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遼寧本溪117000
從血液培養(yǎng)分離出布魯菌的總結和體會
劉丹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遼寧本溪117000
布魯菌是導致布魯菌病的病原菌,臨床較為少見,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yī)院2014年10月收治1例患者,從血液培養(yǎng)中分離出布魯菌,布魯菌的誤診率較高,希望臨床及微生物醫(yī)師能引起重視,注重血液培養(yǎng)病原菌的分離,同時注重檢驗和臨床的溝通,為臨床合理診治提供依據。
血液培養(yǎng);布魯菌;布魯菌?。粚嶒炇腋腥?/p>
布魯菌屬(Brucella)隸屬于細菌域、變形菌門、α-變形菌綱、根瘤菌目,布魯菌科(Brucellaceae)是導致布魯菌病的病原菌[1],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原菌,是較為少見的病原菌,現將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從血液培養(yǎng)分離出的1例布魯菌作以總結,報道如下:
患者,男,58歲,2014年10月3日上午來我院就診。以“發(fā)熱1周”為主訴入院,患者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發(fā)熱癥狀,無明顯咳痰,伴寒戰(zhàn)、呼吸困難,自測體溫最高39.2℃,口服抗感染藥物并靜點頭孢類藥物1 d,癥狀無明顯好轉,因出現尿潴留,于急診給予導尿,為求進一步診治入我院呼吸感染科。病來時無咯血,無乏力,無盜汗,無惡心嘔吐,無腹痛腹瀉,無皮疹,無皮膚黏膜出血,無黃疸,無頭痛,無肌肉痛,無關節(jié)痛,無口唇皰疹,無消瘦,飲食及睡眠尚可,小便留置導尿,大便正常。既往史:腎結石10余年。查體:T:39℃,P:86次/min,R:18次/min,BP:146/89mm Hg(1 mm Hg=0.133 kPa),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中等,步入病室,自動體位,神清語明,查體合作。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的干濕啰音,心律齊,心率86次/min,各瓣膜聽診區(qū)未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壓痛,未觸及包塊。雙下肢無浮腫,四肢肌力Ⅴ級。神經系統(tǒng)查體未見異常。留置導尿。輔助檢查:門診尿常規(guī)化驗尿紅細胞(RBC)19.0μL,尿蛋白1+,尿糖2+,入院后化驗:采集血培養(yǎng),血常規(guī)白細胞8.60×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83.0%,淋巴細胞比率8.5%,單核細胞比率8.4%,紅細胞3.9× 1012/L,血紅蛋白117 g/L,血小板197×109/L,生化:白蛋白34.3 g/L,谷丙轉氨酶160U/L,谷草轉氨酶79 U/L,血鉀3.25 mmol/L;血氣分析血氧分壓68.8mm Hg;其他:C反應蛋白(CRP)116.0 mg/L,總前列腺特異抗原70.440 ng/mL;肺CT肺內纖維索條影,腹部B超肝內類圓形低密度影,肝血管瘤,膽囊壁毛糙,脾大,泌尿系B超提示前列腺肥大?;颊咴谖以鹤≡浩陂g未確定為布魯菌病前,治療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痰熱清抗病毒,硫普羅寧保肝對癥治療期間,無發(fā)熱,生命體征平穩(wěn)。
將10月3日采集的靜脈血的血培養(yǎng)瓶立即放入BDBACTEC9120血培養(yǎng)儀檢測,血培養(yǎng)于10月8日陽性報警,查看儀器內報警時間為4.8 d,接近于血培養(yǎng)陰性檢測的5 d,在生物安全柜內無菌操作,用注射器抽取陽性瓶內容物,轉鐘于血平板,伊紅美藍平板,巧克力平板置于10%CO2燭缸,35℃溫箱培養(yǎng),同時做涂片,革蘭染色,鏡檢,查到革蘭陰性,小球桿菌,但由于采用的為吸附樹脂血培養(yǎng)瓶,報警時間又接近于5 d時為陰性的檢測時間,擔心涂片鏡檢有誤,故未將涂片結果對臨床初報,決定結合第2天培養(yǎng)結果再確定。35℃溫箱培養(yǎng)18~24 h后,即10月9日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可見無色細小薄膜狀生長物,再次取此純培養(yǎng)菌落,進行革蘭染色,革蘭陰性,小球桿菌,呈單個存在,觸酶陽性,氧化酶陽性,根據涂片結果和菌落特征,結合陽性報警時間為4.8 d,經驗判斷初步懷疑為布魯菌,故電話聯(lián)系報告臨床醫(yī)生進行溝通,由臨床醫(yī)生詢問患者是否有牛羊接觸史,患者否認,患者為城市居民,無接觸史,因高度懷疑再次詳細詢問患者居住地,由于知道患者居住地常有私人牽羊在路邊現場擠出的新鮮生羊奶出售,追問患者是否有飲用這種羊奶,證實患者經常飲食,同時由臨床醫(yī)生得知患者轉氨酶增高,肝功能異常,脾大,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結合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符合程度,對初步培養(yǎng)和涂片結果考慮懷疑布魯菌,由于我院BDPHOENIX100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儀無法進行布魯菌的最終鑒定,同時該菌又極易造成實驗室內感染,故電話報告醫(yī)院疾病預防科,由醫(yī)院疾病預防科又上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血培養(yǎng)陽性結果和菌株保留備檢,并同時對患者采集血樣送檢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做布魯菌抗體檢測,10月10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電話告知布魯菌抗體陽性,結合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可確診為布魯菌病,患者立即轉傳染病院繼續(xù)診治。
布魯菌為胞內寄生菌,是布魯菌病的病原體,能感染多種動物引起動物布魯菌病,也可通過多種途徑感染人,造成人布魯菌?。˙rucellosis),布魯菌病又稱波狀熱,是布魯菌所引起的動物源性傳染病,臨床上以長期發(fā)熱、多汗、乏力、關節(jié)疼痛、肝脾及淋巴結腫大為特點[2],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
布魯菌病反復發(fā)熱、全身乏力,關節(jié)痛可逐漸轉為慢性,侵襲骨骼系統(tǒ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呼吸道、胃腸道、心血管系統(tǒng)與皮膚。布魯菌感染家畜引起母畜流產,病畜可表現睪丸炎、附睪炎、乳腺炎、子宮炎等,由于動物乳腺、生殖道、睪丸、懷孕家畜胎盤、絨毛膜和羊水都含大量赤癬醇,是布魯菌生長因子,所以易在這些部位增殖,布魯菌對人獸均有致病性,本文中患者總前列腺特異抗原增高,前列腺肥大,懷疑可能由于布魯菌的增殖特性造成,同時該患者伴有肺部、肝膽、泌尿系癥狀,由于患者已轉本溪市傳染病院繼續(xù)治療,是否有關還有待于日后診治觀察確定。
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地方病防治司頒布的布氏桿菌病診斷標準規(guī)定,有流行病接觸史,符合布魯菌病臨床癥狀和體征,同時血清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抗人球蛋白試驗任一項陽性者即可確定為布魯菌病患者,故由本溪市疾控中心的布魯菌抗體陽性結果,結合涂片培養(yǎng)結果,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對此患者進行了及早確診,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血培養(yǎng)的病原菌分離起到了重要提示作用。
布魯菌單獨從涂片革蘭染色鏡檢G-小球桿,無特別診斷意義,但結合報警時間長,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形態(tài)染色也顯示十分有意義,提示臨床懷疑布魯菌病,進而進行布魯菌抗體檢測,避免了漏診和誤診,布魯菌的誤診率較高,有報道本病誤診率為24.2%[3],而高者可達93.3%[4],因診治不及時、不徹底易導致慢性感染,早發(fā)現、早確診尤為重要,布魯菌的治療需要長期聯(lián)合應用抗生素。WHO推薦的治療方法是多西環(huán)素(每日200 mg)聯(lián)合利福平(每日600~900mg,口服),療程6周。不推薦布魯菌種做體外抗菌藥物敏感試驗。很多藥物包括β-內酰胺類和喹諾酮類體外的高活性與臨床療效不一致[5]。
布魯菌血培養(yǎng)時間報警時間都比較長,為盡量減少布魯菌的漏檢率,建議延長血培養(yǎng)時間至7 d,按儀器廠家推薦的5 d培養(yǎng)時間,將有7.50%的漏檢率[6],這種現象與其生物學特性有密切關系,布魯菌為需氧菌,營養(yǎng)要求較高,初次分離培養(yǎng)時需5%~10%CO2及培養(yǎng)基中含有硫胺、煙酸、生物素等物質,生長溫度20~40℃,最適生長溫度為35~37℃,最適pH 6.6~7.4。應特別注意本菌生長緩慢,初代分離更為遲緩,強毒株比弱毒株生長慢。在血瓊脂平板上培養(yǎng)2~3 d,出現微小針尖狀菌落。血液培養(yǎng)至少2周,盲傳血瓊脂平板孵育48 h以上,未見生長可確定陰性。本文體會到重視血培養(yǎng)報警時間延長的標本,即使即將到達陰性檢測時間也不能忽略,一定同時轉鐘培養(yǎng)和涂片確定為陰性結果,才可報告血培養(yǎng)陰性,同時考慮將儀器檢測時間調整為7 d。
布魯菌抵抗力較強,在土壤、毛皮、病畜的臟器和分泌物、肉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但在濕熱60℃、20min,日光直接照射下20min可死亡;對常用消毒劑均較敏感。牛奶中的布魯菌可用巴氏消毒法滅菌[7]。由于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追求營養(yǎng)新鮮天然飲食,此患者由于飲食私人擠賣的羊奶,而造成感染,故加強傳染源的控制尤為重要,對這種自制的新鮮羊奶一定進行充分煮沸后滅菌再飲用,故注重飲食衛(wèi)生,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好自我防護,防止傳染病的發(fā)生,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經消化道傳播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和衛(wèi)生習慣。要搞好飲食、飲水衛(wèi)生,不吃不潔的或被布魯菌污染的食物,飯前要洗手,不喝生水,對奶和奶制品要嚴格消毒,食用和加工肉類要符合衛(wèi)生學規(guī)定[8]。
布魯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人類與病畜接觸或食用病畜肉、奶及奶制品通過消化道感染,尚未發(fā)現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但是由于布魯菌還可由呼吸道傳染,病菌污染環(huán)境后形成氣溶膠,可發(fā)生呼吸道感染,特別是臨床微生物室更是布氏桿菌感染的高危區(qū)[9],往往是處理菌株鑒定中未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生物安全防護,導致實驗室人員感染,國內已有報道[10],故加強實驗室防護和標準化操作尤為重要,一定在生物安全柜內完成,此相關的實驗室工作中要提高生物安全防護級別,防止發(fā)生實驗室內感染。
希望本例總結報告能引起醫(yī)院臨床及微生物醫(yī)師的重視,注重血液培養(yǎng)病原菌的分離和報告的意義,同時注重檢驗和臨床的溝通,為臨床合理診治提供依據。
[1]陳東科,孫長貴.實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與圖譜[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496-497.
[2]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84.
[3]葛瑛,劉曉清,張晟俞,等.布魯菌病66例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1,10(6):421-422.
[4]王麗.布魯菌病誤診誤治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33):177-179.
[5]葉應撫,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847-848.
[6]歐內玉,馮慧.研究布魯菌血培養(yǎng)陽性在不同時間段的陽性率[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9):1199-1200.
[7]李凡,劉星星.醫(yī)學微生物[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61.
[8]穆子君.布魯菌病預防和控制的技術性措施[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289-290.
[9]崔恩博,鮑春梅,郭桐生,等.布氏菌病的流行趨勢及診斷[J].傳染病信息,2010,23(1):20-22.
[10]徐衛(wèi)民,王衡,施世鋒,等.浙江1例實驗室感染布魯菌病病例及其警示[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0,25(1):58.
R516.7 [
]B [
]1673-7210(2015)01(a)-0146-02
2014-09-25本文編輯:張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