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寬
廣西北部灣畔的欽州三娘灣歷史文脈2000年,乃西漢武帝“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有東漢馬援將軍平息交趾的紀念地。
面向北部灣大海的三娘灣,曾有“萬船聚散地”之稱,其自然環(huán)境,既有約3公里長的潔白沙帶,亦有千姿百態(tài)的奇石,還有連片的原始防護林。20世紀70年代著名電影《海霞》的外景曾在三娘灣拍攝,2002年,香港攝影家拍攝的廣西欽州三娘灣景觀還榮獲了國際大獎。2004年5月6日,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郝建秀揮毫題詞:“海豚之鄉(xiāng)三娘灣”。2006年,三娘灣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筆者出生于三娘灣畔,生活在這塊熱土上,從小被這里深厚的歷史和海洋文化深情浸潤,今為讀者略說這個“東方海灣”海洋歷史文化的“五件寶”。
三婆石的傳說
三娘灣漁村,今有47個姓氏2000多人口。三娘灣的名字緣自西頭海岸邊“三石排列如指”(引自民國《欽縣縣志》)、10多米高、人稱“三婆石”(“三娘石”)的花崗巖石?!叭铩焙蝸??說法不一。當?shù)亓餍械囊粋€傳說是,最初,三娘灣只有蘇、楊、李姓3個青年小伙子居住,他們共在一條船,共用一張網(wǎng),共住一個艙,后來生活慢慢向好了,就建起了房子。一天,3個仙女下凡,看到這獨特亮麗的人間大海灣和3個勤勞英俊的小伙子,決定留下來與他們結為夫妻。玉帝得知,允許她們在人間住3年。丈夫出海打魚,妻子在家織網(wǎng),夫妻恩愛,生下子女,生活美滿。3年后,玉帝不見仙女回來,大怒之下,掀起狂風惡浪,將正在打魚的3個小伙子吞沒。3位娘子在岸邊并排站立,頂著狂風惡浪,等候丈夫,最終竟化成了3柱并排站立的花崗巖石。三娘灣由此得名。
歷代老人說,“三娘”是三娘灣人民忠貞、勤勞、勇敢的象征,在北部灣海岸一站千萬年。民國《欽縣縣志》載:“三婆石,號為三婆之神,每年三月二十三日,遠近咸禱祀之?!睔v代漁民及來往人們都捧來鮮花香燭敬拜三婆石,常年香火不斷,供敬不絕,祝愿“三娘”永駐人間,也表達對偉大母親、美麗女性的崇敬。
烏雷伏波廟
烏雷伏波廟(俗稱烏雷廟),是后人為紀念東漢馬援伏波將軍的恩德而建。該廟始建于東漢年間,位于三娘灣漁村南面約2公里處。歷代滄桑,清康熙十四年(1675)、嘉慶年間(1796后)、道光八年(1828)、光緒八年(1882)、民國二十二年(1933)、1992年、2001年都曾修葺或擴建?,F(xiàn)廟宇占地1625平方米,建筑面積近600平方米,廟門書有“功高東漢 德庇南天”等對聯(lián),廟宇內有44座雕像,7尺高的馬援塑像令人注目。每當祭祀時,鳴鐘擂鼓,數(shù)里聞聲。
何緣在此為馬援立廟?據(jù)《后漢書·馬援傳》載,東漢建武十七年(41),交趾女子徵側及妹徵貳起兵,攻下郡城,侵掠嶺外60余城,徵側自立為王。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督樓船將軍段志等南征交趾二徵。軍到合浦而段志病逝,詔馬援統(tǒng)率其兵。于是沿海路前進,隨山開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42)春,軍到浪泊(今越南)上,大破二徵軍。次年(43)正月斬徵側、徵貳,又并立銅柱于林邑(今越南中部)以標漢界。馬援所過之處,皆“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由于馬援的功績,漢章帝劉炟于建初三年(78)追謚“忠誠侯”,并詔“所在皆為立廟”。毛澤東亦曾稱贊馬援是一代名將,建議高級干部都讀《后漢書》里的《馬援傳》。
馬援率水陸大軍,“自粵西桂林下梧州,復溯牂牁江而至欽州”?!澳险鲿r,取道行軍,因疏鑿,故后人於灘上立廟”(清《馮敏昌集》;廟即烏雷廟)。因馬援在烏雷聚修船只,整訓水軍,南征勝利后又在烏雷休整兩月,自然應詔立廟。據(jù)史料記載,清康熙十二年(1673)春,烏雷漁民在鳳凰嶺海邊打坑造船,挖出一殘碑,上用古隸書刻有“伏波廟”三字,“伏”字已缺一角,還有“建武”兩字。宋朝周去非所著《嶺外代答》一書記載有烏雷廟,欽州現(xiàn)存最早明嘉靖十九年(1540)《欽州志》記載有烏雷廟。民國《欽縣縣志》載:烏雷廟在烏雷嶺下,“此地正當入交趾要道”,并道“唐時碑記尚存”。馬援深受欽州人民愛戴,“其在欽州,則祀君於名宦,又有廟在烏雷嶺”(清《馮敏昌集》)。
烏雷伏波廟有近2000年的歷史,有著悠遠和古老的廟宇文化。清馮敏昌《舟過烏雷門望伏波將軍廟作》詩曰:
樓船橫海伏波回,
海上旌旗拂霧開。
自古神人當血食,
諒為烈士豈心哀?
山連銅柱云行馬,
地盡扶桑浪吼雷。
漫語武侯擒縱略,
漢家先有定蠻才。
唐朝州縣地烏雷
烏雷位于烏雷嶺(南)腳下。唐高宗李治于總章元年(668)置烏雷縣,隸屬欽州。“烏雷故城,距今烏雷廟半里”(南宋《輿地紀勝》)。上元二年(675)置玉山州,同年改為陸州。天寶元年(742)改陸州為玉山郡,轄烏雷縣、寧海縣、華清縣(今大番坡鎮(zhèn)境內)。乾元元年(758)玉山郡復為陸州。至大歷三年(768)廢烏雷、華清兩縣入寧海縣。陸州治所由烏雷遷至寧海縣(今東興市附近)。烏雷縣、玉山州、陸州、玉山郡治所均在烏雷,盛唐的烏雷縣治時間長達百年。
欽州烏雷在中國海上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古代商人、使節(jié)、高僧海上出入來往東南亞、印度的重要門戶。烏雷作為嶺南沿海地區(qū)重要港口之一,唐朝為對外商貿、文化交往的鼎盛時期?!洞筇莆饔蚯蠓ǜ呱畟鳌酚涊d,益州(今四川)僧人義朗,與同州僧人智岸并弟義玄,由長安南下,跨五嶺,到欽州烏雷,同附商舶。安南(今越南)歷代貢使,很多取道欽州進入中國,烏雷是必經(jīng)之口岸。
烏雷嶺
烏雷嶺,又稱鳳凰大嶺、大山嶺、絲螺嶺、兵防大嶺,位于三娘灣西面約1公里處。烏雷大嶺和烏雷西嶺兩條南北走向的山脈,山峰疊起,最高峰海拔為100.8米,“山形如飛鵝,層疊而下”(清《馮敏昌集》),有林菁茂密的山麓。1909年春,中國現(xiàn)代著名書畫大師齊白石從海南島乘船經(jīng)北海來欽州,途經(jīng)三娘灣、欽州港水域,畫有烏雷山、玳琩山、三墩濱海風光的畫稿。
烏雷大嶺屹立于廣西北部灣之濱,與欽州尖山、那霧嶺相望,風景秀麗。明嘉靖《欽州志》載“烏雷嶺發(fā)脈自那暮山(那霧嶺)”,“此嶺獨遺群山,亙出大海而近交趾,交船恒至此,聞交人每歲望祭之”。由于它的獨特方位,景觀迷人,又是廣西北部灣畔第一峰,歷代為北部灣畔人民登高觀海的勝地。登上觀海臺(靈犀閣),可見欽州、北海、防城。東看美麗三娘灣,海豚迎賓;南瞰北部灣大海,波濤翻滾;西觀南方大港,保稅物流;北望濱海新城,高樓林立?!耙簧接^三市”,北部灣風貌盡收眼底。
據(jù)《欽州市志》載:欽州“州境瀕臨大洋、界接交趾,固兩粵之藩籬,扼蠻夷之衿要”,是險要的邊防重地。明嘉靖《欽州志》載:“自宣德元年(1426)交趾黎利叛,始命廣東都指揮程玚領軍于欽城南、北立四營以守,后因之?!贝撕?,朝廷都派兵將駐守。 新中國成立后,烏雷大嶺一直駐有部隊,是個重要的邊防哨所。烏雷古炮臺,即位于烏雷廟正前方隔海相望大廟墩島旁的烏雷炮臺島,巖石奇崛,威武雄壯,民國《欽縣縣志》記載:烏雷炮臺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炮臺沿島周圍筑墻,以石塊、青磚、石灰漿壘砌而成。原炮臺“高一丈四尺,周圍四十四丈,門樓一座,官署三間,兵房十四間,火藥局十四間。二千斤炮位二位,一千斤炮位二位,五佰斤炮位四位”。今沿島周圍墻多被拆毀,殘存墻高3米許,其余為1至2米。2006年,廣西連城要塞遺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烏雷海防炮臺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大廟墩古稱大門墩,是北部灣中外船只來往必經(jīng)航道,島上邊防部隊建造有燈塔。原航道灘巖如劍,水深浪急,形成三水道,“舟行遇之多損”。馮敏昌稱之“三口浪訊,聲如連珠炮”。馬援將軍南征時,取道行軍,疏鑿險礁,來往無虞。
白海豚
三娘灣海域一直以來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海上大熊貓”、“海上國寶”之譽。2004年,北京大學在三娘灣建立了“北部灣中華白海豚保護與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潘文石主持。廣西自治區(qū)政府和欽州市政府分別發(fā)布了《關于保護三娘灣中華白海豚的通告》,三娘灣漁民和白海豚世代和諧共處,被譽為“海豚之鄉(xiāng)”。
中華白海豚為何選擇三娘灣為棲息地?2009年8月13日,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周其鳳一行11人來三娘灣考察后認為,欽州三娘灣擁有良好的淺海地貌和水文條件,生物多樣化資源豐富,淺海及潮間帶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得以持續(xù)維持,人與海豚和諧發(fā)展,是為生存之道。2010年6月7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在“加快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調研行”欄目播出了廣西欽州新聞,題為《大工業(yè)和白海豚的共存之道》并配發(fā)《海天藍,海豚白》短評,稱贊“廣西欽州,一向以中華白海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聞名”;“三娘灣里,中華白海豚家族興旺,6年新增12名成員;欽州經(jīng)濟一路飄紅,發(fā)展后勁十足。海天藍,海豚白,正印證了欽州發(fā)展的理念:越是后發(fā)展越要先規(guī)劃,越是后發(fā)展越要重環(huán)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