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榮 (重慶廣播電臺集團(總臺)電視新聞中心 400039)
電視新聞著重于觀眾群體的視、聽、讀三位一體的語言系統(tǒng),因此決定了電視新聞主要是依靠影像敘事而實現(xiàn)向觀眾傳遞社會信息,讓他們了解世間百態(tài)的目的。但是從目前來看,很多新聞媒體的工作者忽略了影像敘事的重要性,沿用傳統(tǒng)的文字敘事的方式,通過文字向觀眾解說新聞事件,從而使影像敘事成為一種空鏡頭。因此,本文認為電視新聞在影像敘事這一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總結出一套科學有效的影像敘事方法,從而實現(xiàn)其最大的價值。
在很多情況下,電視新聞播報過程中經常會看到一些空鏡頭的現(xiàn)象。這種鏡頭本身存在的意義就是向觀眾介紹社會背景、時間地點、推進故事高潮、抒發(fā)人物思想感情等,有時候還會在電視新聞中具有隱喻、象征、暗示以及說明等作用,但是現(xiàn)在很多新聞媒體朋友會對這些鏡頭進行多次的使用,從而使該鏡頭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和作用,反而成為解說詞過程中填充屏幕、鋪陳畫面的輔助工具。例如,在央視《尋找最美鄉(xiāng)村女教師》中的一期報道,在畫面中有許多老師和學生都在課堂上認真的教學和聽課,并時時傳來讀書聲,這種畫面為觀眾呈現(xiàn)出艱苦求學的氛圍,但是與該畫面相對應的解說詞卻是:該學校一共只有五十二名學生,六位老師,其中三位即將退休。這不僅使解說詞與畫面?zhèn)鬟f的信息不一致,而且還誤導了觀眾的感官感受。
我們在觀看電視新聞的過程中,如果關掉電視的聲音只看畫面,我們不難從中發(fā)現(xiàn)我們接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甚至很多的元素和信息都不復存在,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些不太連貫的畫面。其實道理很簡單:解說詞在該畫面中沒有向觀眾說明環(huán)境背景和時間的前因后果,沒有發(fā)揮出敘事的作用,而只是呈現(xiàn)出一些相關的新聞畫面,這就是畫面信息的碎片化,從而不能給觀眾一個明確的內容和含義。目前,大部分的電視新聞對于解說詞太過于依賴,從而出現(xiàn)空鏡頭的現(xiàn)象,導致了電視畫面資源的極度浪費。
在電視新聞報道過程中,影響影像敘事的因素除了畫面語言外,還有一個影響因素,即現(xiàn)場的有聲語言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同期聲,它在影像敘事中也有重大的功能。眾所周知,電視新聞不僅要讓觀眾看,也要讓觀眾聽,從而讓觀眾對于電視新聞有著全方面的了解。同期聲一般可以分為人物采訪聲和現(xiàn)場環(huán)境聲兩種,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新聞的信息量和感染力,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因此,一旦出現(xiàn)同期聲失語的現(xiàn)象,就會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嚴重的削弱。例如,在央視《暮色血戾》中,有一個小女孩在失蹤后,所有人都幫助小女孩的親人進行尋找,但是結果卻是兇手就是幫助尋找中的一個“好人”。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新聞畫面中沒有任何的現(xiàn)場聲和環(huán)境聲等,觀眾會不會懷疑該事件的真實性,或者是對該事件有沒有深刻的印象?
眾所周知,電視新聞傳遞信息主要是利用影像敘事的手段,因此需要一個視覺邏輯作為基礎。具體說就是從影響的微觀層次、中觀層次和宏觀層次進行分析。首先,從影像的微觀層次來說,鏡頭需要從一些細節(jié)信息進行表現(xiàn),在通常情況下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利用較小的鏡頭畫面反襯出主體的內涵;其次從影像的中觀層次來說,是聯(lián)系事件的細節(jié)和整體的橋梁,這種層次一般都是過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使得事件中的每個元素都有條不紊,從而保證了敘事的流暢性和真實性;最后從影像的宏觀層次來說,是向觀眾交代地點、人物、時間及內容等之間的關系,其中畫面的表達主要是以社會背景為主,而對事件的主體或人物的說明很少,從而比較適用于全景。
所謂的影像敘事就是指利用鏡頭對故事進行構造,從而向觀眾傳遞信息。為了提高新聞的真實性,這種傳遞可以給觀眾帶來一種親身體驗的感受。因此,一個完整的影像敘事表達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利用鏡頭中的畫面向觀眾展開敘事過程,使觀眾身同感受,除此之外,它還增加了文字解說的動態(tài)性,這種感覺動態(tài)性完全向觀眾闡明了整個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同時再加上鏡頭有意識的回避和同期聲的作用,使觀眾對電視新聞有了一個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電視新聞再向觀眾展示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時候,除了結構和布局外,必須還要一個敘事的中心支點,通過該中心支點來突顯事件的主題思想,并進行總結,從而對故事的內容起到升華的作用。電視新聞不僅是一個信息傳遞的工具,而且也還是教育宣傳的工具,但無論是怎么樣的目的,只要電視新聞立足于客觀事實上,并用現(xiàn)實中的例子進行宣傳和教育,不能超出真實的范圍內,否則就會失去電視新聞本身存在的價值意義了。
綜上所述,本文根據(jù)實際,對目前電視新聞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電視新聞報道過程中影像敘事的方法。但是很顯然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力量對電視新聞的現(xiàn)狀是很難改變的。因此,筆者希望相關的工作媒體或工作人員能夠對影像敘事引起重視,通過不斷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出一套實施性比較強的影像敘事方法,從而促進我國電視新聞的良好發(fā)展。
[1]歐陽照.論電視新聞的敘事困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5):122-128.
[2]蔡海龍.制播技術演化對電視新聞敘事的影響[J].當代傳播,2011,(4):108-110.
[3]張英莉.電視新聞節(jié)目敘事的主觀性[J].西部廣播電視,2014,(15):92,100.
[4]趙爽英.電視新聞敘事的封閉性與開放性[J].新聞界,2013,(17):29-32.
[5]羅衛(wèi)光.電視新聞報道的空間敘事探討——以鳳凰衛(wèi)視資訊臺節(jié)目為例[J].編輯之友,2012,(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