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英]麥克·戈德史密斯
曾在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擔任聲學部主管,現(xiàn)在是一位自由科普作家,創(chuàng)作有超過30本科普圖書,其中《愛因斯坦與他的膨脹宇宙》(2001)和《狂歡機器人》(2003)曾入選 “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讀者遍布各個年齡段。
書 名:《吵!——噪聲的歷史》
一本噪聲的科學史
作 者:[英]麥克·戈德史密斯
出 版: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近年來,“中國大媽”的廣場舞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大媽們樂在其中,附近的住戶則自認為遭了殃。對那些剛下夜班以及喜歡安靜的人群來說,鑼鼓喧天的伴奏樂成了不折不扣的噪聲。這樣的喧囂如影隨形,甚至導致一些人神經(jīng)衰弱,陷入亞健康狀態(tài)。
噪聲不是今天才出現(xiàn)的,自從人類登上歷史舞臺,它就與我們相伴;噪聲的歷史,或許比人類文明史還長。在科學尚未昌明的年代,噪聲往往是神秘又可怕的,上溯至公元九世紀,中國文獻中就有如下記載:“鳴沙山,具有詭異的超自然特征,暑熱正盛時,沙子自己能發(fā)出噪聲,人馬從沙上踏過,則十里外也能聽到噪聲,路人將此山喚作沙山,他們以之神,膜拜之。”即便是不起眼的沙粒,當它與噪聲相聯(lián)系,仍給我們的祖先帶來了很多困擾。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聲學部前主管麥克·戈德史密斯致力于噪聲的研究和科普,作為其多年研究心得的結晶,《噪聲的歷史》一書搜集了從古至今關于噪聲的典故,梳理了人類認識噪聲的過程。噪聲很早就引起人類注意,但人類對噪聲的研究很晚,于是便有了本書中的種種奇聞異事。
有人說,噪聲就是不需要的聲音,但從實踐來看,將其表述為“不合時宜的聲音”更確切。小到個人、家庭、地方政府,大到國家、跨國組織,都在試圖消除噪聲,但規(guī)模不一,態(tài)度不一,標準不一;倘若噪聲是如此主觀而無法定義的東西,我們該向何處去?實際上,在環(huán)境的語境下,噪聲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污染形式,將其歸納為污染,治理將變得容易些。
抱怨他人制造噪音,或被別人當做噪聲源,不論你愿意與否,噪聲始終充斥世界,今后,它與人類的關系將更加密切。造成這種狀況的緣由,一方面在于噪聲源的增加,另一方面在于,為消除噪聲所付出的努力中,有些純粹是幫倒忙;其實,噪聲并不總是有害的。
正如作者指出,噪聲是人類永恒的伙伴,時而是殊死搏斗的敵人,時而是有待訓練的仆從,時而是音樂作品中謹慎點綴的元素,時而是一個待解之謎,或一支需要撫慰的力量。某種意義上,回顧噪聲的歷史,就是回顧人類自身的歷史。
市面上大多數(shù)有關噪聲的書籍都偏技術性,或是號召大家與噪聲斗爭到底的檄文。本書涉及大量科學知識,也會擺出諸多觀點,但基本是在講故事。這是本引人入勝,有趣易讀的書,對于想要從科學以外的角度了解這一問題的讀者,不失為極佳的起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