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波
(四川省蒼溪縣彭店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四川廣元 628430)
仔豬黃白痢的治療
馮海波
(四川省蒼溪縣彭店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四川廣元 628430)
仔豬黃白痢是仔豬階段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是仔豬黃痢、白痢的簡稱,一般地,仔豬出生后3~10 d為黃痢,而出生10 d以上的稱為白痢,也可以通過觀察糞便顏色來判定,二者都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新生仔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導致仔豬死亡,給豬場和養(yǎng)殖戶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
主要由大腸桿病引起又稱初生仔豬大腸桿菌病,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當大腸桿菌進入仔豬腸道后,便利用菌毛吸附在腸黏膜上,在此定居增殖,產(chǎn)生大量腸毒素,使仔豬脫水拉稀。特征為劇烈腹瀉,排出黃色或黃白色稀糞并迅速脫水。大腸桿菌抗原復雜,有O、H、K三種抗原;血清型多,有幾千種;對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力不強。大腸桿菌的致病性取決于它在小腸黏附、定植、增殖的能力和它產(chǎn)生毒素的能力,黏附因子或纖毛決定細菌定植的能力,一旦發(fā)生細菌定植,就會因毒素的產(chǎn)生而導致腹瀉,最重要的黏附因子是F4(K88ab、K88ac)、F5(K99)、F6(987P)。發(fā)病日齡早,主要侵害1~3日齡仔豬,發(fā)病急、癥狀明顯、死亡率高。無季節(jié)性,但寒冷時發(fā)病率較高,產(chǎn)房潮濕,衛(wèi)生條件不好時發(fā)病率更高,一個豬場一旦發(fā)病很難根除。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帶菌母豬為主要傳染病。
仔豬黃痢主要癥狀是水樣稀糞,黃色或灰黃色,內(nèi)含凝乳小片和小氣泡,順肛門流下,其周圍多不留糞跡,捕捉時,小豬掙扎和鳴叫時,從肛門冒出糞水。病豬口渴,吃乳減少,脫水、消瘦、昏迷、衰竭。
仔豬白痢主要癥狀是突然拉稀,同窩相繼發(fā)生,排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黃白色,腥臭、糊狀或漿狀糞便。仔豬精神不振,畏寒,脫水,吃奶減少或不吃,有時見有吐奶。一般病豬的病情較輕,及時治療能痊愈,但多因反復發(fā)作而形成僵豬,嚴重時,患豬糞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
3.1 清熱燥濕止痢
四黃止痢顆粒,預防量:100 g拌料150 kg,治療量加倍使用,用5~7 d。
3.2 抗菌消炎
安普霉素、鏈霉素、環(huán)丙沙星、恩諾沙星阿莫西林、瀉停。(1)痢菌凈,10~15 mg/kg體重·次,口服,2次/d,連用2~3 d;(2)硫酸慶大霉素,5~10mg/kg·次,口服,2次/d,連用2~3 d。
3.3 止瀉
鞣酸蛋白。
3.4 助消化吸收
干酵母、小蘇打、胃蛋白酶等。
3.5 補液
口服葡萄糖生理鹽水及多維。葡萄糖生理鹽水的配方:1000 ml水中加葡萄糖20 g,氯化鈉3.5 g,氯化鉀1.5 g,碳酸氫鈉2.5 g。
仔豬出生后第1天口服恩諾沙星或土霉素0.5 ml/頭,可有效預防仔豬黃白痢。前3天要在仔豬吃完奶后將其趕入保溫箱(產(chǎn)房一定要配有保溫箱,并采用掛保溫燈等方式使箱內(nèi)溫度達35℃左右),7日齡再口服恩諾沙星1 ml或肌注土霉素1~2 ml,其實保溫是最重要。
(1)注意欄圈、用具、食料及母豬奶頭的衛(wèi)生,給仔豬提早補料,以鍛煉其腸道消化機能。
(2)做好母豬產(chǎn)前產(chǎn)后管理;加強新生仔豬的護理。保持圈舍通風干燥的環(huán)境,以抑制細菌繁殖增長。
(3)加強對懷孕后期母豬、泌乳母豬及哺乳仔豬的飼管。對懷孕母豬及泌乳母豬多喂食青綠飼料,滿足日常維生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