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資犯罪相關問題研討會”會議綜述
●胡靜*賈曉文**蔣家棣***/文
本次研討會從宏觀、微觀層面對打擊、防治非法集資犯罪作了全面的探討:一是討論了全國以及北京市打擊非法集資犯罪面臨的總體形勢和遇到的主要難題;二是分析了非法集資犯罪高發(fā)的原因;三是探討了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中遇到的刑事政策、數額認定、投資人法律地位等具體問題;四是介紹了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在打擊非法集資犯罪方面的主要經驗和做法;五是總結提煉了防治非法集資犯罪的主要對策建議。
非法集資打擊難點主要經驗對策建議
2015年7月15日,由北京市國家檢察官學院與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共同舉辦的非法集資犯罪問題研討會在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舉行。來自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國家檢察官學院、首都高校、北京市公檢法系統(tǒng)、律師界的領導同志、專家學者、干警代表,以及媒體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討會?,F將本次研討會討論的主要問題、主要觀點及建議綜述如下,以饗讀者。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陳國慶廳長指出,近年來非法集資犯罪的形勢十分嚴峻。司法機關依法打擊犯罪,遏制非法集資高發(fā)態(tài)勢,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的任務非常繁重。從辦案情況看,案件的數量、涉案金額、涉案人員范圍等方面都是呈大幅上升趨勢,大案要案頻發(fā),發(fā)案區(qū)域正逐步向全國蔓延。非法集資案件涉及人員多、金額大、范圍廣,社會高度關注,極易引發(fā)群體事件。這類犯罪嚴重侵害人民群眾財產權益,嚴重危害國家經濟安全、金融秩序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毒瘤。國家檢察官學院胡衛(wèi)列院長指出,當前非法集資犯罪案件數量和影響范圍呈擴大態(tài)勢。此類案件往往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涉案人員眾多,案情糾結復雜,辦理難度極大,易引發(fā)群體訪、越級訪,處理不好極易激化社會矛盾,引發(fā)群體性事件。案件涉及的投資人往往多少數百人、數千人甚至上萬人。因此,案件往往會引發(fā)大量的社會矛盾和沖突,給我們提出了難題,需要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的高度關注。
北京市檢察系統(tǒng)的代表則分析了北京地區(qū)非法集資犯罪的形勢。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公訴二處處長田向紅在發(fā)言中指出,2013年至2015年6月,全市檢察機關共依法審查起訴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集資詐騙案件157件669人,涉案金額總計人民幣6,608,958萬元、港幣2500萬元、美元1000萬元、歐元220萬元,涉及投資人達71300余人。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王向明也指出,朝陽區(qū)是北京市非法集資犯罪的重災區(qū),朝陽區(qū)檢察院承擔著全市檢察機關半數以上非法集資犯罪的辦理任務,面臨著巨大的工作任務和維穩(wěn)壓力。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付強具體分析了朝陽區(qū)非法集資犯罪的特點。她認為,朝陽區(qū)的非法集資犯罪呈現出六大特點:一是地域特點,即CBD、國貿等一線商圈成為從事非法集資行為人員注冊公司的青睞之地。二是組織特點,即涉案公司、企業(yè)內部組織結構愈加嚴密,部門設置愈加齊全。三是人員特點,即具有金融從業(yè)或學業(yè)背景的涉案人員增多。四是運營特點,即以真實項目為依托,以“規(guī)范合同范本”為保障。五是行為特點,即犯罪手段不斷翻新,與時俱進。六是宣傳特點,即宣傳手段立體、全方位,宣傳內容夸大、欺騙性強。付強專委還進一步分析了當前非法集資犯罪的發(fā)展趨勢:一是發(fā)案數量與單案涉案金額呈現井噴態(tài)勢。二是單人投資金額呈現大幅上漲。三是銀行等正規(guī)金融機構現職人員違規(guī)介入露苗頭。四是投資人出現社團、企業(yè)等單位。五是投資人的訴求不理性。六是波及范圍突破傳統(tǒng)地域劃分,且有向境外發(fā)展態(tài)勢。
陳國慶廳長認為,當前全國檢察機關在依法行使檢察權,打擊非法集資類犯罪時面臨三大問題。一是在我國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和金融改革創(chuàng)新的大背景下,涉及新經濟領域、新金融方式、新經營手段的新型案件層出不窮,非法集資犯罪往往披上新的外衣,不斷呈現新的特點,諸如投融資中介、私募股權投資、非融資性擔保、P2P網貸、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非法集資等,司法機關如何準確把握罪與非罪界限,正確處理好打擊犯罪與保護創(chuàng)新、維護經濟秩序與激發(fā)市場活力的關系,需要深入研究思考。二是非法集資案件涉案人員多,涉及財產數額巨大,檢察機關如何正確把握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如何妥善解決刑民交織和涉案財物處理等矛盾,既打擊有力,又案結事了,實現“三個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仍需深入研究探索。三是非法集資案件證據多、專業(yè)性強、案件復雜,檢察機關如何準確認定事實證據,強化與偵查機關的配合,做好介入偵查、引導取證工作,仍是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的難點問題。
田向紅處長分析了北京市檢察機關辦理非法集資犯罪主要難點。她認為,當前辦案中存在涉案人員眾多、分層處理標準難統(tǒng)一,接訪難度高、壓力大、工作量多,案件數量激增、難以形成專門辦理模式,司法審計尚不具強制性,投資人法律身份確認標準不統(tǒng)一,追贓減損工作任務重、難度大,偵查機關取證不力等問題。
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法制處副處長袁利軍則從公安機關的角度分析了辦理涉眾型經濟犯罪面臨的難題。從偵查辦案角度看,存在的問題:一是取證難度大,辦案警力嚴重不足。表現為涉案賬目調取難度大、查詢耗時長,辦案警力嚴重不足;二是對涉案人員的打擊力度較輕。從社會效應角度看,存在的問題一是贓款追繳困難,群眾上訪問題突出,二是案結事了難。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教授結合當前互聯網與金融緊密結合的大趨勢進行了分析。他在題為《互聯網+金融眾籌改變金融》的主題發(fā)言中指出,互聯網代表新的生產關系,未來金融正在被改變,正在發(fā)生的互聯網金融和眾籌制度是人類社會生產變革的嘗試,近期發(fā)生股災也說明傳統(tǒng)的制度沒有充分適應新的生產力發(fā)展?;ヂ摼W具有虛擬性、即時性、快速性、交互性、跨界性五大屬性,改變了金融的模式。非法集資一旦有了互聯網的手段,對集資更加方便,規(guī)模也會更大。互聯網+金融,是從生產力變革到生產關系變革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這是一種以互聯網和新熟人社會為中心的變革,是一種眾籌,是互聯網的資源重構、社會要素的重組。互聯網手段的眾籌不僅僅是集資,還是各種要素、資源,包括生產、營銷、人的要素的交互性重組。眾籌與非法集資是天使與魔鬼,正在發(fā)生巨大演變。傳統(tǒng)刑法與證券法形成兩個規(guī)則體系,對金融進行嚴厲的監(jiān)管。傳統(tǒng)的金融模式是人多風險就大,互聯網的模式是人越多風險越小。這種變革需要我們改變金融管控的方式。
田向紅處長認為,北京市非法集資犯罪高發(fā)的主要原因:一是金融市場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市場行為不規(guī)范;二是部分社會民眾投資觀念不文明不健康;三是輿論引導與宣傳極大缺位與流于形式并存;四是工商、稅務、金融等行政部門糾察意識與執(zhí)法缺位。
與會人員還就辦理非法集資犯罪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具體問題,包括刑事政策、數額認定、投資人法律地位等問題展開了探討。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公訴二處干警王拓博士分析了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刑法邊界。他指出,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簡稱“PE”)是指通過定向私募的方式從機構投資者或者富裕個人投資者手中籌集資金,將其主要用于對非上市企業(yè)進行的權益投資,并在整個交易的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未來資本的退出方式,即可以通過公開上市、企業(yè)間并購或管理層回購等方式,出售所持有資產或股權以獲取利潤的行為,具有募集方式非公開、募集對象特定化、投資對象是未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目標是實現資本的增值等特點。他認為,區(qū)分限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與非法集資應從集資手段是否公開化、集資對象是否為特定的合格投資者、對投資人是否承諾返本付息或給付回報、私募基金管理人是否登記備案等幾個特點把握。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干警宋偉結合近期發(fā)生的股災具體分析了非法集資對金融秩序的嚴重危害。他認為,本次股災的直接導火索就是非法集資。非法集資假借金融創(chuàng)新之名進行場外股票配資活動直接觸發(fā)了本輪股災。場外股票配資的實質是沒有被納入直接監(jiān)管的借高利貸炒股。場外股票配資業(yè)務和互聯網金融創(chuàng)新模式之一的P2P結合是近幾年才有的事,形成規(guī)?;褪侨ツ?月份之后。如果沒有大量的P2P平臺非法集資形成巨大規(guī)模的場外股票配資效應,股票市場該下跌還是會跌的,但肯定不會來得這么猛烈,因此這次股災導火索就是場外股票配資業(yè)務。
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長臧德勝從審判的角度探討了非法集資犯罪中的金額認定。他指出非法集資犯罪中存在三個數額(集資金額、返還金額和損失金額),并就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犯罪數額提出了幾個觀點:第一,公安機關的登記表、審計機構的審計報告等材料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數額的依據。第二,投資人的陳述不是不可或缺的證據。第三,投資人僅有陳述而沒有相關書證時,如果與其他人陳述相吻合,亦可據以認定犯罪數額。第四,投資人陳述與書證反映的數額不一致時,不能簡單以書證為準。第五,沒有書證的情況下,投資人自認的返款額可以認定。
朝陽區(qū)檢察院公訴二處副處長李曉娟針對非法集資案件涉案財物的認定和處理作了發(fā)言。她認為,非法集資犯罪中的涉案財物主要是指違法所得。當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屬于違法所得時,非法集資案件的被害人對財物享有絕對的受償權,即使被害人沒有認領或者受償后仍有剩余,也是要上繳國庫,而不會發(fā)還被告人,因此也不可能作為被告人的合法財產由其民事債權人分配和受償。追繳違法所得時共同犯罪的被告人被追繳的違法所得應當僅限于其實際獲得的數額,這并不違反“部分行為全部責任”理論。
朝陽區(qū)檢察院公訴三處副處長王瑤則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中投資人地位的認定發(fā)表了看法。她認為,無論是從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犯罪構成,刑事被害人的正當性,還是從法律的指引作用來看,投資人不應當屬于被害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中的贓款,本應作為違法所得予以收繳,部分法院在早期的判決中,也確實做過類似的處理。隨著近年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的頻發(fā),犯罪數額急劇上漲,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從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人道主義出發(fā),法院多數判決將涉案贓款根據投資人的損失按比例發(fā)還。但這不能成為認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投資人屬于刑事被害人的依據。
朝陽區(qū)檢察院干警蔣家棣博士則回應了學術界及實務界對于非法集資應否入罪的爭議。他認為,非法集資入罪具有正當性,目的是為了有效控制金融風險、保護群眾財產安全。需要管控的風險既包括市場風險,也包括信用風險,還包括融資過程和資金運用中存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诖?,我們辦理非法集資犯罪就不能只注重打擊,更要突出救濟,解決好追贓減損問題。
王向明檢察長在研討會中概括了朝陽區(qū)檢察院辦理非法集資犯罪的主要經驗。他指出,朝陽院立足辦案本身,在辦好案、快辦案的基礎上,一方面著重培養(yǎng)一批政治過硬、業(yè)務精通、不怕吃苦的思想型、學習型、探索性的專業(yè)化辦案骨干;另一方面也著手對大量非法集資類案件素材進行匯總、梳理,進而分析、研究,總結此類犯罪的共性,并探索其變化的趨勢,逐步從被動接受案件轉變成主動預判案件并提前制定應對方案,爭取案件辦理與社會維穩(wěn)的主動權。
朝陽區(qū)檢察院公訴一處副處長賈曉文結合朝陽院牽頭制定的《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辦案指南》介紹了辦理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的主要經驗:一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在全面規(guī)范偵捕訴各環(huán)節(jié)的同時,著重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焦點、難點。二是高度重視提前介入的作用。三是堅持嚴格依法打擊,全面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犯罪嫌疑人分層處理。四是樹立追贓挽損的重要地位,為挽回投資人損失提供制度保障。
付強專委以朝陽院辦理的一些典型案件為例,總結了辦理非法集資犯罪案件的要點。一是全方位立體評判“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二是細化“罪、責、悔、刑”相適應的原則以確定涉案人員分層處理標準。三是將追贓減損工作作為審查起訴階段的“重中之重”。四是把準脈、找對人、勤溝通是應對“高素質”類投資人群體訪的關鍵。
國家檢察官學院吳飛飛教授在發(fā)言中指出了在辦理非法集資犯罪時需要把握的三大問題。一是傳統(tǒng)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如何銜接融合。對于司法領域、金融犯罪領域出現的新問題,如何更好地用傳統(tǒng)《刑法》理論進行解釋,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二是如何把握刑事政策和《刑法》規(guī)定的關系。刑事政策和刑法規(guī)定哪個更為重要,需要重點考慮。三是如何認識司法便宜和遵照法律的關系。要在《刑法》規(guī)定的基礎上才能講究指控便利,不能反過來。
田向紅處長就防治非法集資犯罪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明確媒體宣傳導向、加大宣傳力度,完善宣傳架構,掌握輿情主動權;二是彌補行政執(zhí)法部門的認識缺失,建立糾察常態(tài)化制度,確保防治兩手抓;三是統(tǒng)一證據追訴標準,建立應急反應機制;四是以普遍強化辦案人員財經專業(yè)知識為基礎,同時儲備專業(yè)化辦案人才,以應對犯罪手段的新型化與案件數量增長的雙重挑戰(zhàn)。
袁利軍副處長認為,解決當前在辦理非法集資犯罪中面臨的難題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各地配合協作,形成打擊合力;二是加強公民教育,正面引導輿論宣傳;三是建立打擊涉眾型經濟犯罪各方參與的聯動機制。
北京市德恒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李貴方律師就如何辦理非法集資犯罪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對辦理非法集資犯罪過程中的接訪問題進行研究細化,對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經驗進行總結,并體現在《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辦案指南》中。二是建立公檢法聯動機制,提前介入偵查,做好分流工作。三是在預防涉眾型經濟犯罪方面開展研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公訴二處處長張曉津提出,辦理非法集資犯罪要注意處理好五大問題。首先,關于非法集資行為的定性問題,要把握好刑民交織、罪與非罪的問題。其次,關于非法集資犯罪的證據問題,公檢法要形成共識,結合案件特點明確標準。第三,關于刑事政策把握問題,要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根據涉案人員的情況分層處理。第四,關于追贓減損問題,要加大追贓減損的力度。第五,投資人的法律地位問題,原則上以證人出現。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于志剛教授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要進一步思考在網絡時代下如何計算非法集資犯罪的犯罪金額問題。二是要注意非法集資犯罪的轉化定性的問題,要思考何種情況下可以定性為集資詐騙罪。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苗生明就辦理非法集資犯罪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要準確把握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不同類型的非法集資類案件以及其中的涉案人員,根據其情節(jié)分情況分層次處理。在辦理過程中要采取積極穩(wěn)慎的態(tài)度,既要打擊犯罪,更要保護促進市場經濟的活力,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第二,要追求辦案效果的最大化。在辦理非法集資類案件時,要堅持打防結合、打控結合,建立聯動機制,力求先將項目、資產控制好后再啟動司法程序,避免造成項目停滯、資金流向不明等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后果。第三,要堅持執(zhí)法辦案以證據為核心,構建良性的檢警關系。目前制約非法集資類案件辦理的最大問題就是證據問題,要想把案件辦好,檢警雙方必須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向前推進,同時也要加強互相制約,確保偵查、起訴的質量符合以審判為中心的要求。
*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一處處長[100026]
**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一處副處長[100026]
***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二處檢察官;法學博士[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