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鄭州 450000)
椎動脈型頸椎病,常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眩暈、頭痛、肩頸痛、耳鳴、失眠、惡心嘔吐等,故又稱頸性眩暈,多在中年以后發(fā)病,是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由向后外突出的椎間盤、鉤椎關節(jié)或椎體骨刺直接壓迫或刺激椎動脈;或由于頸椎椎體不穩(wěn),交感神經(jīng)受到刺激而發(fā)生反射性椎動脈痙攣,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1]。本病屬中醫(yī)學“眩暈”范疇。
2011~2013年,我們運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0例,取得較好療效。
60例患者,女性27例,男性33例;平均年齡59歲;病程1d~10年。伴有眩暈癥狀患者29例,伴有頭痛癥狀患者36例,伴有頭暈癥狀患者31例,伴有頸部僵痛癥狀患者38例,伴有肩背及上肢病痛癥狀患者24例,伴有耳鳴癥狀患者12例,出現(xiàn)猝倒癥狀患者5例。CT檢查結果顯示:頸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有30例,頸椎生理曲度變化的患者43例,頸椎關節(jié)增生患者37例,椎體旋轉的患者12例。全部患者無耳源性眩暈,無高血壓及心臟病等。
補中益氣湯(黃芪30g,黨參20g,白術10g,炙甘草15g,當歸10g,陳皮12g,升麻9g,柴胡12g,生姜6片,大棗5枚)每天1劑,水煎后服用,10d為1個療程,連續(xù)服藥2個療程。
所有60例患者在治療前后都需要進行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檢查,超聲探頭頻率為2 MHz,取枕骨大孔作為探頭查看窗口,椎動脈的深度為60~70mm。
主要檢測以下項目[2]:椎動脈(Va)舒張過程中達到末值的血流速度(Vd)、收縮過程達到峰值的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數(shù)(RI)和搏動指數(shù)(PI)。
療效標準。治愈:患者眩暈等癥狀完全消失或明顯減輕,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療程結束后隨訪的3個月沒有復發(fā);好轉:眩暈等癥狀沒有完全消失,不影響病患的正常生活,隨訪過程中偶爾會有加重;無效:眩暈等癥狀沒有改善,臨床癥狀反復出現(xiàn),患者不能正常的工作生活。
結果:60例患者經(jīng)過2個療程治療,臨床觀察記錄顯示,治愈36例,治愈率60%;好轉21例,好轉率35%;無效3例,占5%。治愈及好轉的病例共57例,占95%。
經(jīng)過治療,椎動脈在收縮過程中及舒張過程中達到末值的血流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有明顯增高,搏動指數(shù)及阻力指數(shù)有明顯下降。
中醫(y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氣虛所致。張景岳也認為“無虛不能作眩,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氣虛則清陽不振,清氣不升,腦失所養(yǎng),故致頭暈目眩。本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一般病程較長,久病則虛,病之本在于虛,治則應補氣升陽。
補中益氣湯為補氣、升陽代表方,方中重用黃芪為君,有補氣、升舉陽氣作用,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黃芪有擴張血管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利尿消腫的功能[3];陳皮調理氣機為臣;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xié)同參、芪升舉清陽為使。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一則升提中氣,使腦竅能得清氣之濡養(yǎng)而不致眩暈。
臨床觀察60例病患,有效率達95%,說明補中益氣湯適合用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
[1]田維霖,張永梅,王松.活血定眩湯為主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12例體會[J].中醫(yī)正骨,2000,9(12):36.
[2]胡勁松.施杞教授治療頸椎病的經(jīng)驗[J].中醫(yī)正骨,2004,16(5):59-67.
[3]黃愛毛.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97例[J].醫(yī)學信息,2012,24(9):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