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芝
云南省景洪市允景洪衛(wèi)生院,云南 景洪 666100
傣藥內服外包治療農(nóng)趕(乳腺增生)60例臨床體會
張瓊芝
云南省景洪市允景洪衛(wèi)生院,云南 景洪 666100
目的:觀察傣藥內服外包治療農(nóng)趕(乳腺增生)的臨床療效。方法:應用傣藥內服外包綜合方法治療農(nóng)趕(乳腺增生)60例。結果:治愈35例,好轉21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為93.3%。結論:傣藥內服外包治療農(nóng)趕(乳腺增生)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乳腺增生;傣藥;內服外包
農(nóng)趕(乳腺增生)臨床表現(xiàn)為一側或兩側乳房脹痛,一般月經(jīng)來潮前明顯,月經(jīng)來潮后疼痛減輕消失。檢查時可發(fā)現(xiàn)乳房內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質韌,有時觸痛,結節(jié)與周圍乳腺組織的界限不清,不與皮膚和胸肌粘連,有時表現(xiàn)為邊界不清的增厚區(qū)。病灶位于乳房外上方較多,也可影響到整個乳房,少數(shù)病人可有乳頭溢液,常為棕色、漿液性或血性液體;病程有時很長,但停經(jīng)后癥狀常自動消失或減輕。伴有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胸脅脹滿,心煩易怒;舌質紅,苔黃厚膩,脈行快而不暢[1]。筆者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一直應用傣藥內服結合外包療法治療農(nóng)趕(乳腺增生),取得一定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乳腺增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7.3±4.1)歲;病程6~20年,平均病程(9.6±2.7)年,已婚51例,未婚9例;單側乳房發(fā)病21例,雙側39例。所選患者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訂。①多數(shù)患者在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扁平腫塊,捫之有豆粒大小韌硬結節(jié),可有觸痛。腫塊邊界欠清,與周圍組織不粘連。②乳房可有脹痛,每隨喜怒而消長,常在月經(jīng)前加重,月經(jīng)后緩解。③近紅外線掃描、鉬靶X線攝片、B超等均有助于診斷。
1.2 治療方法 ①內服法:埋丁南(美登木)15g,文尚海(百樣解)10g,雅解先打(傣百解)15g,嘿濤罕(大黃藤)15g,嘿罕蓋(通血香)15g,晚害鬧(莪術)15g,哈罕滿(拔毒散根)15g,咪火哇(山大黃)10g,賀比罕(樹蘿卜)10g。每日1劑,水煎600ml,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7d為一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②外包法:哈罕滿(拔毒散根)、擺埋丁別(燈臺樹葉)、咪火哇(山大黃)、擺宋拜(蛇藤葉)、嘿柯羅(青牛膽)干品各100g,碾細粉蒸熱,加芒硝50g拌勻,外敷患處(單側乳腺增生酌情減量),每日1次,時間為4~6h/次,7d為1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2]治愈:乳房腫塊及疼痛消失。好轉:乳房腫塊縮小,疼痛減輕或消失。未愈:乳房腫塊及疼痛無變化。
治愈35例,占58.3%,好轉21例,占35.0%,未愈4例,占6.7%,總有效率為93.3%。
農(nóng)趕(乳腺增生)屬中醫(yī)“乳癖”范疇。傣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生主要是因飲食不節(jié),情懷不暢,導致四塔五蘊功能失調,風氣不行,阻礙氣血運行而使氣血不通,郁結于上盤乳房內而出現(xiàn)一側或兩側乳房脹痛和結節(jié);體內風火過盛,積熱于內,加之情懷不暢,五蘊失調,二者相合,阻礙氣血運行而致氣血不通,火熱毒邪蘊結體內,上犯上盤而致乳房內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下犯下盤故見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胸脅脹滿,心煩易怒等[1]。臨床上傣醫(yī)以通氣活血,化瘀止痛,清火解毒為治療原則,采用傣藥內服結合傳統(tǒng)包藥療法治療,傣藥內服方中埋丁南(美登木)、晚害鬧(莪術)具有消腫散結之功;文尚海(百樣解)、雅解先打(傣百解)、嘿濤罕(大黃藤)、哈罕滿(拔毒散根)、咪火哇(山大黃)、賀比罕(樹蘿卜)具有清火解毒之功;嘿罕蓋(通血香)具有通氣活血止痛之效。而外包傣藥中哈罕滿(拔毒散根)、擺埋丁別(燈臺樹葉)、咪火哇(山大黃)、擺宋拜(蛇藤葉)、嘿柯羅(青牛膽)嘿罕蓋(通血香)具有清火解毒,通氣活血,清腫散結之功效。
綜上,傣藥內服外包治療農(nóng)趕(乳腺增生)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林艷芳,張超,葉建州.傣醫(yī)臨床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4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1.
R29
A
1007-8517(2015)08-0006-01
201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