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麟 王憲波
1.北京市朝陽區(qū)管莊第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100024) 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中心
王憲波是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中心主任、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肝病重點??啤⒈本┦兄形麽t(yī)結合肝病疑難會診中心負責人,首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北京市朝陽區(qū)首批名老中醫(y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王憲波老師對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治療思路獨特,筆者作為首批北京市朝陽區(qū)名老中醫(yī)學術經驗繼承人跟隨王憲波老師學習,現將老師治療該病的思路及經驗總結如下。
AIH 是自身免疫反應介導的慢性進行性肝臟炎癥性疾病,表現為血清轉氨酶升高、高γ-球蛋白血癥、自身抗體陽性,肝組織學則以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為主的界面炎為特征。如果不及時治療會發(fā)展成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死亡。對于該病研究的重大進展主要來自20 世紀70~80年代英國和美國進行的臨床對照試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近幾十年治療方面幾無進展,治療方案尚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1]。王憲波老師認為,中醫(yī)藥具有免疫調節(jié)、抗炎保肝、抗肝纖維化的綜合藥理作用,治療AIH或其某個階段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yōu)勢。
現代醫(yī)學目前認為,AIH 的發(fā)病機理是遺傳易感人群在藥物和病毒等因素的作用下誘發(fā),產生針對肝臟自身抗原的免疫反應,從而破壞肝細胞導致肝臟炎癥壞死,并可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王憲波老師認為,該病系在先天稟賦異?;A上,適逢六淫七情之外感內傷,或勞累過度,致使陰陽失衡,氣機紊亂,肝臟體用功能失調,遂誘發(fā)本病。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兼雜,虛主要表現為氣陰不足,陰精虧耗,實則以濕熱、瘀血、氣滯、痰濁最常見。所涉及的臟腑主要包括肝、脾、腎。
AIH 發(fā)病時臨床表現、病情變化差異大。約34%的患者病情輕淺,或僅因體檢發(fā)現肝功能異常而就診;約30%患者就診時已是肝硬化,甚至是失代償期肝硬化;部分患者病情兇險,以急性、暴發(fā)性起病,轉氨酶、血清總膽紅素升高,凝血酶原活動度降低,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肝衰竭。臨證時應根據具體不同情況,審慎辨治。
2.1 輕度AIH(Ishak 評分<6) 這部分患者病情輕,癥狀不明顯,肝功能輕度異常,雖尚達不到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程度,但應重視,予以恰當治療,因為慢性炎癥促使纖維化發(fā)生發(fā)展[2],治療不及時易罹患肝硬化。王老師認為中藥治療對這部分患者具有優(yōu)勢和特色。此期病機主要為肝臟體用失調,肝郁脾虛,肝木不榮,究其成因多由抑郁憂思、肝氣郁結、肝失條達、氣機不利、橫逆克犯脾胃,或由飲食傷脾、它病累及使脾胃虛弱,土虛木乘所致,氣郁日久耗傷肝陰,使肝木不榮。老師在治療時謹記肝之特性,喜條達而惡抑郁,以及肝脾木土相克之五行關系,注意顧護肝陰,重在養(yǎng)肝體調肝用,常用理氣疏肝、養(yǎng)陰柔肝、健脾調肝為法,以逍遙散化裁,方藥:佛手、白術、茯苓、當歸、青皮、白芍、垂盆草各15g,柴胡、甘草、郁金、木香各10g。若肝腎陰虛者加女貞子、旱蓮草各15g;脾虛濕蘊者加黨參、陳皮、茵陳各15g;伴呃逆加旋復花10g(包),生赭石30g(先煎);口苦、吞酸加黃連6g,吳茱萸3g;脾虛便溏加炒扁豆30g,蓮子肉15g。佐以具有明確保肝降酶的中藥如垂盆草、田基黃、五味子等。老師強調此時立法用藥宜病證結合,緩緩圖之,常能控制病情不進展。其中垂盆草、田基黃、五味子等藥保肝降酶療效確切,為老師治療該病的特色用藥。中醫(yī)藥辨證論治優(yōu)勢在該類患者身上明顯得以體現,單用中藥辨證施治、加減化裁即可取得良效。
2.2 中重度AIH 系指患者有中等或嚴重的炎癥反應(定義是血清AST>5 倍正常值,血清球蛋白>正常值的2 倍,肝活檢顯示融合性壞死,此3 項中的1 項或多項),臨床癥狀較明顯。老師認為這部分患者在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同時,配合中藥可以取得以下益處:盡快改善癥狀;及時控制肝組織炎癥壞死;減輕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降低復發(fā)風險。
此期病因病機主要為濕熱內蘊、瘀毒內結。濕熱作為致病因素不只稽留于脾胃,更可累及肝臟、膽腑,致肝膽疏泄失職,肝臟體用俱傷出現脅肋脹滿、疼痛不適(與臨床中肝臟組織出現炎癥、壞死后引起的癥狀類似)。肝用受損,樞機不利,影響脾胃升降、運化,則出現腹脹、乏力、厭食、惡心;疏泄失職,即會出現皮膚和鞏膜黃染、小便色黃、白陶土樣大便。肝藏魂,受病邪干擾則出現神昏、譫語等神智改變(類似肝性腦病、肝昏迷所出現的臨床癥狀),此為濕熱之邪致病。邪居于體內便是毒,濕熱瘀毒久留體內,阻礙血之運行,則易誘發(fā)血不循經、外溢,致出血(類似于門脈高壓、消化道出血癥狀),此為瘀毒致病。致病之因雖分諸端,但主血之藏唯肝一臟,治應以清熱利濕,解毒涼血,以養(yǎng)肝體,復肝用。老師認為該期辨證屬濕熱內蘊、瘀血阻絡為主,治以清熱利濕健脾,兼涼血活血通絡之法,主要方藥:黃芩、陳皮、炒白術、枳實、厚樸、黨參、木香、山藥、仙鶴草、茜草、豨薟草、丹皮、丹參各15g,茯苓、生薏米、垂盆草、地耳草、茵陳各30g,焦三仙45g,法半夏9g,黃連5g。隨癥加減:若濕重者加藿香、佩蘭各15g 等,熱重者加升麻、梔子、連翹各15g 等,聯合免疫抑制劑,中西藥并用,相得益彰。
2.3 AIH 發(fā)展成為失代償期肝硬化 AIH 屬慢性進展性肝病,若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恰當,常發(fā)展為肝硬化。易出現上消化出血、肝腎綜合征、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肝性腦病等并發(fā)癥,治療則頗為棘手,不僅失去了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應用最佳時機,而且患者病情復雜,預后差。中醫(yī)病因與飲食、情志、濕熱、寒濕、瘀毒有關,病機在于肝脾功能失調,氣滯濕阻,脾失健運,濕濁不化致肝脾血瘀,病延日久,肝脾虛累及腎臟亦虛,終致肝、脾、腎功能失調形成水裹、氣結、瘀血本虛標實之結果。
王某,女,42歲,住院號: 109239;5年前因“身目發(fā)黃,腹脹,牙齦出血”就診。肝功能:ALT:10.7U/L,AST:33.6U/L,TBil:10.9μmol/L,DBil:5μmol/L,Alb:30.2g/L,Glo:50.6g/L,ANA:1∶160(+),免疫球蛋白IgG:46.30g/L,腹部CT 示:肝硬化,脾大,腹水。西醫(yī)診斷為“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腹水,脾功能亢進”。中醫(yī)四診摘要:身黃、尿黃,腹脹,牙齦出血,口咽干燥,乏力,脅痛,納差,下肢水腫,舌質暗紅少津,舌體胖大,苔黃膩,脈弦滑。中醫(yī)辨證:氣陰不足,濕熱內蘊,瘀血阻絡。治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住院期間給予保肝、抗炎、利尿等對癥治療,中藥:女貞子、旱蓮草、炒白術、茯苓、黃芩、陳皮、枳實、厚樸、山藥、生薏米、益母草、澤瀉、澤蘭各15g,茜草、茵陳、垂盆草、豬苓、白茅根、玉米須、地耳草、仙鶴草各30g,黃連5g,三七粉1.5~3g(沖服)等。依據癥情變化加減使用,期間藥物和劑量時有加減,偶有停服中藥,但基本法則和方藥變化不大。始終堅持門診治療,2014年12月患者復查,肝功能基本正常,臨床癥狀消失,可勝任日常工作。
4.1 AIH 主要證型和常用方藥 ①肝郁脾虛證,以逍遙散化裁,常用藥物: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丹參、丹皮、川芎、青皮、陳皮等。②濕熱內蘊證多用,黃芩、黃連、陳皮、法半夏、茯苓、炒白術、枳實、厚樸、黨參、木香、山藥、生薏米、焦三仙等。③氣陰兩虛證,采用黨參、黃芪、炒白術、茯苓、北沙參、麥冬、當歸、白芍、女貞子、旱蓮草等。
4.2 AIH 特色用藥 ①垂盆草、田基黃、五味子、旱蓮草、茵陳、金錢草等有明確的抗炎保肝降酶作用,可根據患者肝功能適當應用。②劉寄奴、豨薟草、仙鶴草、茜草等具有涼血活血通絡作用,可用于重疊綜合征[AIH 合并PBC(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③七葉一枝花、夏枯草、連翹、升麻等解毒藥物,可用于肝功能反復異常、免疫功能紊亂難以糾正的患者。④桃仁、紅花、丹參、郁金、川芎、澤蘭、莪術等活血化瘀藥物可用于不同病情的AIH 患者,不僅能夠改善其肝組織損傷、減輕肝纖維化,而且可以逆轉肝竇毛細血管化,進而降低門脈高壓。
4.3 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fā)癥 ①肝硬化腹水,常用車前子、車前草利尿消腫,豬苓、大腹皮化濕行水消腫,白茅根、玉米須清熱利尿,益母草、澤蘭、澤瀉利水消腫,川芎、當歸、丹參活血化瘀通絡,黃連、黃芩清熱燥濕。②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常用生地、丹皮、赤芍、丹參、白茅根涼血化瘀解毒,重用茵陳、郁金、蒲公英、黃芩、黃連清熱解毒、利膽退黃。③上消化道出血,常用三七粉、紫草、赤芍、丹皮、丹參涼血活血。④肝腎綜合征,常用茵陳、黃芩、黃連利濕、燥濕,車前子、大腹皮、澤蘭、澤瀉行水利尿,生黃芪利尿托毒,竹茹、半夏、砂仁降逆止嘔,大黃泄?jié)嶂痧觥?/p>
[1]Gleeson D,Heneghan MA.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BSG)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J].Gut,2011,60(12):1611-1629.
[2]王憲波,孫樂.肝纖維化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1):77-80.