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
艾司西酞普蘭治療抑郁障礙臨床療效觀察
李東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各種抑郁障礙臨床療效。方法45例診斷為抑郁障礙患者,選用艾司西酞普蘭作為治療藥物, 觀察艾司西酞普蘭對抑郁障礙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藥物副作用情況。結(jié)果通過本研究觀察可見, 在所有新型選擇性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抗抑郁治療藥物中,艾司西酞普蘭對5-HT再攝取抑制的選擇性是相對最高的一種, 對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攝取相對影響較小, 因此其臨床藥物不良反應輕微。艾司西酞普蘭的臨床療效確切, 其入組患者漢密爾頓量表評定平均總減分率為84.36%。絕大部分患者口服艾司西酞普蘭10 mg/d后, 即可收到較好的臨床效果, 且在服藥治療中不良反應很少, 程度較輕, 且對患者日常的生活不造成影響。結(jié)論艾司西酞普蘭是一種臨床起效快速、療效確切、用藥方便、副作用較輕、服藥依從性好的抗抑郁藥物, 尤其適合老年合并軀體疾病的抑郁障礙患者。
艾司西酞普蘭;抑郁障礙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本院門診就診及住院治療的病例,依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臨床確診為抑郁障礙(包括單相、雙相障礙抑郁發(fā)作)的患者, 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則, 選取艾司西酞普蘭作為治療藥物的患者,遵醫(yī)囑并且完成6周用藥觀察的患者作為入組觀察對象, 然后在入組觀察對象中隨機抽取45例進入臨床療效研究觀察。其中女30例, 男15例, 年齡19~70歲, 平均年齡(45.6±10.5)歲。其中單純抑郁障礙患者35例, 雙相障礙抑郁發(fā)作10例。病程1個月~3年, 平均病程(6.63±2.36)個月。所有入組進入臨床研究觀察的病例治療前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均>20分。
1.2 給藥方法 臨床所選抗抑郁藥物劑型為艾司西酞普蘭片劑, 患者常規(guī)建議抗抑郁治療的起始劑量為10 mg/次, 老年抑郁癥患者建議起始劑量減半服用, 1次/d, 服藥方法是每日早飯后服用, 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年齡、不良反應及個體反應及既往用藥等因素逐漸增減劑量, 最大劑量20 mg/d, 總療程為6周。如患者合并有較為突出的焦慮、睡眠障礙等癥狀時,可分別給予適當?shù)? ≤2周的小劑量勞拉西泮口服改善焦慮癥狀;或給予苯二氮類藥物口服或根據(jù)患者的各自病情選用氯硝西泮1~2 mg靜脈滴注改善睡眠, 常選的口服鎮(zhèn)靜藥物為氯硝西泮、阿普唑侖等, 在治療中不合并其他類藥物。
1.3 臨床療效評定[1,2]本研究將所有納入臨床研究觀察的病例, 分別在服藥前及服藥后的第1、2、4、6周末進行副反應量表(TESS)評分及HAMD-17項評分, 其中TESS評估內(nèi)容包括頭痛、嗜睡、失眠、惡心、嘔吐、出汗增加及其他5項, 并分別從0~3級4個級別進行評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組觀察患者在服用艾司西酞普蘭后, 從治療第1周末開始漢密爾頓量表評分即開始下降。患者服藥前和服藥后的1、2、4、6周的HAMD-17評分分別為24.05, 17.82, 10.34, 6.03, 3.76分, 評分其減分率與治療前相比顯著遞增。從25.88%逐漸增至第6周末的84.36%。
治療前與治療后的第1周末HAMD-17項評分分別為(23.85±8.45)、(17.15±6.52)分, 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在治療第4周末與第6周末評分分別為(6.20±6.57)、(3.91±5.12)分, 二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通過TESS評估發(fā)現(xiàn), 艾司西酞普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且輕微。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惡心、嘔吐, 多數(shù)患者是在服藥后的第1周末出現(xiàn), 且在服藥的第4周末上述不良反應癥狀減輕或消失, 無需給予特別處置。納入本研究觀察的病例,無一例患者因藥物不良反應嚴重而中斷治療脫落的。其中惡心、嘔吐9例, 頭痛7例。
通過本研究可見, 艾司西酞普蘭的臨床療效確切, 其漢密爾頓平均總減分率為84.36%。艾司西酞普蘭在第1周末即開始起效, 并且HAMD-17項評分與治療前評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4周末與第6周末HAMD-17項評估分數(shù)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主要是因為在第4周末時大部分抑郁癥狀已緩解, 而僅有一小部分輕微的癥狀,故評估減分幅度不大。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 臨床應用艾司西酞普蘭治療抑郁障礙時, 應至少服藥治療1個月, 如無效果方可考慮換用同類的其他抗抑郁藥物。 納入本研究觀察的病例,僅有10例患者在服藥的第2周時增至20 mg/d, 其他均服用10 mg/d。本研究表明服用艾司西酞普蘭10 mg/d, 即可達療效, 且在治療中不良反應很少, 程度較輕, 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測2020年抑郁癥可能超越癌癥, 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 自殺是其最可怕的癥狀, 我國目前抑郁癥患者達3000萬人, 其中僅有10%的患者接受規(guī)范治療。目前我國獨居老年人較多, 因受情緒失落 生活孤獨、生理機能喪失, 可能罹患慢性病和抑郁癥等問題困擾, 從而導致一些老人產(chǎn)生厭世情緒, 為此自殺風險比年輕人高。
面對目前抑郁癥較高的發(fā)病率, 早期干預, 并選擇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藥物顯得尤為重要[3]。有研究表明, 抗抑郁藥物起效時間可以預測患者的預后:服藥2周內(nèi)顯效的患者, 8周治療有效率為68%;而2周治療無效的, 患者8周治療有效率降低為28%[4]。因為起效快意味著更快緩解抑郁癥狀,降低患者自殺風險, 更快恢復各種功能, 同時還能減輕患者的個人經(jīng)濟和社會負擔;改善患者遠期預后, 同時研究也表明, 起效快的藥物對減少疾病殘留癥狀也有益處。
艾司西酞普蘭是選取性5-HT再攝取抑制藥(SSRI)類抗抑郁藥物, 在新型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中, 其對5-HT再攝取抑制劑的選擇性相對最高的一種, 而其對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攝取影響較小, 故本藥抗抑郁療效果確切,起效快速、副作用少, 更易于耐受, 依從性也更好。
老年人比較常見的精神障礙是老年期抑郁癥, 首次發(fā)作于老年期的原發(fā)性單相抑郁障礙, 多合并軀體疾??;大多數(shù)患者以軀體不適或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為主訴[5];其中焦慮癥狀突出;自殺危險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 而且自殺成功率較高, 上述癥狀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 艾司西酞普蘭作為新型抗抑郁藥物, 除了常規(guī)應用于抗抑郁治療外, 尤其適合老年合并軀體疾病的抑郁障礙患者。
[1]楊浦德, 王傳躍.精神科合理用藥.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1: 242-246.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2003: 109-111.
[3]王尚紅, 馬迅. 艾司西酞普蘭與氟西汀治療老年抑郁癥的臨床對照研究.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2, 24(9):1096-1097.
[4]徐彩霞, 吳穗玲, 鄧文, 等. 艾司西酞普蘭與氟西汀治療老年抑郁癥的療效與安全性對比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12):39-40.
[5]于欣. 精神藥理學精要:處方指南.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 2009:131-1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072
2015-05-29]
132011 吉林市第六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