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新
(吉首大學 哲學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學界對于價值主要從“需要”、“意義”、“屬性”、“勞動”、“關系”、“效應”等六個方面進行定義,其中相對恰當且被廣泛接受的是“需要”論。用“需要”界定價值,價值就是“指客體的存在、作用及它們的變化對于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fā)展的某種適合、接近或一致”。[1](P13)但是,如果我們要在“價值就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這一傳統(tǒng)語境中討論價值問題,就有必要對“需要”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需要是“主體在追求理想生活過程中產(chǎn)生的對內外部條件需求的心理反映,它常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機”。[2](P61)可見,需要不僅僅是客觀層面上的,而且表現(xiàn)在主觀層面上,即需要通常表現(xiàn)為主客兩個方面,甚至很多時候主觀層面上的需要比客觀的需要更具有優(yōu)先性、更占主導地位。主觀上的需要似乎更接近于我們常說的“欲望”,有人將欲望與需要截然分開,完全割裂二者的聯(lián)系。但人的需要正是因為有欲望的不斷傾注、灌溉,才能超越動物自然本能式的局限,似源頭活水般地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展人的需要,人類文明也正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壯大。
第一,主體需要的主觀性造成價值差異。正是由于主體需要的主觀性特征,每個人的需要都是不同的,因而同一客體對于不同主體的價值就表現(xiàn)出差異性。如前文所述,需要是主觀方面與客觀方面的辯證統(tǒng)一,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僅僅從需要的客觀性出發(fā)來判斷某一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價值,那么這種價值既可以滿足這一主體,也可以滿足那一主體,就如萬能定理一般適用于任何主體,這一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就是千篇一律的,事物的價值就表現(xiàn)為同一性。
第二,人的三重屬性造成價值差異。要想對價值有一個深入的認識,就必須將有需要的“人”活化為具體的人,從人的三重屬性的角度全面綜合地探討價值。所謂人的三重屬性,即人的類性、群體性和個體性,“類性作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它主要是在人類與動物相區(qū)別的環(huán)境中凝聚而成的,群體性作為某一群體的獨有特性,它主要是在人類內部群體與群體相區(qū)別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個體性作為個體同一性的證明,它主要是在個人與他人相區(qū)別的環(huán)境中構筑起來的”。[3](P195)對于個體而言,他的每一個行為都在他的意愿、需要下進行,只要他保持清醒,他就會按照自身需要活動,這些行為對他來說是完全自覺的、有價值的。他人對該主體這一行為認同與否以及認同程度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規(guī)定這一行為對于該主體的“自身的”內在意義,這就是個體的自我感受、判斷標準、價值追求等“自身性”“內在性”差別造成的價值差異。以此類推,個體與群體之間、群體與類之間,都有其自身特有的欲望意愿、目標需要、行為選擇、價值追求等,同一事物對不同的個體、群體和類是否有價值以及有何種價值都是不同的,這就是價值的差異性。由上可見,人的三重屬性作為價值差異存在的原因具有高度概括性,個人、社會、歷史等等方面的原因都可以最終歸因于人的三重屬性,即使需要的主觀性也可以用人的三重屬性中的個體性加以解釋,馬克思也說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性”。因而,人的三重屬性是造成價值差異的重要原因。
在現(xiàn)實社會中,特定主體的性格、品質、精神狀態(tài)以及生活的環(huán)境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他們懷有各不相同的欲望和需要、受到各種歷史文化宗教背影的影響,肯定各個主體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習俗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自然就會得出價值差異是普遍存在的結論。
“正是因為具體主體的多元化(包括多層次性)、主體現(xiàn)實利益和需要的多樣化、主體現(xiàn)實價值關系的多樣性、動態(tài)性等基本事實,決定了不同主體的社會價值理想、價值標準不可能完全統(tǒng)一,價值取向、價值選擇不可能完全趨同”。[4](P45)現(xiàn)實社會中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是千差萬別的,有多少主體,就有多少需要,也相應地有多少價值,即價值隨主體的不同呈現(xiàn)出因人而異的特點。例如,各個民族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各個宗教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規(guī)范戒律,各個社會階層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和政治觀點,各個行業(yè)具有不同的職業(yè)特點和價值追求。可見,人作為群體存在時其需求是獨特的、多樣的,那么作為個體存在的人更是按照自己的信念、利益、需要、興趣、條件、能力等選擇不同的職業(yè)和朋友,追求相應的生活方式,培養(yǎng)不同的興趣愛好,從而表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豐富的個性和需要,甚至同一個人也可以在各種社會環(huán)境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而且這種趨勢已經(jīng)日趨普遍,這些都展現(xiàn)出主體不同的需要和追求,因而客體對主體千差萬別的需要的滿足也同樣呈現(xiàn)出千差萬別的特點,價值也就更加明顯、更加普遍地表現(xiàn)出差異性。
“夫物質不齊,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說事物之間的差別、不同是事物的本然性情,事物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價值差異更是如此。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主體多元化、主體現(xiàn)實利益和需要的多樣化、主體現(xiàn)實價值關系的多樣性等都是一種歷史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存在,它們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背景下經(jīng)過不斷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來的,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一種抽象的東西,因而在其基礎上產(chǎn)生的價值差異也具有現(xiàn)實性和客觀性。可見,價值差異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具有歷史性、現(xiàn)實性,我們必須充分理解和尊重每個人、每個群體價值觀上的獨特性與多元化,這對于揭露形形色色的文化霸權主義、避免無謂的價值沖突、促進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們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甚至可以說,只有在尊重和保持價值的獨特性、多樣性、多元化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建立一種普遍的、核心的價值觀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復雜的理論完善與踐行的過程。這其中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價值認同作為實現(xiàn)核心價值的必要條件,僅是構建與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條件之一,只有價值認同是遠遠不夠的。從另外一方面說,認同本身包含兩層意思:認同既可以構建統(tǒng)一的價值觀,也代表著對價值差異的包容,價值認同不是否定或消解價值差異,而是對價值差異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可見,價值認同并不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充分條件。但是,價值認同作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法或途徑,其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德文“identitat”是“認同”(identity)一詞的最初來源,當時用于證明身份,也有“同一性”、“身份”、“認證”等含義。價值認同是認同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認同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價值認同,價值認同作為認同的核心問題,無論對國家、社會還是個人的發(fā)展都顯得至關重要。國內學術界對價值認同主要持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認為“價值認同是指個體或社會共同體通過相互交往而在觀念上對某種價值的認可和共享,是人們對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現(xiàn)為共同價值觀念的形成”[5](P12);第二種認為“價值認同即是指價值主體不斷改變自身價值結構以順應社會價值規(guī)范的過程,它體現(xiàn)出社會成員對社會價值規(guī)范的一種自覺接受、自覺遵循的態(tài)度”;[5](P12)第三種認為“價值認同作為一個過程,它是價值主體之間通過變化著的關系(對話、交往、混亂)使自身的價值觀念或價值結構獲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調整的過程。”[6](P47)這一切都源于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和闡釋價值認同問題。雖然學界對價值認同的概念問題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但從中我們仍然能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東西,例如,他們都認為價值認同作為一個過程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并不是作為一種結果靜止不變,因而認同不僅僅是一種觀念、理論,可以被理解和運用,也是一種表現(xiàn)為行為選擇的價值實踐活動。因而,我們在總結這些共性的基礎上,認為價值認同是主體經(jīng)過價值認知、價值評價、價值選擇等一系列活動使自身的價值結構不斷調整和更新,實現(xiàn)社會價值觀念、價值規(guī)范的內化和外化,內化就是將這些價值觀念等變?yōu)樽陨淼膬r值取向,外化就是在實踐上踐行這些價值觀念,將其轉變?yōu)橐欢ǖ膬r值行為。具體表現(xiàn)為在社會中形成一定的共同價值觀念,或者社會成員在價值理想、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
如前所述,人的三重屬性是造成價值差異的重要原因,這同樣適用于價值認同。價值認同存在的可能性理由與依據(jù),實際上也在于主體本身,在于主體的“類”屬性。人是類存在物,以其自由自覺是實踐活動把自身從與其他物種的關系中提升出來,成為一個特殊的類,作為類存在物,所有人都不容置疑地因為屬于自身的類而具有共同的尺度,因為相同的生存和實踐方式、一致的歷史演化過程而具有許多基本的共同點。“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際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做自己的對象;而且因為——這只是同一種事物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做現(xiàn)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7](P45)因此,雖然對于一定的人群共同體、對于人類來說,構成它的個體或群體是多元化的,具有不同的欲望、需要、目的和能力,擁有不同的個性和氣質,但是許多關于作為“類”的人類整體利益、價值是客觀存在且不容忽視的,這些構成了價值認同最深刻的根源,為價值認同的實現(xiàn)奠定了基礎。
價值認同不是簡單地在價值差異的基礎上做出的簡單認同和共享,它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具體來說,價值認同的實現(xiàn)路徑是由認知認同到情感認同再到行為認同的系統(tǒng)過程。第一,人們在認同某種價值之前,首先必然要對其有一定的認知,我們稱之為價值感知,它是直接的、表面的、片面的,價值感知再往下發(fā)展則形成感性認同,人們在感性認同的基礎上分析、加工、處理思維獲得的信息,再利用判斷、推理等手段對其進行評價和選擇,從而達到對于某種價值的間接、深刻、系統(tǒng)和全面的認知。第二,伴隨著認知認同的發(fā)展,認知主體在情感上對該種價值產(chǎn)生肯定、喜愛和滿意的心態(tài),繼而產(chǎn)生情感認同,情感認同充滿非理性因素,因此具有較強復雜性和不穩(wěn)定性,很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和導向的影響,因而在這里產(chǎn)生本質的分歧,直接決定價值認同能否實現(xiàn):認同主體比較容易認同那些能夠引起自己積極的情感反應的客體,繼而繼續(xù)發(fā)展形成價值認同;而較難認同那些引起自己消極的情感反應的客體,價值認同再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實現(xiàn)。第三,在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基礎上,即在理智上和情感上都對某種價值產(chǎn)生了認同,如果主體能夠將該種價值內化為自己的價值準則,并以此作為自己實踐活動的行為規(guī)范,這就構成了行為認同。行為認同作為價值認同的最高境界、終極指向和最終落腳點,它的形成代表著價值認同的最終實現(xiàn)。
主體的獨立性、多樣性以及需要和利益的多元化帶來的價值差異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而價值差異是導致價值多元化的基礎,價值觀多元可以保證社會發(fā)展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不一致甚至沖突。因此,我們必須在價值差異、價值觀多元化的基礎上建構穩(wěn)定的、恒常的核心價值觀,以應對由價值差異帶來的不一致、不和諧,保證社會的良性發(fā)展。具體到我國,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并從最根本上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做出科學回答的價值觀。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核心價值是主體對自身和他者關系的一種反思和認同,主體在其中體驗到一種與他者的共在感。由此可見,從價值差異到核心價值,首先必須走一條平等交流、相互理解的寬容之路,只有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人們才可能相互接納彼此的觀點,共建普遍有效的核心價值觀。一個理性、智慧的人類共同體應該承認多元價值、尊重價值的差異性,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理解價值觀“一元”與“多元”關系,并踐行多元價值之間更高層次的對話交流。其次是要促進多元價值觀之間的交鋒與調和,對話交流還只能讓價值主體之間互相了解彼此的價值觀念,但這些價值觀念仍然是自己的,并沒有給對方產(chǎn)生影響,要產(chǎn)生這種影響就必須促進不同價值觀之間的交鋒,深化價值主體對各種價值觀的理解與認知,具體的就是要利用社會輿論、新聞媒體在全社會范圍內掀起對某一價值觀念的大討論,在討論中深化對該價值觀念的認識,進而在主體內心深處達到價值認同。最后就是要實現(xiàn)多元價值觀之間的兼容與交融。價值認同主要是一種作為過程性的存在,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達成一種作為狀態(tài)或結果存在的價值觀,這就要實現(xiàn)多元價值觀的兼容與交融,價值差異、多元價值并不一定意味著矛盾和沖突,在價值認同的基礎上完全可以實現(xiàn)多元價值的交融,這種交融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可以作為一種核心價值觀而存在。但必須強調的是,核心價值觀必然兼容多元價值,具有廣闊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在價值主體之間實現(xiàn)價值認同,不斷兼容、整合各種主流價值、主導價值,進而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首先,價值差異是一個事實問題?,F(xiàn)代社會,價值主體的獨立性、特殊性及其需要和利益的多樣性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價值差異,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正視價值差異的基礎上構成的一種具有高度共同性、核心性和包容性的價值觀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正視價值差異的基礎上對豐富多樣的個體價值的高度統(tǒng)合。雖然價值差異是客觀的、普遍的,但因為有價值認同的存在,就必然存在著一種通過對話、交鋒、融合而被持不同價值觀的人們所共同認同、接納的核心價值精神,這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事實起點。因此,要實現(xiàn)這種統(tǒng)合,就必須正視、尊重個體價值差異,并依靠個體之間的對話、交鋒、融合,理解、踐行對方價值觀念、實現(xiàn)價值認同,尋找某種可以共享的價值觀念,以此統(tǒng)合豐富多樣的個體價值。
其次,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自上而下的規(guī)定性的特點,對個體價值差異認識不足就有可能影響到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根基和群眾基礎。核心價值觀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是站在社會上層的政治家、思想家出于社會治理的目的而向廣大民眾提出的一種“思想”要求,具有觀念性特征,“規(guī)定”人們要怎樣想。由于核心價值觀面對的是某一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人們可以再觀念上接受它,但一旦踐行起這種核心價值,每一個個體都有不同的價值觀,難免與核心價值有所出入,這時如果對這種個體價值差異認識不足,就會影響到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根基和群眾基礎。
因此,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必須正視個體價值差異,而不是片面追求不顧價值差異的絕對同一或者將豐富多樣的個體價值簡單疊加。核心價值與價值差異是辯證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正是因為有價值差異的存在,核心價值才能彰顯其導向作用,而離開核心價值,社會倫理道德就會陷入混亂無序。
前文我們已經(jīng)提到核心價值觀具有自上而下的規(guī)定性的特點,社會上層向廣大民眾提出一定的“思想”要求,“規(guī)定”人們怎么想,這本質上其實是核心價值觀的一種生成方式。在這種生成方式下,如果對個體價值差異認識不足,則有可能影響到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根基和群眾基礎。但自上而下的生成方式并不是構建核心價值觀的唯一途徑,我們要構建一種真正的核心價值,除了自上而下的生成方式外,還必須立足個體價值差異,注重自下而上的生成方式,做到兩種生成方式的統(tǒng)合協(xié)同。
自上而下的生成方式帶有強烈的觀念性和目的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強制”色彩,即“規(guī)定”人們應該怎么想,但核心價值觀并不能僅僅停留在“怎么想”的層面上,必須落實到“怎么做”,即在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踐行。這時,價值差異就凸顯在每一個人面前。由于核心價值觀這種自上而下的“強制”式的生成方式,個體的價值觀與核心價值必然存在一定的不一致甚至沖突,這種生成方式上的缺陷決定了核心價值觀在踐行上的難度。不僅如此,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根基、群眾基礎以及個體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路徑和方法都會因此出現(xiàn)問題??梢?,這種自上而下的生成方式給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帶來一定的問題,主要就是這種生成方式容易造成對社會上層意志的過多關注,而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需求關注不足。從根本上來說,我國在構建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缺乏一種自下而上的生成方式。
構建核心價值觀必須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生成方式,僅僅依靠自上而下的生成方式是遠遠不夠的,且會造成諸多問題。核心價值觀的生成本身就需要通過民間調查,通過不同的社會群體、個人代表的觀點陳述,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共識,即一種自下而上的生成方式。具體來說,構建核心價值觀關注個人的、各社會群體的不同需求,尤其是利益,通過自下而上的生成方式彌合特殊價值追求與核心價值之間的溝壑。總的說來,核心價值觀的生成是一種雙向的生成,社會上層要正視價值差異,關注人們的現(xiàn)實需要,即有一個向下生根的動作;同時,不同的個體以及群體的價值追求要向某些具有主導性的價值觀念提升,即有一個向上整合的動作。因此,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做到這兩種生成方式的統(tǒng)合協(xié)同。
我們知道,現(xiàn)實的人是一個利益的個體,核心價值觀如果過分注重精神層面,對這些利益關注不足的話,其社會根基和群眾基礎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另外,人們對于核心價值觀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精神上的認同,必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踐行,一旦落實到現(xiàn)實層面,核心價值就不僅僅是一個“知”的問題,更是一個“行”的問題。人作為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物質需要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這就決定了我們在構建核心價值觀時不得不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我們并不是強調絕對的利益或者絕對的價值,而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地面對實際情況。所以,不同個體和群體的利益需求應該是核心價值關注的重點。我們應該看到核心價值本身所包含的利益限度,在構建核心價值觀時必須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個體利益需求,站在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立場上構建出一個具有堅實社會根基和群眾基礎的核心價值觀。只有這樣,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另外,價值差異的核心問題是利益差異,利益廣義上包含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首先,就精神利益來講,人作為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必然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精神追求,當某種價值觀念符合某一個體的精神訴求時,即使這種價值觀念與其物質利益需求相背離,他依然有可能認同并踐行這一價值觀。其次,就物質利益來講,雖然人是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人具有精神追求。但是在當前我國物質生活還不是很豐富的情況下,物質利益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占據(jù)著更加基礎性的地位。所以我們在構建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必須貼近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需求,而不是過分地強調精神追求,將價值需求僅僅局限在精神方面。另一方面,精神利益也必須以物質利益為基礎,人始終是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且物質方面起著基礎性的作用,馬克思也認為是物質決定精神。只有在物質利益、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才能談精神利益和精神追求,這不是降低了精神追求的崇高地位,而是面對現(xiàn)實、面對當前我國物質生活還并不豐富的實際情況,這也是馬克思唯物主義觀點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價值差異的根本問題在于利益差異,在構建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更加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需求,努力向他們的切身利益靠攏,夯實和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根基和群眾基礎。
[1]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2]易小明.關于價值概念的幾個問題[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4(1).
[3]易小明.人的三重屬性與人的二重屬性[J].學術界,2005(6).
[4]孫偉平.價值差異與社會和諧——全球化與東亞價值觀[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賈英健.認同的哲學意蘊與價值認同的本質[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6]劉芳.全球化時代的價值認同[J].甘肅理論學刊,2004(5).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