1年就因受賄6萬元人民幣被檢察機關立案偵查,這則新聞一經報道就引發(fā)社會的關注。
三是作案手段智能化程度高、隱蔽性強。職務犯罪主體一般文化水平較高,閱歷較為豐富,對自己職務范圍內的情況熟悉,深知本行業(yè)管理制度中的漏洞,以權謀私的行為方式越來越隱蔽,規(guī)避法律的手段越來越狡猾,在收取賄賂或獲取利益后也擅于隱藏其非法收入,通過各種變通以掩蓋犯罪的實質,逃避法律的制裁。
由于新時期職務犯罪所呈現(xiàn)出的這些特點,以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絡為載體的網絡媒體依據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為我們檢察機關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帶來了新的便利:(1)網絡媒體為公眾營造了一個平等、開放、自由的話語空間;(2)匿名的特性為網民的自由交流提供了便利;(3)信息的鏈式擴散和即時互動性推動職務犯罪案件的偵破。盡管網絡媒體對于提高檢察機關職務犯罪預防和懲治工作的效率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網絡的匿名性致使的網絡虛假、不實信息泛濫以及容易造成“輿論審判”的特點也不能忽視。
首先,匿名性容易致使虛假信息泛濫,以致影響人們的判斷。網絡是一個自由、開放的交流空間?!胺ú回煴姟?、“無處可尋”的這種匿名狀況,使網民可以在網上大膽發(fā)言,肆無忌憚,甚至也會出現(xiàn)一些別有用心的舉報人因利益關系而進行惡意的攻擊和詆毀,影響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正確判斷。因網絡具有傳播快、覆蓋廣等特點,虛假的信息一旦發(fā)布,經過傳播和發(fā)酵,不僅會對我們的干部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更容易在全社會引發(fā)“信任危機”,后果極其嚴重。
其次,網絡媒體開放的環(huán)境容易滋生非理性言論,影響社會環(huán)境。舉報人利用網絡媒體平臺發(fā)布案件相關的線索和信息,其內容有些是提供案件線索,有些是局中人直接披露職務犯罪的細節(jié),因其內容都是負面的、不積極的,所以經網絡平臺開放的環(huán)境討論后,極易滋生非理性的言論。
對于“嫉惡如仇”的網民來說,客觀理性地分析很可能會在這種激動情緒中淹沒,非理智的因素容易凸顯。更有甚者,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士會借此機會散播不良的言論,混淆視聽,不僅污染了網絡環(huán)境,更是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
再次,網絡媒體的自由言論容易導致“媒介審判”。作為“社會公器”的新聞媒體,具有社會輿論的引導、輿論監(jiān)督的功能,這是實現(xiàn)社會民主、和諧,預防和抑制腐敗的重要途徑。網絡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更是表現(xiàn)得“游刃有余”然而,網絡言論的過分自由,使輿論監(jiān)督后還帶有批判,甚至出現(xiàn)代替司法機關進行審判,給正常的司法行為帶來壓力,影響司法公正。
第一,加強自律,營造理性的網絡交流平臺。理性的、正確的信息有助于問題的妥善解決,然而隨意的、錯誤的甚至違法的言論則會帶來諸多負面的影響。因而網民要加強自律,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營造健康的公共話語空間。
不僅僅是網民,網絡媒體也應加強自律,積極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媒體具有社會監(jiān)督的功能,而這種監(jiān)督并不是“媒介審判”,更不是誤導受眾、混淆視聽。媒體要做的是在傳播客觀、真實的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上下功夫,使其良性發(fā)展。
第二,強化媒體輿論導向作用,促進職務犯罪預防工作有效開展。
首先,利用網絡輿論的引導和塑造功能,在全社會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價值體系,對抗消極的價值取向。扭轉個別黨員干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名義上是人民的“公仆”、實則真正是衣食取之于人民的“父母”等錯誤的價值觀念,堅決剔除拜金主義、物欲橫流的資產階級腐朽沒落文化的影響。
其次,利用網絡輿論的引導功能在全社會建立起弘揚公平、正義的思想體系。建立公民“主人翁”的意識,對抗官本位、權力至上等消極思想,使廣大黨員干部真正做到“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最后,應強化“意見領袖”的引領作用?!耙庖婎I袖”作為一種旗幟,在社會導向過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網絡媒體下,可以設置更多權威的聲音、理性的視角來分析和引導輿論。另外政府、企事業(yè)、社會團體等部門也應進一步暢通信息傳播渠道,同時借助網絡媒體發(fā)表自己的聲音,用官方的正確的言論來消除社會上的不確定、錯誤的因素。
第三,網絡媒體也要加強把關力度。由于網絡媒體相對開放、自由,信息的把關較為艱難。對此,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把關的力度,提高信息的準入門檻,進一步完善網民個人真實信息的注冊,在保證網民順暢交流、表達發(fā)言的同時,做到不枉不縱。目前在許多的網絡媒體中,已經開始了真實信息注冊,微博的實名認證就是其中一例。
暢通網絡渠道,利用網絡平臺來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是近年來檢察機關提升辦案數(shù)量和質量的良好途徑,也是促進社會和諧,構建健康、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新生事物總是有利有弊,需要我們與時俱進、調整思路、加強管理,不斷促進網絡媒體下職務犯罪預防和懲治工作的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