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盛 (徐州工程學院 221000)
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人文意識
宋國盛 (徐州工程學院 221000)
一件藝術品的誕生,不僅是藝術家自身審美意趣的寫照,還應當是藝術家人文意識的彰顯。藝術家自覺的通過藝術作品來表達對人、對社會、對自然的關照,是促進社會文化高度文明的重要內容。
藝術創(chuàng)作;人文;意識
在伊曼紐爾·康德去世的九天前,他的醫(yī)生來訪。年邁抱病而又近乎失明的康德從椅子上起身,顫微微的站著,口中喃喃做聲。他的摯友終于會意,原來康德是要他先坐,然后才肯復坐,來客依意落座后,康德才讓人攙扶著做下來,在恢復了點力氣之后,康德說道:“人文的意識還未離我而去”。一時,兩人感動不已。這“人文”一詞,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頂多意味著溫文有禮,然而,對康德卻遠非如此,康德是在強調:人類只有在自我證明原則和自我約束原則的前提下才能完成自我價值的超越。
“人文”一詞不單單是西方文化發(fā)展的結果,在我國早有出現,《易經》記載:“剛柔相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查時變;觀乎人文以成化天下。”三國時王弼曾說:“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宋程頤在《伊川易傳》中也亦說:“人文者,人之道也?!闭f得就是人文意識。人文意識其實就是以人為本的意識。一切以人為出發(fā)點,一切以人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為核心,是高度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的一種思想態(tài)度。它強調人的高貴精神,贊美人的力量,頌揚人的特性和理想,提倡尊重人、發(fā)展人的事業(yè)。所以,人文意識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積淀而成的精神財富。
藝術創(chuàng)作是指藝術家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一定的創(chuàng)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藝術創(chuàng)作從根本上來說是藝術家根據自身審美判斷所進行的一種獨立的、自由的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
就繪畫而言,西方古典主義繪畫提倡題材典雅和形式莊重,強調理性而輕視情感,強調素描與嚴謹的外表、貶低色彩與筆觸的表現,追求構圖的均衡與完整,努力使作品產生一種古代的靜穆而嚴峻的美。然而繼法國浪漫主義之后,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藝術家開始在歷史中尋找新的創(chuàng)作方向,個體價值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波普藝術的出現,使得繪畫者將個體意識更充分的融匯于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獨立性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其中包括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褒揚;包括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包括對理想、信仰和自我實現的執(zhí)著;也包括對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
總之,藝術家借助藝術創(chuàng)作來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本能需求的反映,這要求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須具有清醒敏捷的個人意識、獨立創(chuàng)作精神,獨特而豐富的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更好的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作品。
人類文明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和演變,不論是最初的男耕女織原始狀態(tài),還是現在的科技、信息化空前繁榮,作為每一個自然人的個體,對本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從來就沒有改變過。隨著人類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不斷改變,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發(fā)展,“人文精神”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意義的社會認知。
不能忽略的是,藝術品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為社會文化的繁榮起著重要作用,它是整個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通過自身獨特的語言映射著整個社會文化特征。滿足著人們深層的精神審美需求。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安德魯.懷斯在其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描繪的是因身患小兒麻痹癥而致殘的少女克里斯蒂娜,無助地匍匐在荒涼的草地上,正在艱難地向山坡上的木屋爬去?;氖彽拇蟮卣紦水嬅娴拇蟛糠郑諘?、孤寂的氣氛擠壓在少女身上,形成一種凄涼和悲冷的情調。其作品色彩柔和、筆觸細膩、刻畫精細入微而又帶有感傷、凄涼和悲冷的情調。作品中不但充滿藝術家最簡單、最平凡情感表達,而且富含有著令人神往的人文力量。正因為如此,作品才不斷的喚起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對故鄉(xiāng)的懷戀,以及對逝去時光的回憶。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需求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兩大類:本能需求和精神需求。本能需求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精神需求是人類意識的延伸。從這個概念判斷,一件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至少要包含兩層意義:一是藝術家自身個人“自由觀念”的展示。主要體現在藝術家對自身情懷的關照;二是藝術家對社會群體的關照。即“人本觀念”。藝術家要想使自己的藝術作品站立于藝術的高峰,除了在作品中充分反映自身對世界的認識之外,還需要關注普通群眾的生存現狀和內心渴求。否則,其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必然是不完整的。
人文的核心是對生命極其所處環(huán)境的關懷。藝術家只有承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人利益,包括物質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藝術作品才能達到圓滿的狀態(tài)。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追求”,藝術創(chuàng)作也是“對人的價值追求”,只有提倡人文精神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相容性,藝術作品的價值才能充分體現。藝術家不僅要有自己的藝術思想,還要有高尚的創(chuàng)作理念。一件藝術設計作品不僅可以帶來一定的物質財富,還要反映其所處時代的人文背景。在滿足自身審美情緒表達的基礎上,正確地引導社會其他群體的高雅審美需求。共同構筑和諧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這是每一位藝術家都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在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中,人文意識應當成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種習慣性意識,與其藝術表現手段一起共同構成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秀藝術文化基因。只有這樣,當一件藝術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不論藝術種類種類如何,藝術風格怎樣,都是藝術家的高尚品格的流露。
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作為個體的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對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起著一定的作用,而作用的大小以及對后世的影響深遠程度,人文情結則起到重要作用。一件藝術品的誕生,不能僅僅是藝術家自我實現的結果,更不是以更多的謀求市場利潤為目的,而是應該樹立一種健康積極的觀念,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展示。所以,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藝術家應該不斷完善自己,努力將藝術創(chuàng)作由“自在的”狀態(tài)過度到“自為”的狀態(tài)。因為就一件藝術品而言,人文精神不但是藝術品價值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象征。如何提高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人文意識,防止藝術唯我論和藝術唯美論的泛濫。是每一個藝術家都應當思考的重要課題。
[1](美)歐文·潘諾夫斯基著.《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2]《創(chuàng)造設計的生命力—藝術設計的源流及發(fā)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加拿大)查爾斯·泰勒著.《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譯林出版社,2012.
[4]曹意強等著.《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