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江詩絲(1987.11-),女,重慶,重慶工商大學,碩士研究生(2013級),研究方向:傳播學。
摘要:工業(yè)時代,我們身邊都是些快速復制和批量生產的產品,每天都聽著“不創(chuàng)新就等死”的口號,創(chuàng)新如何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創(chuàng)意。創(chuàng)意作為一種對現實事物所衍生出的一種新的抽象思維和行為潛能,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思維,將無形的思維傳達于人需要文字、圖形、語言等等,而這些的媒介都是符號。建筑設計中的創(chuàng)意表達也不例外,設計者總是通過符號的組合、解構,利用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來表達。
關鍵詞:創(chuàng)意;符號;建筑設計
創(chuàng)意是創(chuàng)造意識或創(chuàng)新意識的簡稱,它是指對現實存在的事務的理解以及認知,所衍生出的一種新的抽象思維和行為潛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創(chuàng)意是抽象的、存在于意識中的、潛在的,將潛在于思維中的創(chuàng)意表達并傳遞給他人,需要有承載創(chuàng)意的具體形式。以南山書院建筑設計為例,通過一所書院來增加一所大學的文化氣息,吸引當今的文人雅士本就屬于一種創(chuàng)新之舉。大學與書院又存在歷史的內在的聯系——都是傳承文化,學習知識的場所,更狹隘一些,如今的大學就是曾經書院的發(fā)展和轉型。
書院作為傳道授業(yè)的場所,首要功能是陶冶學子心靈,要求環(huán)境清幽寧靜,親自然,重人文,故自古以來大多的書院都建于山清水秀,人文氣息濃重之地。整體格調崇尚自然,因地取景,講求寧靜、清雅、淡泊,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雅致。書院內的景點命名也多富含詩詞意境,古今典故;多藏文人騷客吟詠之作,文化氛圍十分濃重。如何使得藏身于現代都市的南山書院既不失古代書院的文雅,又具有現代的使用價值,這需要創(chuàng)意的組合。創(chuàng)意的表達又被分解為圖形、符號的表達和實際建筑物呈現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創(chuàng)意表達通過設計者手繪設計手稿到建筑物的實體呈現,是設計者思想的傳播過程。
不管是設計手稿的呈現還是實際建筑物的呈現,都是通過視覺呈現給受眾的。從視覺習慣表達的角度看,建筑物本體是一種具有視覺圖像具體形式的載體,是一種非文字化語言和意義的表現形式。建筑物作為具體的載體,除了需要具備審美意義外,滿足其現實功能意義也非常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建筑物就是設計者借助形象、圖像、符號向觀賞者和建筑物的使用者表達敘述自己思維的形式。建筑物作為文化和思維的一種物化形式,作為一種非語言符號,作為聯系設計師和使用者、觀賞者的傳播媒介,傳遞自己的創(chuàng)意思維和內心情感,是傳播的一個信道。建筑設計者通過選址、建筑材料的選用、色彩、裝飾的選擇和組合來傳播創(chuàng)意思維,盡可能減少傳播過程中的介質壁壘,使建筑能夠接近真實的展現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
圖形在溝通設計者和使用者,傳播信息、傳承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視覺空間設計中的一種符號化的形象展示,是視覺傳達過程中較直接、較準確的傳播媒介。在圖形設計中,符號是設計者的傳播媒介,影響著設計者的思想傳達,也限制著受傳者的理解。圖形設計都是通過符號的組合利用來實現的,設計者借助符號的所指功能向受眾傳達自己的思維過程與結論,達到指導或者勸說的目的;受眾也正是通過設計者的作品,與自身經驗加以印證,最終了解到設計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符號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
符號的本質就是符號的任意性,也就是說符號的基本特性就是一種關系性存在。符號意義具有曖昧性,符號所表達的意義并不總是清晰的,有時候甚至很模糊。“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受眾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對符號意義的解讀也不同,相同的符號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意義。從哲學上講,任何關系都處于歷史的變化中,但歷史中關系的變化也是相對的,也會出現相對共時不變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不存在任何天然或必然的聯系,繼而能指和所指之間通過換喻或隱喻的組合方式,不斷地組合、拼接或者聯想、超越,從而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靈活生動的符號形態(tài)。文化符號的存在形態(tài)也不是天經地義的,而是約定俗成的,就像龍象征中華名族,白鴿象征和平一樣。在修建書院創(chuàng)意的表達中同樣也遵循了文化符號的的象征表達形式,比如在南山書院中修了孔廟,這是每個書院都必不可少的祭祀場所,以此來區(qū)分這個建筑群是“書院”而不是其他園林建筑,通過特定的文化符號對建筑做定性的區(qū)分。把傳統(tǒng)文化符號原有形式打撒、解體或抽取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一部分重新構成新的文化符號形式,使傳統(tǒng)文化符號形式中的局部或整體與現代設計理念、現代審美、現在技術、現代材料和現實功能需求融合。傳統(tǒng)書院中的“孔廟”、“講堂”、“書院園林”在南山書院中被結構重組,賦予新的功能和形式,這種結構重組的目的是在傳統(tǒng)文化符號和當代審美之間建立一種和諧。
人類的認知過程,其實是一個將世界各元素剝離并符號化的過程,創(chuàng)意無非是對一堆具有能指功能的符號挑選、轉換、組合、再生的操作過程,受眾通過對符號組合的理解,來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創(chuàng)意是一種復雜而沒有科學依據的思維活動過程,經歷了幾千年的從橫變遷和藝術創(chuàng)作。建筑物作為設計者創(chuàng)意思維的具體承載形式,設計者將創(chuàng)意思維通過符號的組合,以視覺形象展示給參觀者、使用者,調動他們的視覺神經,激發(fā)他們的心理反應,喚起他們與設計者共同的生活經歷,使產生聯想,達成與設計者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溝通以達到共鳴。(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周蒙蒙,圖形語言的重要性,西江月,2013
[2]謝一槐,符號學原理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探究,藝術科技,2012
[3]楊紅宇 趙勵,符號語言在視覺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華章,2011
[4]姜曉梅 鄧中云,現代平面廣告創(chuàng)意的重要性探析,設計,2014
[5]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英)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劉建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