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秀婷 鄧朝華
健康自我效能對基于社交網站采納健康信息的影響分析*
莫秀婷1鄧朝華2△
目的 探討人們通過社交網站采納健康信息意愿的行為特點及健康自我效能對的調節(jié)與中介作用。方法 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在436份有效問卷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采用SPSS 17.0、Lisrel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 健康自我效能部分中介了感知情感支持、感知信息支持、健康關注、感知用戶信任與用戶采納意向之間的關系;自我效能在健康關注和采納意向之間不起調節(jié)作用。結論 本研究模型可以一定程度上預測人們基于社交網站采納健康信息的意愿。
自我效能 社交網站 健康信息 調節(jié)作用 中介作用 結構方程模型
人們生活中經常會有身體不適的時候,通過網絡獲取健康信息不僅可以根據(jù)個人需求搜索信息,而且節(jié)省花費、保護隱私、減少尷尬以及信息檢索高效[1]。利用互聯(lián)網獲取健康信息的動機很多,例如上網搜索醫(yī)療服務的價格及尋找更便宜的治療方案[2]、由于咨詢醫(yī)生的時間有限用戶自行上網搜索其他想了解的健康知識[3-4]或者上網查詢信息以確證醫(yī)生診斷或尋求其他答案[5]等。雖然互聯(lián)網資源極大地方便了信息獲取,但是由于虛假詐騙和錯誤信息泛濫,尤其在健康疾病相關信息的獲取中,錯誤的信息會給人們以危險的決策行為,甚至引發(fā)誤診。目前國內關于健康信息搜索行為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基于社交網站獲取健康信息的相關研究。
健康自我效能(health self-efficacy),即人們關于是否有能力控制影響其健康的環(huán)境事件的信念,被廣泛用于健康領域以預測分析人們的健康行為。本研究以社交網站獲取健康信息為背景,著重研究健康自我效能和其他因子對人們采納健康信息意愿的影響及健康自我效能的調節(jié)與中介作用,并構建影響用戶采納社交網絡健康信息的研究模型。
自我效能在健康領域也有廣泛應用。在一個女性心臟疾病的研究中學者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顯著影響了人們的疾病管理行為,包括用藥、運動飲食習慣及壓力應對[6];Palsdottir發(fā)現(xiàn)具有高水平健康自我效能的個體運動的更多[7],Jackson等認為健康自我效能與人們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8]。自我效能對健康信息搜索行為也有影響[9],有研究表明互聯(lián)網對人們的健康干預顯著提高了人們特定行為(如鍛煉身體和健康飲食)的自我效能,同時生理性和社會性的有利條件會使人們對行為變化有更加積極的預期[10]。
在健康信息系統(tǒng)的研究中,大多數(shù)學者都把自我效能作為自變量、應變量,然而正如以上所述,健康自我效能不僅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可能在用戶采納信息行為的模型中扮演著調節(jié)變量的角色,同時受到除了健康關注、社會支持等因子以外大量其他因素的影響,那么就意味著健康自我效能可能同時相對獨立于本文提出的影響因子,那么健康自我效能也可能是中介變量?,F(xiàn)有研究沒有進行過相關的探究,故基于前人健康信息系統(tǒng)相關研究,結合社會認知理論,本研究提出了兩個待驗證的模型,分別為中介模型和調節(jié)模型,見圖1。同時由于本文是一個探索研究,所以不給出具體的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問卷調查,基于以上理論基礎和變量定義,設計了一份Likert5級量表的調查問卷,依次選擇強烈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強烈同意等5項,依次給予1~5分。問卷主要通過直接發(fā)放和電子郵件方式進行發(fā)放。問卷共回收451份,除去填答不完整及所有題項答案都一樣的問卷,有效問卷436份,占總樣本的96.7%。問卷填答者分別來自四川(153份)、湖北(164份)、陜西(30份)、山東(69份)等地區(qū)。
樣本中男性(52.5%)和女性(47.5%)比例相當;數(shù)據(jù)填答者大多數(shù)都受過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占61.2%),且相對較年輕(18~30歲占55.3%),學生所占比例高(44.5%)。艾瑞咨詢2012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社交網絡用戶中男性(54.2%)略多于女性(45.8%);年輕用戶(19~30歲)是社交網絡的最主要的使用群體,占比為54.6%;社交網絡用戶以高學歷的白領及學生為主。從社會發(fā)展來看,新技術、新生活方式總是在這些人群中首先被接受、被實踐,而且這類用戶具備較高的互聯(lián)網普及率和熟練應用網絡的能力,且長期的學習和工作積累了較多穩(wěn)定的社會群體關系?;谝陨戏治觯覀兛梢哉J為樣本抽樣是合理的。
本研究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及Lisrel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構建理論模型,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
1.問卷信效度及特征分析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對測量模型進行信度和效度的檢驗。信度由CR值和Cronbach’s α值來測量,效度由各因子負載來測量,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知,潛變量的CR值和Cronbach’s α值基本大于0.7,表明樣本數(shù)據(jù)的信度較好;所有測度項的因子負載均大于0.5,表明樣本數(shù)據(jù)的效度較好。
***P<0.01
2.中介作用分析
根據(jù)Baron和Kenny的研究,采用回歸分析來考察健康關注、感知信息支持、感知情感支持、感知用戶信任和采納意向的中介作用。中介作用的存在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以應變量DV對自變量IV回歸,系數(sh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2)以中介變量對自變量回歸,系數(sh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3)以應變量對自變量與中介變量M回歸,中介變量系數(sh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若自變量系數(sh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比(1)中的系數(shù)小,則為部分中介作用;若自變量系數(shù)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則為完全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健康自我效能部分中介了感知情感支持、感知信息支持、健康關注、感知用戶信任分別與用戶采納意向之間的關系。
另外,本研究運用Lisrel軟件分別對健康自我效能的完全中介作用、部分中介作用和無中介作用3個模型進行模型擬合度的檢驗,結果見表4。結構方程結果顯示,部分中介模型的擬合最優(yōu),即健康自我效能在各因子和用戶健康信息采納行為之間所起的是不完全中介作用。具體部分中介模型如圖2所示。
虛線表示該條路徑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線表示該條路徑在0.01水平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路徑除去,即得到本文欲驗證性分析的模型圖,見圖3。感知用戶風險在部分中介模型中對健康自我效能和用戶采納意向均不顯著(P>0.05),故將其刪去,基于該模型提出的假設為:
H1:健康自我效能顯著影響用戶采納SNS健康信息的意向;
H2:健康關注顯著影響用戶采納SNS健康信息的意向;
H3:健康關注顯著影響用戶的健康自我效能;
H4:感知信息支持顯著影響用戶的健康自我效能;
H5:感知感情支持顯著影響用戶的健康自我效能;
H6:感知用戶信任顯著影響用戶的健康自我效能。
3.調節(jié)作用分析
我們進一步探討健康自我效能對健康關注和用戶采納意向的調節(jié)作用。對調節(jié)作用的檢驗通常采用分層回歸的方法,考察交叉項對應變量的路徑系數(shù)是否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文運用層次回歸的方法,分三步分別對性別、年齡、學歷和收入等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與健康自我效能、健康關注及其交互項對用戶健康信息采納意向進行回歸分析。第一步引入控制變量,發(fā)現(xiàn)教育程度在0.05水平顯著,收入在0.1水平顯著;第二步引入了自我效能和健康關注變量,發(fā)現(xiàn)引入的兩個變量都顯著,但此時控制變量各項均不顯著;第三步引入自我效能和健康關注的乘積項,發(fā)現(xiàn)并不顯著,因此判斷自我效能在健康關注和采納意向之間不起調節(jié)作用。
*P<0.10,**P<0.05,***P<0.01
4.驗證性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提出的假設模型(見圖3)中包括4個外生潛變量(健康關注ξ1、感知信息支持ξ2、感知情感支持ξ3、感知用戶信任ξ4)和兩個內生潛變量(用戶采納信息的行為意向η1、健康自我效能η2),每個潛變量都由對應的觀測變量來測量。結構方程模型如下:
η1=γ11ξ1+β21η2+ζ1
(1)
η2=γ12ξ1+γ22ξ2+γ32ξ3+γ42ξ4+ζ2
(2)
采用Lisrel方法對模型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圖4所示。6個假設,共有5個假設得到了數(shù)據(jù)性支持。
由檢驗結果可知,在0.05的顯著水平下,在健康自我效能的各個影響因素中,感知用戶信任的影響作用最大,路徑系數(shù)是0.47;其次是感知信息支持;再次是感知情感支持,健康關注的影響作用僅在0.1水平上顯著,即假設H3不成立。影響用戶采納意向的兩個變量中,健康自我效能的影響作用更大,路徑系數(shù)是0.56。其中,采納意向和健康自我效能被解釋的方差分別是51%和56%。
Lisrel還給出了結構方程模型的擬合指標,如表6所示。其中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為2.34,根據(jù)Joreskog和Sorbom的建議,這個值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認為本研究模型擬合度較好。
在基于社交網絡獲取健康信息的背景下,本研究結合社會認知理論,欲探究用戶健康自我效能、自身健康狀況的關注程度、社交網站的信息和情感支持評價、社交網站的感知風險和感知信任對用戶采納健康信息的影響作用。根據(jù)已有的經驗,起到中介作用的變量一般都是一些容易受到其它變量影響,如情緒、態(tài)度等,而起到調節(jié)作用的變量一般都是一些具有穩(wěn)定特性的變量,在一個模型中不容易受到其他變量的影響,如性格、自尊等[11]。健康自我效能被廣泛應用于健康領域,在本研究的模型中是指用戶對利用社交網站進行健康信息搜索能力的信念,它既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又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首先,健康自我效能具有變化性,因為影響用戶對采納SNS健康信息信念的因素會受到廣泛因素的影響,除了本文所提及的健康關注、感知信息支持、感知情感支持、感知風險、感知信任之外,還有用戶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評價、以往類似使用經驗和用戶體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同時,健康自我效能又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因為影響用戶使用信念的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因素都具有長時間的穩(wěn)定性,例如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的安全性、用戶生活方式、用戶的職業(yè)類型和收入水平等,這些影響條件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進一步,個體性格特質更具有非常強的穩(wěn)定性,如用戶的信任特質,而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自我效能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健康自我效能具有相對變化性,所以健康自我效能會起到中介作用;但是,健康自我效能又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所以又可以認為它起到調節(jié)作用。而本文的探索性研究就是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結果顯示健康自我效能在健康關注與用戶采納意向之間不存在調節(jié)作用,即用戶利用社交網站進行健康信息搜索能力的信念不傾向于加強或削弱健康關注的程度。相反,研究結果支持健康自我效能在包括健康關注在內的各因子和用戶采納意向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同時,基于研究結果提出假設模型,使用Lisrel的方法進行驗證性結構方程模型檢驗。除了假設健康關注顯著影響健康自我效能不成立,其他各路徑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支持,而且采納意向和健康自我效能的方差解釋率在社會科學中可以認為較高,模型可以一定程度上預測人們基于社交網站采納健康信息的意愿。
自我效能在健康信息領域應用廣泛,但是研究其在社交網絡背景下用戶對健康信息的采納較少,尤其是健康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和調節(jié)作用。本研究以用戶采納SNS健康信息為例,說明了自我效能既存在調節(jié)作用,又存在中介作用的可能。同時根據(jù)研究結果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并進行了驗證性檢驗。最后得到如下結論:
1.健康自我效能部分中介了感知情感支持、感知情感支持、健康關注和感知用戶信任對用戶采納意愿的影響;
2.通過回歸分析,結果不支持健康自我效能在健康關注和用戶采納意向之間的調節(jié)作用;
3.通過健康自我效能、健康關注、感知情感支持、感知情感支持、健康關注和感知用戶信任可以有效預測用戶基于社交網絡的健康信息的采納意向。
[1]Xiao N,Sharman R,Rao HR,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online health information search: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 national cancer-related survey.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4,57:417-427.
[2]Tu HT,Cohen GR.Striking jump in consumers seeking health care information.Center for Studying Health System Change,2008.
[3]Tai-Seale M,McGuire TG,Zhang W.Time allocation in primary care office visits.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7,42(5):1871-1894.
[4]Yawn B,Goodwin MA,Zyzanski S J,et al.Time use during acute and chronic illness visits to a family physician.Family practice,2003,20(4):474-477.
[5]Nicholas D,Huntington P,Gunter B,et al.The British and their use of the web for health information and advice:a survey//Aslib Proceedings.MCB UP Ltd,2003,55(5/6):261-276.
[6]Clark NM,Dodge JA.Exploring self-efficacy as a predictor of disease management.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1999,26(1):72-89.
[8]Jackson ES,Tucker CM,Herman K C.Health value,perceived social support,and health self-efficacy as factors in a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07,56(1):69-74.
[9]Lee SY,Hwang H,Hawkins R,et al.Interplay of negative emotion and health self-efficacy on the use of health information and its outcomes.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8,35(3):358-381.
[10]Anderson-Bill ES,Winett R A,Wojcik J R.Social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web-health users enrolling in an online intervention: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self-efficacy,outcome expectations,and self-regulation.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1,13(1):28.
[11]楊林鋒,胡君辰.工作壓力調節(jié)和中介作用分析:以工作控制模型為例.軟科學,2010(7).
(責任編輯:郭海強)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Self-efficacy on Health Information Adoption via SNS
Mo Xiuting,Deng Zhaohua
(Shandong University(250000),Jinan)
Objective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influence factors on people’s adoption behavior of health information via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analyzes health self-efficacy’s moderate and mediate effect between people’s usage intention and other affecting factors.Methods s Based o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we used SPSS and Lisrel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data from 436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built a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for empirical analysis.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health self-efficacy partially mediate users’adoption intention between perceived emotional support,perceived informational support,health concern and perceived users trust;health self-efficacy does not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of health concern and adoption intention.Conclusion This model we built could predict the adoption inten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Self-efficacy;Social networking sites;Health information;Mediator;SEM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感知價值和信任的移動健康服務用戶采納模型及優(yōu)化策略研究”(7120106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醫(yī)改新形勢下移動醫(yī)療服務用戶采納行為動態(tài)演化機理研究”(12YJC63001);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項目(2015AB019)
1.山東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250000)
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醫(yī)藥衛(wèi)生管理學院
△通信作者:鄧朝華,E-mail:zh-de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