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琴(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410083)
20世紀的西方藝術界,已有一些藝術家對“有機”藝術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實踐,在少數(shù)的理論研究中,大衛(wèi)·彼得森《突破潮流的新式有機建筑》1一書對20世紀后期一些進行有機建筑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作了分析。這本書討論到了有機藝術,特別是有機建筑創(chuàng)作中的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審美的愉悅性,另一方面,則是環(huán)境友好型的特征。具有這種風格的有機建筑,無論在概念還是淵源上都顯示了創(chuàng)作者將作品與環(huán)境進行融合的努力。這種建筑設計中的“有機式的路向”(the organic approach)其實淵源于英國早期凱爾特人的工藝。在今天特定的信息時代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一些建筑家們努力追蹤建筑物與環(huán)境關系的變化,并試圖反映在他們設計的作品中。此書作者在回溯和評估了有機建筑的歷史后,從世界范圍內(nèi)選取了近三十位建筑家進行討論。在分析這些作品時,大衛(wèi)·彼得森(David Pearson)進一步闡釋了“有機”的特征。比如一些建筑中的曲面的墻壁 “如同一個有機體在自身生長過程中有上升和下降的起伏”,并在內(nèi)部可以凹凸扭曲。作者指出,這種人性化的擬生學建筑(Anthropomorphic architecture)在20世紀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有機運動(organic movement)”。2
而這一股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詞則是“有機抽象”。這種抽象藝術與其說是某種流派或運動,還不如說是許多不同風格的藝術家作品中的一種顯著的特征。如Wassily Kandinsky,Constantin Brancusi,以及法國新藝術派的藝術家。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形下,它被用來指向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Hans Arp,Joan Miro和Yves Tanguy,以及英國雕塑家Barbara Hepworth和Henry Moore?!坝袡C抽象”在雕塑藝術中,得到了大膽的運用,“師法自然”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核心。作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有機雕塑”藝術家之一,彼得·蘭德爾·培杰的作品不僅是簡單的呈現(xiàn)自然的形式,更是發(fā)掘塑造形式可感的能量。
彼得·蘭德爾·培杰(Peter Randall-Page)是一名英國著名當代雕塑家和視覺藝術家,他的創(chuàng)作對象主要是石頭,取材于自然元素,作品通常被至身于大自然環(huán)境中。其作品常常會游移于寫實與觀念之間,雖取材于自然,但又發(fā)人深思,給人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于他而言,他的作品并不只是簡單的呈現(xiàn)自然的形式,而是發(fā)掘塑造形式可感的能量。大自然中的所有形式是模糊不清的;它們都是自然偉大主題的精工細作:同源、彼此依賴、共同承受地球引力和循環(huán),而每一種不同的物種都有它自己的頌歌,曲調(diào)和注釋。他希望他的作品也具有這樣的特征。對于他來說,當一件雕塑是“對的”,當其形式具有一致性,作品看來就是它自己時,你似乎可以聽得到它的哼鳴,每一個部分均與整體有一種和諧的關系。3能夠強烈的感知到天然石材中內(nèi)在的生命力,培杰認為雕塑是使其內(nèi)在生命力的綻放。培杰曾提到過他總是有一種欲望促使他用作品去揭示無生命體的力量與動力,通過雕塑來使這種幻覺真實可觸,如同通過捕捉一個人的無意識的夢境一樣。雕刻的過程幫助他接近并獲得生命力想象?!暗窨痰倪^程能夠引起凝思冥想。它是體力和重復的工作,讓身體繁忙,讓想象在一個更深的層面遲暢?!?
培杰的《神秘的生命》系列也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一系列作品被放置在英國約克雕塑公園的草坪上,所采用的媒材均為芬蘭花崗巖,石塊被對半切割成兩塊,裸露出里面的“核”。而后在內(nèi)部雕刻細小的節(jié)狀盤旋形狀,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暗示或釋放石頭里面隱藏的生命樣式。石塊的內(nèi)部與外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外部是天然的石塊,受到了冰河侵蝕的作用,而內(nèi)部是剛剛暴露出來的石頭,被雕刻上了精致的圖案。外部是殘酷的氣候與漫長的年歲的作品,作者已經(jīng)讓我們更加留意這個過程,同時將我們的思緒更深的帶到外表包裹下的富有生命力的內(nèi)部。他的《石載石》是由花崗巖雕刻而成,被放置在約克遜雕塑公園中。從外觀來看是一塊保留著自然外形的大型花崗巖被置放在綠色草坪上,一側開口,中間包含著另一塊形態(tài)相似體積稍小的花崗巖,幾乎保留了石塊最初的形態(tài),并未對其做過多的人工雕琢。培杰認為,風蝕的石頭的自然形式可以讓你感知到一種內(nèi)在的壓力,一種形式中包含著另一種形式是為了強化這種特質。
培杰的雕塑作品通常不能被即刻辨認出來,似乎是介于熟悉與陌生的維度之間,與觀者保持著最合適的審美距離。他的作品中所運用的大量盤旋連續(xù)的圓圈及其所形成的圖案應該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但又多是想象的形狀和結構,它們不是在描述,而是在暗示生機的生長。幾何形式給大部分人的感覺可能是冷漠、缺乏生機的,而培杰在創(chuàng)作中所探索的卻是按照幾何原則,構成宇宙潛在基本定律下的某種隱藏的東西。幾何圖案在大自然中隨處可見,他們借助不同的載體,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如湖面上的漣漪、葉子上面的紋路以及天然石頭表面的紋路等,他們有些是規(guī)則的,而有些卻是雜亂隨機的。他所注意到的是在秩序與混亂之間那種平衡中所保持的東西。他認為,在自然中,完美的幾何形幾乎不可見,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他似乎在極力創(chuàng)造達成一種完美的幾何形式,已期完成那種平衡中所要保持的東西。
彼得·蘭德爾·培杰大部分的雕塑作品都是有機的幾何抽象的形式,大自然是他們鐘愛的主題,題材取法自然,又融于自然,雖為人工但又宛若天成。于他而言,媒材并非信息,用自然物創(chuàng)作的雕塑并不是必然地描述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同樣的,用工業(yè)垃圾創(chuàng)作的雕塑也并不必然的闡釋了我們與技術的關系。把自己限定在簡單的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決心極大地解放了他,可以充分地用語言去表述。
注釋:
1.大衛(wèi)·彼得森.《新有機建筑:新浪潮》.加利福利亞大學出版社,2001.
2.大衛(wèi)·彼得森.《新有機建筑:新浪潮》.加利福利亞大學出版社,2001:43.
3.《建筑》.國際雕塑中心出版社,7月/8月刊,2003.
4.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