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卡,常學輝
(1.河南中醫(yī)學院,鄭州 450008;2.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二臨床醫(yī)學院中醫(yī)全科醫(yī)學學科,鄭州 450002)
探討“郁證從腎論治”
羅 卡1,常學輝2△
(1.河南中醫(yī)學院,鄭州 450008;2.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二臨床醫(yī)學院中醫(yī)全科醫(yī)學學科,鄭州 450002)
從理論依據(jù)、病因病機、臨床治療三方面探討郁證從腎論治,認為“腎藏志,腎在志為恐,恐則氣下”是郁證從腎論治的依據(jù),腎虛在郁證的發(fā)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腎郁證從治法上應遵從“水郁折之”之法,即通過合理補瀉以恢復腎臟精、氣、血、水功能,其中補腎尤為關鍵。
從腎論治;郁證;陰虛火旺;心腎陰虛
郁證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1]。對郁證的辨證論治歷代醫(yī)家各有側重,但從肝、脾、心考慮得較多,從腎論治者較少。筆者在探析古代醫(yī)籍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認為郁證從腎論治亦有很好的療效。本文探討郁證從腎論治的機理及用藥,以饗同道。
歷代醫(yī)家普遍認為郁證的發(fā)生多由于郁怒、思慮、悲哀、憂慮七情之所傷,郁結痞滯,凝結不通,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神失常、臟腑氣血陰陽失調(diào)而成。治療主要責之于肝、脾、心三臟受累以及氣血失調(diào)[2]。然而認真研讀文獻古籍不難發(fā)現(xiàn),郁證亦與腎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便有“五郁”之稱,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又提出“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法?!夺t(yī)旨緒余·論五郁》曰:“水郁者,腎郁也?!蹦I與郁證的關系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量:第一,腎藏精,精舍志?!夺t(yī)方集解》載:“人之精與志皆藏于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腎藏精,主骨生髓充腦,精足則腦髓充而神旺;又精為神之宅,志藏于腎精中,且受其涵養(yǎng),腎的精氣充盛則志得涵養(yǎng),故意志堅定,情緒穩(wěn)定;若腎精不足、髓??仗搫t神明不用,神志活動無所主,出現(xiàn)喜怒無常、悲憂無度、思慮過度、郁郁寡歡等神志異常表現(xiàn),發(fā)為郁證[3]。第二,腎在志為恐,恐則傷腎。《靈樞·九針論》云:“精氣……并腎則恐。”《靈樞·本神》言:“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謶诌^度,腎精受損,志失所養(yǎng),神氣會動蕩不安而散失不收,引發(fā)情志疾患產(chǎn)生郁證。第三,恐則氣下,氣因之沉陷滯凝而郁?!峨y經(jīng)·五十六難》云:“腎之積,名曰奔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若豚狀?!薄督饏T要略心典》論述奔豚氣曰:“亦有從肝病得者,以腎肝同處下焦,而其并上逆也?!备文I同源,淵于下焦,腎氣通于肝以養(yǎng)木,木氣榮則血充氣暢。若肝氣郁,腎氣不得通于肝,反氣阻成郁[4]。基于以上三點主要理由,筆者認為郁證發(fā)生與腎關系密切。
中醫(yī)認為,腎主水液、主封藏,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為真陰,是人體陰精之根本,故人體陰液不足、陰不勝陽致郁證之關鍵在腎。腎陰虧虛、精血不足,一是不能滋養(yǎng)肝木,使肝失疏泄、肝陽上亢發(fā)為陰虛火旺證;二是不能上濟心火,致心火亢盛、擾亂心神發(fā)為心腎陰虛證,均可導致郁證產(chǎn)生。
2.1 陰虛火旺證
腎屬水,肝屬木,腎為木之母,肝為水之子,腎主藏精而肝主藏血,腎主封藏而肝主疏泄。肝腎之間的關系又有“肝腎同源”“乙癸同源”之稱,故腎陰充足則可滋養(yǎng)肝木,致肝血充盛、氣機條暢;反之,腎陰不足,肝陽不制,肝火上炎,則可出現(xiàn)兩脅疼痛、口干咽燥、虛煩少寐、健忘腰酸、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等郁證表現(xiàn)。
2.2 心腎陰虛證
心居上焦屬陽,腎居下焦屬陰,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腎居下位,故腎水(陰)必須上濟于心,心火方能不亢。又腎藏精而心藏神,精能化氣生神,為氣、神之源,故腎精充足才能“神定氣清”,即所謂“積精可以全神”,而腎精不足、腎陰虧虛,既不能上濟于心,致使心火亢盛、擾亂心神,又不能安神定志,使元神失養(yǎng),則可出現(xiàn)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等臨床表現(xiàn)。
對于腎郁證的治法,應遵從《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水郁折之”之法,“折”并非妄泄之意。唐·王冰言:“折,謂抑之,制其沖逆也?!倍鴱埥橘e則認為,水郁使精從氣化,則水郁可清,皆為折之之法[5]。筆者認為,通過合理補瀉以恢復腎臟精、氣、血、水功能,即是遵循“水郁折之”之法。
3.1 陰虛火旺證
對于此證的治法宜滋陰清熱、補腎養(yǎng)血,方用滋水清肝飲化裁。方中用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壯水制火;白芍、柴胡、山梔以清泄肝火;當歸、白芍、棗仁以養(yǎng)血柔肝,共奏壯水之主、以制陽光[6]之功。若兼見遺精、腰酸乏力等癥者,可加龜板、金櫻子、煅龍骨、煅牡蠣、杜仲等以益腎固精;若月經(jīng)后期量少者,可加澤藍葉、香附、益母草理氣活血以調(diào)經(jīng);若月經(jīng)先期量少者,可加女貞子、旱蓮草、阿膠養(yǎng)陰清熱以調(diào)經(jīng)。
3.2 心腎陰虛證
對于此證的治法宜滋補腎陰、養(yǎng)心安神,代表方為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前方滋陰降火以安心神,后方補腎益精定志,兩方合用共奏滋養(yǎng)心腎之功。若兼見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者,可合交泰丸(黃連、肉桂)交通心腎,遺精較頻者可加芡實、蓮須、金櫻子補腎固澀。
由上可知,腎精虧虛導致的心失所養(yǎng)及肝火上炎均可導致郁證的發(fā)生,表現(xiàn)為陰虛火旺證或心腎陰虛證,其中腎陰虛是致病的關鍵,補腎為治療大法,具有重要意義,理應更加受到重視。筆者認為,腎與郁證的發(fā)病關系密切,治療郁證不可拘泥于從肝、脾、心論治,也需重視腎虛之為病對郁證的影響,所謂“久病必虛,終必及腎”,臨證時只要明確病位、辨證準確,對郁證的治療就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1]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 373.
[2]李彥杰,白清,馮小東.張磊關于郁證的辨證論治[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9,15(8):605-609.
[3]雷英菊,劉菊妍,梁喆盈.淺談抑郁癥從腎論治[J].四川中醫(yī),2007,25(8):26-27.
[4]唐學游,熊慧玲,唐罡.腎郁論[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6,23 (11):490-492.
[5]吳丹.張介賓論治郁證思想研究[C].第十次全國中醫(yī)養(yǎng)生康復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55-59.
[6]王冠華,張愛軍.郁證的辨證論治[J].菏澤醫(yī)專學報,2002,14(4):40-43.
R749.4
A
1006-3250(2015) 02-0145-01
2014-11-15
羅 卡(1988-),女,湖北崇陽人,醫(yī)學碩士,從事腦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
△通訊作者:常學輝(1975-),男,山西夏縣人,教授,醫(y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腦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Tel: 13383865938,E-mail:xhchang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