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wèi)華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神話類文本究竟應該如何解讀?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它們的語文教學價值呢?我想厘清這個問題,執(zhí)教者至少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一是理清神話和神話文本的概念;二是明確及落實神話文本的教學目標(解決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研讀小學階段的幾篇神話文本,我認為小學神話文本的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達成:復述課文,把握故事之情節(jié);品讀想象,感悟文本之神奇;分析人物,體認民族之精神;補充材料。感受母題之源頭。如此,才可領略神話文本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神話人物;道德;神話文本;語文教材;教學價值
近日聽課,看到一位教師引導學生將《女媧補天》(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中的神話人物女媧塑造成了一個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勇敢善良的女英雄的形象,不禁引發(fā)了我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神話類文本的語文教學價值的深思。
當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內在美等這些道德標簽——現(xiàn)實地“貼”在女媧身上時,我們還能感受到神話的瑰麗神奇嗎?如此解讀,孩子們閱讀神話故事的樂趣何在?他們還會對先民留下來的那一個個光彩動人的神話故事感興趣嗎?
不可否認,在這些神話類文本中,人物形象鮮明、突出,其美好的品質的確值得關注和學習。但是這種關注和學習,不應該是生硬、蓋棺定論地貼上道德標簽。我認為,如果這樣解讀神話類文本和神話人物,無異于焚琴煮鶴。那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神話類文本究竟應該如何解讀?執(zhí)教者至少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一、明晰神話及神話文本的概念
關于神話,茅盾曾如此下定義:“神話是一種流行于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所敘述的越乎人類能力以上的神們的行事,雖然荒唐無稽,可古代人民互相傳述,卻確信以為是真的?!痹鎰t認為:“原始社會以后的階級社會——乃至近代和現(xiàn)代也有神話,神話并未消失?!币虼?,他把許多具有進步價值的仙話、傳說也納入了神話行列。
其實,神話既不等同于“以尋求長生不死途徑為中心內容”的仙話,也不是以虛擬夸張手法創(chuàng)作的童話;更不是以假托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寓言故事,或敘述一民族的古代英雄所行之事的傳說。神話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是原始先民對自然、宇宙以及自身感到困惑、恐懼、崇拜,從而依據(jù)自己的思維方式對世界的體認模式。也就是說神話具有感知的真實性,以原始初民的低級思維水平而想象出的這些神話故事、神話人物都是有根據(jù)的,能使人信以為真。創(chuàng)作原始性是神話最本質的特點。
神話文本作為文學意義上的一個概念,既具有神話的一切特質,即具有創(chuàng)作的原始性和集體性、感知的實在性和幻想性、敘述的故事性和超驗性、內容的廣泛性和同質性。同時,又具有文本的召喚結構和空白點,需要讀者在閱讀中對其進一步填充和完善,要旨在文學性的建構,屬于袁珂先生所提出的廣義神話。小學語文教材重點神話篇目都屬于神話類文本。
二、明確及落實神話文本的教學目標
研讀小學階段的幾篇神話文本,并根據(jù)自己的實踐及參考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之后,我認為小學神話文本的教學目標大致可以定為:把握故事之情節(jié);感悟文本之神奇;體認民族之精神;感受母題之源頭。其具體的落實方法如下。
1.復述課文,把握故事之情節(jié)
故事情節(jié)是構成神話的基本要素之一,對于神話文本來說,其故事性更強,所以,敘述的故事性也是神話的本質屬性。讓小學生了解神話故事,并能基本把握其主要情節(jié),是非常必要的。小學教材中的神話文本都集中在中級段,對于這個年齡的學生而言,復述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要求。
第一,借助文本敘述順序,復述課文。學生可以在熟讀課文、了解課文敘述順序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練習復述。以《盤古開天地》為例,可以讓學生首先通讀全文,思考每一段里“盤古在干什么,宇宙天地什么樣”?第二步,以填空的形式抓住盤古行動跟宇宙變化的關系,歸納每段的段意;第三步,讓學生按故事發(fā)展過程給段意排序;第四步,把各段段意連接起來,簡單敘述故事經(jīng)過。
第二,借助畫面,復述課文。根據(jù)皮亞杰的研究,6~12歲兒童的思維具有整體性,傾向于運用自然和直覺的思維方式,而神話恰恰也是以整體的直覺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從這個角度而言,神話的思維和兒童的思維頗有一致性。兒童在讀神話的過程中,想象力易被有效激發(fā)出來,神話人物的神奇魅力恰好迎合了他們那種無拘無束、異想天開、想象無極限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借助畫面讓學生配音來復述課文,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講故事,不但能夠激發(fā)他們的表達興趣,也降低了他們復述的難度。
第三,任務驅動,復述課文。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表現(xiàn)欲,小學生同成人相比,更具有愛表現(xiàn)的特征。依據(jù)這一點,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作業(yè),讓他們回家把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家人聽,并讓家長評分。這樣的任務驅動,為有質量地完成復述奠定了基礎,還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習慣。
2.品讀想象,感悟文本之神奇
對于原始人而言,神話之“神”主要意味著“神圣”,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講,那種神圣感早已蕩然無存,神話之“神”主要體現(xiàn)為“神奇”,對于9~10歲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但是,教師必須明確的是,神話并不是原始人運用想象、聯(lián)想以及夸張等我們這些現(xiàn)代修辭手法所虛構加工而成的,神話中的內容,恰恰是他們所感到的真實世界。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執(zhí)教神話文本時一定要正確地區(qū)分我們邏輯思維的“真”和原始思維的“真”,把重點放在認識、品讀神話人物言行的神奇之上。下面以《盤古開天地》為例說明。
一是品析文字,感悟神奇。神奇人物往往會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字里行間充滿了想象的張力,這一切的產(chǎn)生都離不開“神”言“神”語:形象生動、節(jié)奏感強、無限的想象等。《盤古開天地》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降,變成了地?!庇行┙處熅o緊抓住“漸漸”、“緩緩”、“慢慢”、“逐漸”,引領學生品味到這些詞語都表示速度慢、時間長,進而感悟到天地形成時間之漫長,盤古開天辟地之艱辛。endprint
二是朗讀涵泳,感悟神奇。教師注意挖掘獨特的語言現(xiàn)象,領著學生反復朗讀,讓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比如《盤古開天地》一文中,盤古四肢化四極,五體化五岳,想象簡潔明快,情節(jié)生動有趣,場面大氣,充滿奇幻的色彩,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文字在學生腦海中幻化為生動的畫面。在反復讀的基礎上,學生很自然地會領略到對偶句的魅力;然后再進行詞語品析、對比朗讀,感受和洞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如此,教師就能巧妙地將內容的理解、語言的揣摩、情感的體驗都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到課文中走個來回”的效果。
三是激發(fā)想象,感悟神奇。有人說,神話是兒童的神話,兒童是神話的兒童,所以兒童對神話有一種天然的渴望。神話的基本構造方式是虛構和想象,它以奇幻的想象,玄幻的故事背景,超脫世人的能力來體現(xiàn)人類自己的夢想,迎合了兒童好想象、好奇的心理,本質上滿足了孩子游戲精神的需要。神話對各種離奇事物的解釋,能夠培養(yǎng)和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而想象是孩子們最擅長的一種思維游戲。他們往往會把自己也當成想象的神話世界中的一部分,來到“神”的身邊,和“神”一起自由馳騁。
兒童在讀神話、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存活于個體生命中的潛意識被激活。教師應該順應童心,讓兒童充分享受神話的神奇,嘗試通過各種情境,激活學生的想象,再現(xiàn)神奇的神話情境,讓靈性長在“神”的身上,活在孩子們心里。
可以說,想象是神話的精髓,而想象力又是科學創(chuàng)造的源泉和動力。學習神話對于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形成發(fā)散性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分析人物,體認民族之精神
神話故事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含著一個民族的寶貴精神,又凸顯著一個民族的優(yōu)良品格。神話對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往往集中在神話人物上,試看小學生熟悉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盤古開天辟地,為創(chuàng)造萬物而獻身;女媧創(chuàng)造人類,不辭辛苦造福人類;后羿射日,解救人類的苦難;巨人夸父為尋找永恒的光明而逐日,道渴而死……這些神奇的人物身上無不凝聚著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民族精神——勤勞、勇敢、善良等。
因為神話是原始先民之信仰與生活的混合表現(xiàn),神話中的人物被原始先民認為是真實的,其內容并不以道德訓誡為旨歸。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分析這些神話人物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切忌給人物生硬地貼上道德標簽,比如,古希臘人崇拜神,但并不賦予神明過分的崇高性,也不把神明作為道德衡量的標準,而是把他們作為自己人生的折射。
只要我們在分析神話人物精神面貌的同時,適時地聯(lián)系古今那些體現(xiàn)這類神話人物面貌的事例、人物,就可以把神話類文本的閱讀教學上升到喚醒學生對民族精神的體悟、認同,以至熱愛的高度。因此,我們可以說,神話閱讀不僅僅是表面意義上的閱讀,更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浸潤過程。這種浸潤,使學生獲得的是精神成長的力量。
4.補充材料,感受母題之源頭
有些專家認為,應該讓小學生也意識到神話是諸多文化現(xiàn)象的源頭。這就如同在孩子的心田種上一粒神奇的種子,這粒種子會隨著孩子的學習成長,開出美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
可是,僅僅依靠教材中的神話類文本本身,顯然是不夠的,這就需要利用相關材料加以擴充。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女媧補天》一課時,可以結合《紅樓夢》里一段描寫女媧補天的故事,來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神話對文學的影響。還可以結合熟知的風土人情,適當?shù)亟o學生講述一些現(xiàn)在仍存在的有神話依據(jù)的習俗,如“補天穿”是惠州的一個很古老的民間習俗。每逢“天穿節(jié)”,當?shù)氐娜藗儽阌眉t絲線系上煎餅,將其擲于屋頂上方,寓意為“補天漏”或“補天穿”,有祈禱風調雨順之意,也是對女媧補天的一種效仿。教師可以將其作為課外知識講給學生聽,以使學生初步了解神話和民俗的密切關聯(lián)。總之,只要與這一神話相關的文化現(xiàn)象,我們都可以給學生加以補充,讓學生感受到母題源頭的魅力。
含英咀華,方能品味神話語言的神奇滋味;研究揣摩,才可領略神話文本的教學價值。作為執(zhí)教者,我們應該認識到:神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本,就是因為其神奇性,只有把握這一神話本質,才能讓課堂上的一個個璀璨奪目的神話故事,在兒童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才能使那一個個生動形象的神話人物,伴著孩子們度過美好的童年。
(責任編輯 楊晶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