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靜 梁 丹(河南省鄭州師范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從地理的角度欣賞古民居
王海靜 梁 丹
(河南省鄭州師范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古民居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民居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就會有什么樣的民居。傳統(tǒng)民居是根據(jù)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文化、經(jīng)濟狀況以及生活習慣、民風民俗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起來的,所以古民居是考察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地理的角度欣賞古民居,會體會到它蘊含著更加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獨特的美學價值。
地理環(huán)境;古民居;影響
古民居建筑形態(tài)多樣、風格各異,是中國古建筑中最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反映著時代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社會意識和各種哲學觀念。有不少古村、古民居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民居作為一個物質(zhì)環(huán)境是與人們的觀念、意識及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所以民居的建造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1]。中國民居作為中國建筑的一部分,獨具特色,裝飾也豐富多彩,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韓非子·五蠹》中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還有《周易·系辭》中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上古時代,人們在樹巢和洞穴中居住,散處于野外,以避野獸的侵襲,后來圣人建造房屋,改變了過去原始的居住方式,上有棟梁,下有檐宇,用來防風避雨。這是早期人們根據(jù)客觀的地理環(huán)境而做的一種理想的人居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2]。無論巢居還是穴居,后來都變成為建屋而居了,但這種屋,有不同的類型,各地差異顯著,均和當?shù)氐淖匀坏乩憝h(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
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古民居的影響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本文主要從氣候、地形和水源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對古民居的格局、樣式等的影響來進行探討。
(一)氣候的影響
自然環(huán)境是影響民居建筑的主要因素之一,溫度和濕度的不同,對民居影響最為顯著。以四合院為例,緯度高的北方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角小,陽光斜射,冬季寒冷,只有院落的空間足夠大,房屋之間拉開足夠的空間,才能有充足的陽光和熱量進入院子,才能保證民居對采光和取暖的要求,同時為了抵抗冬季的嚴寒,其建筑的墻體相對南方來說也較厚。南方緯度低,氣候炎熱,太陽高度角大,為防止過多的日曬,房屋之間的距離小一點更好。從北向南院落的進深由大變小,表現(xiàn)出院落大小與緯度變化成正比的特點。溫度、采光和風、降水等自然因素的不同是造成南北方民居差異的重要因素。
(二)地形和水源的影響
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徽州古民居村落里,每一個村落的空間形態(tài)分布都與理水有關(guān),村莊的發(fā)展規(guī)模又與水的空間容量密不可分。宏村水圳是一個突出的范例。宅院中清溪繞屋,門庭外綠水長流,與山形地脈氣理相通。 “凡住宅之土,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污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是為最貴之地?!被罩莨琶窬哟迓洌陨椒鍨辇埫},以溪水為源流,以驛道通車馬,枕山帶水,田疇阡陌,群屋一體,蔚為壯觀。在徽州家族宗譜里有大量的村景詩和村景畫,表露了先民對山川自然環(huán)境的尋求與欣賞[3]。人們在選擇居住地時除了要考慮河水對生產(chǎn)和生活的影響以外,一般還傾向于選擇地形相對較為平坦開闊之處而修建民居。比如河谷地區(qū)河流沖刷形成的沖積平原,即使在山區(qū),人們也往往選擇在地形較為開闊之處,出行便利,易于建筑,相對安全。所以盡管我國各地地形差異大,各地眾多的民居在分布上出現(xiàn)了一些相似之處:臨河而建,臨谷而建……
(三)建筑材料的影響
自然環(huán)境對古民居建筑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建筑材料對民居的影響。如貴州安順布依族的石頭房,因貴州西部山高谷深,山勢陡峻,且?guī)r石較多,居住在那里的布依族人依山就勢,就地取石壘砌住房。當?shù)剡€出產(chǎn)一種易于剝離的頁巖,將巖石剝成很薄的大片用來修筑屋頂,其成本遠比燒瓦低,所以就發(fā)展出了石板房。西雙版納傣族的竹樓,就是當?shù)厝嗣褚虻刂埔?,利用當?shù)貥O其豐富的竹木自然資源,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這種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干欄式建筑既充分利用了當?shù)氐慕ㄖ牧?,還適應了炎熱潮濕的自然環(huán)境,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具體體現(xiàn)。西北地區(qū)的窯洞是當?shù)厝死命S土土層深厚、直立性強的特點修筑而成的,黃土高原地區(qū)夏季多暴雨沖刷,在黃土塬上易形成沖溝斷崖,這也有利于窯洞的開掘。
(一)民風民俗的影響
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生活方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產(chǎn)方式讓牧民只能選擇便于裝卸運輸?shù)拿晒虐3龊4驖O的船家只能選擇船屋。此外,宗教信仰不同,建筑文化也有差別。藏族建筑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除了受所處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氣候特點的影響,還受到其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習俗的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筑藝術(shù)形象。
(二)中國古建筑中的民居對于環(huán)境意識的重視
基本理論來自陰陽相沖相合,追求環(huán)境的吉兇意識,以便趨吉避兇,人丁興旺,健康長壽。故對于建筑的風水堪輿,山水因借特別強調(diào),其實就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對人的心理、生理及社會經(jīng)濟等的影響。徽州古民居的門向多是歪門斜戶,一般都是偏東、西、北三個方向,很少見到朝南設門的。當?shù)氐拿袼渍J為,商家門不宜朝南,兵家的門不宜北向,按照文化禁忌,金木水火土,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所以門不能朝南開。歷史上徽州很多村落毀于火災,門不朝南也曲折地反映了歷史積淀的恐火心理。另外,從風水觀念來說,門為氣口,氣流向南,豈不是引火入室?因此,在徽州古民居中,歪門斜戶是一正?,F(xiàn)象。而在北方,宅門一般開在南面,以北京四合院為例,多有“坎宅巽門”的方位追求。
中國古民居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與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融合。如明清古民居群落宏村的建筑就達到了人文與自然的融合,該村背山面水,居高臨下俯瞰宏村,恰似一頭犍牛臥于青山綠水、萋萋芳草之中。在徽州人的習俗中,建筑村落選山擇水,依山傍水,不僅僅是為了生活方便,更重要的是風水理念所致?;罩蒿L俗認為“山厚人肥,山瘦人饑,山清水秀,山濁人迷,山駐人寧,山走人離,山縮人癡,山順人孝,山逆人虧”。好山好水是耕讀的好去處,是經(jīng)商的避風港。恰如徽商老屋的楹聯(lián)所寫:二字箴言惟勤惟儉,兩條正路曰讀曰耕[6]。
中國古民居是和地理環(huán)境高度和諧的建筑形式,從古民居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中,我們可以找尋到我國古民居中所蘊含的藝術(shù)美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并且可以感受到我國歷史文化發(fā)展的進程以及不同地域的特色,是我國古建筑中遺留下的極其寶貴的一筆財富。
[1]周振宇,胡紅梅.旅游資源規(guī)劃與開發(fā)[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9:60-69.
[2]沈福煦,劉杰.中國古代建筑環(huán)境生態(tài)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10.
[3]尹文.徽州古民居庭院的理水與空間形態(tài)[J].東南文化,1998(4):58-61.
[4]王志電,周紅軍.中國旅游地理[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9:27-29.
[5]朱耀廷.中華文物古跡旅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471-480.
[6]王淑文.徽州古建筑習俗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1998(4):27-28.
TU023
A
王海靜(1980-),女,漢,河南南陽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地理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