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約
自中國經濟改革伊始,政府財經決策的智囊們就在中南海的重大決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與當年的“吳市場”(吳敬璉)、“厲股份”(厲以寧)等相比,今天的財經智囊有何新特點呢?我們挑選了不同界別的6名人士作為代表,試圖梳理中南海重要智囊的形成脈絡。他們分別是:劉鶴、陳錫文、林毅夫、劉世錦、李揚、蔡防。
“副部級以上”學者
雖然在學術和個人風格上各有千秋,但高級智囊們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即他們分別在中央、政府、重要官方科研機構、重點學術機構擔任主要職務。
以前述6名人士為例,劉鶴現(xiàn)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現(xiàn)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林毅夫現(xiàn)任全國政協(xié)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副主席;劉世錦現(xiàn)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蔡昉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中南海智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常常成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座上???,能夠直接將自己的觀點與意見提供給主要領導人。例如,前述6人除劉鶴、陳錫文有職務職責外,其余4人被邀請“入海獻策”均在5次以上。
不僅參與日常經濟政策討論,他們中的許多人更是為政治局委員上過課的“中南海講師”。上世紀90年代,林毅夫就曾進入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分析經濟形勢。2005年4月,劉世錦為政治局委員講授《關于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的若干問題》;從2003年3月到2012年2月的近十年間,蔡昉3次踏人中南海為中央政洽局集體學習授課。
談及中國經濟學就不能不提及一個著名組織——“中國經濟50人論壇”,這個1998年成立的獨立學術群體幾乎囊括了中國當今頂尖的學者。而論壇每年的年會主題,更是常被視作中國重大經濟政策的“沙盤推演”。頂級智囊們都與該論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前述6人全部是論壇成員,其中劉鶴是論壇重要的發(fā)起者和組織者。
官員學術化
除去種種的身份和頭銜,這些智囊們不僅有著良好的學術和科研背景,更是引領著所在領域的潮流和風向。
從1994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國家的主要政策討論林毅夫都有參與。比如,1994年的治理整頓,以及接下來的糧食問題、電信改革、銀行改革、WT0、收入分配、通貨緊縮、宏觀調控、土地問題、農民工問題……幾乎所有的重大決策討論,都有他的聲音。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經濟理論和政策問題研究,主要涉及企業(yè)改革、經濟制度變遷、宏觀經濟政策、產業(yè)發(fā)展與政策等。
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和蔡昉也都是各自研究領域的金字塔塔尖人物。李揚擅長貨幣、銀行、金融市場、財稅的研究。而蔡昉的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三農”問題、勞動經濟學和中國經濟改革;蔡昉曾參與了“十一五”以來中國發(fā)展規(guī)劃與重大政策的咨詢工作,并提出“劉易斯拐點”、“漸進式放開二孩”等頗具爭議的學術觀點;李揚則主持了國家資產負債表的研究。
去年以來,劉鶴成為最受關注的高層智囊。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劉鶴就以經濟智囊的身份多次陪同習近平赴各地考察。在原國家計委工作期間,劉鶴主持制定過十一部國家產業(yè)政策。他還參與過“八五”、“九五”、“十五”、“十二五”規(guī)劃的編制,同時還是中共十六屆三中、五中、六中全會和十七大,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文件的重要執(zhí)筆人,為三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起草過經濟講稿;陳錫文是我國最重要的“三農”問題學者之一,近二十年來,他幾乎參與了在中國發(fā)展中所有重要“三農”問題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同時也是每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起草者。
未來錦囊
2014年已經進入中國改革的落實年,如何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確定的路線圖既考驗高層改革決心和勇氣,也考驗高層智囊的智慧和改革思維,而關于未來政策的走向,也許就藏在這些高級智囊的言論里。
李揚在8月25日表示,到2020年。中國經濟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的改革將基本就位,各經濟領域的體制也將定型,至少到2017年,我國的經濟體制就會穩(wěn)定下來,為新階段的中國經濟發(fā)展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
林毅夫一貫對中國經濟“樂觀”,且肯定政府的作用。蔡昉近期也明確表示“中國還沒有陷入經濟悲觀時代”。相比之下,劉世錦對中國經濟較為謹慎,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速進入中高速發(fā)展時期后,這個“中高速”的底在何處,現(xiàn)在還沒有探明。他建議在這樣一個增長的新常態(tài)下應該力爭企業(yè)可盈利、財政可增收、就業(yè)可充分、風險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資源環(huán)境可持續(xù)的“六可”目標。
劉鶴很少發(fā)表公開言論。分析人士說,從公開信息看來,劉鶴是反對在社會保障、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障房等方面走高福利道路的。并且警惕高福利對政府債務、財政政策空間的負面影響。
此外,陳錫文近期還提出深化農村改革中需要破解的四大難題,并強調農村土地改革不能再搞“大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