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達俊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助教 330000)
淺析表演美學原理在演奏中的體現(xiàn)
——古爾德《哥德堡變奏曲》演奏片段
曾達俊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助教 330000)
在鋼琴演奏的道路上,我們有時會碰到許多的問題。如何演繹好作品,并且取得一個良好的舞臺效果?如何把握作品風格,實現(xiàn)與作曲家思維的對接?如何背譜,以便達到良好的彈奏效果?如何讓情感更好的投入到作品中,使得作品極富靈魂?縱觀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實歸為一類而言,就是音樂表演美學原理。我們不光需要很好的技巧,更需要美學原理的支撐。如果音樂失去了本質(zhì)的審美取向,喪失了基本的美學原理的話。它就違背了一種人類正常審美的自然規(guī)律,必將被人們所不能接受,就談不上該如何演繹與傳遞了。
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他是一位富有久負盛名的加拿大鋼琴家。1955年美國公演,以一首《哥德堡變奏曲》,一舉成名。《哥德堡變奏曲》的變奏的基礎不是主題的旋律,而是主題的低音線條。巴赫在這樣一個及其逼窄的基礎上建起了一座巍峨的音響大廈,期間包容了巴羅克時期幾乎所有的風格樣式,卡農(nóng)、賦格、舞曲、詠嘆調(diào)、沉思曲、序曲等應有盡有。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各種復雜情感也都盡在其中。這首作品其織體的復雜程度絕不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鋼琴家可以對付的,古爾德想以這首作品作為自己事業(yè)的開端,無疑是拿自己的前途冒險而古爾德的演奏結(jié)構(gòu)嚴謹、色彩豐富、生動傳神、讓人聆聽到內(nèi)心深處映射出來的巴赫。下面我就對古爾德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簡要的談談表演美學在他演奏中的體現(xiàn)。
對于作品的演奏而言,二度創(chuàng)作是演奏者對作曲家作品的一種新的理解和升華,是作品的一個重生。然而,二度創(chuàng)作并不是一味的對作品進行自我理解下的改變,憑借主觀意識,凌亂地進行拼接和表達。如何把握好二度創(chuàng)作的這個度呢?從古爾德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中,我們不難看出,古爾德對巴赫的這首傳世之作進行了情感和音樂處理上的二度創(chuàng)作。首先,他的音色保持一種清晰、通透的色彩感,并且極力控制每一個音的音量比例。使得作品演奏的更貼合巴赫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期。在踏板方面,巴赫的作品并沒有踏板標示。古爾德在每個連接音上都運用的少量的踏板,使得音色更加的圓潤。雖然加入了踏板,但是從音響并沒有出現(xiàn)渾濁,每個音還是那樣干凈。就對比度上而言,他演奏的作品對比明顯,強弱變化分明。而巴赫這一作品的時期,流行的羽管鍵琴,基本上沒有大幅度的強弱變化,所以沒有現(xiàn)代鋼琴演奏出來的變化豐富。
作為巴赫諸多鋼琴作品中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哥德堡變奏曲》被許多的鋼琴家所演繹。該作品編號是BWV988,這部偉大的變奏曲原名為《有各種變奏的詠嘆調(diào)》,當初巴赫對這首作品的定義是“一首為音樂愛好者消遣用的各種詠嘆調(diào)以及變奏”。這首作品作于1741—1742年,屬于巴赫《練習曲》的第四部分,是巴赫在萊比錫寫作的。這首作品名字是源自巴赫一個名為哥德堡的學生,為了讓凱瑟琳伯爵不再失眠,他讓哥德堡每天演奏這段曲子給伯爵聽,以便治療他的失眠。作曲家便使用自己早先創(chuàng)作的一套小曲集中的薩拉班德德舞曲作為主題,并根據(jù)這一主題寫了三十個變奏。
在古爾德演奏的作品當中,這一風格被牢牢的抓住,整首作品,并沒有一點焦躁的感覺,讓人聽了,心如凈水;沒有絲毫的雜念,體現(xiàn)了宗教音樂的一種風格特點,讓人仿佛置身于教堂里,如同聆聽天堂傳來的美妙歌聲一般。
從音響上,我們會聽到有說話的聲音。這是為何?難道是錄音中出現(xiàn)的雜質(zhì)?其實不然,這是古爾德發(fā)出來的聲音。他運用的是旋律記憶法。是他在唱讀旋律。
一般情況,記譜有三種方式:(1)手指機能的慣性記憶;(2)樂譜的畫面記憶;(3)音響記憶。古爾德綜合了這三種記憶法。從畫面和音響上可以看出,古爾德的手指機能呈現(xiàn)出一種慣性跑動,基本上沒有視線的快速移動。而音響中出現(xiàn)的“怪聲”,應該是古爾德的一種聲音記譜法,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被人們稱之為“鋼琴怪杰”。
通過上面的一些簡要的分析,可知古爾德在演奏上遵循了一系列的表演美學原理。古爾德的《哥德堡變奏》經(jīng)歷了兩次錄音。一次是他剛成名的時候,另外一次則是他死前最后幾天。《哥德堡變奏曲》的兩次錄音不僅是這位鋼琴怪杰生前的第一張唱片,還可以說是他的最后一張正式唱片。盡管古爾德在1982年2月至8月間還錄制了一些其他作品,但這些唱片均是古爾德去世后才發(fā)行的。這同一部作品代表著古爾德職業(yè)生涯的起點和終點。古爾德從這里出發(fā),臨死似又重回故里。然而,風景依舊,人事全非。這時的古爾德與27年前的自己相比,無論從什么方面說,都已經(jīng)完全不同。青年古爾德躊躇滿志,演奏中盡顯才華橫溢的天才本色,整部作品只用38分27秒,可謂快馬迅捷;暮年古爾德則深邃內(nèi)省,少年天才變?yōu)槌了挤€(wěn)健的智者,持重堅忍的速度居然將演奏時間拖至5l分15秒。他這兩個同樣精妙絕倫但風格完全不同的錄音版本成了一個象征。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是同一個鋼琴家演奏一首同樣的作品,但是因為年齡的不同,對作品認識和審美經(jīng)驗的變化,演繹出來的作品也會出現(xiàn)截然不同的景象。這正是表演美學的魅力所在。
[1]約·霍夫曼著.《論鋼琴演奏》.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涅高茲著.《論鋼琴表演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3]王大立著.《鋼琴藝術之路》.花城出版社,2009.
[4]張前著.《音樂二度創(chuàng)作的美學思考》.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