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源哲
勞動價值論視角下的知識和創(chuàng)造
楊源哲
在勞動價值論的語境下,創(chuàng)造不是“勞動”,知識不是商品,知識的價格其實是知識產權的價格,知識的交易其實是知識產權的交易。
創(chuàng)造 知識 知識產權
無論在知識產權學界還是政治經濟學界,多數(shù)學者皆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經典概念出發(fā),認為知識的創(chuàng)造是一種“勞動”,知識是一種商品,知識具有高昂價格的原因就在于知識之上凝結了大量的物化勞動,具有巨大的“價值”。但本文認為,即使從勞動價值論的概念前提出發(fā),遵從勞動價值論的基本邏輯,也未必會得出創(chuàng)造是 “勞動”、知識是商品的結論。
(一)創(chuàng)造只是設計形式的活動,而“勞動”是“形”與“體”的統(tǒng)一
我們先看知識產權理論中關于創(chuàng)造的定義。劉春田教授認為,知識的本質是形式,創(chuàng)造就是設計形式的活動。①劉春田主編:《知識產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9頁。而形式具有“無體性”,劉春田教授曾以清代畫師鄭板橋關于“胸中之竹”②《鄭板橋集》中關于鄭板橋畫竹的典故記載: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傊?,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的典故為例說明形式(知識)與其物質載體的區(qū)別。他說:“胸中之竹之所以能夠轉化為手中之竹,思想情感之所以能夠外化為表現(xiàn)形式,‘竹’之所以既可以被抽象化攝入人的思維,又可以借助物質材料具象化地映出人的大腦,魔術般地在‘無’與‘有’之間相互變化,就在于它的非物質的精神產品的本質,……‘胸中之竹’與‘手中之竹’之間,分別存在著一一對應的結構和形式。”③劉春田主編:《知識產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頁??梢?,經創(chuàng)造而得的形式不是“形”與“體”的統(tǒng)一。雖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形”與“體”是合而為一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二者在邏輯或觀念上是可以分離的,這也就是學者常說的知識的“無體性”。
我們再看勞動價值論中關于“勞動”的定義。馬克思在討論一般意義上的生產勞動時曾這樣給“勞動”下定義,他認為,首先要不拘泥于各種特定的社會形態(tài)來考察勞動的過程,即要考察所有社會形態(tài)下勞動的共性或一般意義。那么,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④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頁。馬克思還以建筑工人建造房屋為例闡述勞動的定義,他說:“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⑤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由此可見,馬克思所言的“勞動”,具有這樣的特點:它不僅是人腦中形式的設計,還要將這一形式外化、復制到現(xiàn)實世界中,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換言之,要將已經在“頭腦中建成的”、“觀念地存在著”的房屋,建造成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的房屋,在“自然物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實現(xiàn)所謂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這也是某些學者認為馬克思所言的“勞動”是一種重復性勞動的原因,因為無論建筑工人修建多少房屋,房屋作為一種“形”之前,已經在腦中存在了,修建這一過程只是將腦中的“形”與現(xiàn)實中的“體”結合而已,這不過是一種復制行為。而知識產權理論所提的知識創(chuàng)造,最多只能算馬克思所言“勞動”的第一個步驟,即在腦中將知識設計好,使其作為形式、表象或觀念存在,而要實現(xiàn)完整意義上的“勞動”,還需將作為形式的知識與物質載體相結合,完成“形”與“體”的統(tǒng)一。僅僅是將“形”設計出來,而不將其與“體”統(tǒng)一,還算不上完整意義上的“勞動”。按這一說法,設計作品、發(fā)明技術屬于創(chuàng)造,復制作品、實施技術才屬于“勞動”。
(二)創(chuàng)造不具有“勞動”的二重性,創(chuàng)造成果之間不能直接交換
馬克思認為,“勞動”具有二重性?!耙磺袆趧?,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雹揆R克思著:《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頁。馬克思認為,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具體勞動或使用價值之間是不同質的,不可交換的,抽象勞動或價值之間則是同質的,可交換的,他說:“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同樣,決定它們存在的勞動即縫和織,也是不同質的?!雹唏R克思著:《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頁。那為什么上衣與麻布之間、縫與織之間又能被交換呢?原因是抽去縫與織兩種勞動的具體勞動屬性之后,二者又是同質的,二者都是人類的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價值,而不同商品之間能被交換就在于“各種商品總是等量的價值”。
知識產權理論中的創(chuàng)造不具有“既是具體勞動又是抽象勞動”的二重性。理由如下:
第一,創(chuàng)造不一定是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作行為不一定符合具體勞動的“目的性”或“有用性”。馬克思在描述具體勞動的特點時指出,“這種生產活動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對象、手段和結果決定的” ,“勞動總是聯(lián)系到它的有用效果來考察的”,“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著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或有用勞動”。⑧同注釋⑦ 。“上衣、麻布以及任何一種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質財富要素,總是必須通過某種專門的、使特殊自然物質適合于特殊的人類需要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⑨馬克思著:《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頁??梢姡R克思所言的具體勞動一定是符合某種“目的性”的,生產出來的使用價值也具有某種“有用性”,能滿足人的某種需求。而創(chuàng)造則不同,創(chuàng)造可能僅僅是主體的一種具有隨意性、偶然性的自我表達,不一定受預先設定目標的制約。這就像鄭板橋“胸中之竹”那個典故中所言,“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換言之,畫畫時立意(目的)雖然在下筆之前決定,這是畫畫不變的定則,而情趣卻在定則技法之外,這是某種隨機的靈感。再者,創(chuàng)造所形成的成果具有不可測性,創(chuàng)造成果不一定能形成滿足人需要的某種使用價值,甚至完全就形不成成果,這些都是無法事先預知的。
第二,不同的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造成果之間不具有那種抽象勞動同質性。按照勞動價值論的觀點,不同的商品或具體勞動相互之間能夠交換是因為有某種同質性,商品與商品之間的交換,其實是商品間所含勞動的交換,更準確地說,是抽象勞動的交換。但是,不同的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造成果之間顯然不具有這種同質性,《水滸傳》與《紅樓夢》之間可以比較嗎?可以直接交換嗎?其創(chuàng)作或創(chuàng)造具有某種同質性嗎?這正如劉春田教授所說:“勞動是可以計量的,不同勞動成果之間是可比較、可交換、可再現(xiàn)的。但是,創(chuàng)造則截然不同。梁漱溟先生認為,創(chuàng)造乃‘憑空而來,前無所受’。創(chuàng)造成果是唯一的,創(chuàng)造是不可再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成果與創(chuàng)造成果之間,創(chuàng)造成果與勞動成果之間都是異質的,因而不具可比性。它們相互之間是無法直接交換的。……創(chuàng)造不屬于勞動范疇?!畡?chuàng)造成果’與‘勞動成果’,截然不同。”⑩劉春田著:《知識產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
(一)知識不具有直接的使用價值
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語境中,使用價值是物的有用性,是自然物質與勞動的結合,可以看作是商品或物質財富的同義語。馬克思定義商品時指出,“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雹亳R克思著:《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頁?!吧弦?、麻布等使用價值,簡言之,種種商品體,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包含的各種不同的有用勞動的總和除外,總還剩有一種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質基質。”②同注釋⑨ ?!案嗟氖褂脙r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質財富……”③馬克思著:《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頁。然而知識與商品不同,不具有商品那樣的使用價值。
第一,知識本身只是形式,不是自然物質與勞動的結合,不能直接滿足人的消費需要。馬克思所言的使用價值須含有“物質基質”,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而知識則不同。知識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一開始只是形式,與“物質基質”邏輯上是分離的,它必須借助于物質載體完成“形”與“體”的統(tǒng)一后,才能被人所感知并消費。比如,歌曲與聲波相結合后才能以產品或服務的形式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技術與物質材料相結合后才能以產品的形式滿足人的物質需求??梢姡瑔渭冏鳛椤靶巍钡闹R不能直接被人消費,知識需要借助于產品、服務這些物質載體才能被人所實際消費,才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或物質需求。 這也正如某些學者所言,知識產權的“價值”應當緊緊抓住使用價值這一主線,不能脫離產品和服務而單獨存在。④參見楊雄文:《知識產權評估基礎理論解析》,載《知識產權》2010年第1期,第24頁。
第二,知識不具有“稀缺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使用價值當作物質財富的同義語,他說:“更多的使用價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質財富,兩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兩件上衣可以兩個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個人穿,依此類推。”⑤馬克思著:《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頁。顯然,作為物質財富的使用價值具有某種“稀缺性”,不能同時為多個主體所享有或使用。而知識顯然與這樣的物質財富不同,熟悉知識產權理論的人都知道,作為知識產權客體的知識具有“無體性”,具有可以無限復制的特點,同一個作品或技術可以同時為眾多人所享有或使用,不受馬克思所說的那種“一件上衣只能一個人穿”的限制。由此也可看出,馬克思所述的使用價值或物質財富只是有實際物質載體的有體物而不是知識產權理論中的無體物。實際上,具有“稀缺性”的是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具有獨占性、壟斷性的,它可以成為商品?,F(xiàn)實中存在大量知識產權評估和知識產權交易,其中被評估、被交易的也是知識產權而非知識本身。
(二)知識無“價值”,不是物化勞動的凝結
我們注意到,不少學者認為創(chuàng)造屬于馬克思所言的“勞動”,而知識則是物化勞動的凝結。如有人認為,現(xiàn)代科技之所以能帶來巨大財富,就在于某些知識或創(chuàng)新成果上凝結了超大量的人類勞動。創(chuàng)新將形成超大量的“超常價值”⑥趙培興著:《創(chuàng)新勞動價值論——論超常價值》,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頁。,如果說復雜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簡單勞動的“倍加”,那么創(chuàng)新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簡單勞動的“冪加”⑦朱炳元、朱曉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及其現(xiàn)代形態(tài)》,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頁。,而這些超大量的“超常價值”或“冪加后的價值”都凝結在創(chuàng)新成果即技術或知識當中,形成超大量的物化勞動。這一結論在表象上貌似可以解釋某些作品、技術具有高昂價格的現(xiàn)象,因為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價格是價值的貨幣體現(xiàn)。但由此會產生一個問題:這么超大量的“價值”如何去實現(xiàn)交易?對此,某些學者又借助固定資本的價值實現(xiàn)理論來解釋:由于知識難以一次性實現(xiàn)其超大量的價值,因此它一般要像機器等固定資本一樣通過不斷的循環(huán)周轉,一點一點地從運用知識的物質產品中回收其資本或實現(xiàn)其價值。至此,這部分學者似乎很好地解釋了知識的價值形成與知識的價值實現(xiàn)這兩個問題,一方面人們在創(chuàng)造知識的過程中投入了超大量的勞動或資本,物化在知識中形成超巨大的價值,另一方面這些超大量的投入又以固定資本的形式不斷回收和實現(xiàn)其價值。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本文并不認同。
在勞動價值論的語境中,“價值”一詞有其特定含義,它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商品的價值,從質的規(guī)定性來說即商品上所含的勞動,從量的規(guī)定性來說即生產這一商品所必須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這些概念和前提出發(fā),本文認為,知識并不具有“價值”。
第一,從質的規(guī)定性來說,知識之上“無價值”。先前已經分析過,創(chuàng)新或創(chuàng)造不是勞動價值論意義上的“勞動”,既然不是“勞動”,自然也不會形成價值并在知識之上凝結成物化勞動,換言之,知識之上無“價值”。對此,劉春田教授曾指出,“創(chuàng)造過程不是勞動過程,創(chuàng)造所經歷的時間不是勞動時間。創(chuàng)造成果也不是勞動成果?!手R與作為勞動成果的物,兩種產品是不同質的,二者沒有共同的價值標準?!R產權的價值也不是知識的生產過程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因素所折合的勞動價值量的總和。”⑧劉春田:《司法對〈反不正當竟爭法〉的補充和整合》,載《法律適用》2005年第4期,第10頁。因此,既然在勞動價值論的語境下,創(chuàng)造不屬于“勞動”,那么經創(chuàng)造而產生的、作為知識而存在的作品、技術、商標之上當然不能認為形成了價值,它們也不能被認為是物化勞動的凝結,從質上來說,作品、技術、商標這些知識與平常經過“勞動”所產出的物質產品是不同質的。
第二,從量的固定性來說,知識的生產或創(chuàng)造不存在什么“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量決定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強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⑨馬克思著:《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頁。在某一時間段內,社會上生產某一商品的技術或生產條件是相對固定的,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相對可測量的。而知識則不同,知識的生產不像物質產品的生產,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工藝流程,無法預測其勞動時間。某一作品的寫作、某一技術的發(fā)明,不存在什么“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或“平均技術水平”,因而也不存在什么完成作品或發(fā)明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新作品、新技術的誕生本身就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創(chuàng)作、發(fā)明的過程經常需要隨機出現(xiàn)的靈感來完成那“關鍵的一躍”,這一過程總共要投入多少勞動或勞動時間,到底有多少勞動時間是必要、又有多少勞動是在做無用功,都根本是不可測量的。實際上馬克思也意識到這一點,他曾說:“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人們能準確地知道,做一張桌子,需要多少工人,制成某種產品,需要某種勞動量應多大。許多‘非物質產品’的情況卻不是這樣。這里,達到某種結果所需要的某種勞動量多大,和結果本身一樣,要靠猜測?!雹庵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6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人為了解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能解釋知識價值量的問題,提出可以用創(chuàng)新過程中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來測量知識的價值大小,并認為這是勞動價值論在當代的重大創(chuàng)新。①參見趙培興著:《創(chuàng)新勞動價值論——論超常價值》,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4頁。對此,本文并不認同。對于同一種商品,每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它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是不一致的。決定一個商品價值量的不是個別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而是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此,馬克思早就指出,“價值不是由某個生產者個人生產一定量的商品或某個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由當時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市場上這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總量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雹谥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22頁。因此,以個別勞動時間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尺度已違背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的經典觀點,所謂的觀點創(chuàng)新實際上是對經典和傳統(tǒng)的顛覆。就算我們退一步,承認可以用創(chuàng)造知識時所投入的個別勞動時間來測量知識的所謂“價值”,一樣很難解釋知識所對應的財產數(shù)額不斷浮動、不斷增加的現(xiàn)象。從量上來說,知識一旦形成,其創(chuàng)造時的投入在量上早已經固定,而知識的財產數(shù)額卻會隨著知識利用的廣度和持續(xù)程度而不斷增加??梢?,知識所對應的財產數(shù)額與創(chuàng)造知識時所投入的勞動時間多少沒有必然聯(lián)系。
第三,將創(chuàng)造當成復雜勞動或簡單勞動倍加的觀點也值得商榷。按馬克思的觀點,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價值量更高?!氨壬鐣骄鶆趧虞^高級較復雜的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力的表現(xiàn),這種勞動力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既然這種勞動力價值較高,它也就表現(xiàn)為較高級的勞動,也就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物化為較多的價值?!雹壑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頁??梢?,馬克思是從培養(yǎng)或生產勞動力成本(費用)的角度來區(qū)分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那問題來了,如果將創(chuàng)造當成一種復雜勞動,它對應著某種特殊勞動力,該勞動力的生產或培養(yǎng)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或費用能夠計算出來嗎?本文認為不能。一個作家或發(fā)明家,其成長過程中用于學習知識的教育培訓成本或許能大致算出來,但是其創(chuàng)新能力到底需要投入多少成本才能開發(fā)出來則是不可能計算的。一個天才作家或發(fā)明家與一個平庸的人,就算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所獲得的教育完全一樣,其創(chuàng)新能力也可能是天壤之別。
第四,以固定資本循環(huán)周轉的觀點來解釋知識所含“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也不合理。按照某些學者的觀點,知識像機器等固定資本一樣通過資本的循環(huán)周轉一點一點地實現(xiàn)或者說回收自己所含的超大量的價值或物化勞動,但依此邏輯,知識的價值或價格應該是不斷遞減的,就像在固定資本的周轉中機器會隨著自身不斷磨損而不斷貶值一樣。這顯然與現(xiàn)實中知識的增值現(xiàn)象是矛盾的。如前所述,知識的財產數(shù)額是隨著應用范圍的增大和利用時間的增加而不斷增值的,這點在商標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梢?,將知識比作機器那樣的固定資本并不恰當。
既然創(chuàng)造不是勞動價值論意義上的“勞動”,知識也非勞動價值論意義上的商品,那么我們會問,在現(xiàn)實中為何又存在大量的知識的交易和評估呢?作為知識存在的作品、技術、商標又是如何被估算其財產數(shù)額的呢?本文認為,知識本身不是商品,知識產權才是商品,那些交易和評估的對象是知識產權而非知識本身,而權利是可以有價格的,知識的價格其實是知識產權的價格。
第一,無價值的東西也可以有價格。知識產權作為法律權利,當然不能看成是物化勞動的凝結,換言之,不能說知識產權有“價值”。那為何知識產權能有價格呢?一般來說,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但也有例外,馬克思認為,某些事物可以有使用價值卻沒有價值,如未經人類開發(fā)的土地、野生林、空氣等。他說:“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不是以勞動為中介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雹荞R克思著:《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頁。馬克思還認為,沒有價值的事物也可以有價格,他說:“沒有價值的東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價格。在這里,價格表現(xiàn)是虛幻的,就像數(shù)學中的某些數(shù)量關系一樣?!雹蓠R克思著:《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頁?!皟r格可以完全不是價值的表現(xiàn)。有些東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譽等,但是也可以被它們的占有者出賣以換取金錢,并通過它們的價格,取得商品形式?!雹揆R克思著:《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頁。因此,認為不具有價值的知識以及無形的知識產權具有某種價格或價格形式并不違背勞動價值論。
第二,知識產權具有稀缺性或獨占性,能成為商品。馬克思說:“要出售一件東西,唯一需要的是,它可以被獨占,并且可以讓渡?!雹咧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14頁??梢姡唐繁仨毦哂歇氄夹曰蛳∪毙?。知識則不具有這種特性,知識一旦被創(chuàng)造出來,理論上可以無限復制自己,可以被多數(shù)人共享或使用。有些學者所謂的知識的獨占性其實是一種法律擬制的獨占性,是法律權利(知識產權)的獨占性。因此真正有稀缺性的是知識產權而非知識本身,知識本身也不是商品,能成為商品的是知識產權。
第三,知識產權的具體價格或者說知識的財產數(shù)額是一種浮動的、預期的數(shù)額,與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規(guī)模、市場的供需狀況有關。知識產權的價格或知識所體現(xiàn)的財產數(shù)額應該是不斷浮動的,其高低取決于知識的應用程度,更具體一點說,取決于應用知識的物質商品或服務的生產規(guī)模,應用得越廣、利用得越久、生產規(guī)模越大,知識產權的價格就越高,知識所體現(xiàn)的財產數(shù)額就越大。在此過程中,根據價值規(guī)律,含有知識的具體物質產品的價格又受到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而不斷上下波動,從而間接影響到知識產權的價格,因此,知識產權的價格又需考慮市場供求狀況的影響,如某些學者指出的那樣,知識產權評估只能是建立在相關市場運營的仿真結果上⑧楊雄文:《知識產權評估基礎理論解析》,載《知識產權》2010年第1期,第24頁。。無論是知識應用的程度,亦或市場供求狀況,都是不斷變動而且是經預測估計得來的,那么受這些因素左右的知識產權的價格自然也會處于浮動的狀態(tài)且具有預期性。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單純以創(chuàng)造知識時所投入的、數(shù)量上早已確定死的勞動或勞動時間來測量知識或知識產權的價格是不可行的。如果非要說創(chuàng)造這一行為本身對知識產權價格有什么影響,那也無非是創(chuàng)造水平的高低將會影響物質產品的市場狀況,如寫得好的作品、科技含量高的技術,會增大市場的需求和產品的生產規(guī)模,從而間接影響到知識產權的價格,而這整個過程都是借助于產品和市場來實現(xiàn)的。
在勞動價值論的語境下,創(chuàng)造不是“勞動”,不是形與體的統(tǒng)一,不具有勞動二重性,也不形成“價值”;知識不是商品,不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tǒng)一,不是物化勞動的凝結。不同的創(chuàng)造或不同的知識之間不是同質的、不具有可比性、不能直接交換。知識的價格其實是知識產權的價格,知識的交易其實是知識產權的交易。知識產權的價格具有浮動性和預期性,與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規(guī)模、市場的供需狀況有關。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labor value, creation is not a kind of labour, knowledge is not a kind of commodity, the price of knowledge is in fact the pri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trade of knowledge is actually the trad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eation; knowled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楊源哲,中國政法大學2012級知識產權法專業(yè)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