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田金濤,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業(yè)務管理部調研員、副處長孫琨,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業(yè)務管理部主任科員
內容提要:從六個方面解析專利與標準融合的原因,介紹現(xiàn)階段我國在專利標準化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新動向,并結合具體案例,對我國企業(yè)開展專利標準化工作提出若干建議。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vergence of patents and standards(herein referred to as patent standardization)from six aspects,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tage of policy measures in patent standardization and new trends, and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patent standardization work.
Key Words: patent; standard; patent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專利與標準都是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專利與標準尤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支撐著市場經濟健康有序運轉。傳統(tǒng)上,專利與標準如同兩條平行線,各行其道,而現(xiàn)今卻正在走向一體化融合發(fā)展。專利與標準的融合,有多種說法或表述方式,比如專利與標準的結合,專利融入標準、專利納入標準、以及在標準中引入專利等,在本文統(tǒng)稱為專利標準化。
一、專利標準化產生的原因
對于專利標準化,各界的認識并未完全統(tǒng)一,有的甚至持否定意見,認為專利是專利,標準是標準,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但是,專利與標準的融合,已成為既定事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主要原因有:
(一)專利標準化是保持標準活力的需要
標準要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這是標準的生命力之所在。通常,標準的技術水平越高,對科技、經濟發(fā)展的帶動力也就越強,其生命力也就越旺盛。相反,若技術水平較低,則標準將很難起到對科技、經濟的提升作用,進而勢必快速走向滅亡。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非政府組織制定的標準,要想保持生命活力,在技術上都須具有先進性。而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先進的技術幾乎都首先以專利技術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在標準的制定中,要想尋找先進的、非專利的技術已逐漸成為奢望。選擇專利技術,在標準制定時就成了“華山一條路”。
(二)專利標準化是應對市場競爭的需要
在世界范圍內, 標準通常是由標準制定組織、行業(yè)協(xié)會、以及相關企業(yè)來共同推動或制定的。而企業(yè),尤其是技術優(yōu)勢企業(yè)往往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由于專利具有排他性或獨占性,企業(yè)為了擴大專利實施并壟斷市場,往往從市場競爭理性出發(fā),將自己擁有的專利納入到標準中,讓專利搭上標準的便車。因此,專利與標準的融合,是市場主體應對市場競爭的需要,旨在追求企業(yè)利益最大化。
(三)專利標準化是降低社會成本的需要
專利與標準的融合,有其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很多專利技術著眼于改進現(xiàn)有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將此類專利納入標準后,由于生產成本降低和規(guī)?;a,產品價格往往出現(xiàn)大幅“跳水”。其次,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技術復雜的標準越來越多,一項標準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成百上千的專利。要將專利完全排斥到標準之外,不僅不可能,而且徒勞無益,產生極高的社會成本。只有順勢而為,推動兩者的結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降低社會成本,才是上策。
(四)專利標準化是發(fā)揮市場作用的需要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加之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fā)周期變短,投放市場加快,在國家標準缺失的情況下,就會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事實標準”。所謂事實標準,或稱為市場選擇的標準,它是由單個或者少數(shù)企業(yè)選擇、確立或者發(fā)布,并得到廣泛應用的標準。其制定和實施不需以政府或者組織的公信力、權威性來保障,也不必履行必要的法定手續(xù),如微軟的Windows、騰訊的“微信”和谷歌的Android等。在事實標準中,企業(yè)可以根據自身發(fā)展需要,有意識地加入對己有利的專利,以占領市場競爭的制高點,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此種情況下,專利與標準的結合,是發(fā)揮市場作用、提高競爭能力的需要。
(五)專利標準化是實施國家戰(zhàn)略的需要
標準是一國主權在經濟領域的延伸。標準的競爭關系到一個企業(yè)、一個行業(yè)乃至一個國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定位和格局。而標準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專利。一項含有專利的標準一旦成為國際標準,將會為專利技術創(chuàng)始國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利益。近年來,專利標準化正在成為各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在國家層面,在各方的默許或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專利被納入到國家標準中,以不斷抬高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的門檻。在國際層面,不少國家則致力于將本國專利納入國際標準中,以贏得全球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因此,專利與標準的結合,是積極實施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需要。
(六)專利標準化是履行國際條約的需要
對于WTO成員國,按照《技術性貿易壁壘協(xié)定》要求,應盡量采用國際標準。當前,由于越來越多的國際標準都含有專利,因此在履行WTO義務時,等于一國就實際上承認了將專利納入標準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在履行其他國際組織的國際條約時,也必須承認專利標準化的有效性。例如,按照國際海事組織規(guī)定,當前所有從事國際航運的300噸以上的船舶、從事非國際航運的500總噸以上的船舶和不論大小客船,都必須安裝船舶自動識別系統(tǒng)。而涉及該系統(tǒng)的標準就包含多項專利技術 a。由此可見,承認和推動專利與標準的結合,是履行國際條約的需要。
二、我國在專利標準化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既有政策
1. 中央層面
國務院高度重視專利標準化工作,先后發(fā)布多個綱領性文件。2008年,國務院在《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中提出,“制定和完善與標準有關的政策,規(guī)范將專利納入標準的行為”。2015年3月,國務院在《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中又提出,“支持專利融入團體標準,推動技術進步”。上述方針政策,是當下專利標準化工作的基本遵循。
2.部委層面
國家標準委發(fā)于2004年布《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于2013年,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同發(fā)布《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管理規(guī)定(暫行)》(以下簡稱《規(guī)定》)。隨后,國家標準委又發(fā)布配套細則——GB/T20003.1-2014(以下簡稱《細則》)?!兑?guī)定》首次對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相關問題作出規(guī)范,包括專利信息披露、專利實施許可、強制性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特殊規(guī)定等,而《細則》則對標準納入專利的具體程序作了規(guī)定,兩者共同構成我國現(xiàn)階段專利標準化工作的基本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
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也在不懈推動專利標準化工作。2015年初,申長雨局長在全國知識產權局局長會議上提出,要“積極培育高價值專利,推動專利與標準融合”。4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fā)《產業(yè)知識產權聯(lián)盟建設指南》,要求“推動相關必要專利納入產品和技術標準”。
(二)新的動向
1.建立標準必要專利默示許可制度
2015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草案》)提出:參與國家標準制定的專利權人在標準制定過程中不披露其擁有的標準必要專利的,視為其許可該標準的實施者使用其專利技術。這是結合國內外法律實踐提出的一項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若最終入法,必將規(guī)制標準必要專利的權利人在標準制定中的行為,保障標準實施者的權益。
2.構建標準必要專利信息披露法律保障機制
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解釋稿》)規(guī)定:非強制性國家、行業(yè)或者地方標準明示所涉專利的信息,被訴侵權人以其實施該標準而無需專利權人許可為由主張不構成專利侵權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按此規(guī)定,專利權人積極披露標準必要專利信息的,起訴他人在實施標準過程中侵犯專利將有法可依。在標準必要專利的信息披露問題上,該機制剛好與前述默示許可制度相互補充,共同構筑了嚴密的法律保護體系。
3.標準必要專利實施許可費可由法院確定
上述《草案》還提出,標準必要專利的許可使用費不能由專利權人單方決定,而是由當事人自行協(xié)商;雙方不能達成協(xié)議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專利行政部門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梢?,默示許可不等于免費許可,而是需要支付一定的專利實施許可費用?!督忉尭濉芬沧鞒鲱愃埔?guī)定:標準所涉專利的實施許可條件,應當由專利權人、被訴侵權人協(xié)商確定;經充分協(xié)商,仍無法達成一致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確定。上述規(guī)定,既有利于防止專利權人濫用專利優(yōu)勢地位,造成“標準挾持”,也有利于實施者合理使用專利,推動先進技術標準的推廣應用,如果最終入法,必將推動專利與標準的融合發(fā)展。
三、對我國企業(yè)開展專利標準化工作的建議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對專利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yè)作為市場主體,既要重視專利工作,也要重視標準工作,特別是要具備專利與標準融合發(fā)展的意識,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專利標準化工作。
(一)做好利益最大化研判
三流企業(yè)賣產品,二流企業(yè)賣專利,一流企業(yè)賣標準。本文認為,此所謂的標準,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標準,而是含有專利技術的標準。對于新發(fā)明的技術,如果企業(yè)僅用于制定標準而不去申請專利,則無異于拱手送人,這決非一流企業(yè)所為。很顯然,申請專利是第一位的,但是申請了專利之后,是否一定要走專利標準化之路?此種情形,企業(yè)需要加強專利標準化的利益研判。前述,標準分為法定標準和事實標準,一旦專利納入到法定標準之中,就須按“公平、合理、無歧視”的原則進行實施許可。從已有判例來看 b,這種許可的費率遠低于普通專利。因此,是選擇用專利單獨進行保護(包括把專利融入事實標準),還是走專利的法定標準化之路,要以企業(yè)利益最大化來綜合研判。
(二)遵守誠實信用原則
在標準制定中,通常有兩種較典型的不誠信行為。一種是前述的“專利挾持”,即專利權人在標準制定時保持沉默,但在標準實施后就主張權利,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另一種是“策略性聲明”,即在專利聲明中故意披露龐大的、非必要的專利信息,以此虛張聲勢,甚至恫嚇實施者,謀取不當?shù)美?。隨著各國法律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這些行為必將被唾棄。戴爾公司案中,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戴爾公司多次聲明某標準不涉及其專利。但在標準通過后,竟起訴實施者侵權。最終,在美國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的干預下,戴爾公司同意對實施者不收取專利費 c。該案中,戴爾公司不但未如愿收到專利費,而且還使其企業(yè)形象受到損失,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前車之鑒,后世之師。誠實守信,是企業(yè)開展專利標準化工作的基本準則。
(三)確保標準成活率
專利納入標準難,納入專利的標準成活更難。很多含有專利的標準“出師未捷身先死”,還沒來得及實施就被淘汰出局了。原因在于,任何標準都需要由市場來檢驗,或者說由消費者來決定去留。以EVD為例。為抗衡跨國企業(yè)的DVD標準,我國曾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EVD標準,但僅僅曇花一現(xiàn) d。這是因為EVD標準沒有得到國內消費者的青睞,過不了市場關。上,認清積極因素,回避消極因素,因勢利導、積極推動,確保知識產權制度良性運轉,促進本國經濟朝著預期方向發(fā)展。
為此,必須在近期內盡快完成以下任務:對知識產權理論體系進行本土化研究,引導社會大眾形成正確的知識產權文化歷史觀;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盡快推動知識產權“編典”與“入憲”;及早從全方位調查國內知識產權整體競爭狀況,了解清楚這一法律制度發(fā)揮作用的初始條件,形成有利于這一制度發(fā)揮作用的均衡要素市場;將知識產權納入政績考核指標,促進產業(yè)與區(qū)域經濟結構優(yōu)化與升級;轉變思維,把握國際知識產權格局重大變革的時機,制定符合中國國際地位的知識產權外交政策,為創(chuàng)新型國家營造良好的國際知識產權環(huán)境。因此,在專利標準化中,企業(yè)必須要以市場為導向,確保標準成活率。而確保標準的成活率,其實質就是要確保專利標準化后所生產的產品得到市場認可。對此提出兩點建議:一是盡早讓專利產品進入市場,并確保產品質量和兼容性,以盡快獲得標準化所需的大規(guī)模用戶基礎。二是作為產業(yè)鏈上的一環(huán),要確保專利產品有來自產業(yè)鏈上下游的支持,能與上下游產品銜接配合、共生發(fā)展,最大程度讓消費者受益。
(四)綜合選擇最恰當?shù)哪J?/p>
專利標準化模式有多種。一種是關門搞標準,即在標準中只納入自己的專利,以此為壁壘阻擋他人進入市場。例如,日本企業(yè)曾在2G時代制定過PDC標準。但是,這種模式是一把雙刃劍,雖能阻擋了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但是自己的產品也會與國際市場失之交臂 e??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另一種是開放搞標準,通過“眾籌”專利技術,大家共同制定標準。比如我國的華為公司與多國企業(yè)一道,依靠各自的專利技術,共同制定各類通訊標準,實現(xiàn)多贏。還有一種模式,就是“等”,即等待別人制定完標準后再選擇實施。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對專利技術儲備不足的企業(yè)來說尤其如此。此情況下,企業(yè)就需要慎重考慮:一是若同時有多個平行的主流標準,如何進行選擇;二是若主流標準與非主流標準共存,如何選擇最優(yōu)標準。對于前者,建議加強對標準中專利技術的分析,防止陷入競爭對手的“專利陷阱”,以避免支付高額專利費而拖累企業(yè)發(fā)展。對于后者,如要選擇非主流標準,建議企業(yè)加強對標準中的技術分析,判斷其是否符合市場需要,謹防為省錢而斷送企業(yè)發(fā)展前程。因此,企業(yè)要基于自己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長遠規(guī)劃,正確選擇屬于自己的專利標準化模式。
(五)積極尋求相關方面的支持
專利標準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公私不斷平衡的過程。這其中,政府及相關機構不僅是標準制定的推動者、居間裁判者,有時還是直接參與者。因此,企業(yè)要積極尋求多方面的支持。一是在國內標準的制定過程中,要主動出擊,爭取各相關方的支持和理解,以獲準將專利納入行業(yè)或國家標準當中。二是在國際標準的制定過程中,要積極借助政府及相關機構的資源和渠道,提前介入到標準制定工作中。三是在標準制定完后,要靈活運用國家科技、經濟和產業(yè)等政策,大力推廣實施標準。四是當采用他國標準時,可請求政府部門或相應機構施加影響,或采取訴訟策略,力求降低標準必要專利的實施許可費。
e李儉偉:《日本PDC對TD- SCDMA的發(fā)展啟示》,載《市場觀察》2005年第6期,第49- 52頁。之意。我國歷史上長時間的貧困與這種掠奪不無關系。今日我國經濟發(fā)展遭遇瓶頸,創(chuàng)新動能衰竭,從中仍然可以看出這種傳統(tǒng)知識權力觀的影響。當代中國知識產權法律肩負的使命就是要擯棄“知識—權力(官府)—財富”的做法,將“知識—權利(市場)—財富”確立為國家發(fā)展的根本理念,通過產權的形式將政治權力配置到尋求新經濟機會的創(chuàng)新者手中,以釋放全社會的創(chuàng)新活力,推動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方式轉型。
當代中國決策者要充分認識到,當且只當最廣泛程度上的市場主體都依賴知識產權而非權力尋租等手段從事競爭之時,方是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成之日。未來的知識產權世界,必將為商業(yè)市場、地緣政治、大眾民生與技術創(chuàng)新等不同力量所主宰。 w我們須在深入考察這些潛在力量的基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