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羽飛 宋立群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提壺揭蓋”法在慢性腎衰中的應用
劉羽飛宋立群*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摘要】慢性腎衰病因病機錯綜復雜,然氣機升降失調貫穿始終,恢復氣機升降則為治療的關鍵,以“提壺揭蓋”之法,從肺論治,升清降濁并施,使精氣得以布散,而濁毒得以排除,不失為一個良徑。
【關鍵詞】提壺揭蓋;慢性腎衰;氣機升降
慢性腎衰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及病情發(fā)展規(guī)律,可歸屬于中醫(yī)學“虛勞”、“關格”、“癃閉”、“腎風”、“溺毒”等范疇。在慢性腎病階段,雖然其臨床表現(xiàn)特點不盡相同,但就其病機來看,本虛標實、五臟虧虛是其特征。根據(jù)其疾病演變過程分析,其病因主要以肺、脾、腎功能失調與濁毒內蘊、三焦氣化不利為主,故另辟蹊徑以恢復肺之宣發(fā)肅降之法而調理一身之氣、血、水的運行,使三焦通利,邪去則正安。
“提壺揭蓋”原指盛滿水的茶壺,要想順利的把水倒出來,就需要在壺蓋上做個洞或是把壺蓋揭開,使氣體流通,水才能順利的流下去。此法多用于水腫、小便不通等疾病。筆者認為此為狹義的“提壺揭蓋”之法,而廣義的“提壺揭蓋”講的是治病之法:宣上焦,而通下焦。慢性腎衰患者多以本虛標實常見,本虛以肺脾腎虛損為主,而標實則多為痰濕互結、濁毒內蘊、瘀血內停。《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體內濁毒不能及時得到清除,則臟腑功能不能正常運行,此時清除體內邪毒,恢復氣機升降則為關鍵。
中醫(yī)學的理論本之于陰陽學說,陰陽之對立統(tǒng)一、相互協(xié)調,共同作用于人的機體。而氣機升降理論則為陰陽學說的升華和表現(xiàn)。氣者,被概括為人體極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氣機即為氣之運動,氣的運動表現(xiàn)為氣的升降出入,《素問·六微旨大論》曰:“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笨梢姎鈾C升降對人體的重要性,而恰恰是氣機的這種運動,發(fā)揮著升清與降濁的功能,維持著正常的生理代謝。
一般而言,五臟貯藏精氣,宜升;六腑傳導化物,宜降。然五臟六腑又各有升降,如:心陽之推動作用,主升;心陰之寧靜,主降;肺之宣發(fā),主升;其肅降作用,主降;小腸之泌別清濁,清者上升,濁者下降;膀胱之氣化,主升,而尿液的排出,則為降。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比欢谶@其中則又有主次之分,輕重之別,筆者認為,氣之升降功能的關鍵在于肺。氣機升降運動的正常與否取決于“通道”是否暢通,而臨床上阻滯氣機升降的原因大多為:痰濕互結,濁毒內蘊,瘀血內停。對于邪實的概括即為氣、水、血的運行失調,導致其不能行使濡養(yǎng)機體的作用,反而形成邪毒而阻滯氣機升降和精微物質的輸布。然肺臟的“主治節(jié)”作用對于氣、水、血運行的調節(ji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肺主治節(jié),即為肺氣具有治理調節(jié)全身之氣、血、水的功能。肺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故有“諸氣者,皆屬于肺?!?《素問·五藏生成》)與“肺者,氣之本”(《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之說;肺又為“水之上源”,而主行水,故津液的運行全賴肺氣的宣發(fā)肅降功能;肺同時又有“朝百脈”的作用,《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毖旱倪\行又賴于肺氣的推動和調節(jié),即肺氣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梢姡螝鈱τ谌碇畾?、水、血的治理調節(jié)作用正常則能“邪不可干”。
以提壺揭蓋之法治療慢性腎衰寓有雙重意義。第一,恢復機體氣機的正常運行。慢性腎衰患者病因病機錯綜復雜,臨床表現(xiàn)各不相同,但氣機失調病機貫穿始終,患者臨床表現(xiàn)如中醫(yī)癥狀學所描述的倦怠乏力、口唇蒼白、消瘦和西醫(yī)臨床所看到的理化指標如:貧血、血尿、蛋白尿等表現(xiàn)皆為機體不能正常升清,精微物質不能正常濡養(yǎng)機體而使機體失榮,則臟腑功能即會逐漸衰敗;然而,在營養(yǎng)物質不能被吸收的同時,體內產生的廢物不能被及時清除而導致患者面色晦暗、黧黑、腹脹、便秘、皮膚瘙癢、水腫等,此為降濁功能的失調,可見恢復氣機升降的重要性。第二,從肺入手,治療其根源。中醫(yī)素有治病求本之說,《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肺者,氣之本”,此時,從肺而論氣機升降變成了關鍵所在。肺者主司諸氣;肺又為“華蓋”,能行水,故為“水之上源”;肺朝百脈,血液的運行又賴于肺氣的推動。肺對于氣、血、水的調節(jié),恰可針對慢性腎衰患者之臨床表現(xiàn)而辨證施治。臨床中,慢性腎衰患者多見呼吸表淺、胸悶氣短、腹脹、便秘、水腫、肌膚甲錯、舌暗并伴有瘀斑。以宣肺之法調節(jié)肺之呼出濁氣與布散精氣的功能,恢復呼吸的節(jié)律,有一升則必有一降,在宣肺的同時,肅降功能也得到了改善,使呼吸不至于表淺,清氣得以入里而充養(yǎng)機體。氣不行則為滯,氣滯則多表現(xiàn)為腹脹、便秘。而這種臨床表現(xiàn)在慢性腎衰患者當中尤為常見,肺與大腸之間的密切關系也得到了中醫(yī)與西醫(yī)的廣泛認同,唐容川在《中西匯通醫(yī)經精義·臟腑之官》中就有:“大腸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
達,故能傳導”之說。而現(xiàn)代醫(yī)學也研究得出:肺與大腸擁有相同的組織結構基礎,肺、氣管由原腸的前腸發(fā)展而成,呼吸道上皮和腺體由原腸內胚層分化而成[1];肺與大腸在內分泌方面也有緊密的聯(lián)系,神經肽素物質如VIP、CCK、P物質等存在于腸胃神經系統(tǒng)和腦內,其受體及免疫陽性纖維廣泛分布于氣道、肺血管及肺泡上,它們通過相應受體介導調整胃腸運動[2]。上述研究證實:肺與大腸相表里,在功能上相互影響,在經脈上相互絡屬,在疾病上互為因果??梢姡浴疤釅亟疑w”之法治療慢性腎衰,恢復機體氣機升降功能,使清氣得升,濁氣得降,可有效改善慢性腎衰患者體內有毒物質蓄積狀態(tài)。
慢性腎衰患者病因病機多本虛標實俱在,本虛多以肺、脾、腎虛損為主,標實則主要表現(xiàn)在痰濕互結、濁毒內蘊、瘀血內停等方面。本虛應用以補法,然補而不行則為滯,也就是說只注重補,而不注重行其精氣,則使精氣滯而為邪,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應用滋補之品后都會有不欲飲食、腹脹、頭昏、耳鳴的癥狀,這就是補而不行的結果。以宣肺氣的方法,恢復升降功能,使精微物質得以布散,枯而復榮,本虛之證得解。邪實的產生不外乎氣、血、水的運行失常,宣肺而行一身之氣,利肺氣而行水,復治節(jié)而行血,氣、血、水運行正常則三焦通利,濁毒得排,邪實自除??梢?,以“提壺揭蓋”之法,恢復機體氣機升降,可以從慢性腎衰的病因病機著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使精微物質布散而濡養(yǎng)臟腑與形體使其功能正常,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氣機之升降功能的正常,保證氣、血、水的正常輸布與運行,則三焦通利,邪無留處。
參考文獻
[1]周呂.胃腸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726-728.
[2]劉文導,向偉能,魯堯.“肺合大腸”的理論研究及臨床應用[J].中醫(yī)研究,2005,18(8): 5-6.
收稿日期:( 2014.11.02)
通信作者:宋立群,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 qunli@ sina.com
作者簡介:劉羽飛(1988-),男,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yī)藥防治慢性腎病的研究,E-mail: 379570378@ qq.com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3-0043-02
【文獻標志碼】A
【中圖分類號】R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