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e
進入現代化文明之后,衣飾早就不只擔當遮衣蔽體之功效,更多的是,通過極具個人風格特色的衣裝,來達到在蕓蕓眾生之中,劃分自我、彰顯氣質、尋找同類的功效。那么首飾呢,也不僅僅只是表面意義上的裝飾那么簡單,更多的在于,表達內心的情緒跟想法。張凡就是這樣一個設計師,利用首飾理念的創(chuàng)造、加工,來傳達自己對于美、對于生命的看法。
張凡說,“首飾在我的世界里,充當了語言的角色”,無需過多的眼神、也無需過多的話語,只需這些精美的首飾,她便可跟人、跟世界溝通,交流。
出發(fā),與眾不同
當下,不少首飾設計師幾乎都在選擇追逐“未來主義”的大潮流,盼望著可以瞬間烙上一個“前衛(wèi)設計師”的印跡。而在一眾玩弄現代、前衛(wèi)、復古首飾的設計風潮中,張凡反其道而行之,將作品的起源建立在深厚底蘊的中國傳統“宮廷細金”文化及工藝上。她從03年開始,就跟隨著故宮及博物館的師傅學習,那時候她發(fā)現,除了要融入古典主義精髓,更要跳脫出“當時時代局限性的傳統工藝技法和形態(tài)”,只有擺脫這些守則跟束縛,你才能賦予“細金工藝”全新的現代面貌跟摩登精神。這種大膽的融合所衍生出來的新成品,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感染力,是“基于當代的創(chuàng)造,更是一種具有未來感的東方審美下的優(yōu)雅風格?!边@是她對自己作品的定義。
當中國宮廷首飾文化與細金工藝,遭遇個人藝術首飾的現代創(chuàng)作實踐時,能夠讓我們耳目一新的可能會是什么?當“金”作為一種飽含象征意味的金屬,其極具當代性的特征與張凡的個人創(chuàng)作產生關聯后,她的首飾作品將會賦予“金”什么?如何讓“金”能如她所愿地傳達出個人的體驗——我們將在“好·金主義”展覽中看到中國首飾的化古為今。展覽分為三個部分:源于佛教崇敬禮贊的貼金私物——貼金,執(zhí)意彰顯的金絲飾物——細金,及暗藏心機和諧趣、傳情達意的——金石良緣。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張凡在吸收中國傳統首飾中“金”文化之時,她對于當代社會人、首飾和空間之關系的切身感受,并且顯示出在傳統與當代、過去與未來之間穿梭與反思。
愛上“宮廷藝術“的過程
不同于其他喜歡新奇事物的80后,張凡對宮廷藝術情有獨鐘?!靶r候在少年宮學習繪畫,每每去畫故宮的角樓,我都很興奮。”也正是那時起,中國古典的美給予她心靈的沖擊,久久未散去。她說“生活中,有些事情一旦進入,就會慢慢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很難解釋清楚,如同與生俱來那般,你需要不斷挖掘這種感覺?!币苍S,從那個時候起,她便將她所有的激情、敏銳都揮灑于這些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相碰撞的設計中。
起初,她只是一名年紀輕輕就幸運地跟許多大師合作的服裝設計專業(yè)大學生,那會兒的熱情都貢獻給了舞臺服裝設計,也正是這樣一個摸索的過程,她發(fā)現“這些并不能真正表達我。很多想法,難以通過他人舞臺創(chuàng)作得以實現。經過仔細思考以及分析后,感覺首飾更適合做個人表達。然而十年前那會的首飾大多很趨同,但我并不想做傳統意義上,僅僅是裝飾的首飾,我想要做的,那是一種與人的精神有關的表達?!苯又?,就是一個千里馬遇上伯樂的故事,故事的開端在于一本專業(yè)的書、一堂專業(yè)關于材料的課程,也讓她進入到了故事的前奏,進入了當時央美由德國學習自由材料歸來的滕菲老師授課的首飾專業(yè)研究生課程中,“這正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都是希望擺脫固有的首飾以及服裝的局限。我很榮幸就成為了第一屆學生,并開始藝術首飾的創(chuàng)作。后來,我的首飾畢業(yè)設計被宋祖英定制在她的肯尼迪藝術中心的獨唱音樂會最后的曲目上,我很高興,我的創(chuàng)作始于舞臺又會回歸到舞臺?!痹谒厴I(yè)之后,她開始到處找尋靈感來創(chuàng)作設計。靈感的來源可以有很多事物,但是最讓她感興趣的還是人,其次是空間?!翱偨Y說來就是人和空間的關聯性。”對她而言,每個人自身不同的差異性,通過外表打扮以及行為舉止所表達出來給予你的感受,這便是她最感興趣的地方,“就是抓住這種對人的體驗,來用首飾作為語言和對方交流。我試圖利用首飾為現代人營造氣場和文化環(huán)境,一件首飾佩戴于身,就會幫助一個人表達自己”,起初,她只是為某些人在特定的場合設計首飾,但是08年,她在挪威做訪問學者期間的一個個展里,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改變了她的想法?!澳菚r,我以在挪威見到的素不相識普通人為靈感,為他們每個人創(chuàng)作了一件首飾。他們各不相同,唯一共同點就是他們熱愛開懷大笑,這是非常感染人的。也讓我意識到,為更多人的常態(tài)生活設計首飾更加有趣。由此,我后來的設計中,許多作品更貼近日常?!彼偸窍M?,佩戴者可以在這些精美的首飾映襯下,生活能夠更加多彩繽紛。
除了“人”這個頗具有哲學意義上的范疇外,實驗派設計師Hussein Chalayan跟首飾設計師Gijs Bakker同樣潛移默化給予了她很多靈感以及影響?!拔胰ツ杲oGijs Bakker做了一次很受益的采訪,他很天馬行空,我一直喜歡有頑童心態(tài)的設計師,這是設計最最鮮活的成分。還有一點,就是能突破已有的慣性思維,這是一種自信,文化上的自信?!?/p>
由“衍”而生
“衍之異”是張凡近些年最重要的作品,這件作品也是美國紐約現代藝術與設計博物館收藏的第一件華裔首飾設計師的作品?!把堋笔菍χ袊哂杏凭脷v史的金銀細金工藝,如何被激活內在生命力、再如何融合當代文化迸發(fā)美感的演進過程的探索?!把堋币陨姆毖転榫壠穑没癁榫哂袧饬疑鷻C的藝術生命體細胞,呈現了生長過程中神采各異的形態(tài),交織出生命的華彩。制作工藝上,借鑒了明清宮廷金銀細金擅長的編、織、掐、壘、鑲嵌等雍容華貴工藝,從金銀細金中提煉出能融合當代審美的材料,再通過松弛隨意的結構,化繁為簡,呈現了生命本該有的流動活力。接著靈感來源于中國古典花園中,搖曳的枝葉與含苞待放的花蕾的“衍之異”,突破了以往宮廷花絲的拘謹鑲嵌工藝,借鑒現代新型面料的編織組織方式,利用對面料的熨燙,使金屬更加柔軟、輕盈。再通過電鍍變色,讓金屬呈現更多元化、更現代未來科技感的漸變色彩,整體讓成品更加靈動可塑性強。“衍之異”創(chuàng)作之處,是她希望人們能夠透過“衍之異”去拉近與宮廷首飾之間的距離。
而張凡近年來象征著不朽與堅貞的作品“金石”,代表了中國最傳統的文化精神?!敖稹迸c“石”也是通常被視為寶物的基材,“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困難的在于,如今,我們大多數材料、工藝都是純西方的方式,很難找到把中國自身特有的工藝深入挖掘的材料,也就很難去表達傳統的工藝與文化意境。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最后她打趣說,在生活中,“我是一個很典型AB血型特征的人,好奇心很強,包容兼并性也很強。我既很喜歡中西經典文化的東西,也很喜歡新材料那些未來科技感很強的東西,但最吸引我的還數是大自然”,也許因為曾經在法國授課,她也難免沾染上法國的浪漫主義情懷,也正是這份浪漫主義情懷的激發(fā),讓她可以不斷去保持鮮活的思維,去獨立思考關于古代文化與現代藝術更多的問題以及可能的關系。(編輯: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