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蓓 娟
(浙江工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跨文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學海外傳播
——以埃及為例
褚 蓓 娟
(浙江工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中國文學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傳播有著悠久的歷史。近年來,隨著孔子學院的發(fā)展,高校教學成為中國文學在埃及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埃及學者對中國文學的大量翻譯促進了中國文學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加強了中阿文化的交流。中國文學蘊含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中國文學追求的審美價值的普適性,深深地吸引著來自伊斯蘭文明的埃及人,對埃及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了很大影響。但與中國文學的對外輸出總量相比,中國文學在埃及的傳播還很薄弱,加上文化的差異,民族信仰的區(qū)別,大多數埃及人并不了解中國文學。因此,加強對阿拉伯世界的中國文化傳播還需繼續(xù)努力。
跨文化;中國文學; 海外傳播;埃及;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成立之后的海外漢語教學包括了語言教學、文學教學以及中國文化方面的普及傳播等等方面,本文只限于討論文學在埃及的傳播狀況,不涉及語言方面。
中國文學在埃及高校中的教學傳播已有五十多年歷史。埃及是第一個在大學里設立中文系的阿拉伯和非洲國家。 目前,埃及有蘇伊士運河大學(Suez Canal University)、 開羅大學(Cairo University) 、 愛因夏姆斯大學大學(Ain Shams University)、愛資哈爾大學(Al-Azhar University)、阿勒旺大學(Hellowan University)、米尼亞大學(Minia University)等10所大學設立了中文系,系統地從事教學與研究。其中愛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的歷史最為悠久,早在1958年就已設立中文系,由于中東戰(zhàn)爭而導致的經濟困境,一度中文系停開。1977年重新開始建系招生,1981年首屆畢業(yè)生走上工作崗位?,F在愛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學生數最多,本科在校生總數達1000余名,歷屆畢業(yè)生分布于埃及的教育、文化、旅游、文教、工業(yè)、投資等各個領域。而開羅大學和蘇伊士運河大學除了中文系之外還分別設有孔子學院。在設有中文系的學校,都有足夠的中文教師,這些中文教師均來自中國的高等院校,具有一定的高校教學經驗,有比較高的職稱,保證了埃及高校中文系的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達到16小時/周,而學習英語和阿拉伯語共計4小時/周(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愛因夏姆斯大學可謂埃及漢語教學傳播的航母,除了學生數量眾多,遙遙領先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師資力量強大,漢語教師不僅人數多,而且都是埃及本土教師,學校設有中文專業(yè)碩士點和博士點。除了愛因夏姆斯大學之外,每所高校歷屆漢語學生人數在100人之內,其中,近兩年學生數有明顯增加趨勢。
① 數據由開羅大學孔子學院閆國娥老師提供。
② 數據由蘇伊士運河大學中文系主任默罕默德·阿里博士提供。
③ 數據由愛資哈爾大學教師兼任阿斯旺大學中文系主任阿齊茲博士提供。
④ 數據由愛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穆赫森博士提供。
開羅大學孔子學院的教師肩負孔子學院和中文系的雙重教學任務。開大孔院除了向學生傳授中國文化知識以外,還承擔著埃及漢語學習者各種活動的組織和策劃的任務,如全埃及大學生的中文故事比賽、中文小品賽、國家漢辦的漢語橋比賽、埃及漢語教學和研究的各種教研活動,各種漢語學術研討會議等等,在埃及的中國文化傳播中起著重要的組織者作用。開羅大學中文系目前在校生既有本科生,也有中文專業(yè)的碩士生和博士生。
蘇伊士運河大學是一所政府主辦的公立大學。盡管其所在城市Ismailia的漢語就業(yè)狀況并不樂觀,但學校從長遠利益出發(fā),早在2006年就設立中文系,積極發(fā)展中文教學。2008年與中國華北電力大學簽約合作孔子學院,2014年與北京語言大學簽訂了新的合作關系。蘇伊士運河大學中文系善于利用孔院教師的中文教學資源,全部啟用中文教師授課,以至于在最近幾年中,名聲大震,入學率不斷提高。在埃及高校中,蘇伊士運河大學中文系以師資力量為全外籍教師作為顯著特征和招牌,吸引了來自全國熱愛漢語的學生,周邊的塞得港、蘇伊士、塔坦等城市的學生更是慕名來蘇伊士運河大學求學??鬃訉W院在蘇伊士運河大學除了承擔孔院的教學任務外,還為中文系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漢語言專業(yè)學生。
蘇伊士運河大學中文系運行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各種配置基本成熟,系主任由復旦大學畢業(yè)的默罕默德·阿里博士擔任。中文系擁有中文圖書資料室,中文藏書超過一萬冊,各種影像資料數百種。課程設置日趨合理并穩(wěn)定,1-2年級的課程以漢語拼音、語法、閱讀為主,主要任務是完成認讀寫漢字;3-4年級的課程以文學和文化歷史為主,分別有中國歷史文明、中國現代文明、中國詩歌、中國戲劇、中國小說等。目前,漢辦給海外孔院配備的《長城漢語》、《新實用漢語教程》、《跟我學漢語》等教材多達數十種,不過,毫無例外地這些教材都屬于語言類,文學方面的教材幾乎沒有。埃及所有高校中文系的文學類課程,都是教師自行編寫講義,這樣,每一個大學中文系,所開設的課程就不盡相同,且講授內容也不相同,傳播和接受的方式也存在差異。
通過自編講義傳授中國文學。在蘇伊士運河大學,文學課的教材是教師根據學生的漢語程度和實際上課周數,編寫針對該校學生的講義。講義有很大的靈活性, 一般提前一周編寫好下次課的講義并發(fā)給學生預習。在編寫過程中,教師按照中國高校文學教材的編寫體例,從中國古代文學到現當代文學逐一精挑細選,力求系統、簡潔明了。重點編寫作家和作品,如,古代文學必講作家和作品有:屈原、李白、杜甫、李清照、辛棄疾、陸游等;《詩經》《論語》《孟子》《莊子》《史記》《戰(zhàn)國策》《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F當代作家有胡適、魯迅、老舍、曹禺、沈從文、張愛玲、白先勇、王蒙、莫言、余華、北島等。鎖定內容之后,就是語言上的錘煉,盡量措辭簡單,并富有文采,鑲嵌成語和多種修辭手法于其中,便于學生在學習文學經典的同時,獲得語言文本的美感。
通過音像資料直觀地傳播中國文學。很多現代文學已被拍成影視,教學中,教師借助影視資料,讓學生對原作有更直觀的了解。如分析《駱駝祥子》時,教師解釋 “人力車夫”這個概念,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甚至用圖片來展示也未必有很清楚的效果,看了視頻資料之后,什么叫車場,什么叫“人力車夫”,什么叫“臭拉車的”,什么叫“黃包車”,什么叫“拉包月”, 學生一目了然,然后講解祥子“三起三落”的拉車人生和情感轉折點,講解完畢,由學生根據故事梗概復述祥子故事??戳艘曨l的學生,理解能力明顯增強,基本上能夠運用手中的學習材料,復述小說內容,并能很好地把握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起伏變化和人物的情感變化。
綜上無論是在行業(yè)政策的大背景下,還是就貴冶企業(yè)內部成本控制的具體需要來講,編制企業(yè)定額勢在必行,另一方面該廠也有能力來做此項工作。
通過學生復述故事檢測所學內容。如講解了魯迅和他的小說之后,要求學生復述《故鄉(xiāng)》中閏土的故事。學生復述時,教師主要觀察并指導學生對小說情感的把握,對閏土形象的理解。透過學生對小說復述的熟練程度、情感表達能力,可以檢測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消化程度。
通過課外活動鞏固所學內容。課余時間,舉辦詩歌朗誦、話劇改編、戲曲表演、歌唱比賽等豐富有趣的活動,鞏固所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學的熱愛。80%的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大膽表演,施展才華,有的學生邀請媽媽、弟妹、朋友一起參加,無形中擴展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并有效地為漢辦的“漢語橋”大賽、大使館的各項活動儲備和輸送了人才。
跨文化、跨語言的交流和傳播,離不開翻譯和介紹。雖然語言不通,文化迥異,但人類的思維和感情存在著共性,有效的溝通可以達成共識,建立和諧互補的共存關系,因此,通過翻譯進行不同文化和語言間的溝通和理解,顯得尤為重要。在異質文化的傳播中,文化是翻譯傳播的內容,翻譯傳播則是文化的羽翼,異質文化借翻譯而傳播、交融和延續(xù)。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網絡媒體每天都通過幾十種語言在第一時間向國際社會發(fā)布中國的最新消息。要想讓更多的國家了解自己,翻譯是重要的途徑。
現代史上中國文學遠播埃及的功臣是阿拉伯語泰斗、北京大學教授馬堅(1906-1978)先生。馬堅從上個世紀30年代起在愛資哈爾大學大學工作學習了8年,他不但培養(yǎng)了一批精通中文、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的埃及學子,還把中國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論語》、《中國神話故事》、《中國諺語與格言》等譯成阿拉伯語在開羅出版,給阿拉伯豐富的文庫增添了中華文化的珍寶。更值得稱頌的是,馬堅先生研究和翻譯的領域,使中阿文化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學術交流活動。一方面,他把中國典籍翻譯成阿拉伯文,讓阿拉伯世界了解中國;另一方面,他撰述和翻譯阿拉伯典籍以及文學哲學為中文,不僅提高了中國穆斯林的文化水平,而且向中國傳播了阿拉伯世界文化,他翻譯的《古蘭經》中文版至今依然無人超越。馬堅的貢獻還在于,他的翻譯改變了阿拉伯世界翻譯中文作品經由英、法等語言轉譯的歷史。但是杯水車薪,直至二十世紀60年代,阿拉伯世界的中國文學譯本,基本上還是學者們通過其它語言轉譯而成。
埃及學者通過英譯本的《道德經》《易經》《莊子》《孫子兵法》了解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也逐漸對這個東方國家產生興趣,于是,唐宋詩歌、明清四大名著陸續(xù)被翻譯成阿拉伯語。有些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甚至有多種譯本,如《道德經》的譯本有6種,但大部分作品都是通過法譯本、英譯本甚至德譯本轉譯。這種現象得到改觀是在20世紀90年,一批當代埃及學者和翻譯家出現之后。
哈齊茲(ABD ELAZIZ HAMDI)博士,埃及當代著名漢學家、現任愛資哈爾大學語言與翻譯學院中文系主任。阿齊茲在中國學習、生活和工作了二十多年,熟知中國文化和歷史,他翻譯出版中國現當代文學二十余部。主要有魯迅、老舍、曹禺、沈從文、鐵凝、艾青、余華等作家。代表譯作有《魯迅小說選》《茶館》《日出》《邊城》《艾青詩選》《永遠有多遠》《活著》等。他曾告訴筆者,翻譯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不知道挑選什么樣的作品。他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選擇之前要考慮各種綜合性因素,要考察它是不是能透過作品了解中國的各個方面,要預測它能否被埃及讀者接受。阿齊茲說,很多人在讀了《日出》之后被作品中人物打動,為人物的命運擔憂,有讀者不斷地問“小東西怎樣了?”阿齊茲曾三次拜訪曹禺,為曹禺創(chuàng)作中表達的人類共性而感動。2015年2月,阿齊茲的譯作《活著》在科威特出版,不到一個月,譯本在埃及就銷售一空。阿齊茲指出,小說《活著》中的主人公,如果是一個穆斯林,阿拉伯人就很好理解,因為心中有信仰,所以生活有希望;可是,福貴沒有宗教的寄托,他的堅韌,讓阿拉伯人很佩服,阿拉伯人認為這是一種民族精神,值得學習。哈齊茲的文學翻譯為阿語國家的讀者了解中國文學和中國社會開啟了一扇門。2009年溫家寶總理訪問埃及時給予哈齊茲高度評價,親自授予他“中埃文化交流貢獻獎”①筆者根據訪談譯者整理。。
穆赫森 (Mohsen Sayed Fergani) 博士,當代著名漢學家,愛因夏姆斯大學教師。穆赫森博士擅長翻譯中國古典文學。他認為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古典文學則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具有獨特的魅力。他是第一個用阿拉伯語把《道德經》翻譯到埃及的學者。此前《道德經》在埃及已經有5種譯本,但都是從其它語種轉譯而來,穆赫森的譯本不再借助于中介語,譯作出來之后,深受埃及著名小說家杰麥勒·黑托尼先生賞識,立即在權威期刊《文學消息》先行刊載。近10年來,穆赫森陸續(xù)翻譯出版了《道德經》《戰(zhàn)國策》《四書》《列子》《孫子兵法》《離騷》等多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最近兩年,穆赫森開始關注中國當代文學,先后翻譯出版了莫言的《?!贰秹艟撑c雜種》《幽默與趣味》等作品,穆赫森的譯本盡可能追求莫言文本中的智慧與審美。2013年穆赫森獲得中國新聞出版總署頒發(fā)的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獎”。對于翻譯,穆赫森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承擔著多重角色:首先,譯者以讀者的角色研讀原作;其次,譯者以作者的角色再現原文。穆赫森明白,譯者為了達到對原作的理解,不僅需要駕馭語言和句法的能力,而且要有一種跨越不同文化的眼界,因為,作為跨文化的交際行為,翻譯自覺或不自覺地承擔著傳播文化的職責。他的譯作更注重文化內涵。
哈賽寧(Hassanein Fahmy Hussein) 博士,愛因夏姆斯大學大學講師,現受聘沙特國王大學,2008年獲得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博士學位。哈賽寧求學期間,系統地梳理了中埃兩國文學的發(fā)展關系。翻譯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透明的紅蘿卜》,傅謹的《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導論》,以及《中國當代女作家作品選》、《中國實驗劇》等, 2013年榮獲埃及國家青年翻譯獎。
這三位譯者是活躍在埃及翻譯界的當代代表,他們都是高校的學者,熟悉漢語,精通中國文化,慧眼挑選中國文學中的精品,把握中國文學的最新動態(tài),直接從中文翻譯成阿文,保證了譯作的質量,是溝通中埃文化的橋梁,為傳播中國文學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在2000多年前就已開始。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和阿拉伯世界的商貿通道,同時也建立了良好的中阿文化往來關系。古代中國和阿拉伯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綿延數千年,至今依然散發(fā)著活力。當前中國政府“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使古老的絲綢之路成為 “21世紀的中阿商貿新通道”。
9世紀左右,阿拉伯人蘇萊曼·塔吉爾在《中國印度見聞錄》②1 .+里用阿拉伯語記錄了他在中國和印度的見聞,詳細介紹大唐帝國和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情況,書中贊美中國人的心靈手巧,贊美中國薄如蟬翼的絲綢、 晶瑩剔透的瓷器和略帶苦味的茶葉……。作者滿懷好奇之心記錄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或許,蘇萊曼·塔吉爾是最早向阿拉伯世界打開中國之窗的阿拉伯人。14世紀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伊本·白圖泰游記》①伊本·白圖泰:《伊本·白圖泰游記》,馬金鵬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以豐富翔實的資料, 從地理、歷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再一次系統地向阿拉伯世界介紹中國的文化,這是一部價值極高的著作,至今被許多學者引用,它成為研究元代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重要資料。埃及現代作家馬哈穆德·伊勒·巴達維(Mahmoud El Badaway,1908-1986)曾在中埃建交之后,作為第一批埃及文化代表團的作家成員訪華,回去后他寫出游記《夢想之城》,這本游記可以看成現代阿拉伯人對新中國的解讀。書中盛贊中國物產、城市和淳樸的中國人民。中埃相似的社會背景促使巴達維經常把他看到的中國情景與埃及生活相對比。北京人的工作,北京的古老建筑,上海的現代,杭州的街景、西湖的清冷,南京中山陵的雄偉和肅穆,都讓這個埃及人感慨萬分。阿拉伯作者關于中國文化的著作不僅向阿拉伯世界傳播了中國文化,也是中國人了解外國人眼中“中國形象”的重要資料。
“埃及現代小說之父”納吉布·馬哈福茲(1911-2006)雖然沒有來過中國,但是對中國文化也情有獨鐘,他閱讀了很多阿語版的中國文學作品,包括《論語》《駱駝祥子》等,他曾在自己的《開羅三部曲》(《兩宮間》《思慕街》《怡心園》)中譯本首卷中寫過一篇《致中國讀者》,文中寫道:“《三部曲》譯成中文,為促進思想交流與提高鑒賞力提供了良好機會。盡管彼此相距遙遠,大小各異,但我們之間有著許多共同的東西。對于此項譯介工作,我感到由衷高興,謹向譯者表示謝意。我希望這種文化交流持續(xù)不斷,也希望中國當代文學在我們的圖書館占有席位,以期這種相互了解更臻完善”②丁淑紅:《“他對我們來說,更有親近之感”——淺談馬哈福茲作品在中國的譯介》,2012年4月16日《文藝報》。。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懇切地表達了對翻譯和文化交流的渴望。
中國和埃及都是世界上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都走過了曲折和漫長的帝國發(fā)展路程,經歷了現代社會列強侵略的慘痛歷史,太多的相似性使得這兩個國家始終有一種文化上不言而喻的默契。
相似的民族歷史使得埃及人很容易在中國文學中找到共鳴。1914-1952年,埃及處于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1952年,納賽爾的軍事政變之后,迎來了埃及的獨立,但是從1953-1981年的30年時間,埃及人民歷經第二次和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為獨立和自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斷的戰(zhàn)火和動亂嚴重制約了埃及經濟的發(fā)展。最近30年,埃及處于政權不斷更迭中,局勢動蕩,社會混亂。和20世紀中國的歷史相對比,埃及感覺兩國歷史既異常相似,又發(fā)展迥異,尤其近30年,曾經多災多難多相似的兩國,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兩國經濟發(fā)展的差距越來越大,這讓埃及人民很是羨慕和敬佩。他們帶著渴望民族發(fā)展的愿望,愿意接受一切新鮮事物,主動積極地學習中國語言文學。一方面派大量留學生前往中國學習,另一方面,埃及大學中文系的入學率在逐年顯著增加。官方組織或出資,翻譯介紹中國文化,在愛因夏姆斯大學,已形成翻譯中文的學者團隊。新聞出版總署、外文局以及中國的一些出版集團近年來和阿拉伯國家簽署了“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合作備忘錄”、 “圖書翻譯出版及文化項目合作協議”等多項合作項目。目前,國家漢辦在二十二個阿拉伯國家設立了9所孔子學院,而埃及一個國家就占有2所,無論在非洲國家或是阿拉伯國家中這個比例都是很高的,孔子學院的設立當然也與當地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需求緊密相關。
文學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埃及人從中國的現當代文學中讀到了自己的影子,從文學中關照自身,反省自我,成為很多埃及學生閱讀中國文學的目的。
相似的審美價值取向使得埃及人更愿意從中國文學中關照自己。埃及84%的人信仰伊斯蘭教(16%的人信仰科普特基督教,也稱正統教),以伊斯蘭教為中心的伊斯蘭文明是融沙漠游牧文明與綠洲農耕文明和海洋商業(yè)文明于一體的文明,地域、氣候、種族、生活方式等等鑄就了他們的剛毅、冒險、奮斗的精神氣質,也鑄就了伊斯蘭人民的直率、自信、開朗、外向的性格。而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具有堅韌、內斂、大度的氣質;委婉含蓄、溫柔敦厚的性格??此棋娜徊煌膬纱笪幕Φ娜嗣?,在經濟發(fā)展、民族富強、捍衛(wèi)和平的觀念上是一致的,他們有許多共同點、交匯點和契合點,有許多雖不完全相同卻能夠相通的地方。
中國文學里體現的民族氣質和性格,雖然無法從宗教的角度闡釋,但那散發(fā)著人類共通的情懷和精神同樣吸引著異族異文化的阿拉伯人?!皩W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不管是篤信伊斯蘭教的埃及人,還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都謹記著先知穆罕默德在創(chuàng)世時的圣訓,這句格言至今在阿拉伯國家和中國廣為流傳,正是其中相互理解和相互默契的人類共同追求的精神。
埃及是非洲乃至阿拉伯世界與中國最早建交的國家,而且兩國關系日漸篤厚。我們對埃及的傳統文學和文化做了大量翻譯和傳播。相比較而言,中國文學在埃及的傳播還很薄弱。高校中的中國文學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傳播手段,至今沒有系統的教材可依;來華留學的埃及學生主要是政府間教育協議或者是中國政府的獎學金資助,僅限于少數的公費留學生,自費留學生非常少;中國文學在埃及并沒有形成廣大的讀者群,在全埃及的各大小書店,很難覓見中文圖書的蹤影,在埃及的各類圖書館,中文書籍微乎其微,即使有,也鮮有人問津;中國電影、電視劇極少以版權輸出的方式在阿拉伯國家上映;中國電視內容,雖然有阿語和英語的國際頻道,但在埃及可供選擇的頻道達150多個,文化和地域的差異決定了他們選擇的視域;文學翻譯,只限于少數人的個人行為,雖然有中埃兩國的一些合作協議,翻譯的中文作品也只限于少數從事研究的人閱讀,并沒有引起埃及大眾的廣泛關注,時至今日,大部分埃及人對中國的了解還停留在成龍和李小龍主演的一些功夫片上。其實,這些影片往往由好萊塢制作和推廣,語言、情節(jié)、價值觀完全是西方風格,應該說它們只是具有中國元素的美國電影。總之,中國雖是文化資源大國,但是針對阿拉伯國家,由于傳播文化的平臺和產品數量少,加之文化產品的供給與阿拉伯受眾的需求存在差異,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國文化并沒有在埃及形成足夠的影響力,中國文學在埃及的傳播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金一超)
Overseas spread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Case Study in Egypt
CHU Beij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The spread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Egypt and the Arab world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university lectur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Egypt in recent years. Abundant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writings from Egyptian scholars promote the spread of our literature in the Arab world, and in the same time increase the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Arabic. The fine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national spirit that Chinese literature contains, as well as the universal aesthetic value that it pursues, have fascinated Egyptians from the Islamic civilization deeply and play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total outpu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s circulation in Egypt is very weak yet. Besides, ow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religious distinctions, most Egyptians do not know much about our literature. Therefore,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strengthen the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spread it to the Arab world.
cross-culture; Chinese literatur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Egypt; Confucius Institute
2015-04-20
褚蓓娟(1965-),女,安徽巢湖人,教授,博士,從事中西文學比較研究。
I712
A
1006-4303(2015)02-01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