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林
據報道,河南濟源市包工頭衛(wèi)小軍承包工程賠了錢,為了如約給農民工發(fā)工資,忍痛賣房還錢。衛(wèi)小軍的誠信舉動經媒體披露后,不少網友紛紛留言點贊。
衛(wèi)小軍“賣房發(fā)薪”的誠信之舉,理應得到社會各界的點贊。如果社會上能多一些這樣敢于擔當的包工頭,農民工欠薪事件就會越來越少。但這樣的“新聞”在我讀來卻有別樣的感覺。農民工付出了辛勤勞動,理應得到應得的報酬,倘若一個社會的公民需要靠欠薪者的“覺悟”和誠信才得到正常的勞動報酬,這是正常的現象嗎?所以,我們在為“賣房發(fā)薪”點贊之余,更應思考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的深層原因。
面對近年來層出不窮的農民工討薪事件,地方政府每年年底都要開展清欠工作,但也只能是揚湯止沸,欠薪頑疾依然難除。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勞資關系中,農民工處于弱勢地位,缺乏與企業(yè)進行博弈的能力,作為勞動保障和監(jiān)察部門,又往往執(zhí)法不嚴、有法不依,使保障農民工權益的相關法令制度形同一紙空文。
因此,要想長期有效地解決農民工工資問題,就必須從制度、法律上給農民工以保障,將農民工工資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并真正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保證法律和制度落到實處。特別是涉及當前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比較突出的勞動、建設、交通等部門,要切實依法加強對使用農民工單位的用工監(jiān)督,堅決制止工程項目的違規(guī)審批、非法轉包等行為,從源頭上解決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對違法違規(guī)者予以嚴懲,使惡意欠薪的無良企業(yè)成為眾矢之的、過街老鼠,逐步形成常態(tài)化的市場環(huán)境、法制環(huán)境。
2014年剛剛過去,又到了工程款結算和農民工工資結算高峰期。希望各部門都能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和法制意識,把做好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農民工都能按時足額拿到自己的勞動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