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杰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編輯部,北京100048)
[編輯學研究]
論編輯主體的思維方式
趙健杰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編輯部,北京100048)
編輯主體的思維方式是其在編輯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模式化的認識形式,具有選擇性、評價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等特征。編輯主體要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和辯證的思維方式,正確處理編輯工作中的辯證關系。
編輯主體;思維方式;特征
思維方式(Thinking Mode)是人類特有的、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一種精神現象。所謂思維方式,按照李成言的理解,是指“思維主體在實踐活動基礎上借助于思維形式認識和把握對象本質的某種手段、途徑和思路,并以較為固定的、習慣的形式表現出來?!保?]根據這一界定可知,人類思維方式是一種理性思維,其重要特點在于具有某種比較固定的、習慣的思維邏輯路徑,這一特點可以用模式化來表達。由此,可以對思維方式作進一步的界定,即人作為思維主體,其思維方式是在無數次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以認識和改造對象世界為目的的、具有一定模式化特點和穩(wěn)定聯系的理性思維形式。
思維方式首先是一種理性思維,同人的理性認識相比較,前者是比較穩(wěn)定的、帶有一定的思維慣性以及認識主體個體色彩的思維形式,是經過無數次在實踐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的循環(huán)往復的認識運動,并通過認識經驗的不斷積淀而形成的、比較穩(wěn)固的思維邏輯路徑。正是認識經驗的不斷積累,才為主體思維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使其具有了模式化特點;后者所要表達的則是認識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一個高級階段。從認識的秩序看,主體思維方式內在地涵蓋了理性認識,而理性認識則是主體思維方式的一個過程或環(huán)節(jié)。
編輯主體的思維方式,是指編輯主體在編輯工作實踐中,在對編輯客體對象性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編輯工作特點的、穩(wěn)定的、模式化的理性思維形式。編輯主體的思維方式是其主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體現編輯主體職業(yè)行為特點的思想基礎。探討編輯主體的思維方式,是揭示其主體性的重要內容之一。
編輯主體的思維方式是以編輯理性思維作為觀察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把握事物本質的認識手段,在編輯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模式化的認識形式。編輯主體思維方式是編輯思考和認識問題所體現出來的比較成熟和穩(wěn)定的思維邏輯模式,具有比較鮮明的主體個性化特點,即不同編輯主體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編輯理性思維則是形成編輯主體思維方式的認識手段和基礎,具有一般性特點,即不同的編輯主體,不論其思維方式是否有所區(qū)別,但是其理性思維卻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都遵循共同的認識原則和秩序,都要達到共同的認識目的。
(一)編輯主體思維方式中的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的聯系與區(qū)別
編輯理性思維形成于編輯工作實踐,是編輯主體在編輯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對象認識的不斷深化而形成的認識手段。
1.編輯思維方式的理性因素與編輯主體活動中的非理性因素
編輯理性思維是一種抽象思維,是以概念、判斷和推理作為基本的邏輯工具,是編輯主體認識和把握編輯工作規(guī)律的基本手段。這就決定了編輯理性思維不是感性直觀的、經驗性的,而是超驗的;同時也決定了編輯理性思維不是非理性的。
編輯思維中的理性因素是與非理性因素相對應的,同編輯主體理性思維所體現的嚴整的邏輯特征不同,編輯主體思維過程中常常遭遇非理性因素的影響,亦即一些非理性因素參雜到編輯主體理性思維過程中,從而對主體思維及其結果產生一定影響。因此,關注編輯主體的思維方式,關注編輯主體的理性思維,就不能排除其中非理性因素及其影響。所謂編輯理性就是編輯主體基于編輯實踐過程,對于編輯客體及其關系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的追求。合乎編輯理性就意味著編輯客體滿足于編輯主體需要所具有的全部意義。但是,事實上,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并非總是在理性指導下進行的,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認識與實踐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是不能被忽視的。
編輯的非理性因素是同編輯理性相對應的的、編輯主體的心理活動及其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編輯主體的情緒、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還包括編輯主體的動機、欲望、信念、習慣等因素,編輯主體的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于非理性因素。
2.編輯主體非理性因素對編輯工作的影響
編輯主體的上述非理性因素不能形成穩(wěn)定的思維方式,但是對編輯主體的正常思維有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制約和調節(jié)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共同對編輯工作實踐產生影響。其中,編輯主體理性思維起主要作用,其非理性因素則起到輔助作用。比如,編輯主體在審稿過程中,主要憑借其理性思維作為評價工具和手段,但是,在評價中往往參雜主體個人的情感,其中對作者的印象有時成為左右編輯主體做出審稿決策的主要因素。優(yōu)秀作者提供的優(yōu)秀作品,如果屢次獲獎或者被全文轉載,那么這個作者在編輯主體那里,就會樹立良好的形象,其作品有可能成為“免檢”作品而被優(yōu)先采用;有的作品屬于“人情稿”或“關系稿”,這里的“人情”和“關系”有可能成為左右編輯主體行為的非理性因素。這就表明,一些非理性因素,比如積極的情感因素會給予編輯主體的理性思維及認識活動注入活力,達到對對象的理性直觀,并產生積極的效應。比如,校對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要求校對者必須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校對。如果校對者受到某種影響,導致情緒不佳,心緒不寧,有可能分散注意力,從而影響校對質量。
基于以上編輯主體理性思維與思維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之間的關系,要編好刊物,客觀上要求編輯主體要正確處理好兩者關系。首先,在編輯實踐活動中,不能將編輯理性與非理性絕對地對立起來,各執(zhí)一端。其次,在編輯工作中,編輯主體應當正確區(qū)分編輯理性、非理性及其具體表現形式,對非理性因素及其影響做出準確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再次,編輯主體應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作用,盡量避免非理性因素對編輯工作產生的消極影響。最后,在處理兩者關系時,應堅持以編輯理性為主,以編輯非理性為輔,正確處理編輯活動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3.正確處理編輯主體非理性因素影響可供選擇的途徑
如上所述,編輯主體非理性因素對編輯工作的影響無所不在,其中一些負面影響甚至會對刊物整體質量的提高造成損害。為了避免或消除這些負面影響,可以在編輯工作制度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首先,把好來稿的學術質量關。目前,一些學術期刊推行的“匿名評審制”,可以有效地排除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干擾,也可以有效地杜絕“人情稿”和“關系稿”。由于這種評審是在審稿者和作者互不聯系、互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可以排除一切外來因素的干預,最大限度地保證審稿的客觀性。
其次,關注作者對刊物建設與發(fā)展的貢獻率,采取一定的方式對相關作者進行激勵。所謂作者對刊物的貢獻率,主要指作者發(fā)表的作品體現在一些綜合評價的數據上,是否對提高刊物整體質量帶來積極的影響。凡是曾對刊物的質量提高做出過一定貢獻的作者,其作品理應得到編輯主體的青睞。反之,對于那些沒有貢獻率的作品而言,編輯主體應當鼓勵作者不斷優(yōu)化其選題,提高論文質量。
最后,刊物主編適當分權,以從根本上杜絕“關系稿”、“人情稿”的干擾。所謂主編分權,就是將決定權分配給匿名評審專家,應主要根據專家的評審意見決定是否采用。主編分權不是推卸責任,而是為了維護匿名評審的學術權威性,維護刊物的整體水平。
(二)編輯主體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
編輯主體思維方式除了具有人類理性認識一般特點以外,還具有編輯工作一些專業(yè)性特征。
1.選擇性
選擇性是編輯主體在對象化活動中,所顯示的職業(yè)特點之一。編輯主體對對象所進行的選擇行為,反映到編輯主體意識層面,就形成了選擇意識,并且成為編輯主體思維方式的基本特點之一。編輯主體的選擇活動是經常發(fā)生的,在編輯流程中,從選題環(huán)節(jié)到組稿環(huán)節(jié),從審稿到用稿以及編輯加工過程中對對象內容的取舍,這一系列的編輯工作環(huán)節(jié)都貫穿著編輯主體的選擇判斷和決斷。編輯主體對對象的選擇,首先是一種鑒別,通過鑒別形成判斷,并決定最終的取舍,從這個意義而言,沒有鑒別也就沒有選擇。
選擇是編輯工作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編輯主體每每做出的選擇,都是由其主觀判斷形成的。所謂編輯主體思維的選擇性,是指編輯主體在編輯工作實踐中,通過對編輯客體蘊涵的學術價值進行辨別和評價,然后對其做出取舍的思維過程。選擇實質上是編輯主體思維過程中,對編輯對象做出的符合編輯理性的決斷。
2.評價性
編輯主體對編輯客體的選擇,是以對客體包含的學術價值及其價值實現預期進行評價作為基礎的。如果沒有評價環(huán)節(jié),編輯選擇就成為盲目的行為。評價是編輯主體在對客體認知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標準對客體進行量度,進而做出相應的判斷。評價一般分為總體評價、具體評價以及特殊評價等形式。評價的依據有二:一是對客體的實際價值進行考察而引起的評價;二是主體根據某種評價標準,對客體做出必要的評價。如前所述,編輯主體對客體的評價與其對客體的選擇是相輔相成的,評價是選擇的依據,選擇是對評價的認同,選擇過程必然伴隨著評價,以此保證選擇的合理性。
3.反思性
編輯主體對對象的觀照是在反思中確立的。一般而言,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尤其是對復雜事物的本質認識,不可能一次就能完成,需要經歷一個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認識主體通過對認識對象的反復思索,由對事物現象層面的認識逐步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這一過程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同樣,編輯主體對編輯客體的認識也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編輯主體對客體的反思性認識,一般從責任編輯初審開始,一直到出版印刷為止,中間經歷了復審、終審、編輯加工和責任校對等階段。編輯主體思維方式中的反思性特點具體體現為:深入探索編輯客體中所論述觀點的合理性、深刻性以及現實性,論證其是否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最終目的是要明確編輯客體是否從本質層面為讀者奉獻出最有閱讀價值的優(yōu)秀作品。
4.批判性
編輯主體在思維方式上出現的對對象的否定或者質疑,在思維方向上的逆向性,都可以歸結為批判性,是編輯主體批判精神在思維形式上的具體反映和表現。所謂“批判精神”①參見百度詞條“批判精神”:即對某種思想言行(多指錯誤的)進行系統(tǒng)分析的所堅持的一種原則和立場。,百度詞條有兩種界定:一是評論人或事物是非的一種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二是對某種思想言行(多指錯誤的)進行系統(tǒng)分析所堅持的一種原則和立場。筆者認為,批判精神是主體依據其原則、立場對對象進行判斷的一種思維活動。作為編輯主體,其批判精神體現在思維方式上,則是編輯主體依據編輯原則對思維對象存在狀態(tài)、蘊涵價值以及與主體自身是否同一等方面所做出的判斷,通過判斷決定對對象進行取舍,或者在肯定的前提下,對對象提出進一步的修改及完善的意見,以達到同主體預期目標的統(tǒng)一。編輯主體思維方式上的批判性通常體現為對作品選題的合理性、結構的邏輯性或者部分觀點是否正確提出質疑,也就是在審視作品過程中,編輯主體常以挑剔的眼光,在作品中“找毛病”。作為學術期刊編輯,其思維方式上的批判性是必備的,這是發(fā)現作品存在問題,或者完善作品,并對作品做出正確判斷的最重要的主體條件之一。批判性在編輯主體意識層面主要體現為“問題意識”,人們常說編輯的眼光是非常挑剔的,就是指編輯主體在對編輯對象的審視中挑出值得商榷的部分,找出問題所在,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審稿意見或修改意見。這就要求編輯主體在編輯實踐活動中,必須從批判的角度審視作品。作為編輯,如果不能從作品中發(fā)現任何問題,一定是一個不稱職的編輯。
強調編輯主體思維方式中的批判性特點,強調編輯主體的“問題意識”,并不等于“吹毛求疵”,甚至“無中生有”地主觀臆造出一些問題,這里還有一個編輯主體批判性思維方式的合理性問題。如果作品中,其主要思想觀點、邏輯結構都比較合理,那么提出編輯審讀意見的范圍就應該限定在文字、規(guī)范等方面的修改上了。所以,強調編輯主體思維的批判性意義,應當與作品本身的客觀實際相符合。
思想創(chuàng)新是對傳統(tǒng)思想觀點的突破與揚棄,同樣,創(chuàng)新性思維也是對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辯證否定,只不過后者遠比前者具有更大的意義。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的最大阻力在于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習慣于在既有的工作方式上亦步亦趨。有鑒于此,要實現思維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就必須在固有的思維方式上尋求突破。
實現編輯工作創(chuàng)新,是一個常議常新的話題。對于學術期刊而言,如何創(chuàng)新是比較困難的。筆者認為,實現編輯工作創(chuàng)新,首先要切實改變編輯主體的思維方式。
(一)編輯主體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本質及特點
主體思維具有固定的模式化特點和不易改變的思維定勢,這對于穩(wěn)定主體思維提供了必要條件,使主體在認識和思考過程中,能夠通過認識模式更加準確地把握認識和思考對象及其內在本質。但是,模式化的思維方式如果將模式固定化和絕對化,那么就意味著主體思維方式被局限和被束縛,容易形成對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路徑依賴,易于陷入思維僵化,使得原本活躍的思維形式成為思維主體的桎梏,這對于認識和思考問題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打破思維模式,沖破思維桎梏的束縛,實現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就成為思維主體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
從本質意義上看,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式實質上是一種求異思維。美國心理學家喬伊·保羅·吉爾福特(Joy.Paul.Guilford,1897-1987)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間,對創(chuàng)造力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發(fā)表過不少研究成果。[2]吉爾福特曾對求異思維下過如下定義,即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從同來源中產生各樣為數眾多的輸出。基于此,可以對這一定義作進一步的探討和詮釋,所謂求異思維,就是在思維過程中,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通過思維的發(fā)散,形成不同的思維指向和路徑。求異思維關鍵在于求異,而非求同。思維的求異性要求思維者必須摒棄線性思維習慣,多維、多向度地思考問題,其中包括逆向思維、多向思維等思維方式;要求思維者必須視界寬闊,思想活躍,善于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和考慮問題,善于打破常規(guī)思路中的認識秩序。
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創(chuàng)新焦點,實際上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的路徑依賴及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突破業(yè)已形成的、穩(wěn)定的模式化思維方式,為主體思維注入新的活力和新鮮元素。就此而言,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是解決思維僵化的有效路徑。
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根源于客觀世界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人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為了適應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客觀世界,為了從復雜的現象世界深入到對事物本質進行透徹的認識,就必須在思維方式上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
編輯主體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緣于編輯客體和編輯手段以及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首先,編輯客體正在發(fā)生巨大變化,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伴隨著社會實踐的飛速發(fā)展不斷地豐富和改變,要求編輯主體能夠及時地推出最新研究成果,并創(chuàng)新編輯出版方式和發(fā)行方式,以吸引更多讀者的關注。其次,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益進步和普及,編輯工作方式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要求編輯主體在熟練應用計算機技術的同時,主動轉換思想觀念,打破傳統(tǒng)的編輯方式,在投稿、審稿、編輯加工和校對、與作者溝通方式、審查和杜絕文稿抄襲行為的檢測環(huán)節(jié)、發(fā)放稿酬等方面,全面采用計算機技術,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最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信息傳播方式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作為編輯主體應主動適應這種變化,善于接受新事物,在做好傳統(tǒng)發(fā)行工作的前提下,積極做好網絡發(fā)行工作,使刊載的學術成果通過互聯網,快速、迅捷地傳播。為了適應上述變化,編輯主體必須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改變原有的編輯出版方式。
(二)編輯主體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實現方式
1.合理借鑒方式。借鑒其他期刊成功的辦刊經驗為己所用。借鑒要有合理性,即要同自己的實際情況相契合。有兩種途徑可供選擇:一是被借鑒對象一定要同借鑒者屬于同一類性質的期刊;二是被借鑒對象要同借鑒者在刊物等級上大致相同,其辦刊條件也基本相同。
2.獨辟蹊徑方式。創(chuàng)新辦刊方式,就是不能按照固有的規(guī)則,因循守舊,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目前,學術期刊系統(tǒng)存在一種現象,即千刊一面,內容雷同,這種狀況要求編輯主體要以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獨辟蹊徑。所謂獨辟蹊徑,就是尋找期刊在選題方向的獨特性,欄目設置上的獨特性,刊載內容方面的獨特性,以及版式設計的獨特性等等。
3.重點突破方式。學術期刊在辦刊過程中首先要處理一個基本矛盾,就是在內容分布上,是平均分配、面面俱到,還是突出重點、兼顧其他,不同的選擇將會產生不同的辦刊效果。面面俱到式的內容平攤,其最大的缺陷是重點不突出,優(yōu)勢學科專業(yè)特點不鮮明,從而導致辦刊無特色,應該盡量避免這種辦刊方式。
編輯工作實踐中的現實矛盾反映到編輯主體意識層面,便構成主體內在的思維矛盾,解決這些矛盾,也就解決了自身思維方面的矛盾,并在解決矛盾中規(guī)定自身,實現其全部意義。刊物的質與量關系是其生存與發(fā)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這一矛盾在評價系統(tǒng)中的反映主要以刊物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方式得以體現。是辯證地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還是將其割裂,各執(zhí)一端,甚至將其絕對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編輯主體在思維方式和方法上所持有的基本立場。此外,國內有關期刊學術評價系統(tǒng)不斷推出核心期刊評價標準,將學術期刊劃分為兩大類,即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學報編輯主體應當勇于否定自己,否定自我就是重新規(guī)定自我,就是在更高層面對自我的重新設計、重新發(fā)現和重新肯定。否定中的肯定,來源于思維中對對象的深刻反思,
(一)刊物質量與發(fā)行量的矛盾
現代學報編輯主體在編刊實踐中,不僅要重視刊物的質量,還要重視刊物的發(fā)行量。筆者認為,期刊擁有的訂戶數量決定一本刊物的生存與發(fā)展,也是刊物廣受重視的重要標志之一。試想,一本雜志,如果發(fā)行僅有寥寥幾本,那么即使刊物內容再好,因其發(fā)行量少而不會被社會所關注。在這個意義上,刊物發(fā)行量的多寡,不僅決定刊物的經濟效益,而且決定刊物的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眾所周知,《讀者》雜志的成功,在于擁有眾多的讀者,這就意味著擁有更多的訂戶。期刊市場通行的一般規(guī)則是,如果在激烈競爭的期刊市場中擁有更多的訂戶,一定意義上就意味著刊物的成功。因此,擴大訂戶數量,幾乎成為所有期刊社追求的最重要目標。這是期刊發(fā)展量的規(guī)定性。
但是,刊物讀者面廣并非優(yōu)秀刊物所具備的唯一條件,它只是一個必要條件。一些比較低俗的甚至思想不健康的刊物,由于迎合了一些人的口味,有可能在一段時間里擁有很多讀者,但是這種格調低下的期刊不能算作優(yōu)秀刊物。因為,判定優(yōu)秀期刊還有質的規(guī)定性。所謂質的規(guī)定性主要包括期刊的品位、風格、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指導性,以及對讀者的啟迪意義等等。高質量的刊物應具備內容健康、風格獨樹、觀點鮮明、可讀性強等特點,并且擁有一定數量的讀者。從以上期刊量的規(guī)定性和質的規(guī)定性的相互關系中,可以對優(yōu)秀期刊做出如下判斷,優(yōu)秀期刊應該在質和量的關系上達到統(tǒng)一與和諧,即外在的量與內在的質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這就是決定期刊生存發(fā)展的辯證法。作為編輯學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量與質的辯證關系將貫穿刊物發(fā)展的始終。編輯主體應正確處理這一辯證關系,即以提高刊物質量作為第一要務,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擴大發(fā)行量??梢詫⑦@種辦刊思路概括為:以質的提高實現量的擴充,以量的擴充帶動質的提高,兩者不可或缺。前者是以質決定量,即刊物質量高,將會贏得眾多讀者;后者則是通過量的積累,實現量變到質變的目的,亦即在這種循序漸進的量的積累和擴張中,質變也就迫近了,最終實現以量變促進質變。
(二)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的矛盾
隨著核心期刊及其評價進入期刊界,期刊界斷裂為兩大系統(tǒng),即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兩者之間,似乎橫亙一條難以逾越的高山,其矛盾現已成為期刊界關注的焦點。核心期刊在來稿數量、來稿質量、期刊的學術地位等方面占據明顯優(yōu)勢;非核心期刊則處于明顯的劣勢,諸如來稿稀少,質量低下等,其原因是沒有人愿意將文稿投向非核心期刊,更不愿意將高質量的文稿投向非核心期刊。如此,便在學術期刊系統(tǒng)內部形成了頗具深意的“馬太效應”。
隨著核心期刊在學術評價系統(tǒng)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高,對其詰難和詬病的呼聲也越來越大。汪繼南在“‘核心期刊’檢討”一文中,將對核心期刊的詬病歸納為七類:一是不能僅以是否“核心期刊”定論文的優(yōu)劣;二是核心期刊是否具有權威性值得懷疑;三是對核心期刊研制者的水平和資格提出質疑;四是核心期刊助生學術霸權;五是核心期刊不適宜用來評價科研成果;六是“核心期刊”對學術期刊編輯工作造成嚴重危害;七是核心期刊還使得以圖書方式出版和在報紙上發(fā)表的原創(chuàng)性學術論文無法進入評價體系。[3]周祥森先生在《學術界》著文,他認為,“核心期刊”論對編輯工作產生頗為嚴重的干擾性影響,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嚴重制約了主編年度選題計劃的實施;嚴重障礙了編輯人員主體性作用的正常發(fā)揮;造成了同類刊物之間稿件資源分布的嚴重不均勻狀態(tài),也造成了大量高質量稿件的無謂積壓,影響了優(yōu)秀學術成果的及時發(fā)布;影響了編輯人員工作積極性和編輯人員與作者的正常關系;無謂地耗散了學術期刊編輯人員的時間、精力;嚴重影響了學術期刊板塊的主題結構和專欄特色的體現。[4]
針對來自學術界的種種責難,作為核心期刊的編輯主體,一定要以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首先,正確認識核心期刊的客觀地位,即核心期刊既是期刊質量達到一定水平的表征,同時還存在尚待完善之處。實踐證明,核心期刊質量既有絕對性,也有相對性。比如:并非核心期刊發(fā)表的所有作品均為精品。其次,在期刊發(fā)展方向上,核心期刊的編輯不要局限于“固守”二字,而應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要正確處理“守”和“創(chuàng)”的辯證關系。最后,不要因為?!昂诵钠诳?,而對編輯工作產生負面影響,應當在遵循編輯工作規(guī)律的基礎上實現創(chuàng)新。
作為非核心期刊的編輯主體,面對創(chuàng)建核心期刊比較困難的局面,一定要在思想上摒棄“難”的觀念,以“創(chuàng)”代“難”,立足于刊物實際,以提高其學術質量為根本,堅持將“以質量作為刊物發(fā)展的第一理念”來統(tǒng)攝辦刊的全過程,善于利用有利條件,充分發(fā)揮其既有優(yōu)勢,向著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
[1]李成言.領導學基礎[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2]譚書麟.J·P·吉爾福特論創(chuàng)造力[J].全球教育展望,1982,(3).
[3]汪繼南.“核心期刊”檢討[J].情報資料工作,2003,(4).
[4]周祥森.“核心期刊”論對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嚴重危害[J].學術界,2001,(4).
[責任編輯:寸言]
On the Thinking Mode Editor Subject
ZHAO Jianjie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 100048,China)
The thinking mode of subject of editor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edition practice,which has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ly stable,stylized cognition form,selectivity,evaluation and criticalness.Editors should set up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and properly handl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in edit work.
subject of editor;thinking mode;characteristic
G232
A
1673-2375(2015)03-0116-06
2015-04-09
趙健杰(1954—),男,遼寧遼陽人,編審,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編輯部總編輯,主要從事工會理論、勞動關系理論和編輯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