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
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岡仁波齊峰后,就被它恬淡從容的氣場所迷住,自從它在視野中出現(xiàn)后,視線就一直舍不得離開。岡仁波齊如王者,沉穩(wěn)從容,給人一種強大的內心力量。這種神性的張力是任何雪山所不能比擬的,其南面的納木那尼峰雖然比它高一千多米,顯得高大壯實,但在岡仁波齊的神性之下,它只是個調皮的大孩子,峰頂上的云彩張牙舞爪,帶著一絲囂張。就如《岡底斯山海志》一書中所描述:“岡仁波齊形如橄欖,山尖如刺、直插云霄,把天邊的藍都刺破了。山峰南面朵朵白云,似向山峰匍匐朝拜,山身如水晶砌成,透亮發(fā)光。當日月的光芒照射到岡仁波齊,就會反射出奇異的光芒,并從山的頸項流出清泉,如仙樂般動聽。而山腳下的綠草繁花也如同彩裙一般美麗。在高大的岡仁波齊身邊,有大小不等的雪峰環(huán)繞,如同婀娜的白衣少女頂禮致意?!?/p>
至尊神山
現(xiàn)今國道219獅泉河鎮(zhèn)到拉薩已全部鋪上柏油,但從拉薩到岡仁波齊神山的一千三百多公里還是要大約兩天時間。過了馬攸橋檢查站,車輛行駛在廣袤的荒灘戈壁上,黑色的油路筆直地消失在天邊。原來的土路很寬闊,那是在草地上無數(shù)彎曲的黃色傷痕,一望無際,陽光火熱地籠罩著遠處的群山、近處的白云與小草,沒有人煙,只有偶遇的野生動物點綴著。連續(xù)行駛幾個小時,景色依舊沒變。蒼涼厚沉的阿里高原地平線上,游者身影和車的尾塵都可以被拖得很長很長。對于一個親歷者來說,回想這樣的情景絕對是難以自抑的,因為那一瞬之間,游人專注而疲乏的神情與體態(tài),已和這高天厚土契合在一起了。
與這個高天厚土契合在一起的還有神圣。西藏原生態(tài)的苯教貫通宇宙三界的神山及大德的圣跡、藏傳佛教勝樂金剛的宮殿、印度教大神大自在天的棲身之地、耆那教的教主大雄悟道所在—各種傳說在神山岡仁波齊上相容不悖地傳承著、神話著,這些宗教都以不同的方式將岡仁波齊崇拜歸到自己的氛圍之中?;蛟S,岡仁波齊的別稱“萬山之宗”、“世界中心”更能體現(xiàn)出神圣的意味。而且這些宗教對岡仁波齊信仰不僅是永恒神圣,還帶著平和淡定,教派之爭中的敵手們惟獨可以在岡仁波齊面前和睦相處,成為共同信仰的信民。信徒們篤信不論國籍、文化、種族、宗教、教派,前往這片自然與心靈高度契合的特殊地域時,他的身心都會得到凈化和提升。
在印度的創(chuàng)世紀神話中,傳說創(chuàng)世神大自在(也就是后來印度教大大名鼎鼎的濕婆)、梵天和遍入三神攪動無邊之汪洋而產生日月星辰和人類居住的地球,再次攪動而產生各種寶和一個毒瓶,因恐其毒毀世間便將其吞下,但傾刻間昏厥,故大自在神將其取出并自己吞下,但其鯁于喉中。大自在神為了消解劇毒引起的痛苦,就選擇了涼爽的岡仁波齊山(印度人稱之為Kailash)作為其棲身之地。這段故事充分說明大自在神崇拜不僅與岡仁波齊有關,而且源于岡仁波齊并傳到印度。在古代印度社會,大自在神崇拜在諸多被佛教徒稱為外道的信仰中占有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信民們不遠萬里,長途跋涉,北上西藏來轉山朝拜岡仁波齊,他們堅信和祈禱大自在神的護佑和寬容。斗轉星移,印度社會從亞利安人到穆斯林人,風易其主,但古老的大自在神崇拜一直頑強地存在到今天,人們堅信大自在神從產生之日起就居住在北方的岡仁波齊,而且現(xiàn)在仍然居住在那里。
在苯教經典中,對岡仁波齊崇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苯教文化時期。苯教三界的宇宙觀認為,整個宇宙分為三層,岡仁波齊神山外形如十字形金剛杵形的水晶石,不僅是人間的中心,還是三界宇宙的中心,其山峰直刺神界之域,貫通宇宙三界。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在后來的苯教史上,形成了一種凡有一定造詣的信徒都去岡底斯山中修煉的習俗。不僅如此,岡仁波齊在一些苯教寺院還被“擬人化”,繪于壁畫、唐卡、雕塑之中,供信徒們膜拜、觀想。
轉動的岡仁波齊
著名的藏族大譯師仁欽桑寫過一首關于岡仁波齊的詩:“拜過神山來了,拜過獅子來了,神山獅子之間接過授記來了。拜過圣湖來了,拜過金魚來了,圣湖與神魚之間,接過授記來了。拜過神山來了,轉過圣湖來了,神山圣湖之間,接過授記來了。”
對于馬年轉神山的傳統(tǒng),也猶如“授記”,說法有很多種,如神山屬馬,佛祖釋迦牟尼屬馬,其在人間之時,有一馬年守護十方之神、諸菩薩、天神、眾羅漢、阿修羅各天界樂師,都云集在神山周圍,因此馬年便成了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如苯教佛祖敦巴辛饒在此山上降臨雪域高原之年為馬年,此后降妖除魔,弘揚正法,創(chuàng)立了雍仲苯教。如馬年為上文所提尊者米拉日巴戰(zhàn)勝苯教那若本瓊法師之年。所有的這些傳說都明確地指向吉祥殊勝的馬年,于是馬年轉山一圈,其功德相當于其他年份轉山13圈所積的功德。
轉山朝圣者們世代相傳,圍繞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以洗凈一生罪孽,轉上10圈者,可以在五百輪回中免受地獄之苦,而轉山百圈者,便可成佛升天。因為這些神奇?zhèn)髡f和充滿魅力的解脫之法的誘惑,許多藏族人一生的夢想就是能來到岡仁波齊的腳下,哪怕遠隔千山萬水,哪怕卒于朝拜之路。
而轉滿13圈就能消解所犯的罪孽,求得靈魂解脫的說法來自于另一個故事。在轉山路上翻過最高的卓瑪拉山口后有一小湖,名卡卓瑪初吉增布(托吉措),意為空行母沐浴池。相傳早年有位康區(qū)婦女背著孩子轉山剛翻過卓瑪拉時,口渴難忍,發(fā)現(xiàn)五六十米的下方有處湖水,于是她來不及顧忌許多,跑到湖邊飲水,可當她剛跪下,身上皮袍里的小孩掉進湖里淹死了。萬分悲傷的她為懺悔殺子之過連續(xù)順轉神山13圈。之后蓋障已凈,化身為空行母,并在巖石上手足印痕。從此人們以轉神山13圈為轉山標準的習俗流傳至今。
在深層次上,對馬年轉一圈神山等于平時13圈還有一種解讀:本身轉的一圈加上12,即為13圈。在佛教中,12是一個特殊的數(shù)字,12因緣也稱12緣起支,是佛教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12個環(huán)節(jié),因果相隨,三世相續(xù)而無間斷,使人流轉于生死輪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從兩河流域的黃道12宮,到天干地支中12地支,這有一個從印度到中國的過程,最后歸結為佛教的12因緣。這是一圈等同于12圏的文明密碼。黃道12宮之天文學意義上的一年,到中國天干地支中的12地支,再到12生肖獸,都是指一個循環(huán)。
當然,13是西藏苯教中最為吉祥的數(shù)字之一,也是遠古的苯教在現(xiàn)實中的遺存吧。所以要說清馬年轉山一圏相當于13圈這回事,需在天道循環(huán)和生死循環(huán)之間畫上等號。而轉山本身就是帶著功德心進行的宗教行為。馬年轉山功德大,則是相信佛祖特有的加持力而已。
在朝山路上,每時每刻都在演繹著人間真情,人們在一種強大而又無形的精神引導下,最大限度、最充分地釋放著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在那里,存在的世俗沒有向罪惡傾斜。身處絡繹不絕轉山信徒之內,腳踏著千百年來無數(shù)轉山者的足跡,會感覺自已融入一個轉動的世界中,這世界帶著天地玄黃的獨特氣場。而與你擦肩而過或迎面而來的信徒們,無論是棗紅色長袍的僧侶、飽經風霜的老人、蹦跳的孩子,還是英氣逼人的牧民、害羞的少女,他們表情祥和淡定,那是信仰的力量所帶來的對現(xiàn)實與來生的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