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紅霞
(山東省肥城礦業(yè)集團中心醫(yī)院 271608)
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特別多見于多發(fā)創(chuàng)傷者及老年人[1~2]。流行病學研究顯示[3],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可達15%;下肢深靜脈血栓可導致深靜脈功能受損,嚴重者出現肺栓塞及心力衰竭[4~5]。而臨床傳統(tǒng)護理干預措施對于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效果不佳。如何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護理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筆者選取我院骨科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下肢骨折患者150例,分別采用骨折術后常規(guī)護理干預和預防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并分析臨床易患因素,探討護理干預用于預防下肢骨折致深靜脈血栓臨床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骨科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下肢骨折患者150例,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認骨折手術完成后未出現深靜脈骨折。入選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預防護理干預組,每組各7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24例,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43.5±5.8)歲;預防護理干預組中男性49例,女性26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3.3±5.7)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骨折發(fā)生部位等臨床資料方面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下肢骨折術后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干預組患者采用下肢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干預措施(1)詳細介紹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機制,可能誘發(fā)因素,常見臨床癥狀及危害[6~7],著重說明骨折術前術后鍛煉意義,特別是對于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等老年患者,更應加強與患者及家屬交流[8],做好健康宣教工作;(2)制定下肢骨折術后專門食譜,應遵循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纖維素及高維生素及低脂原則[9~10],但需注意避免維生素K含量高食物攝入,同時監(jiān)督患者戒煙限酒;(3)確保下肢骨折術后患者絕對靜臥,每3h更換體位[11],密切關注患者下肢體溫、顏色及動脈搏動是否正常;如發(fā)現患者下肢出現發(fā)紺等異常,應立即保持下肢高于心臟水平面20cm以上[12],避免下肢受壓;(4)指導患者根據自身情況術后早期進行鍛煉,包括下肢肌肉及關節(jié)被動、主動鍛煉,每天20~25次,每次20min[13];(5)老年患者因肢體機能退化,感知能力下降,常無法正確反應肢體改變[14],故護理人員應當密切監(jiān)測患者下肢改變;對于合并糖尿病患者還應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及熱量攝入。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例數、便秘例數、早起下床活動例數及術后輸血例數;采用我院自擬骨科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護理質量評價,滿分為100分,問卷回收率100.0%。
1.4 統(tǒng)計學方處理 本次研究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軟件,其中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和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中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分別為15例,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分別為20.0%,8.0%;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和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例數分別為59例,73例;護理滿意度分別為78.7%,97.3%;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2.3 兩組患者深靜脈血栓易患因素分析 對照組患者便秘發(fā)生率、早期活動率及術后輸血率分別為30.7%,38.5%,25.3%;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便秘發(fā)生率、早期活動率及術后輸血率分別為9.3%,97.3%,8.0%;對照組和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術后輸血率分別為26.2%,7.7%;對照組和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便秘發(fā)生率、早期活動率及術后輸血率等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深靜脈血栓易患因素分析[n,%]
已有研究顯示[15~16],下肢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與骨折部位血管內膜損傷,創(chuàng)傷誘發(fā)機體凝血系統(tǒng)激活及炎性介質釋放及術后長期臥床休息等密切相關。護理人員通過給予骨折患者包括飲食、體位、早期鍛煉及健康宣教在內的一系列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肌肉功能恢復及血液回流,提高生活質量。早期功能鍛煉則可以促進肌肉緊張、加快下肢靜脈回流。本次研究顯示,對照組和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分別為20.0%,8.0%;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 (P<0.05);對照組和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護理滿意度分別為78.7%,97.3%;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同時對照組和預防護理干預組患者便秘發(fā)生率、早期活動率及術后輸血率等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綜上所述,預防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下肢骨折致深靜脈血栓發(fā)生風險,提高護理滿意度。便秘、早期活動及術后輸血與骨折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關系密切。
[1]邱貴興,戴戎,楊慶明,等.預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專家建議[J].中華骨科雜志,2005,34(2):636-640.
[2]李萍.下肢骨折260例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24):4748.
[3]蒙小燕.急性創(chuàng)傷骨科病人術后疼痛影響因素評估及個體化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4):19-20.
[4]黃絢,廖金蘭,沈潔.骨折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2011,3(2):49-50.
[5]岳秋實,崔瑞敏.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溶栓治療的觀察護理[J].中華實用醫(yī)藥雜志,2003,3(18):1735.
[6]郝德會.早期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齊魯護理,2007,13(16):24-25.
[7]盧偉杰,余楠生.周期性充氣加壓預防下肢手術后深靜脈血栓[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0,14(3):129-130.
[8]蔡莉莉,徐燕.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11):39.
[9]劉莉,黃素珍,陳玉梅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術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護理學報,2009,16(7A):39-41.
[10]崔麗華.護理干預減少下肢骨折深靜脈血栓形成效果分析[J].全科護理,2008,6(10):2783-2784.
[11]劉金模.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斷和預后[J].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5,2(1):58.
[12]黃朝華,張麗.早期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9,25(23):3623-3624.
[13]王敏芝,羅彩虹,肖江平.老年髖部骨折術后體位護理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現代醫(yī)院,2008,8(1):267-68.
[14]劉巖,佟冬梅.股骨骨折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J].沈陽醫(yī)學院學報,2004,6(8):168-169.
[15]寧潔.重型顱腦損傷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60-61.
[16]張余,潘剛明,尹慶水,等.并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髖部骨折并發(fā)癥分析[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3,18(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