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進出墨脫的線路中,由米林縣的派鎮(zhèn)到背崩鄉(xiāng)的道路不算最險峻,卻在整個墨脫以及背夫文化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當?shù)卮迕衩磕陱拈_山的6月到11月,日復(fù)一日翻越多雄拉山、穿越原始森林、塌方區(qū)運送物資。早期的背夫運輸逐漸演變成騾馬運輸,2009年2月背崩公路竣工通車,背夫數(shù)量逐漸下降。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背夫文化,以及當?shù)氐尿咇R文化,都將成為過去。
逐漸消失的背夫
即使雪山象征著死亡,前往墨脫的路至今仍然險象環(huán)生,但背崩鄉(xiāng)卻猶如一顆美麗的綠寶石鑲嵌在雅魯藏布江畔、深藏在雪山背后,吸引著人們前來一探芳容。這是個極美麗的門巴族村莊,一棟棟尖頂?shù)娜俗中文痉繉訉盈B疊錯落在山上,每當清晨白色的霧氣圍繞在村莊周圍,就宛如一處清新的桃花源。
5月底,不下雨的背崩甚是悶熱,沒爬多高就已汗流浹背,氣喘吁吁。路旁的風(fēng)旗被陽光照得金光閃閃,讓人睜不開眼。派出所工作的一名“郭達”(門巴族里對于男孩的稱呼,女孩則叫“烏雞”)帶我去村里家訪。我們來到一位老背夫向榮的家里做客,一進門,首先接受了主人敬的三大碗黃酒。三碗下肚,已經(jīng)開始有點微醺了。
酒帶出了回憶。
48歲的老背夫向榮,13歲起就開始背東西。早期的墨脫沒有馬,靠的是人力運輸。80年代開始,隨著騾馬道的打通,馬幫逐漸代替了背夫運輸。最開始,墨脫縣的騾馬運輸主要是地方政府和部隊組織,近20年來,進入墨脫縣的物資需求急劇增加,民間騾馬馱運也隨之發(fā)展起來,一些有經(jīng)濟條件的群眾購買馬匹,參加山內(nèi)外的運輸,也用馬到山外銷售土特產(chǎn)品和采購。向榮說,當年趕騾馬最多的時候是同時趕八匹,馬是鄉(xiāng)政府的,幫著鄉(xiāng)里運輸,自己也賺一些勞工錢,順帶運一些自己的東西。
向榮并不是專職的背夫,主要還是以趕騾馬為主,為了與騾馬的速度保持一致,他們不能負重太多,沿途無休,要跟著一直跑。向榮說,他每次最多只背50斤,而那些專職背夫最多可以背到120斤以上。
從背夫的雙肩到騾馬的碎步,墨脫緩緩前進了一步。而包袱里的貨物,也隨之改變。
80年代,門巴人每年翻山出去,運的最多的是稀缺的食鹽。到了后來,也主要包括清油與大米以及派鎮(zhèn)的干核桃、奶渣。有些物品可以用背崩本地的特產(chǎn)予以置換,例如,當?shù)氐闹窬幒t;一種被當?shù)厝朔Q為“那尼”的草藥,據(jù)說這一種可以當煙抽的藏藥,有筷子那么粗。當時鹽是五毛錢一斤,一家人一年會吃上五六十斤,那時的鹽十分貴重,是無法用東西置換的。如今通路后,鹽便宜了許多,不再“奢侈”,家里的用鹽量也增加了三四倍。
小小的山路,直通飯鍋。
門巴人的伙房時??梢姺苛荷蠏熘粔K塊豬油,有的是用豬肚包住,像一個個囊。按照當?shù)厝说膫鹘y(tǒng),每年只有過年時,才可以殺上兩頭豬(這是村里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情況)。把肉去掉,留下皮和脂肪(肥肉),將鹽均勻地撒上(作用是防蟲保鮮),再倒上當?shù)氐陌确郏派蟽蓚€月,等到收稻子的時候吃。每次把肉割下來一點,在鍋里化成油。向榮說,這些油必須省著吃,因為要吃整整一年。
說起過去運輸路上的艱險,向榮說,自然災(zāi)害對他們當?shù)厝说耐{不算大。因為通常他們會選擇一年路況最好的5~8月去運輸。這并不像普通背夫,4月和11月仍然還需要外出背運。讓向榮記憶猶新的是80年代最危險的路段“老虎嘴”的樣子—在還沒有打通馬行道之前,當?shù)厝擞靡环N白色的光滑石頭,修葺在懸崖的邊上,這段路趕上騾馬可想而知。
向榮有近十年沒有出去背東西趕騾馬了,他已經(jīng)退休,開始養(yǎng)老。家中運輸?shù)幕顑?,也交給了大兒子達瓦森格。達瓦森格在背崩也算小有名氣,公路剛修通,就一狠心買了一輛皮卡,將騾馬運輸轉(zhuǎn)型成汽車運輸。不光如此,他還在村里早早開起了客棧、餐廳以及小賣部。2012年,達瓦森格又賣掉皮卡,貸款買了一輛獵豹越野車,繼續(xù)做著跑車的生意。
如今村里參加背運以及騾馬運輸?shù)娜艘呀?jīng)越來越少,據(jù)統(tǒng)計,背崩村全村現(xiàn)在有一百多匹騾馬,不過都用不著了。村里像向榮一樣的老背夫,退休后最大的心愿就是每天吃飯喝酒,生活無憂。向榮家里最老的一匹騾子也是九年前買的,偶爾幫著在附近運輸一些東西,再不會走遠路了。而向榮家里,如今再無背夫。他們代表著墨脫一個時代消失的背影。
泡在黃酒里的生活
在墨脫,去當?shù)厝思依?,必須要喝酒,從黃酒、啤酒一直喝到藏白酒。按照門巴族的規(guī)矩,客人喝醉了,才是看得起主人??腿巳绻芙^喝酒,就會受到特殊的懲處—別人喝多少,就往他頭上澆多少,弄得滿身濕透。
門巴人離不開酒,就像藏族人離不開茶。門巴人每家每戶的伙房里都吊著一串串黃色酒曲,被稱為“旁”。他們一年釀酒用掉的糧食,比吃掉的還多。背崩村也不例外,人人面色紅潤,坐在自己家的木廊上飲酒聊天,看見我們就招呼著—“來喝一點”。
這就是門巴人的特色—男女老少每天清早起來就開始喝酒,喝的是用當?shù)靥禺a(chǎn)的玉米和雞爪谷釀的黃酒,藏語音譯過來叫“曼加”,意為“雞爪谷酒”。除了酒曲,門巴人的伙房里還會掛著大大小小的葫蘆和竹筒,裝滿發(fā)酵的酒,大人小孩飲酒如喝水。飲用時取出若干酒釀,裝入有塞子的竹筒內(nèi),兌上涼水。拔開竹塞,緩緩流出的就是清涼可口的“曼加”了。“曼加”度數(shù)不高,10度左右。初喝起來有點苦澀,喝慣了倒也清涼甘美,提神消暑。我在一家門巴人家里,親眼看見主人喝酒時,順便給自己五個月大的孩子也喝—他們從吃奶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喝黃酒了!
無論人工背運還是騾馬運輸,黃酒在運輸途中也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門巴人的古老觀念中,路上的高山、森林、河流里都有鬼神存在,遇到自然災(zāi)害和風(fēng)險,都是鬼神作用的結(jié)果。飲酒能表達對出行者最誠摯的祝福,并且能夠辟邪驅(qū)害,保佑參與長途運輸?shù)挠H人們一路平安。出行前,全村人要與出行者相聚一天,有人還請村中喇嘛念經(jīng)祈禱,擇定吉日。這時候的酒,與平時飲酒的含義不大一樣;釀酒的質(zhì)量也更為關(guān)鍵,若釀的酒發(fā)酵,他們的心就不安,認為不宜遠行。要出山交換的家庭,如果覺得自己的釀酒技術(shù)不佳,就要請技術(shù)好的親臨指導(dǎo),以釀出醇美的酒來。
深山之中的酒鄉(xiāng)背崩,空氣里總有一股含糊不清的味道,讓人總是有一種迷迷糊糊快樂的感覺。就連看似沉默的村莊,都好像暗藏著熱烈的情緒。住了一個星期之后,我明白,這就是一種酒的氣息,一股熱乎乎、溫潤的、帶有力量的氣息。
在天地的角落,人們要生存,也要生活,還要盡可能地快樂。我一直想拜訪背崩村的老村長,可連去三天,他都已經(jīng)早早地醉倒了。
背崩,煙云如霧,山河如醉。
墨脫的容顏
所有若有若無的道路,都指向同一個終點:最后的蓮花圣地—墨脫。來到這里的每個人,之前都有各自不同的想像;等到真的來了,有人欣喜,也有人失落。但無論如何,墨脫就是墨脫,就是你眼前的模樣。從7世紀蓮花生大師到“白瑪崗”弘法開始,墨脫這朵“蓮花”經(jīng)歷了厚重演變。隨著扎墨公路的打通,它也成了當?shù)厝怂<降摹跋Mā薄?/p>
回顧這些年墨脫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與發(fā)展,從背夫到馬幫再到公路經(jīng)濟,每一次轉(zhuǎn)型都圍繞著路。隨著墨扎公路的推進,即將通車和通往各鄉(xiāng)的公路也在修建,人背馬馱的歷史即將結(jié)束。而墨脫無時不刻地為通車后村民為靠“人背馬馱”作為經(jīng)濟收入而減少憂慮著,并在這一刻來臨前做好了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轉(zhuǎn)變、勞動力轉(zhuǎn)移的準備。
挖掘機、施工、木匠技能的培訓(xùn),會讓農(nóng)牧民從“苦力”轉(zhuǎn)變?yōu)榫哂屑夹g(shù)的人;農(nóng)業(yè)上茶園、畜牧業(yè)、蔬菜大棚、高科技農(nóng)業(yè)觀光園,以及水電能源開發(fā)項目等也正陸續(xù)登場。
然而,依然有一個問題讓我們無法回避:如何讓旅行者面對進入墨脫之后的落差困惑?走過墨脫七鄉(xiāng)一鎮(zhèn)46個村莊的“徒步書記”縣委書記劉革生說:“沒有文化依托的旅游是一種缺少靈魂的旅游,旅游的動機是多元的,但文化才是旅游的核心和靈魂?!痹谀摽h城地面環(huán)境的改造工作計劃中,要將門珞巴的民族元素注入到墻體、建筑上,形成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而為了打造文化感,當?shù)匾步M建門珞巴風(fēng)情表演隊,演繹傳統(tǒng)的樂器及民歌舞蹈;建起了門珞展示館“水仙閣”……
墨脫曾經(jīng)因為閉塞而被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這里的雪山、云霧、林海、瀑布、深谷、激流及淳樸善良的門巴、珞巴族,構(gòu)成了人們心中的“香格里拉”。十幾年來,全國的人和物都在艱難地翻山越嶺,來到這座邊陲小城,改變它的容顏。作為一個全國最后通公路的縣城,墨脫等了太久。如今,喜馬拉雅山也無法阻擋它躍躍欲試,要通過這條修建了60年之久的公路,走向廣闊的世界。它仍在不斷變化,惟愿時間能為它刻上更美麗的容顏。
路線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